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就業時代已逝!
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
政府已沒有保證全民「充分就業」的能力,
我們必須釐清政府與個人各自對失業與就業問題的責任,
共同朝「優質就業」的方向努力。
自1996年以來,因經濟結構改變,台灣的失業率就一直居高不下。我們政府的就業政策符合時代的變遷?切合人民的需求嗎?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國內的失業問題、勞資關係,以及經濟發展,是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知名的學者。他在書中從「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國家競爭力」,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三大面向,探討台灣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就業問題時,政府及人民應有的作為及應變之道。
就業問題牽涉的層面很廣,我們必須釐清政府與個人如何重新分配各自對失業與就業問題的責任,然後使用新的政策工具,負起各方該負的責任。想知道當政府已沒有保證全民充分就業的能力時,該尋找何種工具與政策來解決就業問題;想了解在「後終身雇用」的世紀,自己如何保有永續就業的能力,您就不可錯過作者的精闢觀點。
第一篇 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政策
01 失真的失業率與過時的就業政策
02 入世後兩岸失業問題及經濟前景
03 政府還有能力推動充分就業的政策嗎?
04 老人與我——人口老化與產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05 追求共識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
06 開發虛擬工作,增加就業機會
07 年輕失業影響終身
08 提升婦女就業機會——瑞典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嗎?
09 娜拉不出走!——中高齡婦女勞參率為什麼偏低?
10 職訓能提升你就業的機會嗎?
11 就業輔導比失業保險更能徹底解決失業問題
12 此藥下得太早——現在不是推行「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的時候
13 穩定製造業、整合服務業,才能根治失業問題
14 誰偷走了我的工作?
15 錯誤的公共政策偷走了我們的工作
16 就業是民主政治的基礎
17 模糊經濟時代的新勞動政策
18 皮蛋,鮮奶,冰淇淋——我們需要開發什麼樣的工作?
19 白領工作也外移,怎麼辦?
20 大男人主義與就業安全立法
第二篇 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國家競爭力
21 高創新,低成長——台灣出了什麼毛病
22 台灣之憂與喜——憂在公部門,喜在民間的創新能力
23 勞工法令與企業創新
24 「勞退新制」能提升台灣的勞動生產力嗎?
25 人民投「票」選總統,企業投「資」選政府
26 學英語,拚經濟
27 科技、醫藥與21世紀的大災難
28 志工與快樂人生
29 e工會——知識經濟時代工會的功能
30 英國如何拚經濟——經濟比對手更快自由化
第三篇 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31 誰家的小孩最快樂?
32 誰家的員工最快樂?
33 終身教育誰來付款?
34 WTO與人力資源
35 美式資本主義與企業倫理
36 台灣下一代企業家的倫理認知在哪裡?
37 管理學中鋼,學什麼?
38 美麗能提升你成功的機率嗎?
39 「好」工作,「壞」工作
40 應徵者:企業創意的泉源
第三章 政府還有能力推動充分就業的政策嗎?
誰來關心台灣的失業問題?
近日網路上自動送來一封無名氏的信函,題目是「文化差異」。內容大致是日本某大公司要招募新人,結果在數百名申請人中選了十名佼佼者,名為水源的青年人落選,他傷心之餘回家切腹,幸好被父母阻止撿回一命。正當此時公司來電告知水源名列前茅,但因電腦作業錯誤所以名字不在榜上,請他到公司報到。正當全家高興時,公司又來電,告知水源已被除名,因為老闆認為他連如此小挫折都無法承受,如何能擔當大事?
