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應該看這本書?
.如果你不知道 350為什麼是「人類生存數字」
.如果你認為 關掉冷氣、更換省電燈泡這些小動作,就足以拯救地球
.如果你不知道 泡澡浴缸和全球碳排放量的關係
.如果你認為 全球暖化是一場經濟騙局
.如果你不知道 該用什麼簡單的思考工具,來評估風險和報酬
「決策矩陣」神奇之處,
在於不用理會不確定因素,我們就能做出決定!
這些思考工具永遠不會過時,
你可以把它應用在任何難以下決定的問題。
── 本書作者柯瑞文
成長在美國俄勒岡州的農場,十年來換了幾個不同的工作,最後終於找到他的志向,就是當一位高中物理及化學老師。
他之所以能讓外行人開始瞭解氣候變遷的議題,就是靠著過去十年來,每天在課堂上和三十位學生腦力激盪, 鑽研與批判各種科學問題。
他發現修正思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它拋給滿屋子會批判的青少年。他也沒想到最後居然會寫成這本書。
現在柯瑞文和他的老婆、兩個小女兒一起住在俄勒岡州的科菲利斯(Corvallis)。
柯瑞文拍攝的YouTube影片 How It All Ends 與 The Most Terrifying Video You’ll Ever See,用白板和決策矩陣來解釋全球暖化,在網路上引起瘋狂的點閱率,有將近六百萬人次觀看過,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小甜甜布蘭妮。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曾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副秘書長、汗得學社(H.A.N.D.)研究員,現在則是為了自己懷抱的理念打拚中。譯作有《為了我們的孩子而寫的求生手冊──七個決定未來的全球變遷趨勢》、《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合譯)、《想想地球・救救自己》、《觀念地球科學2、3》(合譯,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神奇酷地理:威力驚人的風暴》(小天下出版)。
第0章 我該花時間讀這本書嗎?
第1章 決策矩陣
——最糟還能怎樣?難道是酷斯拉巨鼠來襲?
第2章 科學的本質
——我們從來都沒有確定的答案
第3章 大腦有缺陷
——「我是個笨蛋嗎?」噢,讓我為你解讀
第4章 哪些人的話可以相信?
——可信度光譜
第5章 整裝上陣
——氣候突擊隊員出發囉
第6章 一群杞人憂天的膽小鬼?
——看看暖化論者的論述
第7章 一切都會沒事的
——來自懷疑論者的宣稱
第8章 不是只有溫度的影響
——解說碳循環和全球氣候減穩
第9章 作者的結論
——假如你還沒猜到的話
第10章 讀者的結論
——該你自己動手囉!
附錄 把觀念傳播出去
——烙印350這個人類生存數字
延伸閱讀
注記
參考文獻
謝誌
讓我們來泡個澡吧!
如果你曾試圖瞭解世界末日發生的原因,你大概會跟我一樣,被一大堆名詞搞得頭昏眼花。舉例來說,當問到行動策略的目標是啥,你可能會聽到同一批蛋頭學者說「濃度要在百萬之三百五十(ppm)以下」,有時又說「攝氏1度」,不然就是說「2050年之前減少80%的排放量」。這就像在同一張數據表裡,一下用英制,一下換成公制。對於熟悉度量衡的人來說,這當然沒問題,但卻讓我們頭痛得要命,只想趕緊逃開。
為了瞭解氣候系統中的反饋機制如何運作,如何讓些微的溫度變化造成全球氣候減穩,我們必須仔細研究氣候系統的運作方式。就讓我們從澡盆開始這趟探索之旅吧。
首先,把地球的大氣層想像是一個澡盆,裡頭的水就是二氧化碳,這當然是過度簡化的比喻(老天爺呀,我居然還真的畫了一個澡盆,請看中文版),但卻是瞭解這個限制底線的好開場。
地球澡盆
澡盆底下有個排水孔,同時也有進水的水龍頭。如果水龍頭進水的速率比排水快,水位就會慢慢上升;如果進水的速率比排水慢,水位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兩者速率相同,水位就維持不變。
水龍頭的轉把決定水流的速率,而我們握有控制轉把的能力。如果我們用力轉開水龍頭,水流進澡盆的流速就會加速,水位自然就上升。
如果在此同時,排水孔剛好阻塞住,排水速率減緩,已經逐漸上升的水位又會繼續上升。如果我們希望看到水位上升得更快,只要將水龍頭轉得更大——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處境了,進水量很大!
