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位探險家、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家面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
透過本書,身為資深探險家的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實」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級的圖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動。
「作為一個經常要面對新道路的探險家,我的座右銘是:『願效犬馬作先鋒。』也許假以時日,許多支持者會看到支持探險的必要,明白探險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沒有它,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我們有機會看一眼或記錄下來之前已經消失了。」──黃效文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06-2008年從事探險及保育的第一手報告。
持續二十多年的觀察與紀錄,作者眼見驚天動地的變化,近三年的報告大致在「探險家紀實」的主題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兩本書結集,但兩者之間互有相關,亦不可截然畫分。有〈袖珍博物館大觀──雲南傈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舊城〉、〈七百年西藏古國,亡於兩個耶穌會士──西藏古格〉、〈達賴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海南島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二十多篇珍貴精彩的紀錄。全書中英對照,圖文並茂。
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及會長
二○○二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讚譽他「在世的中國探險家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在頭版登載他的故事。「半島電視」Al Jazeera主播Riz Khan也為他做出半小時訪問。「探索頻道」及「國家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二○一一年CCTV開始製作十二集關於他在中國的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兩集。
自一九七四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分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一九八六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活動。在該雜誌社工作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了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獎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瀾滄江)、黃河源頭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的著作超過十本。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一九九九年榮獲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於一九九○年在英國出版,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並於二○一一年再出新版。台灣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為他出了一個系列,包括十四本書,獲選為該公司二十五種最佳叢書之一。
