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活有約》在個人、工作與家庭等三個層面當中,以故事集的方式,將各行各業的人在面臨內心、工作、人際、學校、家庭等種種生活挑戰,以及如何成功化解的過程真實呈現。
在書中,他們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如何應用七習慣,來因應人生的各個難關,以及最後驚人的效果。作者身兼導遊和老師兩種角色,引領讀者瀏覽故事,點出故事精神,並在每段故事的後記部分,強調某個特定的重點、角度,或是全新的思考方式,以加強讀者的了解,甚而激勵讀者起身效尤。
《與生活有約》以大量的真實故事串連全書,作為七習慣的佐證。讀者可以根據所需,任意挑選閱讀,而不受限於理論架構的鋪陳順序,將七習慣真正落實於生活之中。
柯維是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同時也是國際知名教育訓練機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共同創辦人。
他曾被《時代雜誌》(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素負盛名,以深刻且直接的引導,畢生致力於向大眾證明,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柯維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與成功有約》、《第8個習慣》、《成功哪有那麼難》、《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與生活有約》、《與幸福有約》、《漫畫讀通柯維成功學》、《第3選擇》、《讓好工作找上你》等。
二〇一二年七月,柯維過世,但他在領導力、時間管理、效能、成功,甚至愛與家庭關係等領域的教誨,遺留給世人無與倫比的精神資產。
美國堪薩斯大學戲劇所碩士。曾任小劇場導演、美國惠特曼大學中文助教、時報出版國際室負責人,現專事翻譯。著有童書《小蠟燭找光》;譯有《365天領導心法》(與汪芸合譯)、《外遇的男女心理》(與高蘭馨合譯)、《聰明打開話匣子》、《我家小孩愛上學》、《用心愛自己》等書。(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總序 給中文讀者的話 史蒂芬.柯維
導讀 七個幸福的約定 吳若權
作者序 汲取生命的養分
第一部 個人
改變的勇氣
* 怎能浪擲此生?
* 搬離華府
* 永不嫌遲
* 為今日而活
* 我的花店
* 我的夢魘
* 你成功了……但是你快樂嗎?
* 一個囚犯的故事
尋求生命的平衡
* 加護中心
* 爸爸,希望您健康
* 母子相聚
* 鏡子裡的怪胎
* 意外的造訪
* 黛芬妮的復原計畫
第二部 家庭
教養幼兒
* 我喜歡你,因為……
* 他用頭撞我!
* 選擇自己的人生
* 家庭海報
* 我再也不要上學了!
* 爸比,我想上廁所
* 快點上床去睡覺!
* 爺爺抱抱
* 幫兒子寫日記
教養青少年
* 第一次失戀
* 摔角節目
* 沈默是金
* 慘敗三十分
* 球鞋背後
* 少年輕狂
* 稍縱即逝的經驗
* 妳總是拒絕我!
* 敲開女兒的話匣子
* 孩子才是重點!
* 你真的會幫我打電話嗎?
婚姻:珍惜彼此的差異
* 稱許差異
* 偷瞄
* 愛是一個動詞
* 父親的花房
* 我愛老公
* 整合使命
* 超級洗衣婆
第三部 社區與教育
社區生活
* 希望園
* 足球教練史東
* 猶太拉比
* 爺爺的遺訓
* 棒球樂
* 搶救古蹟
* 明天要更好
校園生活
* 課堂上的七習慣
* 面對悲劇
* 雙贏協議書
* 學生即顧客
* 解聘
* 我的教室!
第四部 職場
提升影響力
*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眼神勝過一切
* 你為什麼不生氣
* 妳討厭在這裡工作嗎?
