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逍遙人生的哲學小徑21世紀進入「後現代社會」,一切虛無, 身邊充斥著自殺、謊言、狂妄、放浪……
不管你得意或失意,不管你在生活中享有多少成就或落寞, 到最後,似乎都得面對這個問題:
生命的意義何在? 人如何進退?
本書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近年思考人生問題的完整心得, 他從生活問題切入,回到古典智慧中探索 為讀者在亂叢中撥出一條哲學小徑, 盡頭,正是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擅長將哲學帶入生活的傅佩榮老師,對這本書投入極大的心力,「就把這本書當成我今年的代表作」。
《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為21世紀最重要的人生問題----進入「後現代社會」,一切虛無,生命的意義何在?人如何自處?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方法與架構。
從「身、心、靈」的生命完整架構切入,瞭解知、情、意的運作,然後化解每個人意識中的盲點,瞭解人和自己、社會、環境、超越界如何互動,再藉助孔子、孟子的儒家修養和易經智慧,帶領讀者走出命運的局限,進而解讀老子、莊子的思想,為道家逍遙自在的人生境界指出一條哲學小徑。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書。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品味人生12講》、《傅佩榮易經課》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reurl.cc/mEZgl
第一部 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
一. 肯定人生的意義
積極肯定人生,明白人生是有意義的,才可能面對自殺這個嚴肅課題。
1. 現代人的考驗
2. 有工作可以做
3. 有人可以關懷
4. 有痛苦可以受
二. 開發自我的潛能
生命運作的機樞在於「心」,大體可以歸納成「知、情、意」三方面。
1. 保持觀念暢通
2. 培養美好情緒
3. 主導自我意志
三. 建構完整的生命
我們不會忘記「身」的需求,「心」的運作也如影隨形,「靈」的角色卻常被忽略了。靈的作用是什麼?
1. 身、心、靈的架構
2. 身心活動的意義
3. 化解潛意識的盲點
4. 命運轉化為使命
5. 宗教信仰的正途
四. 學習傳統的智慧
正確地理解和詮釋傳統文化,就能體會古人智慧的精彩與高妙。
1. 儒家的修養之樂
2. 道家的覺悟之樂
3. 日新又新的人生
第二部.從化解盲點到全方位的生命
一. 化解潛意識中的盲點
人固然會思想,但是所想的一定正確嗎?想不通與想錯了所帶來的煩惱,又該如何救治?
1. 人的理性最奇妙
2. 人生偏見何其多
3. 道德實踐的根據
4. 人生迷惑可以化解
5. 創造理想的自我
二. 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留意生命中的哪些領域,才不致陷於偏差與執著的困境?全方位的生命包括哪些內容?
1. 與社會的互動及限制
2. 對自我的認識及陶冶
3. 對自然界的因應態度
4. 與超越界的深刻關係
5. 四者兼顧,才能安頓
第三部 走出命運的局限
一. 重建價值典範
要向古人借鏡,尋找價值觀,自然不能忽略孔子。
1. 迫切的挑戰
2. 以「四字訣」為座右銘
3. 傳家之寶
二. 孟子的人生境界
談到儒家經典,孟子常被忽略,其實他的人生六境,是典型哲學家的精彩表現。
1. 學習《孟子》的四個理由
2. 初步的境界:善與真
3. 傑出的境界:美與大
4. 高妙的境界:聖與神
三. 易經的高明啟示
《易經》的內含十分深奧,也可以用來占卜,只要心存誠意與善念,何妨一試?
