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關鍵問題,決定你是否活出自己
天資/什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熱情/哪件事讓你永遠充滿活力?
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用態度創造運氣?
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管道?
我們每一個人,任何時候,只要願意,都可以做到。
上市二年後,《讓天賦自由》突破了十萬本,在經濟前景混沌的當下,一本書談論天賦的書能獲得這麼大的迴響,當然是作者肯‧羅賓森打中了許多人對自己所作所學,能否符合個人專長的迷惘。
社會就像一個交響樂團,每個人都有一種擅長的樂器,如果天生愛打鼓的人,指揮告訴他現在樂團最缺的是彈鋼琴的人,不缺打鼓的人,而彈鋼琴的地位是最顯而易見的,他因此放棄打鼓、改彈鋼琴,整個交響樂團奏出的曲調會如何呢?
如果大家都很努力的話,當然不至於走音,只是欠缺了生命力、欠缺了感動人的爆發力。
如果愛打鼓的人站對了位置,彈鋼琴的人也選對了位置,那麼一切水到渠成,就會造就一首渾然天成的樂章。
.你該創造的是質感人生──教你活出質,而不只是追求量
.盡最大的力量,成為你自己
.創造你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
.讓你的人生安可不斷
.人生不是只有對或錯兩種答案
.自由與踏實的活出自我本色
.你,壓抑了心靈深處的熱情嗎?
.你聽到了嗎?整個世界都在告訴你什麼才是你的人生方向
.時間雖然不可逆,但人生永遠有各種可能性
.讓人生安可不斷的創意能量
.自製你的人生
.找到你的人生關鍵字
.別讓人生卡住了!
.不要用你的人生,實現別人的夢想
.學校是學習的沃土,不要成為創意的殺手。
.長久以來對「智力」的錯誤(或過時)認知,可能導致錄取的員工只有聰明,卻無創意
.面對一群不快樂、沒有熱情的員工,將會拖慢企業的成長
.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工作,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工作
.與其賴活,不如堅定活出夢想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讓孩子飛》等書。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翻譯著作包含《琥珀中的女人》、《發掘你的太陽魔力》、《讓天賦自由》、《聰明女孩的不敗攝影術》、《看到什麼都會畫》等。
【謝辭】頒發「特殊服務獎」
有人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同心協力。
那麼,孕育這本書大概需要一個都市了。
【引言】生命的歸屬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充滿重重挑戰的生活。
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也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
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
但卻也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第1章】找出天賦與熱情
所有人都身懷獨特的天賦與熱情,
能夠驅使我們創造超乎想像的成就。
一旦意識到這點,
一切都將因而改變。
你必須及早發現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
絕對不要低估『及早領悟』的重要性,
平庸之人,將因此轉變為快樂鬥士。
【第2章】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個人才華可以有很多種展現方式,
如果數學不好,
或不會倒背字母,
也不能因此判定你是無用之人。
個人智力如同指紋一般,各不相同。
每個人運用智力的方式也都不同。
不論是雙胞胎,或是各自生活在地球兩端的人,
運用才智的方式必都各有特色。
【第3章】誰都能飛
想像力在人類生命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因為想像力,
你才能回憶過往、思考當下、預測未來,
以及──發揮創意。
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
就是來自於想像力。
想像力催生了語言、藝術、科學、哲學,
