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半X的生活
一定有一種生活
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
一定有一種人生
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
在日本,已經有一群人實踐了這個夢想
你一定也能
所謂「半農半X」,就是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農);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X)。目的是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而回歸人類本質的平衡生活。
作者認為,現今社會面臨著環境(各種污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種種問題,而半農半X的生活,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京都府綾部市,曾在郵購公司任職,於二○○○年成立半農半X研究所,支持個人和市、町、村等地方政府的X(天職),以支持天職、創造概念為志業,以生命多樣性&使命多樣性社會為目標,並在同一年,進入在廢棄的母校成立的NPO(非營利組織)法人「郊山聯絡網.綾部」,成為這個促進都市和農村交流的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向全國傳播「郊山生活,更策畫了「農村生活之旅」、「農家民宿」、「綾部里山交流大學」等企畫。著有《半農半X的生活》、《半農半X的生活 實踐篇》。二○○六年秋天,在台灣推出《半農半X的生活》中文版(天下文化出版)。目前居住在京都府綾部市。
墨爾本大學文學學士,曾旅居日本三年。熱愛文字,崇尚自然生活,對日本文化無比好奇,目前正走在茶道與花道的學習路上。譯有《半農半X的生活》、《這樣記不會忘》、《環繞世界的小鴨艦隊》、《上山種下一棵樹》、《宇宙迷宮》等。
中文版序 人生實在不可思議
前言 為什麼要提倡「半農半X」呢?
第一章 到農村去吧!那裡曾是社會復興之地!
「半農半X」的精髓所在──人與人之間和樂相處
有可能建立以興趣維生的社會嗎?
摸索「X」的人──各式各樣的田園生活
第一次的田園生活要如何開始呢?
第二章 儉樸的生活 遠大的夢想 ── 田園生活的樂趣
「半農」的意義──縮小物慾 獲得健康 重拾家族和樂
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同時不可缺少「半農」的理由
「減法的生活」──「半農」的生活原則
「減法的生活」有著大大的「加值」
以珍惜「生命」為出發點的飲食生活
種稻是家族與地方居民「共同體」的工作
農田裡,豐富的生命處處可見
「農」是人們的教育道場!
第三章 一定找得到自我那塊閃閃發光的寶石!
「半X」的目標──「愛好」與「可用之處」的協調
從「苦求沒有的東西」到「發現既有的東西」
「里山的生活」──打造獨一無二的鄉鎮
從「一粒種子」看人間
現代所缺乏的是付出與分享的文化
第四章 那是「想做的事」還是「該做的事」?
創造以自己為主角的人生
沖繩的移居現象述說著什麼故事?
「半農半X」真正的價值在於恢復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
都市生活及上班族生活所不能滿足的事情
「自我探索」之旅 ── 從「想做什麼」變成「做過什麼」
「X」將成為改變自己的契機
第五章 「半農半X」是解決問題的生活方式
跨越各種社會病態的智慧
從人們自創自演的生活方式中,看見了什麼?
「志」+「農工商」── 創作家的人生
退休之後的第二人生怎麼過?
「社區事業」與「農業」的融合
「半農半X」的生活是創造幸福的新智慧
作者專訪 巨大的改變正轉動著
我大力提倡的「半農半X」,是一種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和理想工作齊頭並進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另一方面則從事發揮特長、自我雇用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身體力行平衡生活。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回歸人類本質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以符合生態的農村生活為基礎,並從中探索天職和人生意義;除此之外,還包含了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
這種腳踏實地的生活,提倡每個人都以「順從天意、永續型的簡樸生活(農家生活)」為基礎,將「上天賦予的才能(X)」貢獻於社會,徹底地實踐、宣揚社會使命。
簡樸的生活裡,不論是多麼有限的市民農園、陽台菜園,食物都是自給的,並且能讓人輕鬆、「愉快地」減低消費慾望。
「X」是一種使命(Mission)─ 發揮自己的天賦特長、獨特技能、擔當起己任,並以貢獻社會為目標。換句話說,在實踐夢想、為社會付出的同時,也可以換取金錢作為生活的收入。
人類總是以販賣某種東西維生,但是我希望其中不包括靈魂。
每個人都夢想生活在一個「能夠以興趣維生的社會」裡,而這樣的社會絕不是童話,正是非常現實的、二十一世紀的產物。
我稱這為「各展所長的社會」。
一九九九年,我從京都市返回故鄉京都府綾部市,開始專心耕種足夠妻子、女兒、家父和我一家四口吃得飽的農作物,同時摸索著自己的「X」和「半農半X」的可能性。
我把自己的「X」稱為「天職使者」。
其任務之一,便是在人口逐漸減少且高齡化的綾部市,幫助居民生活得活潑有朝氣,並協助將綾部孕育成人人稱讚的好地方。
