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導師傅佩榮,過去十七年來無數次講授哲學與人生的精采課程,
現在躍然紙上,讓您宛如親臨古今中外智者所闢的「哲學教室」現場,
跟隨他們的腳步,解開人生迷惑,成為自己人生的Ph.D。
「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稱為「愛智」。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許多人開始覺醒,並且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
傅佩榮教授每週四於台大開設的「哲學與人生」課堂,十七年來,座無虛席。這是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的通識課程,約達一萬多學生人次。
本書集其十數年之授課精華所成就的作品,開宗明義介紹「哲學是什麼?」前半段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存在主義」、「荒謬之超越」等普遍的知識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後半段則以「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慧」為主題,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與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此外,尚有「藝術與審美」、「宗教與永恆」、「教育與自我」等題材。
全書的結論放在「文化的視野」,這亦是通識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於拓展人們的眼界與心胸,不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議題上採取合理的原則與立場。
自 序 哲學與人生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第二章 思想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 神話與悲劇
第五章 蘇格拉底
第六章 存在主義
第七章 荒謬之超越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
第九章 儒家的風格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第十一章 藝術與審美
第十二章 宗教與永恆
第十三章 教育與自我
第十四章 文化的視野
書目 推薦延伸閱讀
哲學是什麼?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的人。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在開宗明義的第一章要特別說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到圖書館查看資料,必須根據書目編號,這時會發現編號「0」代表總類,也就是辭典、百科全書之類的工具書;編號「1」則是哲學類。為什麼哲學會被排在第一號呢?這是因為在西方的學術傳統裡,早就界定了哲學的作用,認為哲學具有基礎性與整合性,既能為一切知識奠基,又能統合所有的知識。
人類的經驗是多樣而分散的,尤其為了深入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而不能合作。然而,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總是希望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以便可以作正確的抉擇。「博士學位」的英文是Ph.D.,Ph.D.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學博士」,表示任何一門專業的學科,學到最後所抵達的境界都是哲學的層次。
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
◎定義:哲學原意是「愛智」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於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所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愛好智慧。
希臘文之「愛」與「智」
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幾年前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Sophie這個字就是源自於Sophia,有些女孩喜歡把英文名字取做Sophia,代表對智慧有一種嚮往。
「愛」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不同的寫法,以Philia、Eros、Agape三個字為代表,分別指涉三種不同的情懷。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應該是Eros,其形容詞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譯為「情色」。
Eros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於本能的感性衝動及浪漫的情懷,它是人類與生俱有的。一個人有情愛的欲望是正常的,因為若是沒有這種能力,兩性就不可能結合並且繁衍後代。Philia則是「友愛」,它和Philos是同一個字根。第三種愛叫做Agape,代表了「博愛」,也就是宗教裡面所講的無私的愛。
在中文裡「愛」這個字,往往顯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別標明是友愛、情愛、博愛,或者是親子之愛、夫妻之愛、家庭之愛、國家之愛等,藉此加以分別。在希臘文中則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讓「愛」這個字混淆了,因為愛有很多種,譬如:有些人為了愛,可以犧牲奉獻;有些人為了愛,執著到要去殺人或自殺;也有些人為了愛,達成自我實現。
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於「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從互相欣賞與尊重開始,進而彼此砥礪,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換句話說,一個人在愛好智慧的時候,並不是一種Eros,好像男歡女愛一般,狂熱到不能靜止,也不是Agape那種泛愛一切、沒有任何差等的博愛1,而是Philia,一種溫和而理性的友愛,使我們對於智慧採取比較正確的態度。
愛智要保持心靈開放
那麼,什麼是「愛智」?在此要指出一個原則,即「愛好智慧不等於擁有智慧」。
希臘時代有一派學者,自稱為「辯士學派」(Sophists),相信自己擁有智慧。年長的人由於見多識廣,可以教導別人,因此很容易擺出一種姿態,讓年輕人覺得他好像很有學問,能夠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其實他們未必是真正的智者,或愛好智慧的人。因為愛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
哲學稱為愛智,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wonder)。
希臘時代有一句話說:「哲學起源於驚訝。」這個世界充滿了變化,然而,這些不停在變化的東西,卻還能夠繼續存在著,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嗎?變化代表有生有滅,亦即本身應該是缺乏實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夠持續存在,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人們要試著問:「到底存在是什麼?」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
在希臘人的想法中,智慧是「屬靈的」(spiritual)、屬於神明的。人因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體是一個物質,有重量、有惰性。例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樣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沈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願意幫忙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類的身體是軟弱的,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
