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第一,不是人生的唯一,
台大教授郭瑞祥,以生命體悟寫下人生最重要的 16 堂課。
人生可以管理嗎?
不要誤會「管理」只是「主管」的責任,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迎接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無從逃避。
書裡的16個人生管理智慧,邀請你從現在開始學習管理自己的人生,
多一點價值,少一點功利;多一點智慧,少一點教條;
帶領你尋找個人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內在的聲音,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郭瑞祥上半場的人生一路順遂,取得台大、麻省理工學院學位,到矽谷科技公司服務。青年人生風光得意,更被挖角返鄉成為台大教授,卻在壯年罹癌,妻子病逝,一度讓他成了一座孤島。
他經歷了人生許多轉彎與挑戰,生離死別的打擊,開始思索生命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學會面對那些意料之外的真實人生。
本書是郭老師給所有讀者的真誠提醒與熱情分享,以自己的真實故事,以生命凝聚的人生管理智慧,幫助每一個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目標,迎接未來的變化。
郭瑞祥的人生管理智慧,獻給每一個人生階段的你:
獻給正在學習的青年,用勇氣裝備青春:
.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贏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
.整個世界,都是你們的教室!
.選擇前,要聽直覺的心也要聽大腦的判斷,但選擇後,則要靠決心與勇氣,拚出一條路來。
.愛情有時是需要付學費的,學習到了功課,才有可能在後面開花結果。
.人生強求的都沒成功,沒預期的卻發生了。
獻給正在職場努力的專業人士,用創新裝備職涯:
.創新不是目標,而是一生成長的關鍵字。
.誰要自掃門前雪、沒有團隊概念的乖寶寶員工?
.走出舒適圈吧!主動出擊突破職場危機。
.高薪誠可貴,真心價更高。
.突如其來的挫折,可以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而跌跤。
.不斷替自己設下挑戰的新目標,讓「大腦重新開機」成為習慣。
獻給正在找尋人生導師的你,用願景裝備心靈:
.工作太忙?是死亡最愛的藉口。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懂得配速遠比衝刺更重要。
.當你跑得愈快,錯過的也可能愈多。
.生老病死,我們都抗拒不了。能選擇的是,用什麼樣的姿態面對這一切。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 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 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
《遠見》雜誌特約資深記者,曾前往美國、日本、芬蘭、德國、上海等地採訪,主跑文創產業、科技創新、教育等領域。主要採訪撰文作品有《上海世博深度遊》、 《教育應該不一樣》、《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她們,好厲害:18位女科學家改變世界》、《陳菊+高雄人=高雄學》等。近年並開始從事劇本創作,作品有 《蘭陵王》、《千金女賊》。
推薦語
序 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李嗣涔
序 給讀者的美好禮物 張文亮
序 十六個人生管理智慧,幫助你掌握人生的方向 張孝威
序 開啟人生智慧的導師 戴勝益
作者序 人生可以管理嗎?
第一部 用勇氣裝備青春
人生管理第 1 課 求第一還是怕輸?第一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管理第 2 課 努力當下再談未來
人生管理第 3 課 走出去吧!勇敢投資自己,迎向未來
人生管理第 4 課 整個世界,都是你們的教室!
人生管理第 5 課 該走熱門大道,還是選擇冷僻小徑?
人生管理第 6 課 在愛情來到之前,先學習讓自己幸福
第二部 用創新裝備職涯
人生管理第 7 課 誰要乖寶寶員工?團隊比個人更重要
人生管理第 8 課 走出舒適圈吧!主動出擊突破職場危機
人生管理第 9 課 在薪水與理想之間:人生重大抉擇的決策思維
人生管理第 10 課 在挫折面前,永遠要做一個虛心的學生
人生管理第 11 課 創新不是目標,而是一生成長的關鍵字
人生管理第 12 課 管理是一門藝術還是科學?管理學教授也要從實踐中學習
第三部 用願景裝備心靈
人生管理第 13 課 四公分腫瘤教我的事:人生真正重要的優先順序
人生管理第 14 課 當天使離開
人生管理第 15 課 親子陪伴,永遠不嫌遲
人生管理第 16 課 再出發,人生下半場的青春
未完待續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求第一還是怕輸? 第一的意義與價值
一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 在臥虎藏龍、會念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紮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這樣的例在企業發展中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企業躲在舒適區中,無法打破自己過去的勝利方程式,當時不我予,很容易就被時代的巨輪給吞滅。例如柯達(Kodak)公司,主宰軟片市場將近一百餘年,在一九八○年代末期達到頂峰。面對數位技術的興起,柯達並不是沒有注意到,甚至在數位技術上很早就投入了相當多資源,但為何仍然由盛而衰,在二○一一年十月宣布破產呢? 仔細分析,柯達失敗來自於兩種「慣性」......
人生可以管理嗎?
