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是指企業除了追求股東的利益外,還必須兼顧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與環境等。換句話說,CSR是企業成長和產業發展的規範,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地圖。
隨著全球化時代來臨,CSR議題在國際上如火如荼的發展,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紛紛投入因應,台灣身處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環,更是不能置身事外。
本書透過48個問答和20個企業CSR故事,探討CSR與企業的關係、CSR的國際發展趨勢,以及企業如何落實社會責任,並分享《遠見》雜誌四屆CSR調查結果。希望藉由本書出版,幫助台灣企業的經營者與經理人,認識及瞭解CSR的重要性和世界潮流,同時掌握落實CSR的步驟,與國際潮流接軌、贏得商機,並獲得尊重。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研究碩士。曾先後擔任多家財經媒體記者及出版社主編多年,現為專職文字工作者。
著有《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走進稻香的世界》、合著有《閱讀的力量》、《我們都是大同寶寶II》等。喜愛文字工作,學習友善農耕,期待進入「半農半X」的耕讀生活。
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一九四九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一九五九年赴美讀書,一九六四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同年應聘為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助理教授,七年後升任正教授,並出任經濟系主任(1971–1980)。
曾於一九七一年當選美國傑出教育家,一九七四威斯康辛大學傑出教授獎,一九九八年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教授名人堂,二○一三年亞洲大學第一位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一四年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一六年四月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曾任經合會人力小組顧問、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興大學知識經濟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顧問、經濟部顧問、教育部顧問及國統會研究委員等。
一九八○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包括五本雜誌、三個出版社與遠見民調中心等)與「財團法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中文著作在台北曾三次獲金鼎獎。二○○二年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除英文著述外,中文著作在台出版逾二十種;大陸出版七種,包括《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經濟學的世界》等,被大陸媒體評為「你必須知道的101個台灣人」。
【序】導讀企業社會責任(CSR)——雄心與良心的地圖 高希均
【編者的話】CSR:台灣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林宜諄
第1章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關係
1.1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CSR)?
1.2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為什麼還須盡社會責任?
【CSR故事1】溫世仁的「千鄉萬才」計畫,成功改造黃羊川
1.3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必須付出代價,是否會不利企業競爭?
1.4跨國企業為什麼特別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CSR故事2】雀巢幫助印度小農,也幫自己建立市場
1.5中小企業也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嗎?
1.6如果企業不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會面臨哪些挑戰和難題?
【CSR故事3】沃爾瑪被迫讓步在中國設立工會
1.7做好慈善捐助,就算盡企業社會責任了嗎?
【CSR Info】2007年十大國際慈善家和捐款最多的企業
1.8企業運作若完全遵守國家法令,是否已算盡了企業社會責任?
【CSR故事4】星巴克要與咖啡農共存共榮
第2章 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面向
2.1什麼是「企業公民」?這跟「企業社會責任」有何關連?
【CSR故事5】統一超商把公益當事業來經營
2.2什麼是企業的「利害關係人」?
2.3做好公司治理及對外進行資訊揭露,為什麼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
2.4建立良好的勞資關係,為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很重要的一環?
【CSR故事6】美國天食超市堅持與員工分享利潤
2.5企業為何要盡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CSR Info】2007年國際及台灣十大最重要的環境新聞
2.6企業社會責任與「供應鏈管理」為什麼息息相關?
【CSR故事7】耐吉公布供應商名單,洗刷「血汗工廠」惡名
2.7企業重視消費者及客戶權益,為什麼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的表現?
【CSR故事8】Mattel全面回收含鉛玩具,保障消費者安全
2.8企業重視「股東權益」,為什麼也算企業社會責任?
2.9企業該如何參與社區,推廣公益?如何讓公益慈善與企業經營結合?
【CSR故事9】巴菲特率先示範公益捐款策略
2.10對不同產業而言,關注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否有所不同?
【CSR故事10】奇美集團要與員工共好
第3章 企業社會責任在各國的發展
3.1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是怎麼產生的?
3.2國際上有哪些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或原則必須認識及遵守?
【CSR故事11】香港迪士尼不再是夢幻天堂?
3.3先進國家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上,有哪些經驗值得參考?
3.4目前哪些國家已訂定並執行強制企業揭露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資訊的法令?
3.5亞洲企業近年來為什麼愈來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CSR故事12】兩岸企業家合力到荒漠植草,對抗沙塵暴
3.6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為何成為亞洲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重心?
【CSR故事13】中國頒布勞動合同法,力促台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3.7台灣在推動及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現況為何?
3.8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上,我們政府做了什麼?
第4章 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新趨勢
4.1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商企業要重視哪些國際上的勞資議題?
【CSR故事14】年興紡織從經驗中學習勞資關係
4.2什麼是「社會責任會計」?對企業有何好處或影響?
4.3什麼是「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或一般企業有何不同?