以及浩瀚繽紛的人類文化。
【第4章】忘我的境界
你或許也曾體會到自己「消失」在某個經驗中。
你一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
身邊的世界似乎就離你而去。
幾小時過去了,
對你來說好似只有幾分鐘,
這就是你的「神馳狀態」。
處於神馳狀態,
就是以「最優」的方式運用你特殊的才智。
【第5章】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狄倫前往紐約尋找志趣相投的人,
其實是尋找他自己。
窺得格斯里的人生之後,
他也開始想像自己的人生。
他跟牛頓一樣,
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
而看見了更遠的風景。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只能獨自追求熱情,
那麼在你找到族群的那一刻,
或將感到無上的解放。
【第6章】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為了到達天命狀態,
有時必須想方設法排除頑強的限制因素;
面對嚴酷的阻力,也不能失去你對未來的憧憬;
有時又得脫離熟悉的生活,
投入一個更適合你發展的環境。
追根究柢就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進入天命之後的收穫雖然豐厚,
但收割之前,
或許得先克服堅如鐵石的阻力。
【第7章】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幸運」的人找到熱情,
也有機會實際去追求熱情,
「不幸」的人則不斷遭遇挫折。
只是每個人都會碰上或好或壞的際遇,
際遇並不能完全左右你的生命,
重要的是你面對際遇的態度。
【第8章】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良師在你的生命裡占據特殊地位,
對你有個人的意義,
幫你開啟一扇扇的門,
並且直接參與你的人生旅程,
告訴你下一步可以踩在什麼地方,
鼓勵你勇往直前。
【第9章】人生永遠不嫌遲
人類的生命應是一個不停循環的整體,
你的能力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
以不同的強度展現。
青春之泉確實存在,
就是你的心靈、你的天賦,
還有你為自己與所愛的人發揮的創意。
只要懂得探索這股泉源,
你將能超越年齡的限制。
【第10章】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為了找到天命歸屬,
你不見得必須丟開一切,
砸下每一天的每一分鐘。
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
即便一週只有幾個小時,
其他時間所做的事情也會因而更有意義,
甚至促成難以想像的轉變。
【第11章】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他們需要的是轉型。
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
而是要適應個體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
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
並自然地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
【後記】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天命,
並鼓勵他人發現他們的天命,
人類的發展就有無限生機。
若做不到這一點,生命當然也可以繼續,
只是失色許多。
天命為何物?
天命就是天生資質與個人熱情結合之處。我們在第一章認識的人物,以及接下來即將出現的故事主角之間,將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他們從事自己鍾愛的工作,而且認為工作中的自己最接近真實的自我。他們的時間流逝與別人不同,他們活得更紮實、更專注、更有活力。
融入天命之後,他們的喜悅與幸福因而超凡入聖。我指的不只是玩笑、開心、歡樂宴席,或欣賞日落之美……這類愉悅的時刻。當你歸屬於天命,你所擁有的,將與自我認同、生命意義、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指引你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因此,書中的故事主角才將尋得天命的經驗稱為「頓悟」。