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地進行了數十項保育計畫,許多計畫拍成正式的紀錄片。黃效文經常在重要的國際場合應邀主講,對象包括大企業與特邀的聽眾團體。他的演說被選為青年總裁組織與世界總裁組織的最佳演講之一。很多基金會、個人與企業都在支持他的工作。
在歷年來得到多種榮銜,包括二○一○年黃效文獲得母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瀑分校授予的名譽博士。還獲得二○一三年第五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
喜愛自然,嚮往公冶長、Jon Young的世界。曾經拜訪中國探險學會雲南中甸基地,已為黃效文譯書十冊。
序── 高希均
序── 嚴長壽
前言── 黃效文
自貢三寶──四川自貢
袖珍博物館大觀──雲南傈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舊城 香港
七百年西藏古國,亡於兩個耶穌會士──西藏古格
達賴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
世界上數目最少的一種瀕危老虎──美國聖地牙哥
黑市與夜間飛行──緬甸仰光
中越邊界今古傳奇──廣西靖西
桂林今昔三十年──廣西桂林
深圳回首三十年──廣東深圳
海南島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
駝峰飛將的告別飛行──舊金山
飛越駝峰華人不缺席──雲南香格里拉
伊斯蘭的中國臉
我的第一捲中國幻燈片──香港
保育與現代化的十字路口──海南洪水村
飛行先鋒陳文寬──香港
一個教會的沒落──瑞士日內瓦
國王的饗宴──德國慕尼黑
消失中的母系社群──雲南瀘沽湖
後記 黃效文
二○○六年七月十二日於西藏古格
西元一六二四年,葡萄牙耶穌會教士安東尼奧•安德雷從印度果阿港啓程前往西藏。同行的是另一位耶穌會神父曼努艾爾•馬柯斯。兩人從印度的朝聖者口中知道,有一條路通往位於西藏高原最西邊的古格王國。可是,到那裡去不只是陸路迢遙,還要攀越喜瑪拉雅山脈最高的幾個埡口。
對這兩個耶穌會教士來說,為了宣揚上帝的教誨和福音,體力的艱苦和地形的障礙都不足懼。畢竟,他們離開歐洲到亞洲來,正是志在於此。當時,已有若干天主教會在印度成立;奉神之名,必須征服新的疆土。開發新教會、授洗新信徒的挑戰,帶給他們的興奮和焦慮,簡直比喜瑪拉雅山的海拔還要高。
翻越了五千七百公尺的瑪爾埡口(「Marla」,la即山口之意),整個西藏平原出現在他們眼前。不過,腳下層層疊疊的是壯觀至極的砂岩山丘,它們經過千萬年的風化,雕琢出難以想像、大小不一的各種形貌。遠處則傳來崇山峻嶺間古格王國的梵唱,彷彿在夢境裡。
拉薩以西直到新疆邊境的喀喇崑崙山脈,這片地區絕大部分屬於最主要的三個王國,古格是其中之一。王國最早成立於第十世紀,當時有三個王子,分別得到一塊土地統治。一個後來成為拉達克王國,一個重心在普蘭,另一個就是古格。
這兩個異鄉人在古格被帶去晉見國王赤扎西。這裡以前從來沒有外國人來過,更別說是膚色、面貌這麼奇特的外國人了,因此兩位神父被當成新鮮玩意兒,能到處走動。他們停留了兩個星期,走遍每個角落,然後安東尼奧啓程回到果阿。他一定對上司做了熱情洋溢的報告,請求派出人員和經費支助他去建立一個新教會。安東尼奧並帶回古格國王簽封的一封信,信中准予他建立教堂。
這位佛教君主的支持和容忍自有其背景,好心的傳教士卻沒有察覺。赤扎西王在一六二二年父親去世後即位,然而沒多久,就受到弟弟勢力的威脅,後者是該國信奉的佛教教派的大喇嘛,是僧院信徒的領袖。簡單地說,宗教權力逐漸在侵蝕國王的政治領域,這件事得設法解決。國王看到了利用引進新宗教來圍堵弟弟權力的機會。所以,他張開雙臂歡迎新來的傳教士。
一六二五年八月,安東尼奧帶著另一位教士回到古格,開始認真學習藏語,計畫在古格長期待下去。一六二六年四月的復活節,國王替西藏第一座天主教堂舉行了破土典禮。同年八月教堂完工,從果阿又來了三位神父見證此事。不久,國王、王后成為教堂的常客,去學習《聖經》福音書,甚至向上帝祈禱。要不了多久,王后受洗了。