【CSR故事15】SHOKAY創造商機,改善青藏牧民的貧困生活
4.4什麼是「社會責任型投資」?對企業和投資人有何影響?
【CSR故事16】挪威退休基金剔除沃爾瑪與自由港礦業
4.5近年流行的社會責任基金或道德基金,投資績效好嗎?
【CSR故事17】聯想發布企業社會責任策略,啟動公益創投計畫
4.6什麼是「永續發展報告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CSR故事18】台達電以企業社會責任做為爭取訂單的優勢
4.7愈來愈多企業發行非財務績效報告書,這對企業有什麼好處?
4.8 在國際環境議題上,有哪些規範或法令值得注意和遵守?
【CSR故事19】國際資訊大廠轉型綠色企業
4.9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和溫室效應,為什麼碳揭露及減碳是企業迫切須做的事?台灣的情形又如何?
【CSR故事20】國際大型企業紛紛採行「碳揭露」計畫
4.10目前有哪些國際認可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認證或第三者的確認?
第5章 企業如何落實社會責任
5.1企業若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應有哪些準備?
5.2如果企業經營管理階層決定落實社會責任,該如何說服公司員工與股東支持?
5.3當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重大利潤發生衝突時,該怎麼處理?
5.4跨國企業在全球有不同的據點,是否要有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政策,還是要因地制宜?
5.5企業是否有必要設立CSR專責人員或部門?如何考核其績效?是否需要獨立編列預算?
5.6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所產生的花費,應編列於公關預算,還是一般企業成本?
5.7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有哪些步驟和做法?
5.8企業應另成立基金會專責從事社會公益,還是多鼓勵員工參與社區活動?
5.9國際間對企業公開發行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書及社會責任報告書的要求日增,該如何著手?
5.10面對不同的供應商,企業是否要有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5.11企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是否有必要接受外部非營利組織等的第三者確認?
5.12企業是否需要取得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認證?有哪些注意事項?
第6章 推動「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獎」
6.1《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及「企業社會責任獎」緣起
6.2從《遠見》「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看台灣CSR發展
6.3《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四屆得獎企業
6.4「企業社會責任」專題演講摘要
企業可以提升社會的價值 張忠謀
從尤努斯到巴菲特──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制問題 賴英照
6.5「企業社會責任獎」評審委員評論
社會需要誠信公正的典範 孫震
企業不可規避的責任 白培英
互信是社會系統運作的基礎 曾志朗
當前國人對CSR的歧見與共識 許士軍
獎勵台灣企業走向社會責任 李誠
欣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倫理的落實 蔡勳雄
■附錄:
4.3 什麼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跟非營利組織或一般企業有何不同?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近幾年成為一個熱門的議題,目前「社會企業」有不同的定義,一般是指以社會公益理念為宗旨,但以營利型態存在的事業,強調可以藉由有效的營運模式,透過獲利來持續經營服務,但也同時將所得盈餘用來扶弱濟貧、促進社區發展等。簡單來說,社會企業就是用商業的手法,達到公益的目的。
社會企業可能是營利事業或非營利組織(NPO)所成立的營利事業,與一般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獲利;而它與非營利組織的差異,在於不靠捐贈,而靠自身的營運,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
國際上關於社會企業的成功案例非常多,最著名的例子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創辦「鄉村銀行」,提供窮人貸款,幫助500萬孟加拉人脫離貧困,後來還和法國乳品公司Danone合作,在孟加拉生產營養強化的優酪,解決失業和孩童營養不良的問題。另外,eBay首任總裁傑夫史考爾(Jeff Skoll)在2004年成立「參與者」(Participant)電影公司,和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一起拍攝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ce Truth),要喚醒世人重視地球生態議題。
社會事業大多具備下列特色:
1.強調以企業家的精神來從事社會公益行動,把公益慈善當作「事業」來經營,可說是對社會大眾中長期的社會投資承諾。
2.預防及協助解決社會發展問題,不光是短暫的社會服務或一次性的捐贈。
3.強調中長期計畫衍生的「社會效益」的乘數效應,而非一時的慈善或單純營造企業公益形象。
目前愈來愈多的非營利組織在募款之外,開始嘗試利用本身組織的特性,從事營利行為,再將獲利回歸組織的運作,這在台灣被稱為「非營利組織的產業化」。例如,陽光基金會的洗車中心及捷運車站設的庇護商店、喜憨兒基金會的烘焙麵包坊及餐廳、張老師基金會舉辦成長團體等。
為了推動更多社會事業誕生,喜瑪拉雅基金會成立「社會事業中心」,希望協助更多企業及NPO將傳統社會公益,重新定位為「社會事業」行動,開辦有市場競爭力的社會事業,以社會企業家精神協助解決台灣及國際社會發展問題。
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和作家王文華在2007年6月創立「若水國際公司」,就是希望透過投資和育成社會企業的創業計畫,以公益創投的方式,在亞洲各國創造「社會企業」產業。
民營企業 | 社會企業 | 非營利組織 | |
責任 | ◎利潤最大化 | ◎用長期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 ◎社會影響力最大化 |
挑戰 | 社會期待企業在獲利後能有所回饋 | 定義仍不清楚 成功案例有限 | 必須仰賴捐款 |
【CSR故事15】SHOKAY創造商機,改善青藏牧民貧困生活
來自台灣與香港的兩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喬婉珊和蘇芷君,因在美國哈佛留學時結伴到中國青藏高原旅行,看到當地牧民冬天把犛牛聚集在棚屋附近,夏天則遷移到深山去放牧,生活辛苦又貧困。兩人心想:如果能好好利用犛牛毛,應該有助於牧民增加收入。他們把這個構想寫成創業計畫,並在哈佛大學一年一度的商業計劃比賽社會企業組中奪冠,還獲得不少創投基金垂青,並被《時代》雜誌專訪。
2006年畢業後,他們拿著一萬美元的獎金,到中國考察,並決定成立SHOKAY國際公司(www.shokay.com),向青海省3000多位牧民收購犛牛絨,並在上海崇明島建立手工編織合作社,將之織成圍巾、毛毯和披肩,然後在港、台和美國的高級精品店中銷售。
這樣可以給予牧民穩定的收入,同時保留原有的傳統生活習慣,一旦市場打開,原料價格上漲,還能增加牧民收入。不只如此,他們還嘗試教導牧民一整套的製作過程,像梳理出犛牛絨和編織技巧等。
此外,他們還以相同方式成立美香奶酪公司(Mei Xiang Yak Cheese),在中國雲南和青海地區設立犛牛奶酪廠,生產乳製品,行銷至歐美。
這兩家企業的利潤,最後都回歸到兩人在香港註冊的非盈利組織(NGO)─Ventures in Development,負責當地社區建設、社會發展項目和社區研究等費用,以回饋當地牧民。
SHOKAY的做法,成功提升了貧困牧民三到四成的收入,讓更多牧民有能力購買家電產品,改善生活品質,可說是結合商業機會和社會效益的成功典範。
【CSR名人語錄】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
「我自己喜歡創業,也鼓勵大家創業。創辦營利事業很難,創辦兼顧營利和公益的社會企業更難。但正因為如此,更需要英雄好漢!」
4.4什麼是「社會責任型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SRI)?對企業和投資人有何影響?
所謂「社會責任型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SRI),就是機構投資人在選取投資標的時,除了考量傳統的財務分析外,也同時將環境績效與社會績效列入篩選標準。
而以此作為投資標的篩選準則的共同基金,就稱為「社會責任投資基金」(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Fund),或道德基金(Ethical Funds)。此類型基金的投資政策中,規定不准投資軍火、煙草、賭博等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行業,也不准投資環保、勞工及道德記錄不佳的上市公司。
CSR能得到先進國家企業的重視,很重要的動力之一,就是拜主流投資機構願意採行社會責任型投資策略所賜。當一個社會發展到民眾會關心企業的CSR表現時,投資機構就會募集與發行基金,專門投資具永續及社會責任水準的企業,對重視CSR的企業而言,將因此從股價上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
在1970年代,第一檔具備社會責任型投資概念的基金在美國問世,當時是為了避免投資「與戰爭有關」的企業;到了1980年代,歐洲也逐漸盛行,他們配合國家政策與法令規定,讓社會責任型投資概念成為國家退休基金的投資準則,而且在公司法中規定企業要揭露社會會計資訊,像法國就以成熟的社會會計系統聞名於世;2000年起,這股風潮吹進亞洲,幾個國家開始出現首支社會責任型投資基金,也包括台灣在內(即瑞銀投顧發行的生態表現基金)。
投資界要發行社會責任基金,必須以「社會責任型投資指數」(SR Index)作為投資的基礎。主要根據上市企業公告的財務報表,對企業的CSR活動進行評比,然後編製成社會責任型投資指數。
目前國際上最著名的社會責任型投資指數,包括1990年設立的多美林社會指數400(Domini Social Index 400, DSI 400)、道瓊與永續資產管理公司於1999年創立的美國道瓊永續性指數(DJSI)、倫敦證交所與英國《金融時報》在2001年創立的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4GOOD),以及2002年設立的那斯達克社會指數(KLD-Nasdaq Social Index)。中間兩套指數在國際上已被多家資產管理公司採用,對市場影響很大。像豐田、本田汽車之前被富時除名,就可能導致一些投資者或基金經理人拋售該公司股票。
