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賺錢不容易,
那麼,何不讓錢找上你?
改掉處理金錢的壞習慣,建立自己的理財主張,
你也可以輕鬆打造招財體質,完成人生所有的夢!
● 存了一堆現金捨不得花。
● 明天油價上漲,今天排個一小時也要加到油。
● 買包衛生紙貨比三家,卻大花數十萬買自己不是很懂的股票基金保險。
● 聽別人說某支股票會漲,你馬上跟著下單。
● 年過四十還在問:「錢都到哪裡去了?」
如果你誤踩以上地雷,
小心!你的理財觀念,可能出了不小的問題!
不要死記帳:掌握花錢大原則,比每筆小錢記清楚重要。
不買你不懂的股票:別再聽「有人說」來買股了。
不妄想「保證收益」的投資:投資絕對沒有保證收益這回事。
不要怕管錢:理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總有一天學得會。
不要期待退休:沒有全盤理財規劃,退休不見得是好事。
不要跟著傳媒投資:記者寫哪家公司股價看好,參考就好。
要避險,自己來:理專向你保證「可以保本、幫你避險」,絕對是騙局。
要懂做人:富貴自然有人幫。
要立志買間房:第一間房是基本資產,第二間房才是投資。
要找到「再跌也不到兩成,漲卻有八成潛力」的投資標的:不要想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最好的進場點,就是客觀看來跌也跌不多,漲卻可能有可觀幅度的點。
要好好經營自己:把錢拿來投資自己、打造招財體質,比存第一桶金重要。
要真心相信,自己值得過富裕生活:吸引力法則,相信全世界都會幫助你達成目標。
第一部 觀念篇/任何夢想,都需要錢支持
你有夢想嗎?
你有無論如何,都希望擁有的理想人生嗎?
那麼,請你一定要有錢。
只要你有錢,就擁有最大的自由──
有權利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而且,過更好的人生。
苦苦追錢、死守小錢、視錢財如糞土、
夢想人生只會離你愈遠。
觀念對了,錢會自己找上你,
人生大夢絕不只是夢。
01 四十五歲前還不懂理財,就太晚了
02 大家都在追同一支股票的時候,千萬不要追
03 別做個「什麼都想賺」的投機者
04 想當有錢人,就不要憎恨錢
05 沒有事情不跟錢有關,但也不必事事用錢衡量
06 斤斤計較小錢的人,不會成功
07 窮歸窮,總可以當個體面的人
08 再省,也不要虧待自己
09 有些地方,愈省不會讓你愈有錢
10 省金錢成本前,別忘了時間成本
11 價格與價值都很重要
12 只想「賺一票」是賺不到錢的
13 理財和發財是兩回事
第二部 實務篇/打造富人體質的六「不」六「要」
「第一桶金怎麼來?」
「有錢該買股票、基金、保險,還是買房子好?」
「怎樣才可以安心退休」
只要掌握賺錢花錢運用錢的好方法、大原則,
你也可以輕鬆打造自己的富人體質,
讓錢自然找上你,好命到老不是夢。
【六不】
14 每筆小錢記清楚,不如管好花錢大原則
15 千萬別買你不懂的股票
16 絕對沒有「保證收益」的投資
17 再麻煩,也不要怕管錢
18 在你沒有規劃前,別期待退休
19 別跟著「傳媒」投資
【六要】
20 避險自己做!逃開「可以保本、幫你避險」的金錢騙局
21 懂做人,富貴自然有人幫
22 第一間房是基本資產,第二間房才是投資
23 找到「再跌也不到兩成,漲卻有八成潛力」的投資標的
24 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經營
25 相信自己值得過富裕生活
每筆小錢記清楚,不如管好花錢大原則
小錢精明,
大錢糊塗,
那就完了。
──英國諺語
一談到理財,絕大部分的理財專家,都會請你記帳。很多人堅稱,記帳是變有錢的關鍵。
我要說的是,金錢分配原則比記帳來得重要!
