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跟隨證嚴法師行腳,我深深體會到法師是慈悲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與我從小閱讀世界名著所認識的偉大心靈都不一樣,
透過我的鏡頭,大家可以與我一樣貼近這位看似平凡卻是非凡的導師。」──阮義忠
★收錄證嚴法師五十多幀無聲說法身影,化剎那為永恆
★200磅奇美紙精印,絲面裝幀,適於珍藏
阮義忠:「這本書,我打算單純地讓照片自己講話,讓大家透過我的鏡頭,與我一樣貼近這位看似平凡卻是非凡的導師。」
攝影家阮義忠夫婦,長期跟隨證嚴法師行腳,分別以攝影與文字,勾勒證嚴法師在各地辛勤奔走的身影。證嚴上人的行儀是身教,加上《靜思語》的言教,「恆持剎那」,保護初發的那一念善心,是上人對弟子的詢詢教誨,同時也和攝影「化剎那為永恆」的精髓相通,故成為這本攝影集很貼切的書名。
走過攝影創作三十餘年,致力於尋找台灣這塊土地上人性的真善美,攝影家阮義忠的攝影論著及創辦雜誌,被喻為兩岸華人攝影教育的啟蒙。
921大地震後,他投身慈濟「希望工程」,紀錄災區五十所學校的援建工作,歷經慈濟人無私淑世情懷的洗禮,自此拋卻往昔個人藝術成就的追求,轉而奉獻個人專業以鏡頭捕捉慈濟志工的行跡,
本書是阮義忠與妻子袁瑤瑤長期跟隨證嚴法師行腳,在鏡頭與文字裡,勾勒出證嚴法師辛勤奔走四方的慈暉身影,護持人間的慈悲善心,化剎那成永恆!
放眼世界,天災人禍頻仍,無數生命受到威脅,心靈無所依從。既然同生在地球上,呼吸一樣的空氣,本應相互關懷,彼此幫助。
愛的力量,可以撫平不安的心靈;愛的力量,更能化解世間一切災難。這正是所有慈濟志工不畏艱難、不計辛勞,穿梭於世界各角落,在災變裏撫悲傷、在戰火中慰苦痛的信念所在。
人類的希望來自於互助。慈濟的濟助,不僅是幫助貧困急難者紓解物質的匱乏,更重要的,是把愛的種子散播出去。讓受苦受難者感受到人類平等且真誠的關懷,因而開啟心中的愛,有朝一日能從接受幫助者,轉變為施予者,這就是「善的循環」。
我們深信,天下的動亂不是武力可以平息的;若人人付出愛心、感恩心,族裔仇恨可以化解,政治紛爭可以消弭,苦於災難的人更可以獲得喘息;當人人心中的善念被啟發了,世界和平將成為可能。
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
1937年.出生台中縣清水鎮。
1960年.23歲
.父親猝逝,哀思難復,追尋生命意義,開始接觸佛法。
1963年.26歲
.皈依當代佛教思想巨擘印順導師出家,法名「證嚴」,字「慧璋」。師訓「為佛教,為眾生」,成為一生奉行目標。
1966年.29歲
.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啟濟貧救苦的慈善志業;第一位長期照顧戶為大陸來台的孤苦老婦人。
1967年.30歲
.為花蓮縣孤苦失明老人李阿拋建第一間慈濟屋。四十年後的今天,在台灣、泰北、尼泊爾、薩爾瓦多、印尼、土耳其、印度、中國大陸等國家,為天災人禍失去家園的貧困民眾,興建超過一萬戶「慈濟屋」。
.發行《慈濟》月刊,推動「誠、正、信、實」的慈善哲學;同時藉文字良能,達到「為淨化心靈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的目標。這是慈濟人文志業的第一步;之後陸續創辦廣播及電視等媒體。
1969年.32歲
.首次舉辦大型冬令救濟。四十年後的今天,慈濟每年歲末仍與長期照顧戶溫馨圍爐,致贈年禮;將物質的援助提升為心靈關懷與陪伴層次。
1970年.33歲
.連續六年率慈濟委員下鄉訪貧,發現「因病而貧」的社會現象,促使醫療志業開展。
1972年.35歲
.在花蓮開辦「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是慈濟醫療救助志業的肇端。直到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為止,十五年間服務貧病超過十四萬人次。
1973.36歲
.娜拉颱風侵襲東台灣,在花蓮、台東展開賑災,逐步建立起賑災模式──實地勘災、造冊發放。
1979年.42歲
.為改善東部醫療不足狀況、並開啟人心向善的「活水源頭」,在花蓮籌建六百床規模的綜合醫院。
1982年.45歲
.感於培養良好醫事人才的重要,開辦慈濟助學金,獎助醫學相關科系清寒優秀學生;四年後增辦佛學、藝術獎學金。
1985年.48歲
.慈濟美國分會成立,為慈濟在海外的第一個服務據點。六年後為孟加拉風災發動募款,開啟慈濟國際救援工作;八年後成立美國佛教慈濟義診中心,為全美第一個佛教義診機構。慈濟美國分會在境內與中南美洲等國家的援助經驗,在慈濟從台灣本土慈善機構發展為國際救援組織的進程上扮演關鍵角色。
1986年.49歲
