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是我們一生的承諾,更是一生的實踐。
要做一流人,先要讀一流書。讀完本書,你將明白: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
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
在所有的自由中,沒有「不讀一流書」的自由;
在所有的選擇中,沒有「不做一流人」的選擇。
這本關於「書」的小書,收集了多年來高希均教授談書的短文,也就在推動「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的用心下結集出版。
高希均教授近年來大力提倡「閱讀與學習是終身的承諾」的觀念,希望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中,每個人都能不斷閱讀;在「學習世紀」的大環境中,每個人都能不斷學習;也讓無數的海內外讀者有一個共同的夢:「讀一流書,做一流人」。讓這個夢,以這八個中國字來表達它無遠弗屆的感染力。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是我們一生的承諾,更是一身的實踐。
要做一流人,先要讀一流書。即使坊間有再多的好書,自己有很多的原因沒有閱讀,那麼兩者無法交集的結果,就是好書會變得孤獨,自己會變得庸俗。 讀完本書,你將明白: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在所有的自由中,沒有「不讀一流書」的自由;在所有的選擇中,沒有「不做一流人」的選擇。
書序:寫在出版前夕
序: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把「承諾」變成「實踐」
第一部:「我發狂似地愛看書」
戈巴契夫所引發的省思
「天下人」的理念與抱負
做一個讀書人
抖落一身庸俗
挑好書讀
造一座知識不夜城──讀書不打烊
讀書不能打折扣,買書呢?
對價格太計較,對價值太輕視
「就像打一場棒球賽」
有一點錢的時候
第二部:走進知識的殿堂
遠離知識就是走近無知
做一個貪婪的知識購買者
不做守財奴
同一個地球,不同的世界
讀書遠見
「聽君一席言」不如「手中一本書」
愛書如命──Passion for Books
「學習」比「休閒」更引人入勝
絲路歸來──做一位終身學習者
第三部:新讀書主義
新讀書主義
熟讀偉人傳記培養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在「學習的年代」不做「現代文盲」
值得尊敬的人
為歷史留下紀錄
看書、選書、出書──心情總是一片蔚藍
第四部:共同的願景
閱讀,終身的承諾
文化產品的豐富,才是現代社會的驕傲
傳播知識為己任
一小座書城、一小方淨土──「人文空間」的誕生
附錄:人生的時鐘正向東移
人生的時鐘正向東移
高希均
十多年來,他儘量挪出較多的時間在台灣,一些時間在大陸,來傳播觀念。掌聲沒有帶來自喜;噓聲沒有減少自信。他一心希望家國從此可以掙脫一個多世紀以來列強所有的刻板印象:中國是貧窮的,中國人是愚昧的……
留學路
松山機場告別,雙親認為此生再也無法看到家中唯一的男孩。六百美元的單程機票,耗盡了他們所有的人情──一張票、一世情。飛機往東飛,這個軍人子弟在腦中盤旋:留學路不要變成不歸路。
一九五九年秋,這個青年人,從台灣到新大陸修習經濟發展。他知識基礎淺薄,自我期許沉重。羞澀的行囊中裝了一份助教獎學金、一本厚厚的英漢字典及一個強烈的求知慾。
今年十月在美國,剛好在異鄉作客四十年。四十年過去了,他,形式上,落地已生根,家在美國;感情上,落葉又歸根,心在中國。
「中國」不再是地理上的秋海棠。「中國」象徵著歷史的傳承,文化的認同,以及海外華人對大中華地區(大陸、台灣、港澳)未來發展的關注。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教授孟岱爾(Robert A. Mundell),因多年來提倡歐盟統一貨幣──歐元,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獎。他在想,如果中國學者能在學理上提出「華元」,推動兩岸三地經濟整合,克服政治障礙,形成「經濟中國」,那麼終有一天也會出現另一位受人推崇的東方孟岱爾。
他出生的江南,因改革而又現生機;他成長的台灣,因發展而躍升為亞洲小龍;他讀書與教書的美國,則又超越了「越戰教訓」、「水門事件」,變成了世紀之交唯一的超級強國。
四十年中,在學術自由的美國,孕育了一些他認為值得向台灣與大陸推廣的觀念。他相信: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不是革命的狂熱,也不是自私的冷靜,更不是自卑的自大與崇洋的抄襲,而是提出適合國情的現代觀念,使其推廣與實踐。
十多年來,他儘量挪出較多的時間在台灣,一些時間在大陸,來傳播觀念。掌聲沒有帶來自喜;噓聲沒有減少自信。他一心希望家國從此可以掙脫一個多世紀以來列強所有的刻板印象:中國是貧窮的,中國人是愚昧的。
從一九六九年起,每個暑期像候鳥一樣,回到台灣。第一個諮詢工作就是接受經合會的邀請,回台參與人力資源規劃。那一年他得以認識此後一生敬佩的李國鼎先生,以及人力專家鎮天錫、徐立德等。
第一次回到大陸是一九八八年,已是離開那片土地三十九年之後。
那年五月,在對北大師生的演講中指出:「如果當年五四運動,除了提倡『民主與科學』之外,包括了『經濟』與『教育』,中國的近代歷史是否就會改寫?」
民主可以治國,科學可以強國。沒有經濟,如何富國?沒有教育,如何興國?