我們如何發掘自己與他人的天命?這並沒有固定公式,天命因人而異,事實上,重點就在這裡,我們並不侷限於單一天命。你可能對多於一個領域懷抱相等的熱情,在這些領域中展現的能力也可能旗鼓相當,而有些人的熱情與天資或許只限於單一領域,這其中並無固定規則。然而,天命確實有其組成元素,讓你知道該如何思索自己的天命,該往什麼方向去尋找,該採取什麼行動。
天命的兩大成分是「天資」與「熱情」,兩個先決條件是「態度」與「機會」。歸屬於天命的順序大約是:我有、我愛、我要、在哪?
我有
天資指的是你在某方面與生俱來的天分,讓你靠直覺就能感受或理解某個學問的本質、其中的道理,以及它的用途。吉莉安天生就對舞蹈有感覺,一如麥特之於說故事、保羅之於經濟學與數學。天資具有高度個人獨特性,雖然可以是一般性的大略分類,例如數學、音樂、體育、詩,或政治理論;但也可能非常具體,例如:音樂中的爵士或饒舌歌、吹奏樂器中的長笛、科學中的生化,或是體育中的跳遠。
本書將一一帶領你認識各種人物,他們天生有擅長的領域,但並非萬事通,他們只對某特定領域有天分。保羅是天生的數學好手,其他人可不見得是。
我就不是。我數學成績向來不好,完成學業之後真是大感解脫。沒想到等我有了孩子,數學又再度出現在生命中,就好像電影裡面的怪物,你以為它已經死了,下一幕卻又冒出來。為人父母的風險之一,就是得輔導孩子的功課,你可以唬唬他們,撐個一陣子,心裡卻知道離露陷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女兒凱特直到十二歲都以為我無事不曉,我也一直積極鼓勵她保持這種印象。她小時候只要碰上英文或數學問題,就過來找我幫忙。無論我眼下正忙著什麼,都會帶著自信滿滿的微笑抬起頭來,抱著她說:「那我們一起來研究吧!」假裝這些問題真的很難,免得她因為自己不懂而太難過。然後,她就用崇拜的眼神看我輕輕鬆鬆、以數學天神之姿,計算4的倍數或基礎減法。
有一天,她十四歲了,學校給的功課是滿滿一頁的二次方程式。我身上冒出好久不見的冷汗。這時候,我立刻採用「發現式學習法」,對她說:「凱特,我如果直接告訴你答案,就沒意義了,這樣沒有學習效果,你必須自己想辦法解答。我要出去喝我的琴酒了。還有,你做好之後也不必把答案拿給我看,那是老師的責任。」
過了一個星期,她把雜誌上看到的一則連環漫畫帶回家給我。她說:「這個送給你。」漫畫內容是爸爸輔導女兒做功課,這位爸爸在女兒背後張望,說:「今天是什麼作業?」女兒回答:「我要把最小分母找出來。」爸爸說:「還在找呀!我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找了呢!」我完全了解他的感受。
但對某些人而言,數學就像詩或音樂一樣美麗動人。你必須找到自己的創造力,並加以發揮,才能展現真正的自我。你要先了解自己有能力做什麼,才能知道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我愛
天資並非找到天命歸屬的唯一條件,許多人在某方面有天生的能力,卻不認為那就是自己的天職。因此不僅要有天資,還需要熱情。已經歸屬於天命的人都認為,工作就是深刻喜悅的來源。
我弟弟伊恩是樂手,既能打鼓,也能彈鋼琴和低音吉他。幾年前,他加入利物浦的樂團,其中鍵盤手查理也非常有才華。有一次他們演奏結束,我上前讚美查理當晚的表演,然後說我也很想跟他一樣彈得那麼好。他回答說:「不,你不想。」我有些訝異,再強調一次我真的很想。他說:「不是,你只是覺得會彈鍵盤樂器好像很不錯。如果你真心想學,你一定早就已經會了。」他說,為了達到目前的演奏水準,他每天除了上台演出之外,還必須練習三、四個小時,而且從七歲至今都是如此。
我聞言,立刻覺得做個跟查理一樣厲害的鍵盤手,其實也沒那麼吸引人。我問他怎能保持這種自律的程度,他說:「因為我有熱情。」鍵盤樂器是他唯一願意將生命投入的領域。
我要
「態度」,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與環境――觀察事物的角度、你的性情,以及情緒性的觀點。態度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含你的基本個性、意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周遭眾人的觀點,以及他們對你的期望。有個有趣的指標可以用來判斷你的態度:你認為「運氣」在生命中是什麼角色?
熱愛工作的人常說自己很幸運,自認沒有成就的人則說自己運氣不好。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存在著意外與偶然,但幸運並不只是純粹的僥倖。成功人士身上幾乎都有相似的態度,例如堅忍、自信、樂觀、企圖心,以及不屈不撓。你如何解讀周遭環境、如何創造機會、把握機會,基本上就取決於你對自己的期望。
在哪?