西方強調「愛好智慧」是靈性上的追求,的確有其道理。人到了最後要離開世界時,應該檢視自我,是不是全面降低了身體的影響程度,而讓心靈完全自由地翱翔於永恆真實的領域。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代表這個人的生命已經度過了各種試煉,取得最後的成全。
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有人說,人生就像在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脫,否則人生的辛苦有什麼必要性呢?舉例來說,人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難道是為了念更多的書嗎?當然不是。念書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困擾。
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有一個人叫作寧越,他十幾歲時開始替別人做工,每天從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資卻僅足溫飽。他眼看著一生這樣下去毫無希望,於是請教一位朋友,怎麼做才能擺脫這種痛苦的人生。這位朋友告訴他,如果願意念書,三十年之後可以免除這種痛苦。寧越聽了,從此每天日以繼夜地唸書,十五年之後變得很有學問,有個貴族請他當家教,生活就此改觀。
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特例,因為大多數的人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經立過什麼志向。然而,這也說明了,一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擺脫身體的惰性與軟弱,讓心靈更為自由。人的本質在於心靈,因為身體會老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體,只會一步步走向墳墓,一點希望都沒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人的本質在於心靈世界,那麼不管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外一個可以翱翔的天空。
如此說來,哲學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須的,因為人類天性之中就有一種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是從事哲學思維,它像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
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凡事保持好奇
有一部日本電影叫作「催眠」,敘述幾個角色在不知不覺中被催眠了,然後在受制的情況下接受指示,做出許多平常無法思議的事。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催眠的,廣告的作用就是一種催眠的過程。有一句廣告台詞說著:「你在看我嗎?你可以再靠近一點!」事實上,當你電視看久了之後,真的走近一點去看,最後就會像被催眠一般,覺得好像活著就應該要像電視中的人一樣,學這些人用一樣的商品,否則就會活不下去,於是你變成了一個商品流通站,不斷地去消費及使用這些商品。
這種催眠作用在一個社會中可能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譬如我們從小開始,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被灌輸了許多觀念。我們往往認為這些觀念是對的、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從來沒有仔細反省過。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要研究哲學,就必須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覺得好奇,這樣才能讓自己重新出發。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經驗本身雖然像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其實裡面的東西好壞都有、良莠不齊,就好像黃河之水一樣,看起來浩浩蕩蕩,事實上挾泥沙以俱下。這時就需要依靠理性來對自己的經驗作一個反省。當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而平常在經驗的過程之中(如趕車、買東西、和別人通電話等),則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為有許多外在的因
素會引導我們朝著某個方向去行動、去生活。人會有各種好的與不好的經驗,這是很自然的;已經發生了,後悔也沒用。然而,重要的是,必須以理性去思考這些經驗。能夠靜下來思考,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可以說是人生開始轉變的關鍵。我們常說「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思考能夠讓一個人找到生命中轉彎的機會。
當一個人在思考時,代表理性開始運作了,因此他在當下這一刻是清醒的,這也可以說是「我思,故我在」2。人思考的時候正是在把經驗整合起來,然後問自己:「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我?我應該是什麼樣子?」在說到「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代表自己曾經做過許多不該做的事。正由於有過這些不應該的行為,所以才會知道什麼是應該。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負面的體驗,就很難對正面有所理解。
當然,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我們常會覺得有些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因此到最後乾脆不想。在「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這部電影中,郝思嘉在經過了許多災難之後,最後靠在門邊只說了一句話:「明天再說吧!」 她之所以會這麼說,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事情發生。
但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對哲學的基本描述
哲學可以用三句話來描述:(一)哲學就是培養智慧;(二)哲學就是發現真理;(三)哲學就是印證價值。「智慧」、「真理」與「價值」是令人嚮往的三個名詞,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設法真正了解它們的內涵。
培養智慧
詩人艾略特(Thomas S. Eliot,1888-1965)在一首詩中寫著:「我們在資訊裡面失去的知識,到哪裡去了?我們在知識裡面失去的智慧,到哪裡去了?」資訊是現代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譬如常常上網去尋找一些資訊,藉此可以認識許多東西。再舉個例子來說,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有些人是從打電話回來的國外親友那裡得知地震幾級、震央在什麼地方等。這是因為在國外的人看到媒體的報導,知道台灣地震的資訊,相反的,在台灣的人反而因為停電,一時之間無法得到任何訊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荒謬的現象,顯示出了資訊的重要。
當然,資訊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為它實在太多了,並且隨時都在改變,最後變得和垃圾沒有兩樣。正因為如此,所以人類需要知識。
知識的特色是針對某一個專門領域所作的研究,譬如天文學是專門研究天文,物理學是專門研究物理。同樣的道理,其他的學科也各有本身專門的領域。知識是一種專業的、對部分的深入了解,因此也造就了社會上的許多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指對於某種知識作過專門的研究,成為這方面特定的人才。
然而,專家難免是比較狹隘的,所以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說過一句話:「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的用意並不在罵人,而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那麼,究竟什麼是智慧?又該如何培養智慧?