DJSI標榜的是永續經營,同時支持環保理念的企業,而台灣唯一連續六年上榜的是台積電。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4月底,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和全球最大的投資機構聯合發表「負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並與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投資機構(擁有相當於超過2兆美金的資產),一起在美國證交所正式簽署這項原則。這不僅鼓舞金融業加入以CSR策略開發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行列,對於真正落實CSR的上市櫃公司,可說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又加了一個爭取資本市場青睞的投資管道。
道瓊永續性全球指數 (DJSI World) | 倫敦金融時報指數系列 (FTSE4GOOD) | 那斯達克社會指數 (KLD-Nasdaq Social Index) | 多美林社會指數400 (Domini Social Index 400, DSI 400) | |
成立時間 | 1999年 | 2001年 | 2002年 | 1990年 |
排除產業 | 菸草、酒類、投機 | 菸草、軍火、核武、核能 | 菸草、酒類、賭博、軍火、核能 | 菸草、酒類、賭博、核能、軍火 |
篩選準則 | 社會面 | 社會面 | 社會面 | 社會面 |
【CSR故事16】挪威退休基金剔除沃爾瑪與自由港礦業
北歐國家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國,每天北海原油產量高達三百萬桶,在油價高漲的年代,可說替挪威賺進大把鈔票。
為了幫挪威人民好好看管這筆龐大的資產,並庇蔭後代子孫,挪威政府決定將這筆高達二千億美元的營收,納入「挪威政府退休基金」(Norwegian Government Pension Fund)中保管。這筆基金之所以受到世人矚目,除了規模是世界第二大外,更因為它採用「基金倫理投資準則」。
為了把風險降至最低,「挪威退休基金」對具有風險或短期的投資興趣不大,而且為了不讓挪威人對石油帶來的意外之財養成依賴,並避免引發經濟過熱的危機,該基金刻意不全部投資挪威,改讓投資標的非常分散,投資金額也不過大,約有半數基金投資歐洲債劵及私募基金,其餘分布於美洲、亞洲、澳紐和南非。
2006年6月,挪威財政部在「基金倫理理事會」(Council on Ethics for the Fund)的建議下,決定將美國零售龍頭沃爾瑪(Wal-Mart)及自由港銅金礦公司(Freeport -McMoRan)從挪威政府退休基金中剔除。因為前一年9月,「基金倫理理事會」透過挪威中央銀行(Norges Bank)致函沃爾瑪,請對方解釋其供應商違反人權僱用且剝削勞工等外界控訴,但是沃爾瑪沒有回應。
而基地設在印尼的新幾內亞,全球最大銅礦開採公司自由港礦業,因為長期傾倒重金屬廢料到河川中,對河川、雨林及該區原住民帶來莫大損害。「基金倫理理事會」也同樣要求自由港礦業解釋並提出未來改善計畫,但遭到對方全盤否認,而且繼續傾倒,因此決定予以除名。
4.5近年相當流行的社會責任基金或道德基金,投資績效好嗎?
從1995年到2003年間,社會責任型投資基金或道德基金的成長速度,可說位居各種基金類型之冠。尤其從2001年安隆、世界通訊和泰科等企業醜聞相繼爆發後,以及熊市當道的年代,流入社會責任基金的投資金額都有明顯增加。受到全球暖化問題的影響,許多標榜投資清潔能源與替代性能源的綠色基金,如雨後春筍般問世,這類型的社會責任基金更是成為現在熱門的投資標的。
據統計,美國SRI概念的相關投資總資產規模達二兆美元以上(含股票、類股投資組合及共同基金),平均每8美元就有1美元投資在道德基金上,全球約有2300多億美元投資於社會責任指數基金(ETF)。以2005年初,美國巴克萊國際投資(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創立的全美第一支社會責任ETF基金-iShares KLD Select Social Index Fund為例,推出短短不到一個月,就吸引2050萬美元的投資。
根據全球最大的SRI 結構型商品發行機構,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KBC Asset Management)的統計,單單2006年流入KBC推出SRI相關投資商品的資金就超過20億歐元,單一年度規模成長率高達300%。
不過,投資金額的增加,並不代表社會責任基金的績效一定會超越大盤表現。
1990年代晚期,社會責任基金投資對象以成長型和科技企業居多,因而帶來豐厚的回報,但在2000年初科技泡沫後,這類型基金的表現受到波及。近年因為油價飆漲帶動能源類股大漲,而道德基金為了環保理由,避買石油、煤礦等傳統能源股,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道德基金也因為避開菸酒類股票而不碰消費類股,雙雙錯失獲利良機,導致績效落後大盤。2006年美國投資人因此撤出近10億美元資金,約占道德基金總規模將近3%。
根據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的研究指出,如果扣除相關費用,道德基金和傳統基金的績效其實差異不大,但因道德基金需要額外的研究成本,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向投資人收取的費用較高,導致績效較難超越大盤。