若缺乏適當機會,你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天資何在,也不知道這份天資能為你創造多高的成就。在南極大概很難找到騎野馬的好手,沙哈拉沙漠也可能沒人懂得潛水採集珍珠。天資需要有機會使用,才能展現出來。你或許永遠無法發現真正的天命,其中一大因素就是機會,端看你能否獲得、創造機會,以及是否、如何把握機會。
你能否歸屬於天命,經常也取決於是否結識其他懷抱相同熱情與奉獻精神的人。實際的做法就是積極尋求機會,多方探索自己的天賦。
我們常能透過他人認清自己的真正天賦,也能給他人同樣的協助。
本書將詳盡探索天命的主要成分、已歸屬於天命的人有何共通特質、哪些環境或條件可以讓你更接近天命、哪些障礙阻止你擁抱天命。同時,書中也將帶你認識許多找到人生路途的人、幫忙鋪路的人、在路途前方引導的機制,甚至帶你認識某些錯誤的制度。你或許已經憑直覺體會到書中的概念,我希望本書能進一步說明清楚,讓你知道該如何找到天命,同時也幫助他人找到天命。透過本書,我希望你能夠重新認識自己的潛能,以及周遭他人的潛能。
創意的學校
世界各個角落都有不少發人深省的良好教育模式,一九六○年代初期,義大利北部的小鎮瑞吉歐艾密利亞(Reggio Emilia)出現突破性的幼兒教育法,如今已是全球皆知的「瑞吉歐教學法」。此教學法的預設立場是,孩子們都有旺盛求知慾、有能力靈活應變,且充滿無限潛能。課程設計以孩子為中心,教師依照孩子的興趣進行教學。此外,學校的環境也非常重要,被視為重要的教學工具。老師在教室裡布置戲劇演出區、工作桌,以及各種學習環境,鼓勵孩子們互動、一起解決問題,並學習與人溝通。
瑞吉歐學校安排了充分的時間上藝術課程,認為人類的學習方式有很多種,孩子應該透過繪畫、音樂、偶戲、劇場等藝術形式,學習多種「符號語言」,才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並開發獨特的天賦。瑞吉歐教學法的創辦人馬拉古茲(Loris Malaguzzi)寫了一首詩,說明得恰如其分:
孩子有一百種
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隻手
一百個想法
一百種思考方式、玩耍方式,及說話方式。
總是有一百種聆聽的方法、驚喜的方法,和愛的方法
還有一百個開心
去唱歌、去了解
一百個世界可以探索
一百個世界可以創造
一百個世界可以夢想。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以及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他們偷走了九十九種。
學校與文化
把頭腦和身體切開,
他們告訴孩子:
別用手想
別用頭做
只要聽、不要說
了解的時候不必喜悅
愛與驚喜
就留給復活節和聖誕節。
他們告訴孩子:
去發現一個已經存在的世界
那是孩子原本的一百個世界
卻被他們偷走了九十九個之後的世界,
他們告訴孩子:
工作和玩耍
現實與幻想
科學與想像
天空與大地
理智與夢想
這些事
不能結合在一起。
因此他們告訴孩子
沒有一百,
孩子說:
不,一百就在這裡。
瑞吉歐學校的教師以每週的短期教學計畫為單位,與整學年的長期計畫結合,讓學生從各種角度進行知識探索,學習怎麼做假設,以及如何與同學合作,整體課程設計感覺上就好像遊戲一般。教師自認是為學生服務的研究員,幫助學生廣泛探索他們的興趣,同時跟著學生一起繼續學習。
過去二十年以來,瑞吉歐學校廣受讚譽,也贏得多種獎項,包含樂高獎、國際安徒生文學大獎,以及柯爾基金會(Kohl Foundation)頒贈的獎項。目前全球各地都有學校採用瑞吉歐教學法,包含美國的三十所學校。
「格蘭治鎮」(Grangeton)的情況跟瑞吉歐大不相同。事實上,格蘭治鎮並非真的小鎮,而是格蘭治小學(Grange Primary)的學生經營的一個環境,位於英國中部諾丁罕郡的長伊頓鎮。這個鎮裡有鎮長、鎮議會、報社、電視台、菜市場、博物館,全部都是由孩子們負責管理。校長葛維爾(Richard Gerver)認為「年輕人必須做有意義的學習」,所以當學校董事會聘請他幫忙拯救不見起色的校務,他便大張旗鼓創造了格蘭治鎮,賦予每個孩子一個真實世界的職位,藉此啟發孩子們的學習。「我強調的是實際體驗與環境背景。」葛維爾這麼告訴我。
葛維爾讓學校課程完全改觀,不過依然符合國家測驗的指導原則。學生的課業非常繁忙,但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孩子理解這些知識的實際用途。學生必須經營收銀台或估算公司獲利,數學的意義因而更為豐富。如果你獲聘撰寫電影劇本,識字與寫作的能力就有額外的意義。當學生運用科技製作電視節目,科學便活了起來。因為得決定廣播電台的音樂播送清單,音樂賞析因而有了實際目的。因為議會必須進行決議,公民課也就更有道理。葛維爾還定期邀請業界的專業人士,幫學生做技術訓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就提供了很大的支援。