我們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感官,譬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覺如何等。然而,感覺是不可靠的,舉例來說,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來會是彎的,但事實上它是直的;注視鐵軌的時候,會覺得鐵軌在遠處交叉,但事實上鐵軌並沒有交叉。由此可知,感覺與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時候人們所看到的,與實際上用理性去了解及勘查的結果大不相同。
由此看來,人們所有的感覺其實都是相對的。就以冷熱來說,同樣的一個溫度,如果你是從北極來的話,會覺得很熱;相反的,如果是從非洲來的話,可能就覺得已經夠冷了。正由於感覺是相對而不可靠的,並且容易產生錯誤,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覺生活。一個人如果只憑感覺生活,那麼他的生活等於是毫無可靠的保障,隨時充滿著變化的危險。
知識能夠讓我們對某些方面有明確的了解。古時候的人缺乏知識,所以看到打雷閃電就去拜神,發生了旱災就殺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夠降雨。如果殺到第三頭牛,正好開始下雨,那麼從此以後只要是旱災就要殺三頭牛。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就是因為缺乏知識。我們如果有知識,就會透過知識來掌握周遭的生活環境,讓自己的心靈不致於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
「智慧」有兩點特色:「完整」與「根本」。
(一)完整:
許多人覺得聯考沒考好,或是填志願的時候選錯系,就好像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了。事實上,這種「一試定終身」的想法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把某一階段的成敗,做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藉口而已。許多聯考失敗的人到最後還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輩子沒經過聯考,只念到小學或中學畢業,照樣可以成功。生命是完整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失敗,正好在另一個地方有了反省的機會,藉此能夠有所改善;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可能反而沒有太多反省的機會。
所謂完整,代表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因此對任何事情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考量整體生命。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二)根本: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是屬於根本的大問題。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常會思索死亡的問題。所謂「千古艱難唯一死」,如果這一點能夠看透的話,人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老子也曾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麼你就算用死亡來嚇唬他也沒有用。
當然,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老子這種程度,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威脅。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愛的人死亡,也是一種非常大的遺憾。
除了生死的問題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也屬於根本的問題,譬如:人為什麼有不一樣的命運及不一樣的遭遇?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卻沒有遭受報應?為什麼有些人生下來就必須受苦受難?這些都屬於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在生活裡也都不會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需要以開放的心胸準備接觸智慧。
總的來說,培養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識的範圍裡面奠定基礎。有了基礎之後就要進一步達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和個人主體的覺悟和體驗有關,這方面在稍後印證價值的部分會加以說明。
發現真理
希臘文中的「真理」叫做altheia,其意為「發現」,即英文中的discover這個字3。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開、發現。
既然是揭開,那就代表原先是被遮蔽著的。究竟被什麼所遮蔽?前面曾經指出,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接受一些固定的觀念或成見,譬如你居住地區的風俗習慣等。這些觀念會讓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有一定的方式。舉例來說,非洲有個部落認為女孩子的脖子越長就代表越美,所以女孩子從小開始脖子上就會套上很多銅環。一般人看到可能會嚇一跳,一點都不覺得那樣有什麼美,但是他們那一族的人因為從小受到特定的風俗習慣所影響,就會覺得很美。
中國其實也有這樣的風氣,譬如古代有一句話,「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由於楚王喜歡細腰的女孩子,因此宮中很多美女為了討楚王的歡心,拚命地勒腰、節食,最後甚至餓死。這其實是古代的一個悲劇,說明了女性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無法發現環境、風俗給自己的制約,因此才會為了討好男性而這樣虐待自己。