1. 禽流感之占
2. 國運之占
3. 謙卦非吉則利
第四部 逍遙自在的人生
一. 道家的境界:從虛靜到逍遙
進入後現代社會,領悟了永恆的「道」,才可能享受逍遙自在的人生。
1. 亂世的挑戰
2. 老子的虛靜
3. 有德者的三寶
4. 莊子的逍遙
5. 與道同遊的境界
6. 永恆的價值
二. 休閒生活的智慧
休閒時間增加是自然趨勢,你可以遊心於古今的休閒觀,並透過休閒生活來自我超越。
1. 掌握五種快樂
2. 四階段的人生觀
3. 古人的生活安排
4. 西方人的假日活動
5. 休閒的三種功效
6. 有智慧的休閒規劃
有工作可以做
我去看電影「戰地琴人」,內容描述二次大戰時一位波蘭籍的猶太音樂家的遭遇。歐洲地區猶太人的命運很悲慘,二次大戰期間被德軍殺害了六百萬人。從電影院出來時,我想起另一位猶太人,他是心理學家,名為維克多.佛朗克(V. Frankl)。
佛朗克算是僥倖的,他是關入集中營而在盟軍解放時,極少數存活的猶太人。走出集中營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親戚朋友全都成了冤魂。他認真詢問自己:為什麼在舉目無親,受盡苦難屈辱之後,還要活下去?他的心得歸結為一派心理學,以「意義」為其核心,肯定:只要人生有意義,就值得我們活下去。
但是,怎麼樣的人生可以算是有意義的呢?答案有三: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在此,先說明「意義」是什麼。意義是指可以讓人「理解」的部分。譬如,我每天這樣過日子,很快就覺得重複而乏味了,那麼,我的這種生活模式可以被「理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它就有意義了。以下我們先就第一點來說。
有一天我搭乘捷運,上車之後沒有座位,只好站著。坐在我前方的是兩位小姐,年近四十,她們顯然彼此認識,一路都在聊天。右邊的小姐說了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她說:「我先生最近變成流氓了。」
我看她一眼,心想她先生應該是個中年人,怎麼會變成流氓,走上邪路呢?左邊的小姐緊接著問:「不會吧,你先生年紀也不小了,怎麼會變成流氓呢?」這等於是替我發問了,所以我豎起耳朵,想聽清楚右邊的小姐怎麼回答。她不慌不忙地說:「我先生現在『留』在家裡幫『忙』。」原來如此,她把「留」與「忙」這前後兩個字,組成「留忙」,然後故意用諧音說成「流氓」,讓別人大吃一驚,也達到了自我解嘲的效果。
這是一件「中年失業」的個案。真正遇上了中年失業,恐怕很少有人能像這位小姐那麼豁達,以如此幽默的口吻來描述。失業的日子不好過,我們有工作時,怎能不珍惜呢?
有一所養老院,曾經公布一項調查研究的結果,讓我們對於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院方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中,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麼事都不必做,純粹只是休息養老。長期下來,觀察所得的資料顯示: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要負責照顧花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以上。由此可知,一個人有工作可以做,哪怕只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許多人在退休之後,主動到醫院或慈善機構擔任「志工」或「義工」,這時他們所考慮的不是薪資待遇,也不是社會地位,而只是單純的「有工作可以負責」,因為這樣將使生活變得踏實。
我有一位朋友,當了三十幾年公務員,退休之後一個月就覺得無聊了。原先真的沒有料到,每天的上班「居然」是個甜蜜的負擔。現在不必上班了,反而開始煩惱。他心生一計,就吩咐太太說:「以後你每天買菜之前,請先寫一份菜單,由我來批『可』之後,你才去買。」原來他上班所做的事,主要就是批公文,現在沒有公文可批,只好試圖批菜單了。
看到以上的說法,足以肯定工作是必要的。找到任何一份工作,都表示自己是有用的,可以發揮能力(心力或體力,知識或技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並且取得應有的報酬(包括薪資與身分地位)。然而,問題在於:有多少人是「樂在工作」的呢?工作的壓力難道不是我們煩惱的來源嗎?做一行怨一行,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是從反面來想,什麼工作都找不到時,不要說沒有待遇來維持生活,連自己為什麼還要活下去都沒有把握了。工作使人獲得定位,在人群網絡中成為互相支援的一個點。只要想到「如果沒
有人可以關懷
法國學者涂爾幹(E. Durkheim)在《自殺論》一書中,分析自殺的三種原因及類型,依序是:利己型、利他型、斷裂型。利己型是指原本對自己有利的條件都消失了,好像溫室中的花朵被移到日曬雨淋的空地上,受不了逆境的煎熬,因而放棄了求生意志。
利他型是指為了群體(如族群、社會、國家、人類)的福祉,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斷裂型,則是在遭遇天災人禍時,原有的生活脈絡及生命信念受到嚴厲的考驗,因而產生虛幻之感,不願繼續存活下去。
涂爾幹的著作寫於十九世紀末期,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了。這一百年以來,個人自由的幅度逐漸擴張到極限,隨之而來的自殺問題,也大都環繞著涂氏所謂的「利己型」展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只知自己而罔顧別人,以致引發人際關係的緊張、對立、矛盾、衝突,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心理學家佛朗克認為:只要有人可以關懷,人生就是有意義的。說得清楚一些,「有人可以關懷」,可以兼指兩面:一是有人可以被我關懷;二是有人可以關懷我。這兩者雖有主動與被動之別,但是效果是相似的。以崇拜偶像為例。許多影迷與歌迷能夠活得下去,進而活得有些趣味,全靠偶像的幫助。二○○三年四月份,香港報紙刊載一則消息,說張國榮跳樓自殺事件發生後,香港地區在九小時之內就有六人跳樓自殺。根據報導,這六人都是張國榮的影迷與歌迷,他們聽到偶像死亡的消息,就覺得世間再無可以依戀的事物,於是選擇以同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偶像被許多「粉絲」(影迷歌迷在英文都稱為fans,譯音就成為「粉絲」了)所關懷,由此產生兩全其美的效應。偶像人物看到成群結隊的粉絲,跟著自己跑來跑去,不禁感覺自己的生命非常充實;而眾多粉絲的生活重心就放在偶像的一顰一笑上。孟子談到舜時,說他是「象喜亦喜,象憂亦憂」,象是舜的弟弟,所以有此一說。我們如果有些幽默感,可以說:對粉絲而言,「偶像喜,我也喜;偶像憂,我也憂」。你能想像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偶像」與「偶像崇拜」這樣的東西嗎?