高年級學生擔當責任較重的職位(他們的課程與格蘭治鎮的結合程度也最高),低年級生一入學就開始扮演積極角色。葛維爾表示:「我們從不對孩子說:上課是為了通過考試。學生可以看到格蘭治鎮如何因為他們的知識而向前發展,這才是學習的意義,考試的目的只是評估他們在這個目標之下的進步狀況。因此,這些孩子對於自己為什麼要上學,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格蘭治小學的出席率高出全國平均數字許多,學生在國家測試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二○○四年,該校百分之九十一的學生有英文能力(相較於教學方案開始之前的二○○二年,提升了三十個百分點),百分之八十七的學生有數學能力(提升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一百有科學能力(提升百分之二十)。葛維爾說:「教學方案對孩子的態度也產生深刻影響,過去缺乏學習動機、無精打采的學生,特別是男孩子,以及沒機會發揮潛力的學生,現在都有高昂的學習興致與專注力。教室裡溢滿了這種學習精神,老師也逐步調整、開發課堂的教學與學習,更加強調實際體驗與環境背景。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之後,也變得更為獨立。格蘭治小學提供的學習經驗都有真實的目的,學生不但有興趣,也有參與感。整體效果甚至擴及教職員與家長,他們也逐漸對教學方案的未來發展貢獻更多心力。」
負責督導學校的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對格蘭治小學的評語是:「學生喜歡上學,談起學習經驗的時候,顯得滿腔熱情,也以積極、開心、自信的態度面對課業。」
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
吉莉安才八歲,前途已經出現危機。她的功課一塌糊塗,起碼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是如此。她老是遲交作業,筆跡潦草,考試成績也差。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影響課堂的進行,不是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就是猛盯著窗外看,老師得被迫暫停教課,把吉莉安的注意力拉回來,但她卻又開始干擾身邊的小朋友。學校認為吉莉安有某種學習障礙,也許比較適合轉往特殊教育學校。
吉莉安的父母收到學校信函,擔憂之際也立刻採取行動。媽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帶她去讓心理醫師診斷。
吉莉安告訴我,記憶中,心理醫師花了二十分鐘詢問媽媽,了解吉莉安在學校的問題,以及學校認為她造成哪些困擾。當媽媽和醫生終於談完了,醫生從書桌邊起身,走向沙發,坐在小女孩身邊。
他說:「吉莉安,你剛才都很乖,謝謝你。不過你還得再乖乖待一會兒,現在我要跟妳媽媽單獨講話,我們要出去幾分鐘。別擔心,我們很快就回來。」
吉莉安有些惶惑地點點頭,兩個大人便讓她獨自坐在那兒。醫生走出房間的時候,傾身把書桌後面的收音機打開。
他們一走到外面的走廊,醫生就對吉莉安的媽媽說:「請在這裡站一會兒,觀察她做些什麼。」那兒有扇窗可以看進房間,但吉莉安看不到他們這一邊。幾乎就在同時,吉莉安已經起身,隨著音樂在房間四處遊走。兩個大人靜靜站著觀察了幾分鐘,小女孩的優雅身段讓他們屏氣凝神。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吉莉安的動作具有某種渾然天成,甚至可說是原始的成分,而她臉上那樣純然愉悅的神情也再明顯不過。
最後,醫生轉頭對媽媽說:「妳知道了吧?林恩太太,吉莉安沒有病,她只是有跳舞的天分,帶她去上舞蹈課吧!」
吉莉安開始每週上舞蹈課,每天在家裡練舞。後來,前途曾經充滿危機的小女孩吉莉安,最後成為享譽全球的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她結識了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並和他合力創造了幾齣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包括「貓」與「歌劇魅影」。她成為極負盛名的當代編舞家,曾為無數人帶來歡樂,也為自己累積了財富。這都是因為某個人看進了她的心靈深處,某個人曾經見過跟她一樣的孩子,並且懂得解讀其中的意義。如果換成其他人,或許會讓她吃藥,要求她不要亂動。但吉莉安根本不是問題兒童,也不需要轉到特殊教育學校。
她只是需要展現真正的自我。