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往往被小時候所灌輸的觀念,被資訊時代的廣告宣傳所「遮蔽」。唯有把這些遮蔽去掉,才能夠發現真相。哲學的目的就在於發現真理。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曾說:「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文化也會生病,所以需要醫生,而能夠看出文化病因的,就是哲學家。這是因為哲學家愛好智慧,能夠從整體及根本的角度來觀察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在特定情況下的某些表現。藉由這種方式,能夠發現問題所在,並進一步加以修正。這就是所謂的發現真理。
發現和發明不同,沒有人能夠發明真理。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最後提出了E=mc2這個公式。我們不能說這個公式是愛因斯坦發明的,因為這個公式本來就存在,只能說是愛因斯坦發現了它。這就是為什麼在科學上常講「發現」的原因了。當然,也有人會講發明,譬如發明了一項新產品。其實,人類沒有一樣發明是從無變成有的,而是發現了某些東西組在一起可以產生什麼作用,如此而已。
人生的問題,更是以發現為主。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講的話沒什麼道理,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先被個人的成見遮蔽。如果能夠撇開成見,聽聽別人怎麼說,然後試圖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許會發現,其實別人的說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腳的。所謂「道並行而不悖」,通往目標的道路並不是只有一條而已。
印證價值
自然界是有規律的,凡是有規律之物就是必然的,它不可能離開固定的軌道。所謂自然就是必然。舉例來說,我手上拿了一張紙,當我把手放開,這張紙「自然」就會往下掉。我也可以說,當我放開這張紙,它「必然」就會往下掉,這其實是一樣的意思。
如果自然界「脫軌」而行會如何?
西方有一篇所謂的「最短的科幻小說」,這篇小說只有十一個字,即「那天早晨太陽從西邊升起」。為什麼這叫作科幻小說?因為它充滿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如果太陽真的從西邊升起,那代表地球的整個生態要顛倒過來:北極變成赤道,赤道變成南極。日夜顛倒還是小事,這很快就可以調適過來,然而氣侯完全失常,整個地球的生態全部重新倒置過來,這才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這篇科幻小說的震撼力怎可謂不大?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生命的特色卻和其他動物不同,亦即人有自由。有自由代表需要選擇,而透過選擇,就能夠使某些價值呈現出來。有一位女同學問我:「老師,我今年大四了,認識五個男朋友,我應該要選擇哪一個?」這種問題我怎麼可能回答?挑選男朋友和到菜市場買豬肉是不一樣的。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初戀情人嫁給了別人。二十年之後再見面時,他對初戀情人的先生說:「我真是羨慕你,當初我想追她追不到,現在你卻能夠把她娶回家,實在是太幸福了!」結果他初戀情人的先生卻說:「你為什麼不把她娶去呢,害我受了二十年的苦!」
由此可知,人生的問題需要靠自己去印證。舉例來說,有些人說:「能夠關懷別人,稍微犧牲一下自己的享受,那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如果有一天你在滿載的公車上遇到一個老太太上車,這時候你正好有個位子,坐得很舒服。心裡開始掙扎:「到底要不要讓坐呢?」你有兩個選擇:如果選擇不讓坐,那就無從印證這句話的真假;如果選擇讓坐,那就是選擇「印證價值」—也許當你站起來把座位讓給老太太的時候,忽然覺得心情豁然開朗,覺得自己展現了人格的尊嚴。從此以後你就相信,原來幫助別人真的是快樂的,然後這個道理就變成你的真理,因為它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證明。
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後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藉由體驗去印證價值,那麼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驗將越來越豐富,並且對人生的體驗及對價值的掌握,也會越來越深刻而準確。
◎如何提升哲學素養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培養思考習慣
一般人通常沒有思考的習慣,因此發生事情時都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並且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這些反應往往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氣影響,天氣好的時候心情也好,看什麼事情都覺得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天氣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楣。如此一來,這個人對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喪失了。有些人則是受到個人情緒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臉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這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都充分表現在臉上。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結果。
