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槍實彈的職場,要求哪些態度?
11個人生體驗報告,幫你少走冤枉路。
除了單打獨鬥,怎麼向前輩借力?
三位帶領過無數新鮮人的職場導師,無私分享彼此的互動和觀察。
成功的工作人在重要關鍵如何選擇?
總字輩的資深老鳥,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路。
十年來,台灣微軟的「未來生涯體驗計劃」招收了近千名學生進入公司各部門實習。
這些年輕人打破了「草莓族」、「抗壓性低」、「徬徨不負責」的刻板印象,完整的一年中,這一群大學或研究所學生,經過筆試面試重重關卡進入後,兼顧了學業及職場的不同學習、陌生領域的挑戰,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書中訪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及體驗心得,帶領這群實習生的主管們,以及微軟的高階主管,也無私地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建議,對即將邁入職場卻對社會了解有限的年輕人,很有參考價值。
台大政治系、政大新聞所,曾任財經記者多年,現為文字工作者。
作品曾獲金書獎、金鼎獎、吳大猷青少年科普特別推薦獎
熱愛聽故事與說故事的自由撰稿,輔仁大學大傳系廣電組畢業。曾任TVBS-N無線新聞台節目執行製作、ELLE雜誌國際中文版執行編輯。目前為多家財經平面媒體與企業之特約採訪編輯。
第一部 本領大不同
台灣微軟四大高階主管,親自揭開四大主流職務的真實面貌。
1. 研發
徐園程(企業服務事業群資深技術支援經理)
誰說工程師都是阿宅?
2. 行銷
張寶玲(行銷傳播部營運暨行銷事業群副總經理)
行銷不是天馬行空的白日夢
3. 業務
周文英(消費通路事業群零售通路營運暨行銷業務部總經理)
你不必是個玩家,但要能說一口好遊戲!
4. 行政
蔡文宜(法務暨公共事務處資深法務經理)
把小事做得完美,就是大事
第二部 新人先修課
真槍實彈的職場,要求哪些態度?
1.心態就定位
高毓琇
我是企業戰士,我是來打仗的
2.正面迎向壓力
常自助
擺爛或逃走,那我就真的輸了
3. 機會是爭取來的
練蕙竹
資源無所不在,只是你得主動去尋找
4.使命必達
吳明政
不是爆肝卡,是特權卡!
5.打造自學力
劉盈孜
不放過任何一個練習的機會
6.合作力量大
邱子容・何怡慧・楊家瑜
先有團隊力,才有執行力
7.彎腰做溝通
林哲謙
求助絕不是丟臉的事
8.激勵領導學
張焜郁
沒權力,也能有影響力
9.追求自己的熱愛
林宜儒
就是忘不了創造的感覺
10.不怕做傻事
簡子復
賺錢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
11.尋找人生價值
吳建衡
我,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第三部 向前輩借力
除了單打獨鬥,怎麼向前輩借力?帶領過無數新鮮人的職場導師,無私分享。
1.擴大人生視野
熊健美(MSN線上服務事業部總編輯)╳江瑋屏(宸海科技行銷經理)
辣妹菜鳥變身記
2.看清問題背後的真相
張仁炯(研究開發處副總經理)×郭哲彣
能看見問題,就是成長的機會
3. 走出自己的小宇宙
張濱顯(西雅圖總部Office部門資深軟體設計工程師)
找三、五個好友一起成長
第四部 老手經驗談
重要的人生關鍵如何選擇?總字輩的資深老鳥娓娓道來。
1.一輩子要做的事
蔡恩全(台灣微軟總經理)
做個「硬功夫」與「軟實力」兼具的人
2.彈性的生涯規劃
施立成(台灣微軟法務暨公共事務處總經理暨法務長)
在職涯前期累積未來的成功能量
3.創造附加價值
張衣宜(台灣微軟公關副總經理)
讓團隊覺得「有你真好」
3.莫忘初衷
王秀芬(未來生涯體驗計劃發起人)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後記
張孝泓(社區公益事務資深經理)
但願你,成為有勇氣承諾的人……
附錄
新手上路FAQ
做個「硬功夫」與「軟實力」兼具的人
蔡恩全(台灣微軟總經理)