為了提高投資績效,部分道德基金已開始重新定義原則,以增加投資彈性。例如,Pax World Balanced基金原本不碰製酒和賭博類股,但因星巴克賣咖啡,也賣起酒,雅虎的分類目錄也列出線上賭博網站,該基金只好鬆綁這項原則。此外,像Calvert基金集團也考慮取消不得購買核能類股的限制,因為核能發電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從摩根士丹利與德國研究機構Oekom Research AG在200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較重視CSR的企業在過去四年的財務績效,比較不重視的同業高出25%。即使重視CSR的企業在財務績效表現較佳,但CSR績效好壞與股價高低未必有絕對的正相關,因此,投資人如果選擇投資道德基金,應該以鼓勵社會良心企業為出發點,若有這樣的體認,報酬率差一點就不用太在乎了。
【CSR故事17】聯想發布企業社會責任戰略 啟動公益創投計畫
2007年底,聯想集團在北京發布未來的CSR策略,致力強化並履行對供應鏈夥伴、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同時也宣布將啟動公益創投計畫。
聯想計畫將公益創投計畫,視為該企業CSR策略最重要的一部分,讓聯想的企業優勢,能跟公益團體充分分享,提供有志於在中國公益領域創業的個人和機構更多支援,以促進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
他們打算以「讓愛心更有力量」為宗旨,在中國公開徵集公益組織,提供首期共300萬元人民幣的創業資金和支援。為了確保選拔過程的公平、公正,聯想還設立公益創投評審委員會,由公益專家及聯想高層擔任,首期預計投資15到20家公益組織。
聯想內部也組成公益創投綜合能力建設團隊負責方案的實施,試圖將聯想在IT技術、戰略規劃、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實戰經驗,導入公益組織,藉以提升公益組織的經營和社會效益。
聯想並公布公益創投計畫的五家示範公益團體,包括「多背一公斤」倡導公益旅遊,鼓勵旅遊者遠行時多背一公斤的書籍和文具,帶到目的地送給當地的孩子,以開拓他們的視野,並與他們真誠交流;「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透過導入國際環保組織的做法,致力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中國村絡工程辦公室」利用替貧困地區建設資訊站的方式,以資訊化扶貧,縮小數字鴻溝;「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為盲人講電影及提供職業訓練,關注殘障人士的需求;「四川省南部縣鄉村發展協會」以「種畜傳遞」的創新方式,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聯想提出公益創投計畫,願意將企業經營的思維導入公益事業,可望在未來對縮小中國貧富差距帶來不少作用。
高希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兩本帳
經濟成長的最終目的不是不斷地提高每人所得;而是要使人民生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因此,才能活得快樂、活得幸福。
二十年前我就提倡過「企業要有兩本帳」。兩本帳不是一本是對付稅務機關的假帳;一本是記載業務的真帳。我提倡的兩本帳,一本是個人收支的小帳,另一本是社會收支的大帳:記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間的出入。這個觀念,正與近年歐美各國提倡的「企業社會責任」前後呼應。
今天仍有一些企業,只有生意人的精明,但缺乏企業家的識見。這種「精明」的商業行為有時是違法的,有時是短視的。我們可以斷言,有這種行為的人只是市場上的短暫過客,遲早會被嚴密的經濟紀律、市場競爭,以及具有公正判斷力的消費者所淘汰。因此,我們要提倡的是:事業雄心必須建立在企業良心上。
永續經營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指的是企業在遵守倫理與品德的原則之下,重視股東的權益、勞動者的人權、供貨商管理、消費者的權益,環保的影響,社區的參與,財務訊息的披露,以及對利害關係人的責任等。換個角度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成長和產業發展的一個規範,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地圖,它告訴企業正確的方位,穿越的軌道以及追求的終點。
畢生鼓吹自由經濟思想的諾貝爾經濟獎得者傅利曼教授(Milton Friedman)有兩句名言:「企業家最大及唯一的責任,就是賺錢」,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幫股東賺錢」。儘管我是他的仰慕者,我覺得這一說法不夠周詳。我認為,企業家要攀登兩座山:前山是企業利潤,後山是社會責任;企業家不但要有賺錢的志氣,也得有捐錢的豪氣;有事業雄心,也得有企業良心。
我近年不斷鼓吹「五個非不可」:企業非「賺錢」不可,賺錢非「成長」不可,成長非「創新」不可,創新非要「人才」不可,人才非要「品德」不可。
擔任過柯林頓總統勞工部長的芮奇(Robert Reich),在他近著《超級資本主義》(Supercapitalism)中指出,他對民間提倡CSR的效果產生懷疑。這位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的自由主義學者,居然出現這樣的論點,令人驚訝。
他的說法是:CSR中的很多項目,從環保規定到勞工權益,都是政府的責任;如果讓企業來做,反而會模糊了政府的責任,減少了政策上的有效性。
乾淨的利潤
我則認為,企業與政府分頭並進,效果才會更大。此刻我們已經看到:獲利最多的企業,未必最重視社會責任;而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未必是獲利最多的企業。我希望履行社會責任變成企業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真正的利潤是在扣除那些巨額的社會成本之後所出現的。容我提出一個名詞,可稱之為「乾淨的利潤」(Clean Profit);有了這種認知與做法,就能把台灣建設成「新」GNP(Great Neat Place),這也可以譯成「人間淨土」。