我肯定偶像的作用,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尤其是心智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偶像的示範以及對偶像的關懷,將使日漸覺得孤單的個人獲得生存的勇氣。我在多年前,還為此寫了一篇小文章,強調「崇拜偶像的孩子不會自殺」,但是文章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萬一偶像自殺的話,就要趕緊採取防範措施。
關懷如果是雙向的,將使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中華電信發布一項消息,說:地震之後的十分鐘,電話線與手機線路,幾乎全部塞爆了。原因是大家都急著「互相」打電話關懷自己的親友。從這個簡單的事實,我可以清楚肯定:台灣人的自殺率「不可能」飆到死亡原因的第三名。不過,我們不能忽略一項趨勢,就是:在短短的一兩年內,詐騙案件風起雲湧,多達六成的人都碰到「疑似詐騙」的狀況,以致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賴受到嚴重的打擊。
今天若想找到可以互相關懷的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家庭與社會之間,建立一些「中介團體」。譬如,參加志同道合的社團,其性質大致有三:益智類(如讀書會、研習會),娛樂類(如健身、運動的組織),公益類(如醫院及慈善機構的志工、義工團體)。互相關懷的人要真誠相待,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以道義相期許,不但利人利己,也對整個社會有所助益。這真是何樂不為呢?總之,有人可以互相關懷,就足以肯定自己具有某些價值。有價值的人生,是值得活下去的,因而也是有意義的。
有痛苦可以受
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因此,如果主張「有痛苦可以受,人生就有意義」,會不會顯得太刺耳,或者只是唱高調呢?
若想明白這種主張,關鍵在於先認清「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改變」有兩種:一是被動的與無奈的,譬如,人只要活著就會逐漸老去;二是主動的與積極的,就是在遭遇苦難時,激發潛能面對考驗,結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一位女作家接到一筆稿費,是以郵政匯票支付的。郵政匯票上寫著她的大名,所以她在提款時,被郵局小姐認出來了。郵局小姐立刻美言幾句,說:「你會寫文章,真令人羨慕」;作家為了表示客氣,就說:「會寫文章有什麼用,頭髮都白了。」郵局小姐隨口答說:「可是,我不會寫文章,頭髮也會白啊!」
只要一直活下去,頭髮就會變白,不然就會掉髮。這是身體外型上的變化,誰也無法抗拒。至於會不會寫文章,則是在某種努力之後所獲得的專長。我們要珍惜的是什麼?答案很清楚,就是:把握受苦受難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有些朋友在網路上查到我的資料,發現我曾有過「口吃」的毛病,都會覺得難以置信。事實上,當我在小學三年級因為模仿別人口吃而自己變成更嚴重的口吃患者時,我也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可以在大庭廣眾前面說話,甚至以教書為業。我一罹患口吃,立刻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然後產生很深的自卑感,幾乎陷於自閉症中。我的直覺告訴我,如果要降低別人嘲笑的音量,只有把書念好。於是我自動喜歡念書,成績名列前茅,一路到了中學都是如此。高二那一年,我在一位老師的鼓勵之下,參加了何西哲老師主持的「口吃矯正班」,歷經二個月每周三個晚上的訓練,終於可以勉強上台說話了。
我有九年的時間生活在口吃的陰影下,這是我青少年階段最大的痛苦。我為了減輕自卑心理而拼命念書,但是我的改變除了念書成績不錯之外,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我這一生都不會嘲笑別人,尤其是弱勢的、受苦受難的人。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同理心,很容易從別人的角度來設想問題,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我而言不算太難;在我的字典中,沒有「優越感」三個字;我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很容易知足常樂。
第二個改變是:我非常珍惜說話的機會,並且說話總要設法讓人聽得懂。我一路念的是哲學,教的也是哲學,而哲學在許多人心中的印象是:「把簡單的說成複雜,把你懂得說成你不懂」。我立志改變這樣的印象,所以特別在言語表達方面下功夫,長此以往似乎有些成效。
經由自我反省,我知道自己若是不曾患過口吃的毛病,不曾在九年之內深感痛苦,我就不太可能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己。那麼,試問:有痛苦可以受,人生不是有意義的嗎?在此所謂的意義,是指生命變得不一樣,由於開發及錘鍊了潛能,使自我進入不同的境界。換言之,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機會,要讓自己提升轉化。提升轉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
譬如,身體生病時,心智可能變得堅強,靈性也可能領悟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矽統公司的老闆杜俊元先生在經歷了癌症考驗之後,捐出了數十億資產給功德會,希望能為社會做一些事。試問:這種疾病所帶來的苦難,不是很有意義嗎?