* 八卦文化
創造雙贏
* 合作半世紀
* 再給他們一點時間
* 多付一百萬
* 先別動怒
* 好聚好散
* 問題員工
* 比爾.菲佛(考斯摩食品公司總經理)
* 買賣不成仁義在
* 第三種選擇
領導組織
* 柯林‧霍爾(南非烏塔公司執行長)
* 道格‧考納德(美國納比斯可食品集團總裁)
* 彼得‧鮑德勞特(硬石餐聽最高營運主管)
* 克莉絲‧透納(全錄商業服務處學習員)
* 傑克‧里德(殼牌石油公司總裁)
* 麥克‧拜斯(奧里維學院校長)
* 伍德‧狄肯森(狄肯森戲院執行長)
* 約翰‧諾爾(諾爾集團執行長)
請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我常被問到的問題
七習慣的成效評估
本書相關資源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故事主角勇敢地克服了恐懼,掌握自己的處境,並設法改善。
當上人力資源處的主管後,我聽到了一些同事對老闆的不滿和批評。後來有一次,老闆對某位同事發飆時我也在場,他把對方批得體無完膚,當時我就暗自發誓,以後就算是理直氣壯,也會與老闆保持距離。為此,我對自己的言行格外留意,不但對他講話時謙卑有禮,所有報告都準時交給他的祕書,而且午飯時間絕不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以免跟他單獨面對,我甚至不敢跟他打高爾夫球,以免不小心贏球。
不久我便發現,這種鴕鳥心態對我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我把心力花在無從控制的事物上,而把可貴的創造力用來庸人自擾。因為害怕,所以也不敢全力以赴。我不是那種見風轉舵的人,但是,消極的態度卻迫使我打算換工作,去其他公司參加面試。
然而,我覺得很可恥,只好決定取消面談,專心做自己能做的事【習慣一:主動積極】,我給自己九十天的時間,訂出優先目標,希望跟老闆建立良好的關係【習慣二:以終為始】。我們雖然不必是好朋友,但同事的互動情誼總是要有。目標訂好後,我回到辦公室,心想:「只要三個月,我盡力試三個月就好了。」
有一天,老闆走進我辦公室,兩人討論一陣後,我把預先演練過的話說出來:「對了,你覺得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幫你提高工作效率【習慣五:知彼解己】」
他一臉不解:「你的意思是?」
我鼓起勇氣繼續說:「我該怎麼做,才能幫你減輕工作壓力?讓老闆的工作更輕鬆是職員的責任。」我用力對他微笑,一邊祈禱他別把我當怪物。我永遠忘不了他當時的表情,而兩人的關係也從那一刻起開始好轉。
最初,老闆只要我做些無足輕重的小事,諸如:「幫我把這張表格打好」或「麻煩你幫我打這通電話」。一個半月後,老闆跑來對我說:「我知道你對勞工法很熟,所以,能不能請你幫我處理勞保方面的問題?我們公司的保費很高,我希望你能在合理的範圍內,幫我們削減一些費用。」這是老闆第一次要求我做點重要的事。後來,我把每年二十五萬美元的保險費減到十九萬八,並用幾個失敗的案例跟保險公司談判,讓他們放棄中途解約的費用,結果又多省下一萬三。
另外有一次,我跟老闆意見不合,但我對外隻字未提,事後老闆完全無法從行銷部探到一絲風聲。我很快發現,這三個月的試驗有收穫了,努力改變工作環境後,我的人際關係和影響力都獲得了提升。今天,老闆非常信任我,我覺得自己對公司也很有貢獻。
想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就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對自己的能力愈有信心,別人也就愈信任你。三個月通常是很好的試驗期限,有時甚至不到一個月,即可看出成果。
摘自《與生活有約》
本書的所有故事都立基於一個思考框架;該架構是以七習慣為基礎;而七習慣又以普遍、永恆、不證自明的原則作為根基。所謂的「普遍」表示,七習慣適用於任何情況、文化,也符合世界六大宗教,在所有歷久不衰的社會和機構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永恆」指的是,七習慣從不改變,就像地心引力,都是永恆的自然法則。「不證自明」則是指,這些習慣沒有可供辯駁的餘地,就像要獲得信賴,自己就得先作個可靠的人。
這話聽起來也許有點狂妄,不過我相信,所有高效能人士都是七習慣的力行者;我也深信,在擾攘繁複的今日世界裡,七習慣的原則日趨重要。你需要以不變的原則來順應種種變動,且聽我為你解釋。
第一,我所謂的效率是指,以未來能獲得更佳結果的方式來達成所願,意即得到持久而平衡的成功。
其次,七習慣是具體的原則,你可將之變成一種幾近本能的習慣。所謂的原則,其實就是主宰生活的自然法則,無論我們知不知道、喜不喜歡、贊不贊同,它們都跟重力一樣無所不在。這些原則不是我發明的,我只是整理出來,予以描述而已。
由內而外
在閱讀故事時,請你留意一點,當事人通常採取由內而外的方式,歷經種種掙扎,放下驕傲與我執,而且往往在生活與工作風格上,產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些改變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耐性與堅持,並發揮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像力及自主意志。當事人莫不對未來有一份願景,也幾乎都會產生美妙的結果,甚而重拾信任感、修復破劣的關係,個人的道德層次也顯然獲得了提升。讀者將發現,某些故事特別能觸動你。當你細讀每篇故事,並了解其中的原則後,你將會更有信心,將七習慣運用到眼前或未來的困境和挑戰上,也會慢慢從逆境中看出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能量。我們若能解決問題,也就能拋開某些事物。創造是一種化無為有的工作,諷刺的是,與其一心一意去解決問題,倒不如發揮創意,反而更能化解問題,關於這點,讀者將在故事裡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印證。享受這些故事吧!從中學習,仔細思索,它們會為你帶來希望,加強你對自己和創造力的信心。
摘自《與生活有約》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