近二十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西方社會對企業要求的一股重要力量,逐漸融入了他們的企業文化及企業實際運作中。華人世界也已出現一些一流的企業,他們創造了財富,創造了工作;他們合法付稅,合法生產;他們投入了環保事業,投入了公益事業。對這些企業,我們要給他們掌聲,給他們尊敬;但數量還是太少,速度還是太慢。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一起來提倡、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與世界接軌
我們宣揚「企業社會責任」,以及《遠見》雜誌舉辦「企業社會責任獎」是希望這些企業:
1. 能與「世界標準」接軌,超越當地環境中的小我滿足。
2. 能與「楷模經營」接軌,超越正派經營的最低要求。
3. 能與「永續發展」接軌,超越只求利潤的自我局限。
這三種接軌,就是要開創企業宏觀天下、胸懷遠見的大格局,就是要變成世界級的企業。
當前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世界各地,在這個大趨勢下,有三個令人憂慮的發展:一是貧富差距在國與國之間、一國之內地區與地區之間、職業與職業之間,未見減少,同時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持續擴大,更加深了「贏者通吃」的優勢與霸氣;二是永續發展的理念尚未變成人民思維及決策主流,而政府為了經濟成長,企業為了短期利潤,人民為了個人的舒適,有意與無意地忽視、甚至犧牲了生態保護與環境品質;三是在競爭劇烈與追求財富的全球化浪潮下,跨國企業與人心的貪婪難以遏止。
國際組織對CSR的提倡
可喜的是,近十年來國際間已形成一股力量,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十年前(1997年)國際社會責任(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SAI)的前身—CEPAA(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Accreditation Agency)就制訂了社會責任標準SA8000,這個標準不僅可用於已開發國家,也適用於開發中國家。
SA8000的標準,包括了九個方面的規定:(1)童工、(2)強迫性勞工、(3)健康與安全、(4)參與組織的自由與工會談判的權利、(5)歧視、(6)懲罰性措施、(7)工作時間、(8)工資、(9)管理系統。
這些標準主要是維護勞動者權益,對資本主義的行為有積極規範的功能。當然,另一方面也引起了資方的爭議,主要是提高了生產成本。
另一個重要的國際規範是「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這是1999年由當時的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提出。
「全球盟約」共有十項原則:
人權
原則1 支持、尊重和保護國際上宣布的各項人權;
原則2 企業不能成為侵犯人權的共謀。
勞工標準
原則3 企業應當支持集會自由並承認集體談判的權利;
原則4 消除各種形式的強迫勞動和強制勞動;
原則5 廢除童工;
原則6 去除就業和職業歧視。
環境
原則7 對環境惡化採取預防措施;
原則8 對環境保護負起更大責任;
原則9 鼓勵和推廣對環境無害的技術。
反腐敗
原則10 反對各種形式的貪污、包括敲詐勒索和行賄受賂。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官方與民間也開始共同提倡及推動有關CSR的共識(參閱本書3.6章)。
台灣推動企業倫理與世界主流價值
千年以來,「情、理、法」維繫著中國社會的安定與倫理。與情理法相左的情況出現時,我們稱之為「寡情」、「悖理」、「違法」。情理法中的「情」與「理」,與當前大家關心的企業「倫理」與永續經營格外相關。
前台大校長孫震近年來就一直在大力地鼓吹這些理念。在他的著作《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中,更嚴謹的提出了分析與建言。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07年11月於上海的全球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議中,主講「如何打造世界級企業」時,首先就指出:身為一個世界級企業,必須符合以下七個主流價值:(1)說真話,不說謊話。(2)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要赴湯蹈火履行。(3)遵守法律。(4)不貪污、不賄賂。(5)擔負起社會責任(環保、能源、公益等)。(6)不靠政商關係。(7)良好的公司治理。
企業倫理
倫理,廣義地說就是:
1. 從道德觀點,來做「對」與「錯」的判斷。
2. 處理人際之間行為的一種準則。
3. 符合社會上公認的一種正確的行為與舉止。
在實務上,倫理與企業的運作息息相關。就企業而言,與「倫理」相關的對象有三大範圍:
1. 與產品及業務相關:消費者、供應商、採購者、競爭者、融資者等對象。
2. 與企業內部相關:會計人員、採購人員、董事、股東、員工等人。
3. 與經營環境相關:政府官員、稅務機構、利益團體、媒體、社區等外部對象。
在國內外,有許多違背企業倫理的例子,例如:仿冒,侵犯智慧財產權;行賄,以取得招標;忽視環保,轉嫁社會成本;輕視工廠安全,結果造成災難;壓低工資,雇用童工、外勞、女性勞動者等等。最近這兩年,「內線交易」也變成了另一種風險。企業稍一不慎,就可能出現各種違背企業品德的情況。
面對這種風險,管理良好的公司,就會制定嚴格的公司營運準則與企業倫理,這兩者就構成了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公司文化」。具體來說,推動企業倫理,常常從多方面同時著手:
1. 制定嚴格的員工「可做」與「不可做」的準則。
2.設立獨立性的業務督導部門,包括採購、人事、招標、財務、管理等等。
3.高層主管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4.加強員工道德訓練與參與。
5.董事會決策透明化,增設外部董事。
6.以一定比率的利潤回饋社會或社區。
企業形象與企業倫理
企業所關心的「形象」與企業倫理牢不可分。企業倫理是個抽象概念,但常常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社會大眾對這一企業的評價。一個成功的大企業,正如一個成功的人物,其前提必定是符合社會的高道德標準,由此才能衍生出他的聲譽、地位、影響力,以及公眾的肯定。
在進步的西方社會,良好的企業形象必定是日積月累的努力成果,反映在商品的品質上、售後服務上、技術創新上、員工待遇平等上、以及對環保的重視、與社會奉獻等多方面。卓越的企業形象絕不能只靠媒體的宣傳、良好的公共關係以及公開的捐贈而持久。要贏得消費者心目中良好的企業形象已然不易,但是一件意外或者一個過失,就可能立刻傷害到對企業的信心及支持。
社會企業家的興起
在現代社會,一個新理念的誕生與落實,必要有一批專業人士在鍥而不捨地推動。近二十年來,熱心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專業人士,被泛稱為「社會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已應運而生。他們或放棄自己的本行,或捐獻自己創造的財富,或結合二者,提倡既可賺錢,又能推動公益的運作模式,激發人類大愛與分享的潛能,改善人民—特別是社會底層的—生活。
蕭伯納曾經說過:「講理的人(reasonable man)去適應世界;不講理的人(unreasonable man)堅持世界要適應他。因此,世界的進步就靠不講理的人。」大多數的社會企業家是屬於「不講理」的。
當然,大文豪筆下的「不講理」的人,是指那些不安於現狀的、要突破創新的、要爭取公平正義的、要與人共享的理念與做法。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與王文華二位創辦的「若水」,正是「社會企業家」在台灣出現的範例。
去年九月,我去胡志明市,參加了「2007年亞洲論壇」,主題是「企業社會責任—成長與發展的啟動力量」。這種「時髦」的題目,理應在市場經濟制度下,選擇在那些企業最大、賺錢最多、產品最新的美、德等先進國家召開,那樣安排下的討論,才能言之有物,引起共鳴。
大會的逆向思考,令人佩服。正因為它選擇了一個在急起直追的開發中國家,這樣的討論更具示範性與預防性。來自34個國家的五百多位專家、學者,以及實際參與CSR的專業人士,代表了369個不同的公司與機構,參加了這個會議,使它極具多元色彩。
會議的主題包括了:
.如何結合企業核心優勢來增進社會福祉?
.公司如何借重聯合國的力量面對挑戰?
.教育與減少文盲是經濟發展基石。
.企業如何參與永續發展?
.企業要認清「社會認可」比「政府核准」更重要。
.企業如何訂定「企業社會責任」?
.公司如何減少內部舞弊?官商利益輸送?
.如何增進CSR專業人員的角色?
在走向市場經濟發展的國家,就如防治污染一樣,能夠事先預防,就比事後補救,要省時省事。
推動進步觀念
我認為,真正改變世界的是「觀念」;更正確地說,是「進步的觀念」。「進步」的觀念是在提倡:經濟效率、社會公平與生活品質。做為一個研讀經濟的,我一生的嚮往與堅持,就是要傳播現代觀念,推動社會進步;雖然力量薄弱,聲音輕微,但不敢放棄。近年來在大陸與台灣,我大聲疾呼:
.現代社會要變成一個「學習型社會」。
.企業的「品德管理」(ethical management)比「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更重要。
.國內的企業要與世界接軌。
2005年6月《遠見》雜誌舉辦第一屆「企業社會責任獎」時,我曾寫過: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內部自省的力量,有時更需要外來的刺激。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開發中國家常常不得不咬緊牙關順應潮流,從智慧財產權的遵守到國際污染標準的改進。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要求,構成了經營的壓力,但也變成了脫胎換骨的動力。台灣走過這條路,此刻也正在走,但總是走得慢而累。
企業社會責任是近二十年來西方社會對企業要求的一股重要力量,已經逐漸融入了它們的企業文化及企業實際運作中。當台灣每人所得排名在全球前二十六名、全球競爭力十名前後時,我們是沒有理由不積極推展CSR的。」
重讀這段話,更覺得《遠見》雜誌三年前所做的鼓吹,值得持續地推動。
由「天下文化」主編林宜諄小姐編著的這本《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也正是我們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對台灣社會進步所做的一些努力。
林宜諄
2004年6月,我在《遠見》雜誌負責當期封面故事「企業人敲開品德之門」的採訪撰稿,當時因接連爆發安隆(Enron)等企業醜聞事件,震驚全球,而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在此時提出:「人品比人才重要」、「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希望喚起台灣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品德教育的重視,並獲得社會不少迴響。
接著,2005年我奉命負責策劃和執行《遠見》雜誌第一屆「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有幸見證了台灣CSR初期發展的歷程,也結下三年後負責編著本書的緣分。