如果希望穩住水位,讓它至少維持在同一水平面,我們就得將水龍頭關小一點,好讓進水量等於出水量。如果我們真的急著要降低水位,那就應當把水龍頭關緊,同時把排水孔挖大一點,好讓出水量大於進水量。
好啦,泡完澡有沒讓你覺得神清氣爽一些?不過,我們還是得再蹚一下專業術語的渾水,才能進一步瞭解碳排放量的議題。你還是可以運用這個澡盆的概念,來幫助你理解。
碳含量
我們先繼續假設澡盆裡的水代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澡盆中的水位高度就代表碳含量(carbon level)或大氣中的含碳濃度(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carbon),也就是指空氣中有多少碳。碳含量愈高,代表全球平均溫度愈高,這也是一直驅動整個暖化爭議的論點。在150年前工業革命開始之初,大氣中的碳含量大約是280ppm(也就是0.028%的另一種寫法),2009年的碳含量則大約是388ppm,而且還以每年增加2ppm的速率增加(以前是每年增加1ppm),主要是因為全球的經濟和人口都是以指數成長的方式增加。
碳壑
澡盆裡的排水孔,代表將大氣中的碳移除,例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或是被樹木吸收。我們將這些機制稱為碳壑(carbon sink),這個過程又可稱為碳固存。碳固存是大自然的一種過程,但我們也能主動加速它的過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種植很多樹。隨著暖化爭議的發展,我想你應該聽到愈來愈多更為積極及高科技的做法,例如將二氧化碳用高壓打入地底下儲存、將樹木炭化後埋進地底、滋養浮游植物之類的方式。
碳排放
水龍頭代表排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的人類活動(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而我們是具有掌控能力的。水龍頭的流量以每年的碳排放量為計算基礎,也就是我們每年從地面傳輸多少碳至空氣中,計量單位為每年排放多少十億噸的碳(GtC/yr)。
我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關心這個議題,當時的碳排放量是6 GtC/yr,到了2009年則上漲至10 GtC/yr。讓水龍頭愈開愈大的主因,就是呈現指數成長的全球經濟和人口,所以你可能會聽過「每年增加3%的碳排放量」(也就是澡盆進水量每年增加3%),這是我早先曾提過的現況。
自然界也有大量的碳排放和碳壑現象,但因為兩者之間互相抵消,所以我沒有含括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舉例來說,你有時會聽到「海洋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是人類的10倍」,但海洋同時也會吸收同等的量,所以不會影響到大氣中碳含量的變化。
排碳控制
如果按照現行的排碳模式(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穩定的經濟成長、典型的人口成長),大氣中的碳含量將在2100年達到900ppm,如果比對一下澡盆邊標注的排放量,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不太合理。碳含量在過去150年內從280ppm成長到2009年的388ppm,我們怎麼可能在未來90年內達到900ppm呢?
就我觀察的結果來看,因為現行的排碳模式是根基於指數成長的經濟模式和人口成長,代表水龍頭的進水量不是固定的,實際上是愈流愈快,再加上排水量持續縮減(因為森林砍伐、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降低、海平面上層提供給浮游植物的養分減少——這些等會兒都會逐一說明),所以預測澡盆裡的碳含量將以破錶的速率,在未來幾十年內上漲,並沒有不合理之處。
你可能聽暖化論者說過,上一次地球大氣中的碳含量超過500ppm,已經是3億年前的事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暖化論者,你非常擔心澡盆裡的水位太高,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你沒辦法爬出來,因為這是唯一的澡盆,所以你會試著把水龍頭關小一點,而不是讓水一直愈流愈快(這真的很難,因為這得靠委員會決定);然後,你也會試著把排水孔清乾淨一點,好讓水排得快一點;然後,你又會回頭再把水龍頭關小一點,因為進水量還是不少(還好已經不再愈流愈快了,感謝老天爺)。
你花了不少心力把水龍頭關得更小,減緩進水速率,好讓進水量再次符合排水量,才能穩定水位(雖然它還是維持在百萬年來的最高水位)。所以你終於可以放鬆了嗎?
暖化論者說:不行。因為他們發現一些新的線索,讓他們真的很惶恐。(啊!那真的是很嚴重的打擊,他們到底有沒有快樂過啊?)想知道是什麼新線索嗎?那就繼續讀下去。
氣候系統中的幾個反饋迴路
我們已經知道氣候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且系統中的反饋迴路,可能會帶來龐大且無法預期的改變。為了讓你瞭解這些暖化論者為什麼會有歇斯底里的恐懼,我們就先來認識一下全球氣候系統中幾個特定的反饋迴路,這些迴路全都肇因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且最終還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到大氣之中,繼續反饋給迴路。
浮游植物減少