我出生於民國五十年代,成長的背景,跟年輕的各位很不一樣。當年的經濟發展還沒有現在這樣成熟,物質生活是比較匱乏的。
我父母親那一輩,根本沒有機會受太多教育,每天為了溫飽就已經疲於奔命,自然也沒辦法提供孩子什麼生涯建議。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在選擇科系時的首要考量,多半是求生存。換句話說,就是找一個「將來較好找工作」的科系,什麼夢想啊,興趣啊,只能排在這個實用考量之後。
我們是先填志願再考大學,當時,正是科技業剛萌芽的時候,「最好找工作」的科系「電機系」,成為我們甲組(理工組)學生的第一志願,將來出社會,只要跟電路設計或硬體設計有關的行業,我們都可以做。
我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進了清大電機系。
雖說如願以償進了明星學校的明星科系,但坦白說,我念得並不快樂。電機系的課很重,許多科目像是工程數學、電磁學……,對我來說都很抽象,讀起來頗吃力。
偏偏我們班有很多聰明絕頂的同學,他們的腦袋瓜子真是靈光,我看他們一派輕鬆,邊叼著菸邊翻書,考試就可以考得很好;相形之下,我雖然不至於念不來,但就得花很多力氣,才有辦法消化那些硬邦邦的知識。
回想我大學時代,最讓我快樂的事,應該是辦活動吧。我是住宿生,常主辦寢室聯誼,最高紀錄曾辦過17間寢室聯誼,在當時可是好大的陣仗!除了辦聯誼,我也很會辦舞會。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舞會可是一件很「夯」的事,我非常樂於做這件「為民服務」的事。
不能小看辦舞會這件事,主辦人得安排場地、準備音樂、聯絡各路人馬、宣傳、炒熱氣氛、控制活動節奏等,也不是件簡單任務!
別看我這麼熱中於辦活動,就以為我是那種非常外向、人來瘋型的「high咖」,其實,我原本的個性甚至可以說是害羞、內向的。我之所以喜歡辦活動,並不是愛現想秀,而是因為我很享受過程中那種「being with people」(與大家同在)的感覺。如果就生涯性向而言,我想,比起念電機、做工程師,我應該更適合念企管、做跟人有關係的工作。
不過,在「求生存」的時代氣氛下,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比較「認命」,即使不喜歡那個科系,還是會勉強自己把學業完成,再找一份相關的工作。
我要一輩子待在舒適圈嗎?
我退伍後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一家台灣公司做研發,負責寫控制機械手臂的組合語言。不過,這工作我做了一個星期就沒做了。一方面是剛退伍,心還不定,公司裡也沒有人帶新人,我常有種「不知為何而戰」的感覺;而且,我很明白自己真的不是適合做研發的料,不如早一點離開。
隔了四個多月,我應徵上了惠普支援工程師的工作,這個工作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從職能面來看,支援工程師並不需要做艱深的「研發」,主要任務是為客戶做服務跟維護,正好吻合我的個人特質;再從組織條件來看,惠普是知名的國際企業,制度完整,又對「人」很重視,對社會新鮮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因為我喜歡這家公司、這份工作,所以格外珍惜這個機會,在新人期間非常努力。做支援工程師是可以準時上、下班的,可是我都會自願留下來學習,補強專業知識。
我原本只打算做兩年工程師,但是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實在做得太愉快,可以說是如魚得水,竟然一做就是5年多,轉眼已經來到30歲大關。
人生在這種逢「十」關卡前,總會感觸特別多,加上我當時也結婚生子了,「成家」以後,自然會開始思考「立業」的事。雖然,支援工程師的工作我勝任愉快,但是,我難道要一直待在這個舒適圈嗎?當初不是打定主意,不要一輩子做工程師的嗎?
當年有一個跟我一起進惠普的要好「同梯」(同一年進入公司的人),早幾年就離開了,後來獨當一面,成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他的經歷也讓我忍不住反思:我的職涯,沒有其他可能性了嗎?