同樣事情在美國發生,落選的青年人馬上接到律師來電,告知會代他告發公司,因為公司的錯誤造成他極大的精神損失,需賠償鉅款,贏得訴訟後,律師願意與青年人均分賠償金。同樣事情如果在台灣發生,媒體馬上邀請落選的青年上各種call-in節目,全國熱烈討論為什麼電腦會有此差錯?是否有官商勾結?有無黑道介入?該青年是否愛台灣?阿扁總統是否要下台以示負責?至於該青年最後有無到公司去上班,誰也不關心。
以上雖然是一個虛擬的故事,但是對台灣的現況卻是一個很真實的描述。台灣全國上下都為競選與八卦新聞所風靡,對社會真正問題已完全失去興趣。比如說,主計處長期以來每月都在報導「本月失業率又破新高」,此種新聞每次都只會引起一天或二天的媒體討論之後,一切恢復平靜,媒體又去報導誰的耳朵被舔,誰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失業問題要等下月主計處宣布失業率時再來報導一次。
目前政府官員、朝野上下都沒有認真地去考慮一下,我們是否仍然要推行充分就業政策?我們要如何徹底地去解決這個會影響社會安穩,種族和諧的失業問題。當記者問了政府官員有關他們的失業政策時,都是千篇一律地告知減少外勞,增加失業保險給付額,擴大辦理失業給付,推動公共就業計畫。其實這些政策早在歐洲國家推行了二十年,他們的國庫都為此而破產,而他們的高失業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充分就業」的政策是否過時?
歐洲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在21世紀充分就業的觀念已過時,充分就業的政策已無法推動,其原因是:
(1)在20世紀,絕大部分的人員都是在工業部門工作,他們依賴工作取得薪資、福利,醫療保險與退休生活保障。透過努力工作,他們可以提升薪資,透過儲蓄累積財富,透過工作確認一個人的身分與社會地位。
沒有工作的人便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身分,沒有所得,無法維生,也沒有醫療與老年生活的保障,工作是一切,因此政府有責任推行充分就業的政策,使每一個願意工作的公民都可以透過工作取得財富與累積財富,確認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沒有工作的遊民會被社會排擠在外,變成社會的亂源。
換言之,充分就業是政府分配財富,凝聚人民,安定社會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在21世紀工作已不再是財富的取得與累積的最主要的工具,人民可以透過股市、金融市場、外匯市場,以錢玩錢的方式一夕致富。勞工反而要面對不確定的工作隨時失業,換言之,充分就業已不再是政府分配財富,穩定社會有效的工具。
(2)在20世紀時,政府可以透過貨幣與財政政策有效地控制經濟波動,激勵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達成充分就業。但是在21世紀低利率的時代,貨幣政策已失去其刺激投資的功能。21世紀全球化、自由化使各國關稅下降或取消,因而大大地減少國庫的收入。
在另一方面,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失業時期的大幅度延長,使政府無法支付如此大筆的款項去長期救濟大批失業人士。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要很大筆的資金才能創造很少的就業機會,因此,財政政策也不再是達成充分就業的有效工具。
(3)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勞動力可在國際上移動,因此勞動市場已打破國境,延伸到地區乃至全球。政府沒有能力在其管制的國境內,控制其所有的就業機會,因為外國人可以透過合法的外勞或非法的地下外勞來爭取一國的工作機會,本國人民亦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爭取國外的工作機會。
政府應以充分參與代替充分就業
在政府已沒有能力達成充分就業的目標時,政府應該推行何種政策來保護其人民爭取財富,確認社會地位,取得醫藥保險,退休金等保障?有人建議以充分彈性政策代替充分就業政策。
換言之,政府不再全力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每人適合的就業機會,而是提供每一個公民接受最適當的職業訓練的機會,使他有能力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找到他可以貢獻的職位,取得所需的薪資。但政府也同時保障其國民在國際上的移動性,比如勞健保與國民年金制度的國際化,員工福利的可攜帶化等。
政府必須保證員工可雇用的能力,包括不斷地接受新技術的訓練,退出勞動市場受教育的機會,也要使他們的各種福利項目不是企業雇用他們的障礙。因此政府必須要透過不同的企業所得稅辦法辦理全民醫療保險、社會安全等福利,而不是由雇主來負擔員工的福利。
其實如此還不夠,政府要進一步提供一個最適合國民居住與子女受教育的環境,使員工雖然在全球各地移動及追求他最高的人力資本報酬,但是他會把家放在本國,永遠都是以他的國為家,並參與國家的各種社會福利與社區的建設。我們可以稱此種政策為充分參與的勞動市場政策。
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
李誠
消失的「台灣奇蹟」