若是養成思考的習慣,遇到任何事情發生時,就會先冷靜下來,想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怎麼一回事?」這一點非常重要。至於別人對這件事如何反應則是另一回事,因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這件事情與你有什麼關係,在別人看起來,可能也會和你自己的看法不盡相同。
那麼如何培養思考習慣?就是「要在不疑處有疑」—在沒有任何懷疑的地方產生懷疑。舉例來說,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坐在蘋果樹下,一顆蘋果掉下來打在他的頭上,於是他開始思考:「為什麼蘋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最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看到這裡不妨想一想:「如果是我坐在蘋果樹下,一顆蘋果掉下來打在我的頭上,我會怎麼樣?」或許我們會想:「啊!上天賜給我一顆蘋果,那麼我就把它吃掉吧!」我們之所以無法成為牛頓,而只能成為一個多吃一顆蘋果的人,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思考的習慣。牛頓因為喜歡思考,因此他會在別人沒有懷疑的地方懷疑:「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然後發現了新的規律。
念書時也應該有這種態度,讀到一段話時,不要立刻信以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就無法養成思考的習慣。如果對任何狀況都能夠加以思考,就會發現,雖然有很多事情現在如此,但它沒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別的樣子。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掌握整體觀點
柏拉圖的代表作是《對話錄》。對話代表有兩個人在交談,你說你看到的,我說我看到的,我們看到的東西雖然一樣,但是觀點與角度卻不同,由此產生不同的結果。彼此在交談的過程中互相溝通,最後能夠增加雙方的見解。
對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會有反方。我們平常和別人交談時,不喜歡聽到反面的意見,譬如開會時,我提議某種方案,如果有人與我意見相左,我會覺得他故意找麻煩,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
其實所謂的掌握整體觀點,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當然,我們年輕的時候未必喜歡圓融,甚至覺得那樣好像沒有什麼個性,說任何話都四平八穩,想要面面俱到。然而,年齡與經驗增加之後會發現,人生很多問題的確應該從各方面來考量,才不致於鑽牛角尖。
我們在本書中所介紹的中西哲學家,大都符合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則,能對宇宙與人生提出一套有系統的整體觀點。
確立價值取向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或做人處事的風格,不過,經由學習與成長,我們可以進行修正及調整(定位),然後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方向),這就叫作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舉例來說,柏拉圖年輕的時候是一位文藝青年,喜歡作詩,並且寫過希臘悲劇。他二十歲時遇到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聽到蘇格拉底的一段話之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寫的詩和劇本全部燒掉,因為他發現了自己應該走的路,並選擇終身奉獻於哲學思考的世界。
這種抉擇的例子在中國古代也有。有一個人叫作曹交,資質不太好,他覺得孟子講話很有道理,因此問孟子:「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湯身高九尺,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介於他們兩個之間,但是為何他們兩個都當了帝王,我卻只會吃飯?」4孟子回答他:「如果你穿上堯穿的衣服、說堯說的話、做堯做的事,那麼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堯了。」反之,則會學習桀而變成桀。
堯與桀是古代兩位代表人物,堯代表了善人,桀則代表了惡人。因此,如果一個人穿上桀穿的衣服、說桀說的話、做桀做的事,久而久之也就變成桀了。這說明了,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這就涉及所謂價值取向的問題。
每個人都必須作選擇,那是對自己人生的期許。不過,許多年輕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夠跟偶像交換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會死而無憾。這種想法有很大的問題。
常聽到年輕人說,希望自己成為瑪丹娜、麥可‧傑克森、麥可‧喬丹等人,事實上這些偶像也有自己的困難。譬如麥可‧傑克森的演唱會,動輒十萬人參加,但下台之後他可能需要依靠藥物來穩定心情。一個人要能夠承受十幾萬人的歡呼而不致於發瘋,需要很高的精神修為與定力。如果一個人能夠上台,卻無法下台,他就必須藉由藥物讓自己產生幻覺,或是靠另外一種刺激,讓自己忘記上台後的那個自我,因為那個自我在千萬人的歡呼之下,已經被神格化,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一個人的表現無論如何傑出,都不能忘記人性終究是脆弱的。
西方有一句話說:「僕人眼中沒有偉人。」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司機眼中沒有偉人」。如果你是美國總統的司機,就不會覺得他特別偉大,因為你看到了他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久而久之當你看到總統受到萬人歡呼時,心裡可能會偷笑:「總統也沒什麼了不起嘛!」的確,總統本來就沒什麼了不起,他只不過是被現實社會的價值觀塑造成很了不起的樣子。事實上,真正的偉人不是要讓別人歡呼,而是要讓自己滿意。