浮游植物是世界上最小的植物,生存在海洋的最表層,就像陸地的植物一樣,它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利用碳來建造自己的小枝幹。一旦海水表面的溫度上升一點點,就會減少上升流從深海帶給表層的養分,導致浮游植物減少。浮游植物減少,就代表大氣中愈少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因而導向一個反饋迴路的現象。
森林死亡
森林也和浮游植物扮演一樣的反饋機制。區域氣候移動可能導致森林突然死亡,然後突然引發大規模的森林大火。我們不只是少了一大片森林,也少了一大片可以吸收碳的碳壑。
除此之外,當大片森林燃燒時,又釋放出更多的碳到大氣裡,雪上加霜。所以不只是森林停止吸收碳,還釋放出更多的碳,這也是為何大家反對雨林砍伐或焚林。
反照效應
閃亮潔白的冰層會反射陽光,這就是反照效應(albedo effect,這也是albedo這個字詞的含意——有多少陽光給反射回到太空裡)。當溫度上升時,冰層會融化一點,所以反射較少的陽光,愈多的陽光被冰層底下黑色的岩石或水吸收,這又讓溫度上升,開始了反饋迴路和加速的過程。
甲烷槍
甲烷是一種威力比二氧化碳更猛的溫室效應氣體。目前有一大堆的甲烷給困在海洋深處,以一種與海水結凍成塊狀的「水合物」型態存在。當海水溫度上升時,這些甲烷化合物就會稍微融化一些,釋放出甲烷至空氣中。接下來的循環過程,我想你已經猜得到了。
目前有合理的證據顯示,這樣的反饋機制曾經在達到某個關卡之後,甲烷就突然大量釋放,因此這樣的現象才被形容為甲烷槍(methane gun)。在生物史的某一次大滅絕事件中,這個現象很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海洋輸送帶停擺
海洋的表層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包括溶解於海水中,一部分則被浮游植物吸收做為枝幹),再經由海洋輸送帶將表層的水送到北大西洋的海底深處,有效的固存碳原子。
當溫暖的氣候融化更多的冰層,增加北大西洋的淡水量,因為淡水的密度較小,所以就減緩向海底運輸海水的速率,減少二氧化碳被固存的量,讓更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繼續停留在大氣中,導致溫度上升,又再進入反饋迴路。
這正是格陵蘭發生的一部分故事——不只是因為冰層融解導致海平面上升,冰層融化釋放大量的淡水,正好嚴重影響到海洋輸送帶的傳輸。一旦輸送帶完全停止,我們將目睹一次氣候大翻轉。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歐洲曾在一萬四千年前進入小型冰河期,有可能是肇因於輸送帶突然停止,史上稱為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冰層不穩定
冰河實際上就是結冰層緩慢的流動,慢慢流向大海。當冰河流動得愈快,愈多的冰層掉入海水中融化,觸發前述兩種反饋迴路的發生,也就是反照效應和造成海洋輸送帶停止的格陵蘭案例。上升的溫度促使冰河流動得更快,啟動了反饋迴路。
冰河融化的特殊現象已經多次震驚科學界,因為科學家發現冰河融化的速率比預期快很多。例如已存在1萬2千年的拉森B冰棚(Larsen B ice shelf),在2002年的某幾週之內突然消失不見,當時嚇得冰河地質學家都啞口無言。
除了知道冰河融化的速率比我們預期的快,我們對於冰河生成、流動與融化的過程幾乎一無所知,這也是為何氣候模擬沒有探討到冰層不穩定的問題。
永凍土融化
上升的溫度促使冷凍的泥炭沼澤和其他永凍土融化,又讓死去的植物繼續腐爛。腐爛的泥炭會同時釋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啟動反饋迴路。
因為極圈的暖化速率比其他地方快,使得所有與冰層融化有關的反饋迴路(甲烷槍、冰層不穩定、反照效應、海洋輸送帶和永凍土),對溫度上升的反應更為敏感。
升溫的海水,溶解不了太多二氧化碳!
如果將一杯自來水放在室溫下過夜,隔天清晨會看到許多氣泡附著在杯子內緣,這是因為杯內的水溫上升,能夠溶解的氣體變少。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碳壑,因為二氧化碳能夠溶解於海水中,但是當海水溫度上升,能夠溶解的氣體量就變少,代表大氣中留有更多的二氧化碳,繼續觸發反饋迴路。
摘自《想想地球,救救自己》
我該花時間讀這本書嗎?
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已經受夠了那些整天高喊全球暖化的各種論調?一方面,你聽到整個美國知識份子社群公布說,全球暖化已經是燃眉之急的國家安全議題,應該儘速採取行動。另一方面,你又聽到某資深國會議員批評,全球暖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他可以找到至少400位科學家的論調來聲援這個說法。
你還不確定身家性命是否遭到威脅,而你能應變的時間很有限,卻又被這些像流彈滿天亂飛的論戰,搞得你心煩意亂?
做為一個不斷遭受騷擾的外行人,到底該做什麼?如果你跟多數人一樣,可能覺得被攻得體無完膚,卻又不想一股腦兒吞下那些論調,因為你懷疑那些人只是利用你來滿足自己的利益(包括我在內!)。所以,到底誰是對的呢?
比起讓自己搞得一頭霧水,你傾向先當個觀眾,看雙方互相攻防,直到真相大白。這樣的做法,過去一向有效。
但這次有用嗎?根據抗暖化行動派的說法,當兩隊還在激烈攻防時,有一座大型計時器正在倒數,一旦時間歸零,不只是聽到終場哨音響起,整個球場也會馬上充滿十萬伏特的高壓電,包括觀眾席。
這不代表他們就是對的,但多多少少引起一般人注意到事情的急迫性,不是嗎?抗暖化行動派說,如果我們不趕快替自己下決定,那麼物理定律就會幫我們做出決定。
依慣例,在真相大白之前,我們總是試著不要做出不明智的決定,所以我們通常會做的決定就是「決定先不做任何事」。也許這是最好的決定,但對於我來說(也對於很多人來說),會希望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摘自《想想地球,救救自己》第0章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