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合力,是北醫醫療體系變革成功的關鍵成功要素。
北醫醫療體系囊括多種營運模式,從大學附設醫院到OT、BOT、院中院、改造託管……,如何競爭?如何合作?
北醫成長在沒有公部門資源、財團資金挹注的環境,早年因地理環境等因素,第一家附屬醫院的營運成績不如預期,卻能在這樣的劣勢中逐漸成長,變成如今一校六院的醫療體系。
組織在制定策略時,需要從競爭者與互補者的角度思考,強強可以對決,但有時彼此合作反倒是更好的營運模式。北醫醫療體系以單一體系集多種醫院經營模式之大成,六家附屬醫院存在某種競爭關係,身為領導者必須思考如何制勝而出,但又必須考量彼此合作的機會與模式,在全台醫療體系中共同將市場做大,替自己製造機會、掌握機會。
本書講述北醫如何善用競合力成就自身的轉型變革之路,對單一醫療院所來說,北醫如何能夠做到的方法值得借鏡;置身醫療生態系當中,如何避免陷入刀光劍影、傷筋動骨的惡性競爭,進而在良性競爭下共同成長,更是值得產業界參考效法。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記者,並合著有《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吳興街出發的16個逆轉人生》等書籍。熱愛採訪與寫作,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碩士,曾任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聯合報》醫藥記者,現為自由撰稿、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著有《營養聖戰40年》。好奇型,過敏座,小小腦袋趕不上好奇心,人生不甘於一種選擇,採訪書寫是社會參與之其一。
曾任醫藥記者,長年耕耘衛福部、食藥署、醫院等新聞採訪,曾獲第18屆卓越新聞獎深度報導獎:報導者「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660億元住院看護需求,誰來把關?」系列報導;「食安闢謠追追追」與「終結植牙亂象」、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等肯定,合著有《全方位診療室:阮綜合醫院傳承70年的健康智慧》(天下文化)。現為自由撰稿人。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擔任《聯合報》、《Career》雜誌記者,著有《林書豪的故事》(商周出版社)。
序 | |
共創精進卓越 | 陳時中 |
腳踏實地,走出自己的路 | 張文昌 |
開創醫療大未來 | 李祖德 |
創新翻轉,北醫醫療版圖新紀元 | 林建煌 |
楔子
航向無可限量的未來
Part 1 創新多元的營運模式
1. 自營北醫附醫 台北東區醫療旗艦
2. 公辦民營萬芳醫院 締造多項台灣第一
3. BOT打造雙和醫院 新北市量體最大的醫院
4. 成立臺北癌症中心 為癌症專科醫療找到最佳平台
5. 創設臺北神經醫學中心 專科醫療再上層樓
6. 經營李惠利東部醫院 兩岸合作辦醫新模式
7. 改造託管新國民醫院 提升地區醫療照護水準
Part 2 設立管發中心運籌帷幄
1. 從重管理到重發展
2. 以有限資源達到最大效益
3. 打造競合創新模式
Part 3 建立重視品質的文化
1. 邁向品質促進之路
2. 優化管理品質
Part 4 精進醫療服務
1. 發展具特色的醫療
2. 提供先進的創新醫療服務
Part 5 研究開發以臨床為本
1. 提升研究能量
2. 加速發展臨床試驗
3. 擴大生技事業版圖
4. 打造台灣生醫矽谷
Part 6 獨步全國的前瞻教學
1. 培育跨領域人才
2. 創新科技教學
3. 打造頂尖模擬場域
4. 深化臨床教育
Part 7 培育優秀人才
1. 內外並進,建立豐沛人才庫
2. 獎勵進修,提升競爭能量
3. 引領變革,成立卓越領導學院
Part 8 全方位醫療資訊服務
1. 為患者做好就醫準備
2. 智慧醫院保障病人安全
3. 醫院圍牆外的醫療照護
Part 9 展現人文關懷之心
1. 與社區共好的醫療服務
2. 不停歇的海外醫療援助
結語
朝向世界級醫療體系邁進
航向無可限量的未來