所以,每個人必須了解自己對人生的期許,找到自己的價值取向,而非一味把他人的價值觀加諸自己身上。
既然人生是一個不斷作選擇的過程,那麼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往哪裡走?開始的時候也許需要設定一個偶像。很多人覺得青少年崇拜偶像並非好事,其實未必如此。我女兒小的時候也經常崇拜偶像。當時我很煩惱,常常勸她說某某偶像不好、某某偶像不行,因為在我的眼光裡,很少有偶像是夠格的。有一天她終於抗議了:「如果沒有這些偶像可以崇拜,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呢?!」我一聽立刻恍然大悟。
一個人會崇拜什麼樣的偶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反映出他內心的一種需求。思考社會上各種事情時,不能光看表面,還必須自己衡量、判斷,試著從其中的某個角度,掌握住某些因素。藉由這種方式,可以進行自我訓練。
價值取向既然是一種選擇,就一定要有所取捨,亦即,如果我選擇了某些價值,那麼勢必要放棄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選擇價值時是需要勇氣的,人不可能什麼都要,也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
人活在世間最可惜的,就是變成鄉愿,有一次子貢請教孔子:「一個人在鄉里中,好人喜歡他,壞人也喜歡他,那這個人應該不錯吧?」孔子回答:「不對。應該是好人喜歡他,壞人討厭他。」5這裡所強調的就是一種價值取向。相反的,如果是壞人喜歡你,好人討厭你,那就大有問題了,因為這代表你屬於壞人這一邊。然而,好與壞都還算是價值取向,最怕的就是有些人認為「喜歡自己的就是好人,討厭自己的就是壞人」,這樣一來就無法談任何問題了。
人生經由不斷的抉擇,而塑造出自己的風格。風格是指,一個人的言談和行為有一定的原則,並且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說,不會輕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看過「鐵達尼號」(Titanic)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當鐵達尼號開始下沈時,船上共有兩千多位乘客,卻只有七百多人可以坐上救生艇逃走,這時出現的第一句話是「婦女與小孩優先」。這就是西方文化的一種價值觀。換作是我們,乍聽之下,恐怕會覺得不可思議。
假設台灣是一條船,像鐵達尼號一樣快要下沈,這時候即使有人說「有權有錢的優先逃走,老弱婦孺等在最後」,恐怕一般人也不會覺得意外,因為我們一向處身在這種環境,許多位高權重的人可以為所欲為。在西方則是有著特定的文化傳統,也就是「騎士精神」的表現,無論任何財大勢大的人,碰到災難時,一樣是老弱婦孺優先。因為騎士精神是西方男性對自我的一種期許,他們認為男性較為強壯,比較容易在困苦的環境中求生存,所以應該讓別人先走。
除了這一幕,我們還可以看到,船最後快要沈沒時,居然還有幾位樂師在甲板上繼續拉著曲子。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在最後關頭安慰人心,讓大家勉強維持平和的心境,跨越生死的界線,前往另外一個世界。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會死,但沒有逃避的念頭,這是相當令人動容的。這就是西方文化的價值表現,其本身自成一個系統,也肯定了人性的尊嚴。
知道自己言行背後的道理,就能夠堅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也無怨無悔。這是因為內心深深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即使為它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的,如果要他放棄自己的價值觀而快樂地活著,則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價值取向的真義。
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事實上,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
當然,我們不必加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所有他聽說過的德行,那豈不是滿街都是聖人了嗎?人都會犯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選擇一種價值之後不斷地印證,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滿意。
人生就是不斷尋求讓自己對自己滿意的過程,然而,怎樣才會對自己滿意?這種要求是由內而發的,因此如果你的標準是由別人訂的話,很難達到滿意的程度。
譬如,全世界最有錢的人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我曾經看過一張照片,是他抱著兩歲的女兒說:「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覺得自己真正快樂。」這就是親情。可能很多人會說:「那為什麼我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並不覺得快樂呢?」或許是這些人覺得自己不像比爾‧蓋茲那麼有錢,因此不快樂,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了。
所謂「知行合一」的「知」,其實指的是一個廣大的世界。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知識的範圍是無限的,但是生命的時間卻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實在是一點希望都沒有。
我在耶魯念書時,每次進入圖書館都會有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因為耶魯大學圖書館的藏書是台大圖書館的三倍,兩邊書架上都是書,一直堆到屋頂,你要拿位置比較高的書還必須用樓梯爬上去。看到這麼多書,我會覺得人生到底所為何來呢?
