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
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
80%都發生在35歲之前
不論我們做了什麼,20世代是個轉捩點,一個大重整的機會
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情
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
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
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二十幾歲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已成年、無所不知,厭惡被長輩提醒、嘮叨。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也出現了「三十歲世代代表著新的二十歲世代」的新說法,總認為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這段時間應該拿來摸索、實驗,等到了三十歲之後就會定下來,一切事情也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博士駁斥了這種論述,她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書中明白指出現代人輕忽二十世代重要性的謬誤。因為,二十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有近八成的比例都發生在三十五歲之前;況且,三十歲過後,不是延續著二十多歲的生活軌跡,就是忙著匡正當時的不智之舉。本書不僅具備專業的權威、更有對二十歲世代的同理心、和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力,讓人恍然大悟:「原來二十歲世代的這十年,對一生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啊!」
潔伊博士在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裡,諮商過無數的年輕個案與大學生;她集結他們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並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證,娓娓道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從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經學家、生育專家、人力資源主管、和經濟學家的角度指出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並探討這段時期是如何改變人生。
作者在書中赤裸揭露二十世代的諸多迷思:
● 能夠幫助我們改善人生的貴人,為何不是最親密的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人?
● 為什麼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
● 為何二十幾歲是大腦賦予我們改造自己的最佳良機?
● 如何在茫茫大海般的眾多選擇中,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志業?
● 要怎樣才能在職場感覺更自在,而非更糟?
● 我們的人格為何到了二十幾歲時變化最大,比人生其他階段都還要大?
熱情推薦
王浩威(心理醫師、作家)
李四端(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孫中興(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職場圖文部落客)
張懸(音樂詩人)
沈芯菱(青年公益代表)
Z9(PTT網路名人)
梅格.潔伊博士是名臨床心理學家,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別研究雙博士學位。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
師大翻譯所碩士,目前旅居上海。工作經驗豐富,當過空姐、祕書、自行車賽事主持人、國小英文老師等;也曾在美國阿拉斯加農場工作、在《中國時報》擔任實習編譯。
譯有《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讓創意自由》(合譯)、《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魅力學》、《柯維經典語錄》,以及《人生不必走直線》等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caseyhu/twblog
作者的話
作者序:關鍵的十年
引言:二十幾歲不是過渡期
【工作觀大改造】
自己是最好的資產
把路人變成貴人
找回你遺忘的特長
臉書動態不等於真實生活
客製化自己的人生
【愛情觀大改造】
愛情寧缺勿濫
是挑對象,也是選家人
同居是方便還是承諾?
斬斷爛桃花,因為你值得
因為相似而相愛
【腦部身體大改造】
把握大腦成長的最後回合
用理性回應情緒
熟練會累積自信
揮別過去向前行
生男孕女不嫌早
擁有人生與開始人生的時間差
結語:我會成功嗎?
致謝詞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成長與發展都有所謂的關鍵時期。在成熟過程的某個特定時段,藉由適當的外在刺激,便會瞬間催化生長與發展。早於或晚於那段時期,這樣的情形幾乎很難、甚至不可能發生。」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 語言學家
凱特剛來我這裡治療時,已經當了一年多的餐廳服務生;當時她和父母同住,親子之間常發生口角。父親打電話來替她預約第一次的會面,父女倆都以為「父女關係」會是個需要優先處理的議題。但我所看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凱特正在揮霍她二十幾歲的人生。從小在紐約市長大的她,目前住在維吉尼亞州,二十六歲了卻還沒有駕照,這不僅局限了她的就業機會,也讓她有種無法駕馭自己人生的感覺。況且,凱特來治療時常遲到,這多少與沒有駕照有關。
凱特剛從大學畢業時,便打算趁二十幾歲這幾年好好闖盪一番,父母也極力鼓吹她這麼做。她的爸媽大學一畢業就結了婚,因為他們計劃一起去歐洲,即便這在1970年代初當時並不為雙方家庭所接受。他們到義大利度蜜月,回到美國時便懷孕了。凱特的父親找了一份與大學所學相關的會計工作,母親則全職在家把四個小孩帶大,凱特是家中老么。這幾年來,凱特一直試圖彌補父母當年錯過的二十幾歲人生;不過,雖然她認為自己應該把握人生,大多時候卻感到壓力與焦慮。她說:「我的二十歲人生動彈不得,沒有人告訴我這段日子會這麼難熬。」
凱特成天幻想著自己可以在二十幾歲成就哪些事,藉以沖淡現實生活中的苦惱,而且似乎也打算在治療過程中這麼做。她總是穿著很炫的鞋子和牛仔褲來會談,告訴我她週末發生的種種。同時,在會面時,她總會用多媒體向我展示一些電子郵件和照片,喋喋不休談論著她的近況。幾次下來,我聽出了一些端倪:她自認為想從事募款相關工作,並希望在三十歲以前找到她真正想做的事。此外,當她表示「三十歲等於全新的二十歲」時,我心裡大致有個譜。
摘自《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梅格.潔伊 本書作者
本書談的是我與二十幾歲年輕人的心理輔導經歷;裡頭除了記載我在維吉尼亞州沙洛斯維(Charlottesville)擔任臨床心理醫師,以及在維吉尼亞大學任臨床教授時碰到的實例,也包括先前我在加州柏克萊執業、並任教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時的諮商案例。
書中我盡可能完整陳述這些輔導對象和學生在二十來歲所經歷到的點點滴滴──有些經驗非常慘痛。為了維護個人隱私,書中人物我都改用假名,個人背景也做了更動。
在大多數案例裡,我將多個經驗雷同、輔導主題或對談內容類似的案例,統整成一個全新的個案。我希望每個二十歲世代的讀者都能在本書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過,若有雷同之處,純屬巧合。
Z9 PTT網路名人
到了我們的世代,全球化帶來豐富的訊息、多元的社會,提供我們更多的機會思考自己適合的方向。我們花更多時間參加社團、課外活動,試著了解自己的興趣特質,也有愈來愈多人不以傳統第一志願為目標。
我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卻有高比例的人迷失在充滿選擇的大海,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該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科還是投向有出路的科系?該在大公司累積經驗,創業出去闖,還是乾脆出國打工看世界?再享受一陣子精彩的單身生活,還是趕快建立家庭?除了不景氣帶來的經濟問題,對這些人生選擇的茫然更容易把年輕人「卡住」而沮喪得動彈不得,對於現況不滿卻無力改變。
這本書目的就是幫助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二十幾歲的十年是發生轉變與建立基礎的時間,作者以累積的輔導經驗歸納出她看見年輕人的迷思,用統計數據與心理學理論告訴讀者怎麼避開誤導與陷阱。
她教我們怎樣把眼光放大拉遠,為了要有像樣的三十幾歲、四十幾歲,有些事情非得從二十幾歲就開始經營不可。裡面的案例可能會有你我身邊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但是希望從這些別人的故事裡,我們能得到的是如何面對未來的準備,而不是「如果早知道就好了」。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