本書是收集了我過去三年多在《遠見》雜誌「知識經濟論壇」中所發表過的短文而成。全文的主題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政策,第二部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國家競爭力,第三部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這三部分表面上看似乎各不相連,其實他們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國在1996年以前,失業率一直都非常低,長期的充分就業狀態使其他國家非常羨慕,世界銀行更稱此現象為「台灣奇蹟」,要其他開發中國家向我們學習。
但是自1996年以後,台灣的失業率不斷地上升,而失業人口的年齡、教育與婚姻結構都有非常重大的變化。在過去,失業人口主要是年輕初次進入勞動市場的新鮮人,或更換更佳工作的過渡性(摩擦性)失業人口,但現在已變成中年、已婚,因事業單位關閉而被遣散的失業人口,他們的失業期間也有大幅度的延長。
換言之,即使我們今日能恢復到1995年以前的失業水準,失業人口所遭受到經濟與心理、家庭、社會的衝擊是遠較1995年以前的失業人口嚴重,更何況目前的失業水準是過去的二倍以上。
追求終身教育與永續就業的能力
在過去工業化的時代,當失業問題產生時,政府總是可以有效地使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來復甦經濟,紓解失業問題。但是在今日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國際化、自由化的時代,而且我國的經濟也開始脫離工業化時代而轉入知識經濟時代,歐美國家的經驗已顯示出,貨幣與財政政策無法解決現今的失業問題,貨幣與財政政策已沒有能力使一國達成充分就業的境界。
此時我們該有何種新的就業政策?新的勞動市場政策?這是本書第一篇各論文所探討的問題。我們在此指出,在知識經濟與高所得的時代,人民已脫離了馬斯洛的第一階段基本生存的要求,他們已開始追求個人自我實現與靈性滿足等更高階段的需求,因此政府不宜以舊時代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創造一些低所得、無自尊、無前途的死胡同工作給台灣人民,此種就業不但是短暫的,更不是人民所希望的工作。
在全球化、國際化與知識經濟時代,政府既然已無法再使用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創造出有前景、高所得、有自尊、能自我發揮的「優質」工作,他們便必須要透過勞動市場的鬆綁,使彈性的勞動市場能發揮其市場功能,能鼓勵企業與員工創新,因而不但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因創新而創造出有前景、有發展、有自尊與高所得的「優質」就業機會。
政府在經濟全球化、國際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應該扮演的唯一角色是,保障人民一個永續就業的能力。也就是說,政府在此階段應該為就業與失業的員工提供大量的職業訓練與終身教育的機會與誘因,使台灣的勞動人口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最新、最適合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知識,因而儘管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技術作快速的變化,人民都有能力很快地適應此種新的工作環境,配合這種新的生產條件。
換言之,如何提升全民的人力資本是當今政府所面對最大的挑戰,也是最急需進行的工作。除此之外,政府沒有任何能解決人民失業、提供人民優質就業機會的策略,這是本書最主要的訊息。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能喚起執政者對失業問題的重視,對新的失業政策的思考,也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喚起全民的醒覺,不要再迷思於政府可以提供你一個終身就業的保障,不要期望政府能透過各種就業保障法案來保障你一個終身就業的機會。
終身就業的時代已逝,代之而起的是追求終身就業能力、永續就業能力的時代。在此時代,政府固然有義務要提供人民大量的職訓與終身教育的機會,但人民也有去參與各種職訓與終身教育的義務,以確保本身永續就業的能力。
致謝與緬懷
最後,我要在此謝謝《遠見》雜誌發行人王力行女士邀請我撰寫「知識經濟論壇」,也謝謝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暨總裁高希均教授,對我在撰寫這些文章時的鼓勵,以及建議我把這些文章匯編起來由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劉家瑜對本書出版期間的各種幫助,我的助理張淑嘉小姐對每一篇文章的多次打字與資料整理,也一併致謝。沒有上列人士的大力協助,本書無法問世。
家父在2005年4月2日過世,我在此把此書獻給他,因為在50年代中國社會與經濟有重大變革時,他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的失業,因此我親身體驗到失業對個人的經濟、心理、家庭、子女教育、夫婦關係的重大衝擊,也引起我對此問題有如此長時期的專注與研究。
我希望家父的痛苦經驗永遠不會發生在其他的家庭及其他的勞動人口。我也以本書獻給台灣當今數十萬失業的人士,也希望政府能徹底地醒覺到失業率不是一個冷冷的經濟指數,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痛苦經驗,因而以一個最優先的手段來解決失業的問題,恢復人民的幸福生活,穩定台灣的社會。
李誠
2005年4月26日于台北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