板凳變一軍
我當時能想到的選擇,就是轉去做業務。說實話,那時我並不是很確定業務到底在做哪些事情,於是請教了另一位當業務的「同梯」。他很嚴肅地警告我:「業務一天到晚都在追單子,每天早上醒來,還睡眼惺忪,壓力就來了。」
我一開始有點掙扎,為什麼要放棄安逸選擇勞碌?但經過長考,還是決定一試。
剛好IBM在找業務,我投履歷過去,順利被錄取了。當了業務以後,我才知道,我那位業務「同梯」所言不假,壓力真的如影隨形,而且,我30歲才轉型,要跟一堆比我年輕的人競爭,格外辛苦。
直到第三年,我的機會來了。當時,我們想爭取一個很大的行庫客戶,可是對方並不是很願意買IBM的帳,公司派出好幾個「一軍」等級的業務精銳都無法攻下這座山頭。我遇到一個很好的主管,她大膽起用了我這個「板凳球員」,這是我「逆轉勝」的開端。
我還記得第一次跟主管去向客戶打招呼,那位主管還揶揄我們:「嗄?又換人了嗎?」接著便打發我們走人;後來,我又去拜訪,對方連正眼都不看我一眼,只是冷冷丟下一句:「跟你們講話,是火星撞月球啦。」我一開始一頭霧水,後來才明白,他的意思是,跟我們公司對話根本是彼此毫不相干,不需要溝通。
那個客戶的主事人員覺得我們那種知名外商很會端架子,總是有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為了扭轉他們的看法,我把姿態壓低,希望他們再給我們一個機會。每天早上八點,我就到他們公司報到,在那裡「蹲點」蹲了六個月,跟每個人搏感情,上至主管下至工友,都能聊上幾句。
慢慢的,正面能量開始累積,挺IBM的聲音變多了,就連當初最反IBM的那個主管,雖然不願意馬上改變立場,但他竟也承諾我:「看在你的份上,我開會時不開口就是了。」
最後,我成功攻下了這個讓大家束手無策的大客戶,從板凳球員,成功躋身一軍行列。
這個轉捩點讓我學會一件事:知識、技能這些「硬功夫」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讓你在職涯路上受用無窮的,是態度、溝通、人際關係等「軟實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最後,我想要鼓勵年輕人,不管大環境有多艱困,都不要懷憂喪志。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英雄。
我以前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他爸爸是個很能幹的生意人,經營了六家有歌星駐唱的西餐廳,在三十幾年前那個進口車還不多的年代,就經以賓士車代步了。我剛退伍時,有一段待業期,某天我去同學家找他敘舊,剛好有機會跟他父親聊天,我忍不住發了一點小牢騷,說現在實在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比起來,他們那個時代的機會說不定還多些。
這位長輩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嗎?我當初來台北打拚時,可是從飯店門僮做起的,一路奮鬥,才做到今天的規模。你不要那麼悲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會,只是你要準備好,機會來了才能抓住。」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舊清楚記得那位伯父說過的話。
很多人崛起,有時的確是因為「時也運也命也」,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否定自己,認為「那個人不會是我」而不願付出行動,那麼即使機會到了眼前,你也無法抓住!
我常聽年輕人用一種「明天沒有希望」的口氣抱怨大環境很差,花了多年時間求學,出社會只能領到22K的微薄薪水。
我同意,年輕人面臨的處境真的不好,但是,我也真心相信,在這些22K的年輕人中,若干年後,還是會跳出許多各領風騷的傳奇人物。也許,他們就是下一個科技界名人或甚至比爾蓋茲。
你,怎麼知道你不是其中之一?
摘自《成為炙手可熱的將才:微軟新鮮人養成計劃完全解密》
用最小的成本了解職場
李翠卿
我曾在職場雜誌任職多年,這本刊物每年都會在求職季前製作「社會新鮮人專題」,訪問各產業人資主管、職場專家,請他們為即將踏出校門的年輕人指點迷津。
問他們除了學歷以外,什麼樣的條件,可以增加社會新鮮人脫穎而出的機率?除了社團參與與打工經驗以外,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實習經驗」。
台灣的教育並不重視生涯探索,許多人根本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只是聯考(或指考)考到哪裡就念什麼科系,渾渾噩噩念畢業了,便渾渾噩噩出社會,接著是成家、生子。日子就被生活一直往前推,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好好想過,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又或者更悲慘的是,花費了十年、二十年在做自己其實不擅長也不喜歡的事,某一天猛然醒悟,卻已經不再年輕,加上也有家累牽絆了,沒有太多籌碼可以為自己的人生翻盤了。
可是,我看到許多實習生因為提前把自己丟到職場上,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涯,他們的真實身份畢竟是學生,此時醒悟,還有好大把的青春可以重新調整方向。不管是要強化原本的專業,或者是尋覓另一個全新的可能性。