.花蓮「慈濟綜合醫院」啟業。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病患住院一律不收保證金;啟業十六年後升格成為東部第一所醫學中心。
.獲政府頒發「華夏一等獎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1989年.52歲
.為培育良護,創辦「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為全台唯一由私人創辦且提供公費就讀的護理專科學校,並單獨招收原住民免費生,落實照顧原住民的願望。
.言論集:《證嚴法師靜思語》出版。迄今發行逾百萬冊,並有英、日、德文譯本及簡體中文版流通。
1990年.53歲
提倡全民環保。迄今全台有四千五百多個資源回收點、四萬多名環保志工;海外志工也推動掃街、淨山等愛護大地的行動。
1991年.54歲
.中國大陸華中、華東等地發生嚴重水患。在兩岸政治對立的情況下,不忍眾生苦,仍發起賑災行動,並提出「直接、重點、尊重」及「不言商、不談政治、不刻意傳教」等理念,成為慈濟國際賑災的原則。慈濟的海外救助行動正式展開,迄今援助範圍涵蓋全球五大洲、五十七個國家。
.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頒贈「社會領袖獎」,獲獎原因為:「喚起現代台灣民眾對古代佛教慈悲為懷教義的重視」。
1993年.56歲
.不忍血液疾病患者求助無門,成立「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打開台灣民眾「捐髓救人」的觀念。十二年來號召二十七萬四千多人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二○○二年改制為骨髓幹細胞中心,提升研究與治療水準;至二○○五年八月,促成海內外近千件捐贈移植案例。
.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給「榮譽博士學位」。
1994年.57歲
.為培育良醫,創辦「慈濟醫學院」;六年後改制為慈濟大學。
.推廣遺體捐贈觀念,強調「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開啟國人捐贈遺體供醫學研究的風氣。
1996年.59歲
.「賀伯」颱風造成全台三十年來最大水患,慈濟志工災後半個月總計動員上萬人次投入救災。鑑於自然環境日益危脆,呼籲「救山救海」,並推動「社區志工」理念,將慈濟志工依居住地重新編組,落實「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目標。
.肯定慈濟志業對社會貢獻,內政部頒贈「內政一等獎章」、外交部頒給「一等外交獎章」、僑委會頒給「華光一等獎章」。
1998.61歲
.慈濟「大愛電視台」開播,期能成為電子媒體清流,闡揚人性美善、發揮安定社會人心的良能。
1999年.62歲
.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慈濟志工全力投入救災之外,並緊急興建超過千戶組合屋及臨時校舍安置災民、學生。並透過全球勸募,呼籲「世紀末倒下的,在世紀初重新站起」,投入近百億台幣重建五十所中小學校。
迄今,慈濟在南非、伊朗、中國大陸、印尼、泰國、薩爾瓦多、多明尼加、巴拉圭等十個國家,為遭受天災或長年貧困的地區,援建超過一百二十所學校。
.慈濟第二所醫院--花蓮「玉里慈濟醫院」啟業。
2000年.63歲
.慈濟第三所醫院--嘉義「大林慈濟綜合醫院」啟業。
.慈濟第四所醫院--台東「關山慈濟醫院」啟業。
.慈濟大學附屬慈濟中學、慈濟實驗小學創校。慈濟教育志業正式邁向從幼稚園到研究所的「教育完全化」新里程。
.獲美國「諾薇爾基金會」頒發「人道精神終身成就獎」;獲美國三十多位學術教育專家推薦,榮登費城國家自由博物館「二十一世紀榮譽英雄楷模」,成為全球二十七位對人類和平有貢獻的代表之一。
2001年.64歲
.美國紐約九一一攻擊事件震驚世人,呼籲「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發起全球「愛灑人間植福田--一人一善遠離災難」運動。
.香港大學頒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頒贈第一屆「總統文化獎:太陽獎」、薩爾瓦多總統感念慈濟連續三年賑濟該國地震災民,頒發「國家二級勳章」。
2002年.65歲
.世界佛教大學頒贈「佛教傑出女性獎」、台灣交通大學頒授「社會與文化名譽博士學位」。