說到這一點,我有點汗顏,因為我從沒有記過帳。就算年輕時想要仿效朋友,努力記一下帳,也持續不了兩天。
至今,我還是必須大言不慚的說,記個人日常生活流水帳實在不適合我。
不過,我從來沒有讓支出超過收入。從領零用錢時就是如此。
之所以從來沒超支過,靠一種「大概如此」的方法來量入為出,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 我很早就有業外收入。
不可諱言,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收到幾百塊稿費,還真的滿讓人興奮的。有時我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初衷」,到底是熱愛文學還是熱愛稿費,應該說是熱愛文學及它帶來的稿費吧。我的第一筆稿費是小學三年級時投稿賺的,雖然此後有被退稿一百次以上的紀錄,到偶爾有業外收入,我當然可以比別人大方些。
那時我有個好友,她是外地生,而且還是一個清寒家庭的養女(不容易吧,這樣她也考上北一女,後來,聽說她後來很成材成為某大學的教授),根本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還負責她的晚餐,只要跟我吃飯,就是我請客(還好,我本來就吃不多)。
其實,金錢管理和時間管理的「共通性」是很高的。
唸北一女,課業實在沉重,也許你會說,讀書都不夠,怎麼可能有時間寫稿,何況那個可怕的宿舍是十一點就全面熄燈的。
這就需要良好的時間管理了。趕快把明天的考試搞定,剩下的時間就是我的。
是的,開源一定比節流重要。用自己賺的錢會大方得心安理得。
二, 我有「先苦後樂」的習慣。
當我必須支配自己的生活費,每個月月初拿到三千元時,腦海裡就自動有三十個格子出現。我習慣先把三分之一當成「不被用到的錢」,剩下的二千元,平均每天可以花六十元(還要保留每個月回鄉搭火車的交通費)。
月初我每天可能只花四十元,到了月底則開心的花八十元。至於稿費外快,則是用來買書或文具或衣服的基金。雖然沒有精算過,也不必錙銖必較,但因為已經有了這樣的習慣,所以不曾超支。
如果用「嗑瓜子」來比喻人的消費習慣的話,我就是那種會把瓜子嗑到累積成一小把,才一起享受的人。有「不在一開頭大肆享樂」的習慣的人,也比較不容易在忽然變有錢時,失去理智沖昏頭。
想要量入為出卻又不想記帳,就必須讓腦袋裡有某種「隱形記帳本」,這個隱形的記帳本或電子計算機,在後來讓我評估任何投資時變得很重要。
我不在乎細節,但會研究「為什麼是這樣?」並且探討某些理財商品的本質,而不被一些動人的廣告詞所迷惑。這也是我在投資上雖然算勇敢,但並未像一群有錢朋友一樣踩到「雷曼兄弟債」血本無歸的原因。
三, 理財掌握頭兩個數字比後兩個數字重要
我好友的外婆九十一歲時去世,好友形容她:「唉,到最後慢性病纏身,臟器都衰竭了,但腦還是很清楚的,連存款簿裡的個位數字都知道。存摺一直壓在枕頭底下,誰也不能呼嚨她。」
不過,婆婆如此省儉與精明,一生卻未曾寬裕與富裕過。
太在乎錢的尾數的人,最容易為錢所困,無法讓錢在自己人生中發揮最大的價值。
我始終不知道自己存款的尾數。但前兩位數字,我一直非常清楚。
***
寫到這裡,你可能以為我天生會理財。
並不,儲蓄是好習慣,但會理財是另一回事。有些人很會儲蓄但不會理財,搞了幾十年,才發現自己存的錢沒有想像中多。
因為他沒有算進通膨。如果都不動用利滾利的話,三十年前的一塊錢,現在大約等於四元左右。而三十年前,一碗陽春麵五元,現在是三十五元。通膨老早吃掉定存利息。
這樣算已經划不來,換一種算法你會發現,當不會理財的「守財奴」更糟。三十年前,我的長輩買了台北忠孝東路四段的電梯華廈,當時一坪是天價九萬元,如今每坪(老房子!)至少一百三十萬元,也就是,漲了十四倍!
一直計較存款上的個位數字是沒有用的,在你以為萬無一失的時候,「通膨」這個小偷,會在你看著存摺微笑的時候,一直偷走你的錢。
我絕不反對記帳。如果你不能夠先把不用的錢省下來,在腦裡也沒有「分配使用」的隱形記帳本的話,那麻煩你先記帳,看看自己的財務漏洞在哪裡。
我反對的是,因為記帳讓你變得對末微數字過度敏感。為了省一點點錢,每天活得營養不良,像苦行僧一樣,結果,很可能把存款都付了醫藥費。
摘自《讓錢找到你》
改掉錯誤觀念,建立自己的金錢邏輯
不管你幾歲。請想像你在三十五歲那年,開了一個「好久不見」的初中同學會(對年紀大於這的人來說,這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了,但是,請想像…)。
你看見自己的樣子了嗎?
你盛裝出席,同學們也一樣。
忽然,以前班上最需要幫助的同學出現了。他(她)在初中時,因為家裡發生了事故,成了貧戶,曾經,連中飯也没得吃,學費也繳不起,成績還很差,至少,比你差。
可是如今大不相同。你親眼看見司機送他到門口。他態度客氣,衣著也不高調,但從他身上穿的手上戴的,最重要的,還有他的表情,你可以看得出,他百分之百過得很好,看起來也比小時候好看。
別人問他:「現在在做什麼?」他說:「開個小公司…」
然後,就有同行的人耳語說:「他的公司今年打算上櫃呢。」
你活得普普通通,領一份死薪水,十五年没變動了(這就是台灣的現狀)你的心裡,有什麼感覺?
一般人的感覺有三種:
(1)為他感到高興。
(2)為自己感到難過。
(3)生悶氣。心想:他憑什麼?一定是耍什麼手段…
其實,這是三十五歲的同學會很常看到的狀況。
記得美國某哈佛等級的名校校長,曾經跟教授們訓話:「請善待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他們將來可能會成為你們的同事;也請善待成績很差的同學,因為他們將來可能會捐錢給學校。」
雖然,請注意這個邏輯:這不代表成績好只能當老師,或成績差才會成功,但這絕對是社會大學裡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些原本不被認可的人,成功致富了。
為什麼?
成功致富,一定有原因。
如果你的答案,不是三的話,那麼,你可以看看這本書。你還有成功的機會。因為,成功永不屬於心態偏差的人。
摘自《讓錢找到你》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