本畫冊收錄江賢二油畫作品,創作期間橫跨1964~2014。
繁花綻放的一年─嚴長壽(文)/孟懷縈(英譯)
生命之歌─論江賢二的藝術─王嘉驥(文)/畢靜翰(英譯)
理解我的父親─江良詩(文)/張南星(中譯)
心的淨煉與美的湧現─吳錦勳(文)/畢靜翰(英譯)
油畫作品
江賢二年表
重要展出紀錄
索引
王嘉驥
1957年,江賢二年僅15歲,仍就讀初中三年級,卻已立定志向走藝術之路。同一年,「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相繼成立。受政治上的白色恐怖影響,1960年加入東方畫會的秦松(1932-2007),意外因為在歷史博物館參展的一件作品,而被扣上污辱國家元首的政治黑帽,繼而引發台灣現代藝壇的寒蟬效應。等到江賢二如願進入師大藝術系學習,東方畫會多數的核心成員從1963年開始,已陸續離台赴歐。即使以師大藝術系畢業菁英為主要班底的五月畫會,也在1964年達到高峰之後,便告一段落。苦悶而肅殺的藝術環境之下,江賢二在學院學習的孤獨和寂寥也可見一斑。
1966年,從師大畢業後的隔年,江賢二於省立博物館(今之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生平首次個展。展出的作品,多年後因為颱風肆虐,不幸毀於水患。如今,透過倖存的幾張黑白照片記錄,約莫能夠看出,江賢二當時對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風格情有獨鍾。較有不同的是,克利作品具有更鮮明的圖案符號傾向;除了追求幾何的抽象性與詩意的圖畫語言,兒童般的拙趣和質樸更是他作品令人玩味之所在。江賢二雖也取法線性用筆,卻更顯出表現主義的變形特質。對比於克利作品時有所見的奇想和夢幻氣息,江賢二呈現了更多的苦澀、憂鬱,甚至帶著強烈的人間悲劇意識。
1967年冬天,江賢二滿懷憧憬,飛抵法國巴黎,亟思在西方藝壇綻放光芒。很快地,他的理想瀕臨幻滅。首先,他一心崇拜的藝術家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也是促使他赴法的重要動力,遺憾地已於前一年病逝。其次,他才抵達法國不久,巴黎就在1968年五月爆發了政治改革訴求的學生抗爭運動,並蔓延為全國性的大罷工。苦悶、徬徨,連帶現實生計上的危機感,他無奈地轉往美國紐約發展。儘管後來曾短期回到巴黎作畫,江賢二自1968年赴美,從此定居紐約長達30年。
江賢二坦言從中學時代就景仰賈克梅蒂,更成為他終身的藝術典範。賈克梅蒂的創作無疑給了江賢二精神上的啟示。尤其是,賈克梅蒂1940年代以降的後期作品,對於人存在狀態的深沈挖掘,開啟了極為幽森、荒涼,甚至令人戰慄的精神空間。此一人形面貌的揭露,同時也成了法國──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存在主義」哲學至為鮮明的視覺寫照。江賢二在台灣求學期間,存在主義及其文學也廣泛在大學校園流傳,成為知識份子精神苦悶的出口。無怪乎,他對賈克梅蒂塑造的人物形象深有所感。
值得注意的是,賈克梅蒂採取了一種現象學的手段,從外在形象入手,向內探索存在的本質。「人」一直是他關注的核心主題。江賢二早期作品也有明顯的沈鬱傾向,色彩的表現極為壓抑,甚至陰暗,或許正是賈克梅蒂的影響。除此之外,江賢二的畫風,乃至於技法表現,實則與賈克梅蒂相去頗遠。題材上尤其明顯;以他離台之後,目前已見的絕大多數作品來看,人物或肖像始終沒有成為江賢二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他作品中絕少出現人形;即便偶爾描繪,譬如《遠方之死82-01》(1982),也顯得比例微小,而且是一種概念性的簡化。
摘自《江賢二 PAUL CHIANG》導讀
嚴長壽
二〇一四年,對於江賢二老師真是一個繁花綻放的一年。
在這一年當中,江老師出版了他第一本人生著作。這本書中記敘了他一生的故事,閱讀過的讀者都深深為之動容,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如何經過不同的磨難及各種心境的淬鍊,用全部的生命去追尋、執著於他的藝術之路。
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江老師在台東美術館,對台東的觀眾舉行了第一次的公開畫展。更重要的是,也就是在這一年,江老師把他一生的所有的精彩作品,首次整理公開,集結成《江賢二 PAUL CHIANG》、《江賢二:紙上作品.雕塑.地景藝術》二本作品集。將他一生創作的油畫、雕塑、紙上作品以及地景藝術,傾其所能地做了一個最完整的呈現。
如果説江老師的新書發表,讓我們看到一篇篇感人的故事,與徬徨磨練的心歷路程。那麼,這二本畫冊,就是讓我們看到他經過辛苦栽植、逐步成熟的甜美果實。每一幅畫作,每一個作品,都直接反應了畫家當時的心境。
摘自《江賢二 PAUL CHIANG》繁花綻放的一年─嚴長壽
吳錦勳
絕少有人能夠少年時代就決定好自己一生要走的路道,而且堅持至今,江賢二便是少有的特例,他在十五歲,還在就讀初三時,便下決心以藝術做為一生追求的目標。這個決志,並非年少輕狂的臆想,相反地,它一如老式時鐘的銅質鐘擺,以分分秒秒沉重篤實的垂墜力量,驅動著他的生命,窮一生時光,證明了這個決志的重量。
江賢二早年喪母,又曾一度染上肺結核,內向、孤僻的個性更蒙上一層翳鬱的色彩,之後他開始向前輩李石樵習畫,找到關於藝術的美的慰藉。一九六六年,江賢二於省立博物館舉行生平第一次個展,展出大學時期約三十件作品。這些原作雖已佚失,但從現有的圖檔仍可以看出,幾幅受保羅・克利(Paul Klee)啟發的「尋」與「茫」,便充滿徬徨、自疑的色彩,另有一幅以荀白克名曲《淨化之夜》創作的同名作品「淨化之夜」,更滿佈荊棘般尖刺,足見他內心蒼涼苦痛。
可以說,江賢二從踏出創作的第一步,便意欲透過藝術反省、表達對生存意義的探究、質問。或許出於心靈的投契,江賢二視雕刻家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為心靈偶像,對他的名作「行走的人」濃烈的存在主義風格極為崇敬,甚至為了想親見大師,討論關於藝術的種種,江賢二畢業不久即帶著新婚妻子范香蘭,加上幾句生疏的法文,興沖沖飛往嚮往多年的花都巴黎。出國前,他以鑄山煮海的氣魄,發誓三年後要成為畢卡索,也打算自此不再回故鄉。
摘自《江賢二 PAUL CHIANG》生命之歌─論江賢二的藝術─王嘉驥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