下一波企業競爭,不再只靠策略、技術或創新,品德將是決勝負的最後關鍵,而CSR也將成為未來企業的競爭力來源。
對岸推動CSR的決心值得效法
CSR其實是一門還在發展中的全球顯學,不同的學派和理論還在持續辯論中,各種指標和認證也還在發展中,因此必須緊盯它的最新發展,才能跟上世界的腳步。
在蒐集及整理CSR相關資料的同時,赫然發現對岸的中國大陸,在CSR領域的發展可說是突飛猛進,他們推動CSR的決心更值得外界效法。
這幾年,中國境內跟CSR相關的組織和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國營企業開始發行CSR報告書,中國政府不僅將CSR修入公司法中,對企業進行法制上的規範,而且還積極透過推動社會責任型投資,給上市企業更多誘因和獎勵。
像深圳證交所在2006年9月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鼓勵上市公司按照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公布的《永續性報告綱領》國際標準,編制並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同時鼓勵相關機構展開CSR評等工作與SRI指數的制定,以便在適當時機推出社會責任指數和相關衍生金融商品,鼓勵投資人肯定及關注CSR表現良好的企業。
此外,從一地書市的發展,往往可以反映當地社會思潮走向和對該議題關切的程度。有趣的是,2008年初,我在中國大陸網路書店的龍頭「當當網」上,以「企業社會責任」搜尋,一口氣找到313本直接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簡體版書籍;然而同時在台灣最大的網路書店「博客來」上搜尋,扣除雜誌報導外,只找到一本──《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台灣CSR相關出版品應不只一本)
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確實已經成為亞洲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重心。在經濟上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關的台灣,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警覺,並急起直追呢?
當全球愈來愈多企業和政府都在關注和落實CSR的同時,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台灣企業,當然也不能缺席!
本書企圖引導台灣的企業家和經理人,進入這個如火如荼進化中的世界,所以第一章和第二章先從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CSR)、CSR與企業的關係,以及CSR幾大關鍵面向等基礎認識說起;由於CSR源自國外,因此書中第三章和第四章有不少篇幅介紹國際發展的新趨勢和其他國家的發展情形;為了幫助台灣企業能落實社會責任,本書第五章試圖從企業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和難題,一一提供實務解答和步驟建議。
由於《遠見》雜誌從2005年起,透過每年定期的調查,挖掘和呈現台灣企業的CSR認知和表現,堪稱最貼近台灣CSR發展的第一手記錄,因此在第六章做了整體回顧,並收錄國內最具份量的CSR評審團委員對台灣企業的期許。
一份希望帶給社會進步的誠心獻禮
從接到高教授的指示,開始著手規劃本書,到實際開始寫作、進入編輯階段,一晃眼將近半年時間。這段時間裡,白天我是天下文化財經線主編,負責規劃和追蹤手上約莫十本本土財經書的進度,並與各作者討論、催稿;到了夜裡,我變身為作者,沉浸在眾多CSR資料中,一步步拼湊出本書的樣貌。
坦白說,個人並非CSR專家,僅以一個曾從事十年新聞工作者的角度,觀察、記錄CSR的發展,並配合資料的蒐集和整理,鋪陳出進入CSR世界的指引。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歸功於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的大家長──高希均教授,從規劃階段的諄諄引導,到定稿前的悉心審訂,如果不是他個人的理念和堅持,根本不可能催生國內第一本CSR的入門專書。
其次,要謝謝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祕書長曾昭明先生和利群會社專案經理張順傑先生,多虧這兩位長期在第一線與企業接觸的CSR專家,願意仗義相挺、貢獻實戰經驗,協助撰寫第五章「企業如何落實社會責任」,才能讓本書更貼近企業的需求。
同時,要感謝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的夥伴們,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陳修賢總編輯、《遠見》雜誌民調中心戴立安主任及前《遠見》雜誌主筆江逸之先生,先後提供CSR相關資訊及寶貴意見,以及天下文化許耀雲總監和財經線另一位主編蔡慧菁小姐,在我最需要精神支援的時刻,不斷給我加油、打氣。最後,也要謝謝本書的責任編輯鄒恆月小姐,在最後關頭與我合力催生此書。
這是一本CSR初探的入門書,受限於時間和篇幅,在寫作上可能無法盡善盡美,涵蓋的內容和例證可能也不是最完整、最具說服力,不過,這是集合了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上下的共同努力和誠意,希望帶給社會進步的一份誠心獻禮,相信這也是企業善盡CSR的一種展現。
期待台灣企業能充分掌握未來的企業競爭力。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