梅格.萊恩(Meg Ryan)
多數人之所能找到天命歸屬,都是因為結識了懷抱相同熱情,也希望盡情實踐自我的人。著名作品包含「當哈利碰上莎莉」、「西雅圖夜未眠」的電影紅星梅格.萊恩,演藝生涯高峰已經持續二十幾年,但當初還在念書的時候,她卻從未想像自己可以進入這一行。事實上,演戲或演說都讓她聞之色變呢!她告訴我,每次學校有表演,她都寧願坐在台下,而非站在台上。她是個好學生,八年級的時候獲選代表全體學生向畢業生致歡送辭,她起初很開心能得到這份殊榮,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得在全校師生面前演說。
她練習了兩個星期,等到站上講台,卻嚇得動彈不得,還得勞動媽媽上台把她牽回座位。然而,她後來卻成為當代的傑出喜劇女星,部分原因就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一群伙伴。
因為在校成績優越,梅格.萊恩拿到獎學金,前往紐約大學攻讀大眾傳播。她向來喜愛寫作,一心想成為作家,當時也認為寫作就是她心中真正的熱情。她偶爾拍些廣告補貼學費,因而被製作人看上,請她在連續劇「世界轉變時」(As the World Turns)擔綱演出固定角色,沒想到卻讓她愛上了演藝圈。
「我發現演員的世界充滿驚奇。」她告訴我:「大家都是幽默又搞怪的人,工作環境就好像一個瘋顛的大家庭,非常有趣。我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逐漸習慣了這種『日常』生活。我們老是聊著某某人為什麼做了某件事,也不斷研究人類的行為,很有意思。對於我所飾演的角色有什麼喜好,我也產生了一大堆看法,不知道這些看法從何而來,但我就是想很多,我常說:『噢!那是對白背後的潛台詞,怎麼被我講出來了?』我發現自己會改寫台詞,非常投入角色與戲裡的世界。我們每天拿到新劇本,得背好多台詞,你得全心全意、全神貫注,沒有任何時間想別的事,完全沉浸在其中。」
拍完「世界轉變時」,從大學畢業之後,梅格.萊恩卻沒有立即前往好萊塢。她依然想探索自己的潛能,於是在歐洲待了一段時間,甚至考慮加入和平部隊。後來因為受邀到洛杉磯拍一部電影,她再度回到演藝世界,也再度發現自己在從事這分工作的時候,似乎就會進入一種特殊的境界。
「我認識了一位很優秀的演技指導,她的名字是芙瑞(Peggy Fury)。她告訴我表演的藝術與技術,還有她身為演員的體認。在我之前,西恩.潘也來上過她的課,還有安潔莉卡.休斯頓、蜜雪兒.菲佛,以及尼可拉斯.凱吉。我周遭的人都必須從內心很深、很深的地方,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我們也都喜歡研究人類的各種狀態,並讓文字轉化為實際的生命。這一切就像花朵一樣綻放在我的腦裡、心裡、靈魂裡,我決定在洛杉磯找房子定居。之前在紐約的經紀人也幫我跟洛杉磯的經紀人牽線,於是一切都就緒了。
我有機會演出很多部電影,那是非常豐富的學習過程,也幫助我個人的成長。我決定接一部電影,原因可能是劇情很好玩,或是為了跟某位演員合作。不論如何,每部電影最後都對我的生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有時候是因為電影探討的主題,有時候是因為特定的劇組人員。每一部電影都有不同的角色典型,都是促成我個人生命演變的原因。」
梅格.萊恩的生命有很多可能性。她有作家的天分,學術方面的能力也很強,很多事物都讓她感興趣,或令她著迷。但只在演戲的時候,才覺得伙伴們眼中的世界跟她的非常一致,他們讓她感到自在,也肯定她的才能,鼓舞她、影響她,並驅動她呈現出最好的狀態。每當她身邊環繞著演員、導演、攝影師、燈光師等等電影人,就是她最接近真實自我的時刻。
成為這個族群的一分子,讓她找到天命歸屬。
保羅.帕茲(Paul Potts)
保羅.帕茲(Paul Potts)在三十六歲的時候,生命似乎僵置在黯淡的低潮之中。他知道自己有一副好嗓子,也曾經上過歌劇訓練課,卻因為一次機車意外而斬斷他的舞台夢。此後他成了英國南威爾斯郡的手機銷售員,一輩子遭受自卑的困擾。有一天,他聽說電視選秀節目「英國達人」(Britain’s Got Talent)將舉辦試唱會;這個節目是美國偶像選秀節目走紅之後,寇威爾(Simon Cowell)創造的節目。帕茲爭取到機會,在全國性的節目上演唱普契尼歌劇選曲〈公主徹夜未眠〉,美麗的歌聲讓全場為之傾倒,節目評審甚至感動落淚。數週之內,他成了國際風雲人物,首次演出的短片也在YouTube網站被下載高達一千八百萬次以上。最後他贏得節目的競賽,有機會在英國女皇面前表演。手機零售商店損失一名員工,卻造福了全世界的歌劇迷。帕茲在二○○七年底終於有機會出版了他的第一張專輯「決戰星光」(One Chance);其實,唱歌一直就是他的天命。
