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將面臨巨變,變動之大,令我們不得不警惕。
站在未來的交界口上,舊有的成功觀念已搖搖欲墜,現代企業要求組織內員工樂在工作的同時,也應該營造相對的彈性環境。
未來我們的工作環境會有怎樣的改變?我們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嗎?
繼《覺醒的年代》之後,趨勢大師韓第在這份富挑戰又振奮人心的作品裡,帶領我們跨越世代交替的交界處,飽覽未來的機先。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1932年出生於愛爾蘭牧師家庭,曾在牛津大學歐瑞爾學院攻讀古希臘羅馬文史。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經理人,而後又到美國麻省理工的史隆管理學院進修。回到英國之後,韓第與英國的商界菁英創辦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並擔任該校教授,而後又擔任英國皇家工藝協會(RSA)的主席。
韓第之所以被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在「組織與個人的關係」和「未來工作形態」上提出的觀念,都帶給商業界莫大的影響,如「組合式生活」、「酢漿草組織」、「S曲線」、「跳蚤工作者」等。從49歲那年起,韓第身體力行他的理論,離開組織,成為不折不扣的「跳蚤」和「組合工作者」,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職。
重要著作品包括:《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變動的年代》(Beyond Certainty)、《組織寓言》(Inside Organizations)、《適當的自私》(The Hungry Spirit)、《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阿波羅與酒神》(Gods of Management)、《大師論大師》(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of Management),以及他的個人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21 Letters On Life And It's Challenges)(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英國瑞汀大學歐洲與國際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政治大學外交系國際關係學博士。譯有《競爭策略》等商管經濟趨勢書十餘種。
序 從「中空雨衣」到「變中求好」——寫在《變動的年代》出版時 高希均
引言
第一部 個人定位
第一章 走出確定:個人漂泊之旅
第二章 有沒有時間提高自己的水準?
第三章 把孩子教好
第四章 『概念學院』的誕生
第五章 人生的『八人划舟隊』
第六章 如何從『真實事物』中學習
第七章 黃金年華始於退職
第二部 組織新藍圖
第八章 公司為何存在?
第九章 平衡公司權力:新聯邦文告
第十章 我們都奉行聯邦制嗎?
第十一章 有人可以擁有公司嗎?
第十二章 辦公室裡有沒有病毒?
第十三章 如果算術不算數
第十四章 經理人的條件
第十五章 看不見人時,怎麼管理?
第十六章 商學院學不到的東西
第十七章 積極權力的新時代
第十八章 工作世界新面貌
第十九章 終生雇用謀殺企業?
第二十章 上班就是去開會
第二十一章 假如公司是公寓
第二十二章 把你的企業變成修道院
第三部 未來大趨勢
第二十三章 工作新文化
第二十四章 調整、分割、改變
第二十五章 女性當道的日本職場
第二十六章 古希臘.今日的英國?
第二十七章 美國的槍枝管制法
第二十八章 尋找一個理想的世界
第二十九章 一個頹敗城市的寓言
第三十章 我們應該付更多的稅嗎?
第三十一章 要好,要富,也要小
第三十二章 夢想會不會變成夢魘?
第三十三章 對誠實的最後禮讚
第三十四章 活得快,死得富
第三十五章 第二生涯的挑戰
從「中空雨衣」到「變中求好」寫在《變動的年代》出版時
高希均
(一)
當年在美國讀完書後,我就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學教書。校區在河城(River Falls),位於威州之西,緊靠明尼蘇達州。這個大學城,開車到明州的雙子城(明尼亞波里斯與聖保羅的合稱)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近年來,探訪我的朋友,我常會請他們去全國著名的明城露天雕塑博物館參觀。其中由奚爾所製作的銅雕「中空雨衣」(The Empty Raincoat)就是傑作之一。
「中空雨衣」所引發的哲思,是本書作者韓第在早先一本書《覺醒的年代》(一九九五年五月,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公司出版)中討論的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一種願望失落後的結局──人的主體意識在冷酷的制度下消失了,只剩下令人憑弔的空洞的雨衣。
這位愛爾蘭出生,在劍橋與麻省理工學院研讀過的學者,最近又寫了這本新書──《變動的年代──從不確定中創造新願景》。除了他的學術生涯,他曾擔任過石油公司的經理、自由作家及廣播節目主持人。因此,本書中所收集的三十五篇文章親切易讀,既富哲理、又有實例。其中幾篇文章曾獲得過重要的論文獎。
本書的主題是環繞著「不確定」的這個認知──人不可能踩入相同的溪水兩次。面對這種「不確定」,作者就用心的在一連串的短文中,探討如何使個人的工作與企業的經營可以相互融合,一面提升個人的生活意義;一面追求企業經營的成功。
(二)
讀完本書,就如同二年前讀完《覺醒的年代》一樣,一定會引發不少的省思。當我們的每人所得已是一萬三千美元時,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否真的已經進入一個高所得的現代社會?英文中的國民生產毛額(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否在台灣已真的不幸言中,變成了垃圾(garbage)、噪音(noise)與污染(pollution)?中華民國(ROC, Republic of China)是否真的地可以縮寫成貪污之島(Republic of Corruption)或混亂之國(Republic of Chaos)?
讓我提出三個觀點,來提醒政府、企業以及我們自己:如何在變動中自處。
(1)不是要「改變」,而是要「改善」:面對不確定的年代,大家就時時刻刻生活在變動中,甚至生活在變動的恐懼之中。
在開放社會,選擇要的不再是期盼美麗的「改變」諾言,而是要求「改善」的實績。台灣只有靠一群肯講實話、肯有分寸、肯有擔當的人,才能切切實實地來改善這個社會。
(2)「欣賞」勝過「擁有」:現在我們終於知道──更多的財富不等於更多的快樂。
不論是接受「成長極限」的預警,或者為後代子孫的福祉著想,人類如果不加節制的笙產與消費,那麼人類無盡的慾望如何能靠有限的資源來滿足?
因此,我們要認清: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以誘發利潤、累積財富、帶動經濟發展;但它必須要配合一個「與人共享的心」,節制消費、追求永續生存。看不見的手在鼓勵「擁有」;「與人共享的心」在提倡「欣賞」。在我們所得已經小康的社會,再鼓吹「擁有」就顯得貪婪;來提倡「欣賞」就變成了美德。
生活品質優先:過去所得低時,政府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產生對環保的疏忽,尚情有可原;現在則必全面提升生活品質,調整施政次序,從治安、交通、空氣、垃圾、河川,到教育、音樂、藝術、社會福利,均要較前投入更多的心血與財力。
(三)
《變動的年代》是作者韓第近五年來出版的三本書。前二本書銷售了一百萬本。他的受人推崇,主要是他的論點揉合了人道精神與商業文化,既幫助個人提升,又幫助公司發展。儘管很多評論把他與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國家競爭優勢》作者)及畢德士(Tom Peters;《追求卓越》作者)並列,但他自稱是「社會哲學家」。(注:以上二書中文版皆是由天下文化公司出版)
任何人──尤其年輕人,面對這樣的不確定年代,只有一項護身符──那就是牢牢記住:只有依靠終身學習,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每件事物通常都有二面:成敗、盈虧、善惡。細讀韓第這本書所提出的論點,會有助於每一位現代人,不僅要快樂地迎接變動,更要有決心地在變中求好。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