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幾何》這本書,
是黃敏晃老師為基礎幾何教學的最佳示範,
你會看到如何透過遊戲式的、能夠具體操作的活動,
以及思考探索,來學到有用的幾何與空間能力。
本書另備有紙卡教具,限量500份,
有需要的讀者請附10元回郵
(並請附上收件人姓名、收件地址與連繫電話),
寄至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三段270巷6號5樓 天下文化 讀者服務部索取。
第一批將於七月底統一寄出。
(索取截止日期為2014年11月30日,索完為止。)
你覺得自己的幾何與空間能力好不好?可能有超過半數的人回答「不好」。歸根究柢,無論是一般成年人或是在學的學生,在學「幾何」的時候,90%以上恐怕都用背的,不求理解。這可不是學習幾何最好的方法。
學幾何,就要動手操作。《動手做幾何》這本書,是黃敏晃老師為基礎幾何教學的最佳示範,你會看到如何透過遊戲式的、能夠具體操作的活動,以及思考探索,來學到有用的幾何與空間能力。
「學生能力的成長,最要緊的其實不是教材,而是老師跟他所採用的教學法。」
──黃敏晃
0. 序
1. 閒話幾何與空間能力
2. 組合正方體的塗色問題
3. 互納盒
4. 正方體的平面截面
5. 人面獅身話複製
6. 漫談平面圖形的變幻
7. 足球和截角正多面體
8. 隱形金字塔
9. 一塊花布
10. 模擬撞球遊戲
逆運作走回頭路
地圖是現代人很重要的工具,故現代教育很強調讀圖的能力。學生在這種能力的培育,並不只是地理課的責任;數學課中的坐標,應該也和讀圖有密切的關係。問題在我們數學老師,常把這種教材教得太形式,使學生完全沒感覺,以至我國公民的讀圖能力不強。
製圖的制式規格是把北方放在視線的上方,南方在視線下方(東和西因此而被定位在視線的右方和左方)。在傳統的讀圖教育(傳統相對於多元觀點,我們曾有位教育部長杜正勝說過,可以把台灣的地圖橫過來看,把東方的太平洋放在上方,大陸放在下方,立刻被人罵個要死,其實他只在凸顯多元觀點而已)下成長的我們,東西南北所形成的十字軸線,在我們腦中已經形成深層的烙印,這和專司平行垂直的腦細胞,會幫我們建構出互補的方位系統。所以,題目中有關東、西、南、北的方位描述,對我們都變得簡單。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以東西南北為腦中參考坐標的主軸,則東南、西北等只是做這些主軸之90角的平分線而已。任意角的「角等分線」其實並不容易做,但是45角是一般人從小就從三角板上熟知的「特別角」,故東北、西南等的方位,也算是不難的啦。
在我們的討論有談到另一種迷路的狀況,牽涉到「逆運作」的思考模式。比如說,你從某個入口進入一個幅員遼闊的地區,沿著一條路線作了部分的參觀,由於時間的限制你必須沿來路回去;若這不是你熟悉的場域,地形路線又稍嫌曲折複雜,則這不見得是容易完成的任務。
筆者夫婦就曾在澳洲的雪梨動物園,如此迷過路。由於當天早上我們先趕了個行程,下午才去動物園。該園依山傍水占地甚大,到了傍晚才覺悟到走不完,於是想沿來路出園。但來時沒特別注意路標(land mark),左、右轉的時機和順序也沒記。所以,逆向走回頭路時,實在亂無章法,難怪迷路。
通常迷路的最佳解法,是「路在嘴上」即問人。但當天非例假日,遊客本少,時間又晚到關園前,半個遊客也不見,只好慢慢摸索,最後是被園方的巡邏人員找到(他們有入園、出園人數的電腦點算機制,故知有人留園內)。我們表達謝意後,園方人員表示這是他們的責任,因為他們怕我們會傷害園內動物(而非怕我們被動物傷害)!
走回頭路這樣任務,在我們的認知上可以說是「逆運作」,其項目可分成如下幾個:
1. 回想來時的路線,多少轉彎,如何轉(左或右轉);在腦中還得把順序倒轉,左、右轉互換。
2. 路上有什麼顯著的地標,它們出現的順序,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方位上顯現的外形,究竟是如何。
上面的第2項,牽涉到幾何物件的視圖,以及物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是很正統的幾何能力。討論這些,稍費口舌,讓我們暫且延後,先談跟路線有關的事務,以及腦袋中如何逆轉順序的運作方式。
摘自《動手做幾何》第一章
談到幾何,許多人會聯想到二千多年前古希臘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由假設出發,純粹用邏輯推論而得到結果的方式,慢慢的變成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所以,世界各國的幾何教學,不可避免的特別強調此典範。但是,形式的推論是很難的,尤其是在推論幾何引入的年段──八、九年級。照筆者知道的資訊,八、九年級的學生論證幾何,90%以上都用背的,不甚理解。
凡.希理(Van Hiele)夫婦認為幾何的學習是有階段的,他們提出的五階段論,在現在的數學教育界是大家都熟知的,概述如下:
第一期為視覺期(Visualization),此期兒童只能就看到的幾何物件之整體外貌,辨認其不同的形體。
第二期為分析期(Analysis),此期的兒童能經由觀察和簡單的實驗,認識幾何形體的外顯特徵(初期例如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等等),垂直、平行、線段等長、角和形的全等(後期)的掌握。
第三期為非形式化的推論期(Informal Deduction),此期的學童能做一些簡單的(譬如說三、四步驟)推論,粗略的建立並掌握圖形屬性的一些內在關係,也能夠進一步對幾何形體加以分類。
第四期為形式推論期(Formal Deduction),此期的學生能夠做比較嚴格的形式論證,即有層次的靠邏輯由已知推到要證明的結果。他們也能夠瞭解並掌握充分和必要條件,以及正逆命題之間的差異等。
第五期為系統知識期(Systematic),此期可以說是專家期。他們能夠理解幾何的系統是由公理、公設所建立的幾何知識體系,並進一步做各種幾何體系(如歐幾里得空間及非歐氏空間)之間的比較等。
不難看到,國中、小學的幾何學習大致上是由第一期到第二期(小學),以及由第二期到第三期(國中)。把學生由第三期提升到第四期,應該是高中(也許大學部)的任務;至於到第五期,則只能在大學數學系和研究所才能去講究的。
如何帶領學生由較低的認知層級,提升到較高的認知層級,這是教育的真正意涵,也是所有數學教師不可推卸的神聖任務。怎麼做?
以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情形,我們不能只要求學生做一些無趣的,像考試那樣的推論練習,而要透過遊戲式的,能夠具體操作的活動,期間要求講道理等,才能慢慢達到。本書所介紹的這十篇文章,幾乎都是由遊戲式的活動編織而成的,所以有這樣的功能。希望老師們能夠在自己的課堂中試用看看,學生應該是會喜歡的。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