二000年,綾部市公所成立了「郊山聯絡網.綾部」,事務所就附設在綾部市郊山交流研修中心,也就是在我母校豐里西小學的廢址上;主要業務在於活用山區豐沛的在地資源,吸引都市人前來交流、定居。而我的工作是管理網頁資訊、製作電子刊物及發佈最新消息。
「郊山聯絡網.綾部」的工作成了我們家收入的來源之一。
天職使者的工作,從個人到市鎮村大大小小的協助活動都包括在內。在個人層次上,我得幫助當事人尋找連他自己都尚未發覺的「X」,並賦予它社會價值。這項協調任務簡直可以說是義務性的。
例如,邀請高齡八十歲、對製作蕎麥菓子(蕎麥粉混合蛋和砂糖烤成的菓子)很在行的志賀政枝婆婆,擔任烹飪教室的講師;還有,協助獨居的七十歲芝原絹枝婆婆,將古董級的寬敞住家,開放當農家民宿。
志賀婆婆「第一次當老師」的喜悅,芝原婆婆對都市旅人的招待,都成了她們人生別具意義的一部分。
對老年人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找到一處需要自己的地方。只要有地方能讓他們樂在其中、展現其天賦特長、參與具有社會正面意義的活動,他們就會更加活潑有朝氣。
「X」的話題,包括芝原和志賀兩位婆婆的故事,在後續篇章中將會有詳細的敘述。在這個時代,創造「生存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而找尋自己的「X」對於高齡社會的生活方式、人生之道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大約十年前,我曾經以「台日座談會」事務所工作人員的身分,拜訪過台灣。當時,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寫的書會呈現在台灣讀者面前,人生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些年,我逐漸有了這樣的想法:在二十一世紀,建國理念應該以「生命多樣化」和「使命多樣化」為主軸。如果要舉出在日本以外,可能落實這理念的國家,我自然而然會將目光投向台灣。
世界上極少國家既擁有蘊育多樣動植物與生命的大地,又能使人人秉著勤勉的精神發揮個人使命,展現出濃厚的特殊民情。直覺告訴我,台灣的確擁有類似的潛能。如果,「半農半X」的理念能夠成為打造二十一世紀台灣新希望的助力,那麼無論多寡,都將是最令人欣喜的事情。
或許只是主觀的極端論點,但是我卻日漸強烈體認到,二十一世紀,全世界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面臨的兩大主要難題就是:「環境問題」和「天職問題」,也就是「永續可能性(Sustainability)」和「價值創造性(New Value Make)」兩大主題。
今日,忽視「永續可能性」而莽撞前衝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從國家到鄉鎮,從企業、NPO到個人,無不跨越領域的疆界,以創造新價值觀為己志,並且活用個人特有的天賦才能,為大家的幸福共創新的文化。
而「半農半X」正是積極追求「永續可能性」和「價值創造性」的生活方式。
1989年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一家對環境問題相當關注的公司上班,發覺人們過生活的方式簡直像末代子民一般,心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現代人面臨的難題堆積如山,其中少不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自那時候起,我便開始思索如何能在困難重重的時代裡生存下去。
段期間,我不僅與許多有個性、有創意的同事們來往,也認識了懷有哲學思想的經營者,都為我的人生帶來了許多啟發。後來,我捫心自問:我活著的意義、使命與天職到底是什麼呢?接著,便展開了遲來的自我探索。
難道沒有可以同時解決「環境問題」與「天職問題」的妙方嗎?回想起來,我二十五歲就開始關注並試圖解答這個問題了,而最後讓我豁然開朗的,便是95年靈光乍現的「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以持續可能的儉樸農家生活為基礎,發揮個人的天賦及所好,造福社會群眾。
僅僅只是一個理念的創造,卻讓我的人生有了巨大的轉變。而在2006年,「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踏出了跨越國界的第一步。
十年來,我不斷地摸索「半農半X」的可能性,持續研究「自給農」與活用「個人天賦」的組合,是否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如今,我已經確信這樣的「緩慢改革運動」勢在必行。我相信,與日本同樣在尋找解決之道的台灣,將會發現這本小書擁有足以帶動生活改革的力量。
我祈盼每一位讀者心中,都將以「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為羅盤,滿懷希望地揚帆航行在新的時代。更夢想有一天能探訪在台灣落實「半農半X」的居民,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我想這個夢想一定可以成真,因為這時代正呼喚著「半農半X」的哲學呢。
最後,由衷感謝深具前瞻性的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對《半農半X的生活》的關注與贊賞,率先翻譯與出版。同時,也謝謝蘇楓雅(Evelyn Su)小姐辛苦的翻譯。
2006年7月7日於象徵相逢的「七夕」
半農半X研究所 塩見直紀
夏目漱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則天去私」,意即屏除人類私心,回歸到公平的天地之心,也就是順從自然的人生觀。
雖然這個境界教人望塵莫及,但假使在我短短的人生中,也有個最高思想的話,那就是「半農半X」了吧!'