今時今日,說起「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簡稱北醫大體系),即使放在世界舞台上,也可說是名聞遐邇,從國外慕名而來就學、就醫者眾。很難想像,一甲子前,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九六O年,臺北醫學院(二OOO年改制為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大)創校,整個校園只有三間鋁皮屋,全校只有醫學系、牙醫學系、藥學系三個系,第一屆新生也只有兩百零五人;座落在吳興街的校地,周遭淨是一片荒蕪水田,創校後的前五年間,每逢雨天,校門口到後棟實驗室的走道,變成一條泥濘不堪的羊腸小道,師生寸步難行,穿著雨鞋上課成為常態景象。
校址偏僻、交通不便、學生人數少,當年一群台灣醫界菁英懷抱理想創校,卻難免陷入私人興學的窘境──校務經費始終入不敷出,董事會成天為錢傷透腦筋。
然而,此時的北醫大,肩頭上有個重責大任勢在必行──做為醫療教育機構,必須讓醫學生能有實習的場域。
創校之初,北醫大便曾為校地尋尋覓覓;如今,要設立附屬醫院(簡稱北醫附醫或附醫),再度為院址煩惱──原定設在吳興街校區,方便教學、實習相輔相成,但當時吳興街尚未開發,距離市區太遠,民眾前往就醫必須長途跋涉。
這段期間,北醫大多次尋覓市區內土地或尋求地方政府合作開發,都因資金缺乏與政府規劃等因素,未能成局。
挑戰,前所未有
北醫附醫遲遲未能建設,很長一段時間,北醫大學生的實習場地,只能仰賴台北市與附近縣市各大軍醫院、各省/市立醫院或著名私立醫院協助。
一九六八年,北醫大董事會考量學生實習需求日益迫切,且吳興街一帶發展快速,人口大量成長使醫療需求擴大,決議在校區內興建教學醫院,卻又受各項因素延宕,遲至一九七六年八月才正式成立啟用,聘請台大醫院泌尿科主任江萬煊擔任首任院長。
創校十六年後,北醫大終於擁有自己的教學醫院。
然而,北醫附醫興建的龐大費用與營運初期的虧損,讓學校財務日益吃緊,加上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O年間,教育部對於私校補助尚少,相對於政府挹注財務的公立大學與部分由企業投資的私立學校,財務問題構成北醫發展的巨大屏障。
歷經風雨飄搖,北醫大的挑戰未曾停歇。
一九九O年代,台灣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學數量急遽膨脹,一九九一年、一九九四年,長庚與慈濟分別設立醫學系開始招生,兩所私校以資源龐大的財團與宗教團體的力量,搭配完善的教學醫院……,北醫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蛻變,從現在開始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刻,北醫大迎來改變的契機。
身處高度競爭的年代,北醫大第六任校長胡俊弘以董事會的支持為後盾,採取與過去三十年截然不同的策略,態度更為積極、觸角更為多元。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取得萬芳醫院經營權。
「經營萬芳醫院可說是北醫大體系蛻變的起點,」北醫大校長林建煌形容。自二OOO年起,萬芳醫院擺脫營運初期向學校借貸的情況,開始轉而挹注學校發展。而北醫附醫亦在各方努力下,扭轉二十餘年來的虧損局面,二OO一年首次轉虧為盈,開始為學校帶來營收。
北醫大接手萬芳醫院的經營,推行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將醫療品質視為醫院的尊嚴,不論醫療面或服務面都以病人為考量,重視醫療品質和內部管理。這套經營模式,日後又影響北醫附醫,再吹進北醫大校園,形成精進教育與研究品質的風氣。
在「口袋空空」情況下,北醫大接手萬芳醫院,無疑是個大膽的決定,卻也正因如此,北醫大首次踏出吳興街街廓,證明北醫大具備經營醫院的能力。隨著北醫大腳步漸穩,以兩間附屬醫院的經營成效為基礎,開始積極拓展醫療事業版圖。
開闊,拓展醫療版圖
二OO三年年底,衛生署(二O一三年改制為衛生福利部)甄選民間機構投資興建經營雙和醫院民間參與興建營運(build-perate-transfer, BOT)案,北醫大在長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輔仁大學等對手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拿下經營權。