「我的嗓音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帕茲說:「如果在學校被欺負,我的嗓音總會帶來安慰。我不很了解別人為什麼要欺負我,我就是跟別人有點不一樣,大概是因為如此,我一直有自信心的問題。但只要一開口唱歌,問題就消失了,我會進入非常自得的狀態。我一輩子都覺得自己微不足道,在第一次試唱之後,才發現自己也是號人物──我是保羅.帕茲!」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智力的特質之一就是充滿動能。人腦各部位互動頻繁,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各部位通力合作。正是因為腦部的動態功能,才能讓你在事物之間發現新的連結,也才有可能實現創意。
愛因斯坦就是善加運用智力動能的好例子。他身為科學家與數學家的才華已經成為傳奇,然而,他也用心學習以各種方式發揮才能;他認為任何挑戰腦力的事,都可以發揮實際用途。例如,他曾經訪問許多詩人,只為了更了解「直覺」與「想像力」。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愛因斯坦的傳記中寫道:「年幼求學期間,死背硬記的教育在他身上的成果有限,他後來能成為理論家,並非因為死命用腦,而是因為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他能建構複雜的方程式,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數學只是一種語言,被大自然用來描述自己的神奇之處。」
每當在工作上遇到挑戰,愛因斯坦經常讓小提琴幫助他。愛因斯坦的朋友告訴艾薩克森:「他晚上常在廚房拉小提琴,即興創作曲調,同時一邊思考艱澀的問題,然後就在演奏中突然大喊:『我懂了!』好似瞬間開竅,問題的答案就在音樂聲中浮現腦海。」
愛因斯坦似乎也了解,智識成長與創造力是來自於智力的動態特質。你不只看到事物的差異,更看到事物之間的關連,你因為這些類比經驗,才獲得成長。這些「頓悟的故事」都指出,當你豁然開朗、想通了某些事情,其實是因為你終於發現事件、概念、情況之間的關連。
摘自《讓天賦自由》
有為者亦若是
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前年去美國開神經學會時,看到「腦與學習」工作坊的會場貼有一個標語「假如孩子沒有學好,那是老師沒有教對」(Ifthelearnerhasnotlearned,theteacherhasnottaught.),大大的字貼在牆上,觸目心驚,令我們做老師的立刻檢討自己的教學方式有沒有誤人子弟。其實仔細想想它是對的,天下真的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每個人都有天賦給他的能力與追求這個能力的熱情,全看我們怎麼去啟發他,只是他的熱情常被我們澆熄、能力被我們扼殺,難怪畢卡索會說每個人天生都有創造力,問題在於如何把這個創造力和赤子之心維持到成年罷了。
幾年前,有個八歲的小女孩寫了本小說,在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她的傳記《飛舞的手指》,智庫出版),很多記者去訪問她時,問她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她非常驚訝地說:「為什麼說『長大以後』要做什麼?我現在已經在做我要做的事了。」的確,為什麼要等長大以後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呢?人每天都在過日子,每天都應該把握當下做自己要做的事。達文西有一句話非常的好:「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人生最美滿的就是找到他天賦的能力,然後有熱情與毅力去發揮它、成就它。這本書舉了很多名人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他們之所以會在歷史上留名,都是因為他們能埶著於自己天賦的能力,鍥而不捨地去展現它。
找出自己那把鋤頭
魏德聖 電影導演
我從小愛講話,愛編故事,這個「天賦」從來沒被看見過、肯定過。我就這樣懵懵懂懂,一直到服完兵役,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拍電影。沒想到,愛講話、愛講故事給別人聽,就是拍電影需要的基本能力!我們小時候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愈大愈迷惘。不信,去問國中、高中學生:「你喜歡什麼?」年紀愈大,愈多人會回答「不知道」。因此,我很願意推薦這本書,年輕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愛做什麼啊!