現今社會面臨著種種問題,包括環境(各種污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等。如果有人問我,該如何在這樣的時代生存下去,那麼,我會回答︰「半農半X的生活將會是最理想的。」
一九九五年,「半農半X」的理念開始醞釀成形:順從天意經營簡單的生活,並將上天賦予的才能活用於社會。
從小規模的農業中獲取自給自足的食糧,用簡單的生活滿足最基本的需要,同時也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理想,更積極地與社會保持聯繫。順從天意的生活,指的是脫離大量的生產、輸送、消費與廢棄,覺知到循環式社會型態的重要性;而天賦則代表了每個人所擁有的特質、專長與才華。
如果能在自己喜愛的、理想的工作上,增添造福他人、使雙方幸福的公益價值,那將會更加美好。
我所居住的京都府綾部市,呈現著各種「半農半X」的樣貌:熱愛電影的字幕翻譯人員,運用自己的語言專長,教導地方上的孩子們學習英文;從事創作的藝術工作者,以多采多姿的作品,為地方帶來一片新氣象;而關懷環境問題的人,則從事與環保有關的工作。
縱使個人的力量微薄,也要不斷地摸索展現自我的生活方式,使個人與社會協調、整合,共創更美好的未來。我相信,在各位所居住的城鎮裡,只要用心尋找,一定也會發現有許多人正過著以自己為主角的新生活。
居住在屋久島的作家兼翻譯家星川淳先生,在著作中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為「半農半著」(以天然生活為基礎,透過寫作向社會發表啟發性的文章),激發了我「半農半X」的構想。
就是這個!我直覺地認為,這將會成為二十一世紀生活方式、人生之道的典範之一。
星川淳是第一位將詹姆斯‧洛夫洛克的「地球女神蓋婭假說」等新時代的思想,引進日本的作家;著作、翻譯的作品約有六十多本,兼具「翻譯」與「寫作」兩項優異、難得的才華。反觀自己,我自問是否也擁有某種特長,然而我卻發現自己其實平庸無才。
或許,每個人都還在尋找自己的「X(未知的才能)」吧。某天,我試著用「X」取代「半農半著」的「著」,結果就產生了「半農半X」。
漸漸地,我開始思考,也許這就是可以讓我們每個人解決種種社會問題,且積極身體力行的生活公式之一。
我逐漸確信,為了在這艱困的時代永續地生存下去,「小規模的農業」與活用於社會的「天賦」─「X」是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大條件。
「半農半X」的誕生讓我的人生有了改變的可能。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寫過一句話:「心靈出海航行時,新的語言將是乘風破浪的木筏。」出海航行需要新的語言及新的觀念。當務之急便是創造新觀念,改變舊意識、行為、生活方式與人生之道。
例如數年前,農山漁村文化協會所發行的「退休歸農」(增刊現代農業雜誌特刊的標題)引起了巨大的迴響,還有源自義大利的「慢食運動」新思潮、日本所推廣的「地產地消」觀念,全是滑向二十一世紀大海的木筏,為許多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激發,也凝聚成一股打造新社會型態的力量。
「半農半X」將創造出永續可能、魅力無窮的多元社會,也是送給後代子孫作為人生賀禮的「付出文化」。
在「各展所長的社會」當中,我相信人人都有可能以順從天意、永續型的簡單生活為基礎,活用天賦為社會貢獻;一面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一面實踐個人的社會使命。
「半農半X」這個新詞是我航行在二十一世紀的小小竹筏。我直覺地認為,或許有人正在某處等著這竹筏的經過呢。
「半農半X」的理念經過許多人的灌溉,正逐漸成長、茁壯。對於它能否成為未來潮流的關鍵詞,我則是樂觀其成。
無論是誰,每個人都一定擁有自己獨特的「X」。
我們雖面臨著堆積如山的難題,但是,只要懂得知足,為「共同利益」一起發揮個人的「X」,那麼,我們不僅可以打造這世代的幸福未來,也一定可以為下一代創造出多樣化、永續循環的社會。
而實現永續型社會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小規模的農家生活,展現每個人的「X(志向)」。
我祈盼,透過每個人「X」的統合共創,充滿希望與夢想的理想社會很快就會到來。
二00三年七月七夕前
半農半X研究所代表 塩見直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