覺悟這件事情,來得愈晚,機會成本就愈高,看到這些熱血的年輕人,在他們年華正好的時候,就開始嚴肅思考要怎麼經營自己的人生,真的很為他們高興。
不管將來是否會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某某領域翹楚,至少,他們有比較大的機會可以過著一個自己滿意的人生。
期盼年輕的讀者們,都能夠找到值得自己挹注一生熱情的事情,就是我們寫這本書的最大期待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羅婉鈴
已經有太多職場議題,把一些標籤放在年輕世代身上,像是草莓族、抗壓性不高等等,我始終認為,那只是很片面地表達了一些負面的觀感。事實上,任何世代都有優秀得讓老鳥嚇一跳甚至備感威脅的新血,好比書中許多對人生、工作非常有想法的年輕學生。
世代之間的差異,需要的不是貼標籤的論斷,而是去找到一個可以對應的溝通方式,不要僵化在某些職場階級、上對下的模式裡。
微軟這項實習制度,從職場的層面,給在學學生一個「提前準備好自己面對就業」的機會,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對臺灣的學生來說,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家從小聽多了,但是真正進入職場不同於紙上談兵,在不同的情境下要如何做出選擇、拿捏分寸,有老鳥指點,自然省下許多走冤枉路、原地打轉的寶貴青春。
但是從另一個人的角度,我也非常佩服這些願意付出時間、心力的提攜人。
說現實的,要在現代職場上打拼,有誰是輕鬆容易的?工作都忙不完了,還要花時間帶這些半大不小的菜鳥,但他們認真投入的程度,著實讓人感動。
要影響一個世代談何容易,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一群人願意開始去做這樣引導、影響年輕人的事,我想這比空喊讓大學生起薪四萬這種口號,來得更真誠、更實際也更高貴許多了。
年輕人的希望工程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十六年前,我寫了一本《總裁獅子心》,這對那時於正值職場巔峰期的我而言,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與挑戰,但這也是深埋我心的一個願望。
在書上,我告訴年輕人要勇於面對挑戰,遇到事情與困難要「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同時我也陸陸續續在書中告訴年輕人要培養各種不同的專長,因為要做一位成功的領導人,必須具備知人善用與人事管理的能力、財務管理的能力、行銷的能力,以及對所從事的職務擁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術的能力。
台灣微軟願意無私地把公司的資源開放出來,我必須說這真是企業以行動為社會造就人才的最佳典範。在短短的十年中,等於台灣有了一千名幸運的同學接受了這樣的磨練與洗禮,他們不但能一窺微軟這個世界級公司的組織運作模式,同時也為自己未來的工作打下非常扎實的基礎。
更令人興奮的是,微軟終於決定把這十年來的經驗與成就和更廣大的讀者分享。
在初讀書稿後,我十分感動,因為每一位主管所分享的經驗,都是最真實的職場現狀,這也是每一位主管對未來夥伴所懷有的期許。
感佩微軟一直以來對於社會關懷與發展所做的努力,更期盼台灣的企業也能以同樣的熱忱及使命感,參與這項讓年輕人更有方向、讓社會更和諧的希望工程!
機會在許多地方等你
楊瑪利(遠見雜誌總編輯)
幾年前,我曾應台灣微軟之邀,為他們的【未來生涯體驗計劃】校園專案「創意履歷」,擔任評選。
當時的作品上百件,琳瑯滿目而且充滿創意,不論版面設計、影音應用或個人風格的呈現,都讓人窺見了屬於大學生的蓬勃活力和未來契機。
這段時間以來,年輕人的出路似乎成為全世界的集體焦慮,台灣尤其是如此, 不僅各種不同意見不斷轟炸媒體,年輕人自己更是茫然而無力。
可是,這並不表示,年輕人的未來不再有希望。
遠見雜誌長期關心台灣的新世代,推出「年輕人憑什麼贏」相關報導,獲得很多回響。其實,面對時代條件、產業發展、競爭規則的劇烈改變,新一代要闖出一片天並非沒有機會,而是需要更新的想法和行動。
這本書,就充滿了新的想法和行動。
書中介紹了一群可愛的年輕人,不論當時是大學或研究所學生,他們在踏入微軟實習的一年中,打破個人思維,努力迎上職場的專業標準和態度。
帶領這群實習生的主管以及微軟的高階主管,也在書中無私地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建議,這點實在非常難得。
台灣的確已走過快速成長的高峰期,此刻的年輕人要像過去那樣,跟著大環境水漲船高,不管是誰都能年年跟著加薪、升遷的時代,過去了。
不過,即使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倒退到1998年的水準,許多人憤怒、抱怨、咎責的同時,為什麼有些人卻正在實踐理想、活出人生的價值?
不要妄自菲薄,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是台灣史上受過最好教育的一代,有國際觀與科技新能力。只要轉換態度與方法,機會就在許多地方等著你。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