不過,儘管有王室的認可,這個新信仰在一般人之間並不普遍。一封寫於一六二七年十一月,寄往果阿的信,一位教士寫道:只有十二個人受洗。到了一六三○年,受洗者不到百人,不過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人士;例如:王后、王子、公主,還有國王的一個表親。在最後的末日來臨前,王國境內領洗的總人數不到四百人。
佛教的體系和新來的天主教教士必然要發生衝突,而且情況迅速升溫。國王激起數回辯論,讓兩個信仰較勁,摩擦很快就無法控制。他的偏袒很明顯,在一切國事上, 從為軍隊祈福到主持慶典節日,總是站在天主教教士的一邊。這種做法觸怒了佛教僧侶、分封的諸侯,以及他們底下無數的隨眾。公開的衝突開始出現。
終於,僧侶加入國王的世敵拉達克,大步走向王宮,圍困碉堡般的王宮好幾個月。雙方達成停戰協定,國王同意讓出統治權,從此向拉達克朝貢。然而,和談是個陰謀,佛教僧侶和拉達克國王的目的是引出困守王宮的赤扎西王。古格王、王后及其隨眾立刻被捕,成為階下囚。他們被帶往拉達克,從此下落不明。神父被驅逐出境,古格的人民四散,王國留給了高原上冷酷的寒風。
古格滅亡後的四百年間,這個王國幾乎完全遭世人遺忘,史籍幾乎沒有提及。今天,它輝煌的事蹟只能在天主教教士的日記裡找到蛛絲馬跡,還有就是西藏西部沙漠裡大量散布的遺址。直到不久前,隨著西藏的再次開放,訪客才能來這個古老的王國朝聖。為數不多的訪客中,包括了中國探險學會的一支隊伍,我們沿著風塵僕僕的絲路,穿越喀喇崑崙的高山,下降到阿里的西部高原(海拔仍在讓人暈眩的三千八百公尺),在夜色已現的一個傍晚抵達。
耶穌會士早就不在了。國王、王后及其隨眾也不在了。但是,戰勝的佛教僧侶、君王在哪兒呢?任何戰爭故事的教訓都是,勝利者一如吹過埡口的風,將消逝無蹤。
(假如上面所言看起來像好萊塢電影的情節,是的,有部片子即將出爐。有線電視發現頻道剛派了一隊人去古格,製作一小時的紀錄片。)
二○○七年一月十三日於廣西靖西
故事發生在清朝乾隆期間,當時是大清帝國的全盛時期,遼闊的領地全都納入中央政府統一管理。立界樁的御旨從都城北京送達邊疆,目的在宣告清帝國版圖的疆界。其中一根刻著第五十三號的界樁,迢迢萬里分配到廣西跟越南交界的一個角落。
由省級承辦的這個指示,以接力的形式層層下轉。等到地方官吏接旨後,就會糾集人手來完成朝廷的諭令。那時,邊疆地區通常很偏遠,路程險阻。有一名小吏接到了這樁任務,要把界樁五十三號設在邊界上一座壯觀的瀑布的另一邊。石板很重,邊境的天氣很悶熱。奉命前來完成這個單純而艱辛任務的這一小隊人馬,被叢林裡的蚊子、水蛭等昆蟲痛宰了一頓。
瀑布在叫做德天的小村子裡,清澈純淨的水流下墜七十公尺,分三層滑落,碎散為美麗的水紗,多處寬達數百碼。烈日在上方照耀,水瀑映出的彩虹彷如仙境。對於設立界標的隊伍而言,停下來泡在浸體通涼的水裡,再快意不過了。
沒有人知道前方的路徑和里程,因為當年的地圖及測量都還很簡略,而且路途坎坷。帶隊的官員經過長途跋涉,有點疲乏了,他計上心頭,決定以最短的時間、最不費體力的方式完成任務。
「這真是個歇腳的好地方,」他心想。恐怕幾十年或幾代之後,才會再有官員來到這裡,因此,他決定今天就在這兒停下,停個一星期更好。他號令大家止步,指示這隊苦力立好石板。「這就是邊界,我們可以設置界樁了,」他大聲發號施令。就這樣,界樁五十三號可歌可泣的旅行結束,從此豎立在那裡。
對中國來說,這個怠惰的官員決定休假去也,造成了領土略有損失,不過,這個地點變成了今天熱門的旅遊景點,每天都有一巴士又一巴士的觀光客來德天瀑布遊覽。遊客可以自由往返界碑的兩側,沿著邊界的幾十個臨時攤位販賣各式各樣不值錢的小東西。在中國這面,賣的是今日任何觀光景點都找得到的玩意兒,外加越南的老郵票、舊貨幣。越南那一面的攤位,賣的是白蘭地、香菸、香水、化妝品等號稱來自法國的產品。越南本地的產物則有水果乾,如鳳梨乾、香蕉乾、菠蘿蜜乾,以及大家愛吃的豆糕、糖果。
由於越南的偏遠地區沒有行動電話設施,當地人都來中國這一邊購買電話卡。他們用的其實是訊號範圍進入越南境內的中國電信服務。有些中文電視的訊號也發射到了對面,成為受當地人歡迎的節目。現在邊境氣氛這麼友好,讓人有點難以想像就在不久前的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四年,這裡曾經是中越兩國的交戰區。據說在戰爭期間,中國軍隊進攻時,跟廣西壯族血緣相同的越南村民全都趕緊跑來中國這一側避難。