能夠明白這種主張,人就立於不敗之地了。因此,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生命的不同面貌。
自序 與世紀同步成長
自從跨進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心中常常浮現的問題是:如何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這樣的問題,或許也是許多人的共同關懷,因為我在應邀演講時,只要建議這個題目,主辦單位大都欣然同意。
那麼,內容談些什麼?如果無法先闡明人生的意義,肯定在自殺率逐年升高的今天,生命依然值得珍惜,自我依然可以活得充實,並且還有無限的成長空間,那麼一切都難免是紙上談兵或畫餅充飢而已。
思考是人類的天賦能力,但是若無方法與架構,就無從產生正確的觀念與系統的理解。以架構而言,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擁有「身、心、靈」三個層次,正好配合由年幼而年長的步調,必須由身而心,由心而靈,問題在於這樣的進展不會自動出現,所以除了「自強不息」,別無坦途。在此,立即需要的,正是方法。
所謂方法,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而只是配合前述架構所採取的適當策略。簡單說來,就是把握起心動念的契機,開發自我的潛能,讓自己在身、心、靈三方面均衡發展。所謂「均衡發展」,並非平均分配時間與精力,而是依循一個原則: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從這三句話可以知道人生的取捨及何去何從。必要之物夠用就好,需要之物日日為之,重要之物則是人生鵠的,少了它就難以界定人這一生是為了什麼而活了。具體作法,則是把握心的三種能力「知、情、意」,將其引導走向靈性的層次。至於詳細說明,則請參考本書第一輯的內容。
以此為出發點,可以進而闡述生命教育的基本觀念。生命教育固然深受重視,但是對於它的推廣與實施,仍然有見仁見智的討論空間。我認為不妨從理性出發,先化解人類意識的盲點。若是不能自我反省及自我批判,理性往往淪為激烈情緒與頑強意志的工具,以致陷於狂熱與執著而不自知,殊為可惜。
去除了自以為是的這種遮蔽,才有可能開展全方位的生命,亦即人生的四大領域:自我、群體、自然界、超越界。這四大領域只能以無限寬廣來形容,由此立即衍生一項艱困的挑戰,亦即:一個人依然需要適當的方法與架構;然後,又將面對「均衡發展」的難題。人生之可貴,不正在於可以不斷通過考驗,展現生命的新境界嗎?
面臨類似的處境時,最好的方法是向傳統請益。我所指的是儒家與道家。我這六年來念茲在茲的工作,就是將幾部傳統經典「解讀」為清爽曉暢的白話,並詮釋其背後的哲學系統,再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經驗加以印證。
由於我介紹孔子思想的專書已有多種,所以在本書中特地標出孟子思想來代表儒家。孟子對人生六境「善、信、美、大、聖、神」的描述,為我們指出靈性修養上的康莊大道,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同時,代表儒家的還有《易經》。《易經》的理論部分或許太過深奧,但是占卦的實際應用則為現實人生帶來無限的意趣與啟發。
至於道家的老子與莊子,對我們而言更有特殊的意義。我願明確指出:在「後現代社會」的風潮肆虐之下,道家的見解必將產生極大的效應。簡單說來,道家的主旨是要化解虛無主義的危機,在古代如此,在今日亦將如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及詮釋其經典。
《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一書,是我近年思索人生問題的完整心得。書分四輯,其實是依四個主題撰寫的四篇長文,而四個主題又可以連貫起來,見證了現代人生與古代智慧的對照與結合。哲學意指愛好智慧,在愛智之途上,我們是永遠的學生。學習的快樂之一是與人分享,但是自己必須真正懂了並且努力實踐,才有分享的價值。我願以此與讀者朋友們共勉,一起與世紀同步成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