我從來沒想到會寫這樣的一本書,一本講學習、講人生、講管理、講創新、講心靈願景,而且是用自己的故事來穿插。我既不是專業的勵志作者,更不是名人,寫這樣的書,是有點壓力。不過既然要寫,就要用最大的誠意去呈現我的想法。
我看到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了《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美國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寫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發覺到管理學者除了學術研究與教學外,也可以有一股熱忱,將自己的管理專業與生活經驗結合,用較為平易近人的方式寫書,說不定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鳴。基於這樣的想法,因緣際會下,我寫了這本書。
我常在想,我們經常教導學生如何管理一家企業,如何做好一個專業經理人。但是,人生可以管理嗎? 許多人沒受過正統的管理教育,但是在職場與生活上一樣做得很好,反而有許多受過學院派訓練的學生,進入職場後表現平平,這中間的道理為何? 我們在教室裡用演講教學生管理知識,我們用個案教學來提昇學生的決策思維,但是我們有辦法教授「智慧」嗎? 管理學做為一門學科,如果缺乏了實踐,缺乏了反省,缺乏了一種人格特質,豈能真正發揮其功效呢? 但是另一方面,在實際的生活與工作中,哪一個人能脫離管理的範疇? 小至個人的學習管理、時間管理,大至政府組織的運作,都需要管理的功能。因此,若能將管理學一些一般化的原則成功應用在人生,多一點智慧,少一點教條;多一點價值,少一點功利;多一點平衡,少一點偏頗;多一點人性,少一點效率,也許管理的智慧是可以透過人生實踐來達成的。
寫這本書時,我已經超過五十歲,檢視自己的人生歷程,發覺真的是「人生如戲」。我想演一齣好戲,但我的戲與別人又有何不同呢? 從小到大,我念書都還算順利。三十歲拿到MIT工程博士,我來到加州矽谷工作,又在三十一歲時由公司資助,開始在晚上攻讀EMBA,而在同時,我也開始進入教會,一年後受洗成為基督徒。在矽谷工作約四年後,我回到台大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任教至今。我在三十三歲結婚,之後生了兩個兒子,妻子學音樂,教書一陣子後就在家當全職媽媽,一家和樂。人生的前半部似乎按照劇本走,沒有意外,一切正常順利。
回台大教書,研究與教學的壓力很大,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也獲得合理的工作績效,但是代價就是在四十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肝癌,幸好緊急開刀,保住小命。兩年後,我的妻子得到「多發性硬化症」,在床上臥病五年,之後不幸過世。突然間,我變成單親爸爸,要照顧兩個小朋友,但是我仍然有教不完的課,研究不完的題目,指導不完的學生,做不完的行政主管,我的人生戲本不斷修改,我也被迫不斷修正自己的演出。人生的「生、老、病、死」我提前經歷,但也在這些經歷中感受到人生無常、親情可貴、信仰真實、友情重要、健康無價,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思考要過如何不一樣的人生? 我要如何在工作中有所不同? 我要如何見證自己的信仰與生命? 我如何將我所體會的,分享給我的學生與朋友?
許多人看別人都只看到表面,以為別人功成名就、一帆風順,天生就是贏家。其實不然,任何成功的背後代價,常常是之前眾多的失敗與困境。因此,這本書《勇敢做唯一的自己》不是成功法則大全,也不是管理學的教科書,更不是個人自傳。它只是一本很誠實地記錄我的一些心得與心路歷程,失敗的故事占多數,之後的反省與轉折,也忠實反映人生的高高低低與峰迴路轉。
我把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用勇氣裝備青春」是給所有正在學習的青年;第二部「用創新裝備職涯」是給所有正在工作的專業人士;第三部「用願景裝備心靈」是給所有的人,包括學生與職場工作者。這三部的內容與順序也隱涵著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的智慧與態度。除了一般學生與工作者,我還真希望我那兩位青少年的小男生也能看得懂,我天上的妻子一定也希望如此。
感謝在這本書撰寫過程中幫助我的天下文化工作團隊,沒有你們的鼓勵與協助,本書很難完成。謝謝宜芳、建豪、素珍、孟君、怡沁、雪麗、瑋羚等夥伴,也感謝這一路陪我走來的家人、朋友、同事、牧師、學生等等。也願神祝福這本書,讓它能幫助更多的人,尋找人生的智慧。
郭瑞祥 二○一三年三月十日
各界真誠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序)
李嗣涔 台灣大學校長
沈沛鴻 TutorABC COO
林之晨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吳美君 台灣天柏嵐有限公司(Timberland)台灣區總經理
吳淡如 作家
周神助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
馬玉山 冠德集團董事長
陳明豐 台大醫院院長
張文亮 台灣大學教授
張孝威 TVBS董事長
楊正大 TutorABC CEO
鄒開蓮 Yahoo!奇摩總經理
趙自強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謝震武 名節目主持人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