我們在位於龍幫的另一個邊防關卡附近,探測了兩個地跨中越邊境的洞穴。一個相當短;一九五八年為了防洪曾經開鑿擴大,好讓滿溢的河水在必要時流到越南境內。我們從一端到另一端,只不過走了三千公尺,毫無邊防檢查的麻煩,就進了越南。洞穴一入地下,就出現一條小河。據說全洞會在雨季淹大水。張帆和隊友蘇樹萱、耿衛穿著膠靴、帶著全套探洞道具,在及膝的河水中跋涉,探測洞穴的深度。
我一邊等他們重新現身,一邊跟正在放水牛吃草的當地村民黃貴聊天。「你有沒有探過這個洞?」我的問題很自然。「當然,我們從小就鑽進鑽出。洞穴高處乾燥地帶,大概有兩公里長,出口在我們村子附近,」黃回答。「裡面有沒有動物?”我繼續問。「有不少魚,有的超過兩公斤重。還有蝙蝠,有的好大,」黃用雙手比畫蝙蝠的翼展,寬達半公尺。
「有一次我帶了一根保留著葉子的竹子進洞,掃下幾十隻這種蝙蝠。每一隻都可以割下一小塊胸肉,煮起來甘甜好吃,」黃開始描述蝙蝠的滋味,讓人垂涎欲滴。「我們本地人認為蝙蝠屎是很有價值的藥材,」他又說。「如果撿起一些屎,你會看到裡面有小眼睛,那是蝙蝠吃的蟲子的殘骸,如果搜集起來,放入古方製成的藥汁,對於治療視力減退很有功效,」黃很當一回事地說明。
他轉身離去,我聽到從洞穴那邊開始傳出回音的聲響。我們的人員結束了探查,正在往上爬出地洞。張帆出來了了,我看他十分興奮,咧開好大的笑容,手中的塑膠盒裡有一隻他抓到的小小的蝙蝠,他打算製成標本。蝙蝠還活得很有精神,我告訴張帆村民黃說的藥方,開玩笑地建議保留起所有的屎,送給我們認識的每一位視力有問題的朋友。
第二天,我們造訪邦亮自然保護區,幾個月前,這個保護區才沿著靖西縣的越南邊境設置。畢蔚林博士是領隊,介紹我們認識這個他大力協助創立的保護區。兩年前他第一次來,發現邊境上的森林保存得非常好,因而建議保護。林區的完整無損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邊界地帶很敏感,政府劃為禁區,以至於能夠維持原始狀態。
隔著國界的越南境內,就是黑冠長臂猿的最後一塊已知棲息地,根據最近的普查,僅存四十隻。而黑冠長臂猿的另一個亞種,據信只有十四隻存活在海南島上,牠們無疑是全世界最為瀕危的靈長類。黑冠長臂猿在歷史上的分布,從北越的海灣直到廣西省境都有發現。但是自一九五○年代初起,長期以來沒有發現任何黑冠長臂猿的蹤跡,人們認定牠在中國境內已經滅絕。
二○○六年四月底,包括畢博士在內的一隊科學家和政府官員,在這個地區進行調查,記錄區內具有生物與環境價值的物種。五月上旬,科學家報告道,沿著邊界聽見了長臂猿的特殊啼聲。那時還無法探究叫聲來自越南或中國境內,因為長臂猿只在凌晨發出啼聲,因而沒有實際的目擊記錄。
到了九月,更大的一支隊伍組成了,希望證實黑冠長臂猿的存在。這一隊田野生物學者來自若干大學和研究機構。調查期間,他們成功地鑑識了十七隻黑冠長臂猿,並且確定了長臂猿在中國境內的分布範圍。此項重新發現絕對為這個新保護區的成立添加了極為重要的價值;僅存的黑冠長臂猿成為新的保護重點。二○○六年十二月底,保護區重新取名為「邦亮黑冠長臂猿保護區」。名稱更改後,我們是來此造訪的第一批人員。
由於新保護區的資源非常有限,中國探險學會決定在科學研究、未來方向和經費上提供支助,為這個重要的保護區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的支助也包括改善鄰近村落的小學,因為他們現有的校舍破落不堪。
村民全都是從事農耕的貧困壯族。他們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泥房逐漸式微,毫無特色的磚屋越來越多。我們想保存一座傳統民族家屋,作為未來的基地,開展跟自然保護區的合作計畫。保護區境內的中越邊界連綿十八公里,保留此區為兩國聯合管理的保護區,會是符合雙方利益的一件事。
作為未來基地的房屋,將可眺望石灰岩的山丘、河谷,以及蜿蜒的河流,在在讓我想起純淨無污染的桂林山水。我們的一項大型調查即將展開,將根據調查結果建立一套科學的全面保育計畫。當我們駛離保護區時,心中知道,日後這裡的遊客將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一邊傾聽長臂猿的啼聲。或許,他們還會加入一些小行程,探訪跨界的洞穴,並遊覽五十三號界樁旁邊著名的德天瀑布。