我兒子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在台北怎麼學都學不會。讓他回南部住,三天就學會了,還會放手。我問他怎麼學會的,他說:「因為很好玩!」「讓天賦自由」就是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喜歡、因為好玩,別人不用逼,自己不必學,就會努力做、不懂的地方主動問,無論如何都要靠近目標、完成夢想。
這陣子,常有人邀請我出席一些場合,希望以我的故事「鼓勵」年輕人。坦白說,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需要我鼓勵呢?事情可以很簡單:喜歡的事情就去做,不喜歡的就不要做!要做就好好做、認真做。
期待每個孩子把生命找回來
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
本書所描述的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也是最輕鬆、專注且無雜念的境界。當一個人處於最輕鬆自在的狀態,他的學習與工作效率才能發揮到極致。但要如何培養輕鬆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種種際遇,最踏實的方法就是結合熱情與天賦,在熱愛的事物上發揮潛能。
肯.羅賓森博士從各行各業中篩選出豐富的成功實例與讀者分享,實例中的主角都在熱愛的工作中展現真實自我,也放鬆、專注且有恆心地達到了個人的目標,相信這也是為人父母或教育者樂見孩子追求的人生成就。
肯.羅賓森博士在教育方面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認為如果教育體制追求的是標準化或統一化,難免會忽略掉個人的興趣或才華,也可能限制了潛能的發揮。所以他提出了教育應均衡發展的觀念,並強調全方位開發潛能的重要性。我不但完全認同,多年來也不斷地推動這「全人教育」的觀念。希望孩子能發展藝術、手工藝、文學創作、科學或數學等各方面的興趣,並成為一個勤勞樸實、生活規律、品德高尚且充滿慈悲心的全人。在多元化培育的同時,也能夠接觸並吸收各古文明的智慧。
「天命教育」幫孩子打造未來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很興奮地跟大家分享這本書,其中所有的真實故事一定只是許多實證的一部分,這些故事在在說明一個重要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也應該找尋自己的天命,這是你所喜歡和擅長的事,是個人天賦和熱情結合之處。天命為人類潛能賦予不同的定義,在每個人身上也以不同的樣貌展現,唯有找到自己的天命,我們才能展現最真實的自我,得到最高的領悟,並發揮最大的潛能。
而將「天命」概念運用在人才培育上,我們就稱之為「天命教育」吧。教育者,包括所有的父、母親,都應該敞開心胸、用新的態度來看待教育這件事,尊重才智的多元化,肯定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性。容許,不!鼓勵孩子在不同的路上發展自我,並讓自我的專長及熱情成為他或她的工作。因此,教育之先,一定要讓孩子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及喜好,找到他的天命,未來才能有確切的發展方向。
畢竟,金融海嘯之後的世界,金飯碗的排行榜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而且世界隨時在變。但找到自己強項的人,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調整自己,因為任何外在環境的變化,都無法奪走深植於心、深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天命」!
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
溫肇東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將「TheElement」翻成「讓天賦自由」是很傑出的創意,面對多變的未來,自由不受限的天賦,將是提升競爭力與幸福指標的關鍵。而書中強調的「發掘天命,激發熱情,才能創造成就」,正是很重要的教育轉變方向。
沿著馬斯洛曲線,「物質的經濟指標」已非一個成熟社會追求的目標,「每個人的自我實現」才是社會和樂幸福的指標。但我們的國民、政府、學校和家長都還沒做出心態上的調整,政策上的轉型仍遙遙無期,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和國民幸福指標漸行漸遠。
從多元智慧的論點,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同,對數字、文字、音樂、肢體的敏感度都不一樣。人才不可能、也不應被雕塑成標準化產品,但要「因材施教」或「有教無類」都是很高的成本。全民是否有共識,認為國民教育本應如此,還是將標準品以外的「特殊個別教育」,都視為個人的負擔?唯有全民認同找到天命,讓每個人都發揮熱情,成就自己與社會,才可能拉近國家未來競爭力與國民幸福指標之間的距離。
活出自己
林天來 天下遠見文化出版事業部總經理
很多人聽過我的人生故事之後,都覺得很「傳奇」,總是有許多人好奇地問我:一個僅有花蓮高工學歷的花蓮女中工友,為什麼可以變成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總經理?若大家來看《讓天賦自由》這本書,你會發現我這一生,正是不斷地在自問並回答這本書中最重要的四個問題:
天資:什麼是我真正的力量所在?
我不是一個手很巧的人,就讀花蓮高工機械科總是讓我充滿挫折。偶然有一天,在圖書館翻到一本書,上面的一句話改變了我。「人的一生要寫些文章,和別人分享;不然,就做一些事,讓別人寫」。這句話成為我的座右銘,也影響了我的一生。
熱情:哪件事情讓我永遠充滿活力?
一種讓自己有「被利用價值」的信念,一種希望和別人分享的喜悅一直驅動著我。我寫了很多文章、新詩、小說投稿到報社,卻如宿命般地老是被退稿。無論在學時的半工半讀,還是退伍前後在鐵路局修理火車、在學校擔任工友,常常捐款、助人,卻也從來沒有人寫我。
年輕的虛榮心難免有一點點受傷,幸好我後來有機會兼任花蓮女中圖書館管理員,在書頁文字之間,累積了知識,也看見了典範。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