皓首窮經,一輩子努力寫幾本書,也不過是薄薄的幾公分書背,年輕學子在圖書館中晃一下就過去了,甚至不願意伸手拿出來翻一下,這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啊!
知識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學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並且,如果你學了一些知識,卻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那麼就算學得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我們學習知識之後,就要懂得消化,並融會貫通才是「知」、「行」合一。
西方哲學家懷德海(Alfred N. Whitehead,1861-1947)說:「一定要等到你課本都丟了,筆記都燒了,為了準備考試而記在心中的各種細目全部忘記時,剩下的東西,才是你所學到的。」
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養成一種習慣,要多去學習與思考,掌握整體的觀點,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證於生活之中。
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養成一種習慣,要多去學習與思考,掌握整體的觀點,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證於生活之中。
◎結論:愛智是人的天性
哲學的用意,在於尋根探源,發現什麼是「真實」;也在於旁通統貫,把宇宙與人生連結為一個整體,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既然哲學是指「愛智」,就表示這門學問是一個開放的與動態的學習過程,要不停地質疑:「這個字或詞,是什麼意思?」「這種判斷所根據的標準,是如何成立的?」「宇宙與人生之間,人的生與死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統嗎?」換言之,就是要釐清概念、設定判準,並建構系統。
後續各章將會進一步討論思想方法、西方重要觀念的傳承、中國儒家與道家的見解,以及藝術、宗教、教育、文化等題材,希望由此闡釋哲學與人生的密切關係,並與愛智的朋友共勉。
摘自《哲學與人生》第一章
哲學與人生
先引一段簡單的對話。
學生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不斷地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也是一段真實的對話。人生無異於詢問的過程,因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釋,於是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某一階段,總會浮現一種深刻的願望,想要了解「與自己有關的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稱為「愛智」。自從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許多人開始覺醒,並且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的確,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方東美先生說: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
我自十八歲開始研習哲學,至今三十五年。先由西方哲學入手,知道哲學家必須具備「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的功力,否則難以形成一貫的見解,更談不上引領時代的思潮。西方如此,中國亦然。我近年致力於解讀儒家與道家的經典,發現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可以與西方哲學家的最高境界並駕齊驅而相融互攝。經由合宜的詮釋,我們可以同時品味及享用中西雙方的成果,進而在回答自己「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時,會覺得充實、圓滿而喜悅。
我在台灣大學為全校同學所開的通識課程,名稱即是「哲學與人生」,十餘年來選課學生將近一萬人。我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兼顧西方與中國,側重人生與文化,而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以下稍作說明:
在開宗明義介紹「哲學是什麼?」之後,我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這些是普遍的知識背景,提供了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接著,西方哲學家之中對人生作過親切考察的不在少數,我以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與當代的「存在主義」為代表,並且以「荒謬之超越」為其壓軸,由此顯示現代人困處於荒謬情境,仍可力圖超越。
到了課程後半段,首先綜述「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慧」。許多同學至此忽然覺悟,原來自己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哲學,也有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也有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只要心平氣和,不存任何偏見,將會發現所有文化都有其安身立命的秘方。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多加認識,取精用宏,使之再現生機與活力,不是十分恰當嗎?
既然談到人生,就不可忽略「藝術與審美」、「宗教與永恆」、「教育與自我」這三個題材。我們由哲學角度所作的解析與評論,是否較為周全?是否會比「見仁見智」稍好一些?最後的結論是「文化的視野」,這也是通識教育的目的所在,希望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眼界與心胸,使他們不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議題上採取合理的原則與立場。
這門課於1986年開始講授,當年我即倖獲民生報評選為校園熱門教授。十年之後,竟又被台大學生的「終身學習網站」票選為全校最佳通識課程第一名。我在教學時「樂在其中」,而無意以此自滿。
我從歷年來每次上課之後的「問與答」,學會了表達、答問與論辯的技巧,使我提升了與人分享心得的能力。我的講義內容不斷增訂,並由清涼音文化公司製成錄音帶,但未發行。承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美意,將上課錄音整理為文字,再經修訂潤飾而成此書。十餘年來的心血付梓,只有感恩與喜悅可說。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