摘自《古國春秋》
跟幾乎任何一個有頭有尾的東西沒有兩樣,每一條河都有個源頭,也有個出口,不管它是往外流,流到大海,還是往內流,消失在沙漠。我這兩本孿生書,其中一本的取名靈感就來自於此。該書以寫自然為主,另一書則以文化為主,兩者正是我們這個世界需要關注的兩個面向。
第二本書的名稱反映了中國和鄰國的古老文化傳統。幾度春秋(「春秋」跟中國古代周朝的一個時期恰好同名),不知有多少事情發生,形成動人的故事。我的個人經驗只不過是這座龐大的知識財富之冰山一角。
在關於探險與自然世界的許多章節中,有兩篇寫的是尋覓湄公河的源流,並造訪湄公河出海口。湄公河流經六個國家;這兩章很恰當地代表了我最近的工作內容,已從中國延伸至其周圍國度。
有些章節似乎圍繞著一個熟悉的主題打轉。原因在於我的工作不只涉及一地的初步探索,往往要多次重訪以便就地進行研究、保育的計畫,構成一種動態的面貌,與時俱進,因此有續集可以不斷出現。
我們的行星上有自然與文化兩種傳承,兩者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正在消逝。但願這兩冊書所選的文章,不但見證地球財富的逐步侵蝕,也能加強讀者感知環境保護的迫切。保護這些資產將是我們留給後代最好的遺贈。
這個系列寫到了第七、第八本,我幾乎已經用光了好書名了。就像替不斷出生的子女命名一樣,對於一個習於屢作人父的人而言,這件事的難度越來越高。兩本書裡的報導多半在田野工作期間寫成,我希望讀者會覺得《江源河口》和《古國春秋》這兩個名字配得上書的內容。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大享受,非常令我滿足。我常常羨慕能把所有時間、精力都專注於寫作一職的作家。然而由於命運使然,我沒有那樣的特殊優勢。我必須盡到其他種種義務、責任,個人生活及專業生涯兩方面皆然。
在我所創立的中國探險學會的管理方面,我的時間遭到分割。我得演講、籌募經費、跟贊助者見面、管理工作人員、主持手上多項研究與保育計畫等等。幸好我的探險考察,還有我在一些風景特別優美的計畫地點的停留,都不斷提供靈感和題材,激勵我的寫作志趣。
從很早以前在大學讀新聞時開始,我就受到寫作的專業訓練。今天,寫作仍帶給我表達自我的特殊喜悅,我很高興能跟讀者分享這種快樂。我很感謝在寫作之路上鼓勵我的許多人。我要向發行我多本書的高希均先生致最大的謝意;在我的成長定型時期,他剛好也是我的授業教授。
摘自《古國春秋》序文
「人類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呵護自然。我們是大地的僕人,不是主人。」效文的筆記及攝影,呈現出三十年來的今昔對照,提醒世人注意環境的變化,是尋常的旅行寫作者無法做到的。
──高希均
黃效文先生不只是一位探險家,他於一九八六年成立的中國探險學會,自始就決定以自然與文化的保育作為使命。他們的機會及成績令許多人歆羨,包括能進入別人無法前去的自然保護區,探察黃河源頭,利用美國NASA最新太空科技發現了中國長江的新源頭等等……,他做的事引起全世界主流媒體重視,他寫的書也在英語世界及中文世界發行,《時代雜誌》將他列為二十五名亞洲英雄之一,更給予一個讚語:「探險中國的今人中,成就第一。」
在這些風光的背後,我相信,他所遭遇的的辛苦勞累、危機難測比一般人多得多,他到達之處最高海拔五千六百八十公尺,最低則降到海平面下一百五十四公尺;霜風雨雪、土石泥流是家常便飯,有連續二十九天沒洗澡的紀錄,也曾在國境邊界遭到拘留。
越到後期因為成績顯眼,支持者眾,裝備進步,他在旅途中的辛苦或可得到舒緩,但非營利事業的經營也煞費苦心。現在中國探險學會已經從當初草創只有一部舊的越野車發展成擁有十一輛車,並且經營好幾所中心與博物館的事業體,集合了不少志工,培養了年輕一代的探險家,他的貢獻又不只於探險及著作而已。
藉著黃效文先生出版新書的機會,讓我藉此重溫年輕時的夢想,也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書中這些精彩絕倫的照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讀者們千萬不要錯過。
──嚴長壽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