因此,當他的四本書:《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觀念播種》、《構建一個乾淨社會》先後在北京與上海出版時,感覺到似乎盡了一些讀書人的責任。
最可惜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當台灣與大陸各有五十年的發展成就之後,兩邊還無法建立起互信的機制與雙贏的架構。兩岸國家領導人無法打破對這種不幸的現實,自要負起最大的歷史責任。
他曾預測,更一再期盼:如果兩岸領導人能握手言和,真正地展開「中國人幫中國人」的新契機,那麼他們一定是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
和平獎一直與他們絕緣,因為兩岸和平一直與兩岸人民絕緣。
這真是二十世紀末兩岸中國人所面對的最大悲劇;而且還不能低估那已經埋下的戰爭火種有它引爆的可能。
「把狗也當人」的社會
離開「中國」這個題目,他就變成了一個樂觀的知識分子。
探討一個國家的富裕,一個社會的進步,一個人的福祉,是他工作與寫書上最大的樂趣。
做為一個旁觀者,他認為美國的富裕與進步來自:得天獨厚的資源,拓荒者的冒險精神,以及對個人價值的肯定。初到美國,他就立刻體會到:「這是一個把人當人,把狗也當人的社會。」
美國人血液中的獨立、自信、嘗試、冒險,集中在高科技上時,做出了最突出的表現。美國已從「冷戰時代」的自由世界兵工廠,變成了「網路時代」的高科技集散中心。矽谷不僅變成了富可敵國科技企業家的發源地,也將在二十一世紀變成新科技文明的長江。誰能想像當年就在那一幢幢整齊乏味的建築中,蹦蹦跳跳的年輕小伙子,就在那裡夜以繼日地策動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網路革命?
人人有成功的機會,人人有失敗的自由,這就是公平的美國。
大家向前看,大家向錢看,這就是功利的美國。
有眾多的百萬富翁,有眾多的貧窮家庭,這就是殘缺的美國。
處處有大愛,時時有槍殺,這就是迷惑的美國。
右手拿木棒,左手拿胡蘿蔔,這就是官方的美國。
四十年來,他一直住在中西部的大平原上以及大學城中。那是淳樸、自由、開放、歧視少、犯罪少、失業低的環境。對他來說,美國的可貴,不在它既有的財富,而在它未來的機會;美國的可愛,不僅是社會富裕孕育出來的生活情趣,更在於科技突破帶來的顛覆;美國之最令人嚮往,就在於它就是一個可以自由自在、自我發展的自由天地!
八位平凡的美國總統
民主政治的一個代價,就是「好人不一定能出頭」的定期選舉。它花時、花錢;它產生可怕的社會成本,甚至社會分裂。為了選舉,幾乎用盡一切可能的手段。尼克森的被迫辭職,即是自辱的一例。
四十年前,這個在威權社會中長大的年輕人,當然立刻會被美國民主政治的多姿多采所吸引。他認真地觀察過十次總統大選,並且不斷思考,對發展中的台灣與大陸有什麼借鏡之處?
從甘迺迪到柯林頓,其間包括福特在內,共出現八位總統。
就他的主觀評斷來說:甘迺迪提出了偉大的願景,但不幸遇刺,而未見實際政績。詹森的「大社會」計畫是內政上的大突破,但越戰成了他的致命傷。尼克森敲開了中國大門,由冷戰鬥士變成和平使者,是他輝煌的一刻;「水門事件」被迫下台,變成終身遺恨。福特平庸,特赦尼克森受到普遍指責。卡特全方位的事必躬親,只見苦勞未見功勞。雷根內政上的親企業,軍事上的鬥蘇聯,再加上他的動人口才,使這位「小事糊塗大事清楚」的演員總統,廣受人民支持。布希任內經歷蘇聯崩潰、冷戰終結與伊拉克戰役,意外敗於柯林頓。柯林頓之能言善道,尤勝甘迺迪;任內美國經濟空前繁榮與國力強盛,但無法彌補其道德行為的嚴重錯誤。
這八位總統,經美國三十餘位專家學者的評比,其中沒有一位被公認是「偉大」的總統(如傑弗遜),甚至「接近偉大的」總統(如羅斯福)。但是,美國的國力以及在世界的地位,卻有增無減。美國的成就歸功於英雄者少,歸功於制度者多。
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證:在一個體制健全、人民參與、輿論功能發揮、民主與法治的社會,個人的政治影響力──包括在和平時期的總統──已不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雷根常自嘲是「位高、名重、權大、但是影響力小的人物」。在今天美國的總統制之下,容易產生一位平庸的總統,但不易產生一位獨裁的總統。對愛好民主自由的美國人民來說,獨裁遠比平庸可怕。
非常時期,英雄改寫歷史。民主時代,不需要渴求英雄,而要渴求完整制度的建立。海峽兩岸的人民要趕快認清:「制度」比「英雄」重要。尤其不要忽視:英雄主導建立的制度,常常在滿足英雄雄心,而非人民民心。
人生的時鐘
坐在秋天楓葉紛飛的書房,面對一壁的西文書,另一壁的中文書,他告訴來訪的美國友人:上天已經太寬待我了。生於中國的戰亂、長於台灣的憂患、但執教於個人思想可以馳騁的大學學府中。
這位天生的樂觀主義者──
對中國,嚮往它古老的文明,以及它釋放的潛力。