北醫醫療版圖持續向外擴展,從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到地區醫院,落實垂直整合,快速成為一校六院的醫療教育體系,包括: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新國民醫院,校院教職員工數超過八千人。「北醫大體系的規模不輸台大與榮總!」林建煌自豪地說。
走過創建初期的遍地荊棘,四十四年來,北醫附醫不斷成長,成為具有二十七個專科、四十六個次專科,與十六個特色中心的智慧型醫院,提升民眾就醫的便利性與安全性,更結合社區醫療群推動分級醫療、發展長期照顧服務,進而鏈結智慧健康照護服務平台,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目前,北醫附醫全院病床近八百床,員工人數逾兩千人,堪稱台北東區醫療旗艦;萬芳醫院是擁有七百五十床的醫學中心,五度通過美國JCI國際醫院評鑑,成為大台北南區的醫學重鎮;二OO八年開院的雙和醫院,總病床數達到一千五百七十八床,預計二O二一年十月起,雙和B基地完工後,將成為北醫大發展生醫產業的重鎮,躍居新北市量體最大的醫院……
北醫大的成長歷程,有風有雨,也有蔚藍晴空,憑藉歷屆董事會、校長的努力經營,打下穩健基礎,繼而得以擘劃遠大藍圖。這是北醫大體系最蓬勃發展的年代,也是準備航向無可限量未來的起點。
創新翻轉,北醫醫療版圖新紀元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一九七六年八月臺北醫學大學第一家附屬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幕,當時僅有一百七十六床,員工不到百人,經過四十多年努力,二O二O年的今天,北醫擴展為六家附屬醫院,擁有病床逾三千床,員工達八千六百人,每年營運規模超過兩百億元,足以見證北醫醫療體系翻轉的奇蹟。
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大)醫療體系為何能快速擴張,頭角崢嶸,在這本與天下文化共同出版的《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中可以找到答案。
為完善醫療服務盡心
北醫醫療體系目前擁有六家附屬醫院,提供具有特色、完整的醫療服務,建構完善的教學研究資源環境,運用AI人工智慧打造最新的科技化醫院,創新營運模式,引領醫療體系發展,創造利潤,回饋北醫教學研究發展,良性循環,共創雙贏,已成為全台大學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一九九七年,北醫受台北市政府委託接手第一家公辦民營(OT)的市立醫院──萬芳醫院,當初在各界都不看好的氛圍下,北醫董事會及全體師生、校友,獨具慧眼,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發揮團隊合作,兩年多就財務收支平衡、創造盈餘,七年就躋身醫學中心之林。
萬芳醫院的成功典範,帶動北醫醫療體系蛻變,隨後於二OO八年順利取得雙和醫院BOT案,激勵北醫附醫革新求變、勵精圖治,逐漸奠定今日北醫一校六院的龐大醫療體系,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醫學重鎮。信手拈來,經營萬芳醫院的心路歷程,只是北醫醫療體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虧到盈,發展出如今多元經營策略的精采故事之一。
二O一九年十月,教育部通過共同經營新國民醫院,新國民醫院的加入,讓北醫醫療體從醫學中心、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一應俱全,也讓北醫的醫療版圖繼續往外拓展。
開創市場新藍海
北醫醫療體系的突破、成長、卓壯,這四十多年來的發展,可以見證,唯有把握最佳時機、眼光精準、打破框架和範疇、擘劃創新,才能開創醫療市場的一片藍海。
整體而言,《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這本書包羅萬象,主軸是記錄開創嶄新多元經營模式,例如,對於營運管理、醫療品質、組織文化、精進醫療、研究、教學、人才培育、智慧醫療、社會責任,都有詳細著墨。
在北醫大創校六十年之際,未來北醫大暨醫療體系將繼續接受挑戰、勇於冒險,不僅轉型為創新型大學,擁有更強的科研實力,能快速應對外界的環境變化,更期勉北醫同仁繼續打拚,在一校六院的穩健基礎上,擘劃宏觀開闊的藍圖,奮力向前,航向無可限量的美好未來。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