.慈濟在南非的志業發展滿十年,除濟貧外,在雷地史密斯為祖魯族孩子建了六所小學、一所幼稚園;在德本貧區設立了五百個職訓所,協助居民學習技能以自力更生,更激發出四百多位祖魯族婦女成為社區志工,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關懷貧苦同胞、為愛滋病患居家照護,她們多信仰基督教,以行動具體詮釋了不分種族、宗教的慈濟精神。
2003年.66歲
.獲頒總統「二等景星勳章」。
2004年.67歲
.獲頒美國加州美國亞裔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 of California,簡稱 AAFC)「二○○四年亞美人道關懷」獎(2004 Asian American Heritage Award for Humanitarian Service)。
.印尼亞齊省外海發生芮氏規模九巨震,引發大海嘯波及印度洋沿岸十餘國,慈濟啟動「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援助方案,援助印尼、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四個重災國家。
2005年.68歲
.慈濟第五所醫院──台北「新店慈濟綜合醫院」啟用。這是慈濟首度在非偏遠地區建醫院,期能在都會區改善醫病關係、提升醫療人文。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創校開學,開展慈濟在海外辦學的新頁。慈濟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八年在泰北山區針對華人難胞進行扶困計畫;之後感於教育對下一代脫貧的重要性,獲得泰國政府認可籌設學校,學程包括小學、中學、技術學院。
附註:慈濟基金會目前在全球四十個國家,設置兩百三十一個服務據點。
我從事攝影創作已有三十多年,大半時間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尋找人性的真善美。每當那些至情的畫面在我的底片上感光,自己也會感到無比的溫暖與希望。然而,台灣實在是變化的太快了;大家極力追求物質享受與個人權利,破壞了好山好水,污染了敦厚善良的心地。
我越來越沒法在這塊受傷的土地上看到希望,或是從人際關係中感受到溫情。有一度甚至決定在舉辦過「告別二十世紀」展覽後,遷居海外,把創作對象定焦在異國。
九二一大地震是台灣的百年浩劫,雖然震碎了許多家園、奪去了很多生命,卻也撼醒了不少人僵硬的心,我就是其中之一。也許是緣分到了,我開始去記錄慈濟「希望工程」在災區所援建的五十所學校,進而知道台灣有這麼一大群好人天天在無私付出,而且在付出的同時還會感恩。
對藝術家來說,付出心力就是留下作品;對慈濟人而言,所有的付出卻是要讓他人生活的更好。漸漸地,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往昔只求個人藝術成就被肯定,轉而樂於以個人專業來披露慈濟志工的事蹟。
一九六六年,證嚴法師創立了佛教慈濟功德會,自此以無比的毅力與勇氣,帶領弟子將佛陀「慈悲喜捨」的教育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向苦難眾生伸出拔苦與樂的援手,志業領域涵蓋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環保、社區志工。如今,慈濟人聞聲救苦的足跡遠佈海外,已在全球三十八個國家設有一百九十多個聯絡點。
我和內人袁瑤瑤極有福報,得以長期跟隨證嚴法師行腳,分別以攝影與文字勾勒他在各地辛勤奔走的身影。四、五年下來,我深深體會到法師是慈悲與智慧的完美結合,與我從小閱讀世界名著所認識的偉大心靈都不一樣。
他不只是宗教家、慈善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以身作則的大實踐者。也因為受到如此深刻明晰的感召,我們夫妻在二○○三年一月十日皈依證嚴上人,並開始接受培訓,現已成為兩名授證慈濟委員。
我和袁瑤瑤隨師的記錄,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從二○○三年一月起逐月發表在《慈濟月刊》上,以後也會集結成書。這本書,我打算單純地讓照片自己講話,讓大家透過我的鏡頭,與我一樣貼近這位看似平凡卻是非凡的導師。
在編輯時,袁瑤瑤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選錄於空白頁,讓讀者與上人作心靈溝通。上人的行儀是身教,加上《靜思語》的言教,應該會讓大家有更深的體會。
「恆持剎那」,保護初發的那一念善心,是上人對弟子的詢詢教誨,同時也和攝影「化剎那為永恆」的精髓相通,故成為這本攝影集很貼切的書名。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