對台灣,驕傲它人民的勤奮,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
對美國,沉醉它四面八方的開放與無所不在的人性尊嚴。
近年來當他奔波於太平洋兩岸的頻率增加時,他常對年輕一代說:美國提供了孕育成長的氣候,台灣提供了參與推動的機會,大陸提供了可以想像的空間。
十一年前第一次去北京,在方勵之教授家中聚晤時,方教授深信:「長期來看,我對中國前景是樂觀的。」這個「長期」在學經濟的看來,不能超過半世紀。
「漂泊,你的名字是中國!」邵玉銘教授曾經這樣寫過;「歸根,你的嚮往是東方!」這該是記錄他這個漂泊者內心最深沉的吶喊。
人生時鐘上的長針,已由西向東移,落葉是否正隨著生命的季節飄洋歸根?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刊登於聯合副刊)
摘自《讀一流書.做一流人》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把「承諾」變成「實踐」
高希均
(一)書的影響
做為讀書人,我深切體認到:
書中的智慧遠比黃金屋更珍貴;
書中的知識遠比顏如玉更迷人。
回想年輕時代,讀孫文的《三民主義》,它推翻了一個專制朝代;讀蔣中正的《中國之命運》,它燃起了青年的愛國熱情;做研究生時,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它鼓吹資本主義的興起;讀凱因斯的《一般理論》,它挽救了在危機中的資本主義;教書以後,讀傅利曼的《自由的選擇》,它使人增加了對市場經濟的信服;讀《鄧小平選集》,它使人推論大陸經濟要起死回生,唯有改革與開放。
一本好書一定會帶給讀者一生深遠的影響。
(二)什麼才是「第一流」的書?
「第一流」的書就是指「好書」。讀完好書後的收穫,有些是知識性的、啟發性的;有些是資訊性的、素材性的;有些是趣味性的、共鳴性的……它的綜合效果是提供讀者:
一種知識,以及思考方向;
一種激發,以及做事方法;
一種高貴,以及生活安排;
一種挑戰,以及自我提升。
進一步來說,不論是國人所撰述或譯自外文,第一流的書必須要具有下述一個或數個特色:
(1)它傳播現代知識;
(2)它有創意並激發創意;
(3)它的故事感人且具啟發性;
(4)它有實用價值;
(5)它在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6)它在記錄人類(及國人)的傑出成就;
(7)它探索人類的心靈世界;
(8)它在提倡人間的長情與大愛。
具有這些標準的「好書」,自然擁有了魅力、說服力、以及無法拒絕閱讀的誘惑。
(三)什麼才是「第一流」的人
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對成功的人物欣賞,對知識淵博的人佩服,對天才洋溢的人傾倒;但是最令我心嚮往之的是這些人:
做事上,專注、出色、有原則;
做人上,敦厚、謙和、有誠信;
態度上,不爭、不貪、不獻媚;
品德上,有格、有節、有分寸;
見解上,有創意、有包容、有執著。
具有這種特質的人,讓我稱他(她)們為現代社會中的「君子」,也就是我所說的「第一流人」。
擁有這些特質的一流人,要做成時下所謂的「大人物」,就必須犧牲不少基本原則。
如果有一天,我們社會出現了「先做一流人」,「再做大人物」的嚴格標準,那麼台灣的民主蒼穹終於出現了燦爛的日出。
(四)共同的夢
要做一流人,先要讀一流書。
如果坊間有再多的好書,自己有很多的原因沒有閱讀,那麼兩者無法交集的結果,就是好書會變得孤獨,自己會變得庸俗。
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中,每個人必須要不斷閱讀;
在「學習世紀」的大環境中,每個人必須要不斷學習。
愈來愈多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年輕朋友相信:閱讀與學習是終身的承諾。
兩位美國傳播學者在告別二十世紀前夕,選出了百年來影響美國社會最重要的一百篇演講,名列第一的是人權領袖金恩在一九六三年的演講。講題是:「I Have a Dream」,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中最具震撼力的四個英文字。
讓無數的海內外讀者有一個共同的夢:「讀一流書,做一流人」。讓這個夢,以這八個中國字來表達它無遠弗屆的感染力。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是我們一生的承諾,更是一身的實踐。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
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
在所有的自由中,沒有「不讀一流書」的自由;在所有的選擇中,沒有「不做一流人」的選擇。
(二00一年六月威州)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