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曾經說過謊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而那些宣稱自己不曾說過謊的,都是騙子,他們也應該讀這本書。
這是丹‧艾瑞利所有著作中最有趣且最有用的一本!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丹‧艾瑞利回來了!
繼《不理性的力量》之後,艾瑞利以這本發人深省的新作挑戰我們對「不誠實」的成見,並敦促我們誠實的審視自己。
● 面對人類天性中的不誠實,企業該如何做好準備?
● 利益衝突如何扭曲我們的認知(即使我們認為不受影響)?
● 穿戴贗品、假貨,如何讓我們更容易欺騙?
● 一粒老鼠屎,真的足以壞了一鍋粥。
● 為什麼有創意的人都是大騙子?
● 與人合作會使我們更誠實還是更不誠實?
● 宗教能改善我們的誠信行為嗎?
丹‧艾瑞利在這本同樣具挑釁的新書裡提到,「你會欺騙,我們都會欺騙。是的,我時不時也會欺騙。」但這不代表我們都是罪犯。相反的,艾瑞利指出,我們的行為,受到兩種動機的左右。一方面,我們想要視自己為一個誠實、受人尊敬的個體;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盡一切可能,增進自身的利益。藉由一點點認知上的彈性,只要我們撒點小謊、暫時做一點點不合法的事,我們就可以從這種欺騙中獲益,而同時又能維持自身的誠實形象。這是種微妙(但對我們來說都太過熟悉)的平衡法。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假設,欺騙就像我們大多數的決定,都奠基在理性、合乎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但艾瑞利主張且證明,事實上是不理性的驅力(我們往往忽略它)主掌我們行為是否要符合道德的決定。在本書中,艾瑞利指出為何有些事我們傾向於欺騙;為何在欺騙時我們鮮少考慮到被逮到的機率;以及企業如何為其非道德的行為鋪路(無論是有心或無意)。同時,艾瑞利也說明,何以不道德的行為無論在個人生活、專業領域,以及政治世界這麼吃得開。而這樣的事實又帶給我們什麼影響,特別是在我們自以為道德標準很高的情況下。
艾瑞利在書中藉由進行一系列巧妙與令人捧腹大笑的實驗,來檢視我們為什麼作弊、是什麼因素左右了我們往不誠實方面傾倒,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或至少減少)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欺騙行為。
在這本新書裡,同樣可以發現到艾瑞利的「註冊商標」——機智與魅力。這是一本充滿希望和令人振奮的書,在其中,艾瑞利指出,只要我們在個人生活、工作業務,甚至國家政策上進行一些改變,都能帶來更好的自我。艾瑞利也肯定那些讓我們維持正直的特質,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更高的道德指明了方向。結合令人信服的個人經驗和學術成果,本書將改變我們看待自己、我們的行為,以及他人行為的方式。
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杜克大學進階後見之明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Hindsight)創辦人,論述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誰說人是理性的!》、《不理性的力量》、《誰說人是誠實的!》、《不理性敬上》、《動機背後的隱藏邏輯》。
現與妻子Sumi,以及兩個孩子Amit和Neta,定居在北卡羅來納州德罕(Durham)。
danariely.com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目前自由從事文字工作。譯作有《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目標》、《編輯人的世界》、《新世紀管理大師》、《我悲觀但我成功》、《從A到A+》、《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基業長青》、《從A到A+的社會》等。
推薦序
欺騙的科學:掀開謊言的脈絡/蕭瑞麟
推薦序
如何喚回「誠實」人性?/吳惠林
致台灣讀者
前言 「不誠實」為何如此有趣?
從安隆案到我們自己的作弊行為/貝克的停車問題,衍生出理性犯罪理論/退休志工及小奸小惡/行為經濟學與不誠實
第1章 測試「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
利用作弊致富/引導人們欺騙,測量不誠實的天性/關於不誠實,我們了解些什麼,以及我們自以為了解些什麼/不會被逮時作弊/市場攤販、計程車司機,以及欺騙盲人/關於釣魚和說謊/奮力於欺騙與真實之間求取平衡
第2章 我們如何蒙混過關?
為什麼有些東西較容易被偷/企業組織如何為其不誠實的行為鋪路/承諾、戒律、榮譽規章,以及用現金支付,可維持誠實/鎖門也是/關於宗教、國稅局,以及保險公司的二三事
第2章〔後記〕 小白球的人性考驗
由自己定義規則的遊戲/十公分的謊言/這一球不算/薛丁格的計分卡
第3章 當我們面臨利益衝突時
牙冠上的小裂縫、臉上刺青,以及利益衝突如何扭曲我們的看法/受人恩惠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為何充分資訊揭露及其他政策最終仍行不通/凡事據實以告,以及嚴格規定,真是遏止不誠實行為的解方?
第4章 為什麼疲倦的時候,特別禁不起誘惑?
為何我們不會在早晨狂歡/意志力:另一種有限資源/空腹有害自制力/若對認知和道德留有彈性空間,會使我們更容易作弊/自我耗損及誘惑的理性理論
第5章 為什麼使用冒牌貨時,我們也比較容易作弊?
關於鞋子的祕密語言/從仿冒品到真名牌,對外傳遞訊息的重要性/仿冒品會降低我們誠實的標準嗎?/無傷大雅的小謊,真會變成漫天大謊嗎?/當「管他的」效應大肆破壞/沒有「僅只一次,下不為例」這回事
第6章 自欺欺人
螃蟹和孔雀故事的寓意/附有參考答案的測驗,會讓我們都自以為是天才/進階後見之明中心/叫我庫柏力克/讓人失望的戰爭英雄和運動明星/幫助自己擁有更好的自我形象
第7章 創造力與不誠實
我們會說故事給自己聽,且會編造自己深信不疑的故事/為何具創意的人都是說謊高手?/我們會一再丟銅板,直到看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為止/創造性思維如何讓我們深陷麻煩
第8章 欺騙的行為會相互傳染嗎?
感染「作弊」病毒/一顆老鼠屎,真會壞了一鍋粥(除非這粒老鼠屎進了美國匹茲堡大學)/何以模糊不清的規則,加上團體的動力,會等於作弊的文化?/道德健康的可能道路
第9章 團體中的舞弊行為
當上司擺明了要你作弊/所有目光集中在你身上:監督和作弊的關係/團體合作導致作弊更嚴重?/俠盜羅賓漢式的舞弊/彼此建立信任且自由交談/和所有人都處得好
第10章 半帶樂觀的結語
別沮喪,我們還是很有希望的!/真正的罪犯/不誠實行為的文化差異/政客和銀行家,究竟誰比較不誠實?/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健康?
誌謝
貢獻者名單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那麼,目前對於不誠實的起因,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呢?在理性經濟學的領域,盛行的是諾貝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貝克(Gary Becker)提出的觀點,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犯罪,乃是基於對各種情境的理性分析。哈福特(Tim Harford)在其著作《誰賺走了你的薪水》(The Logic of Life)中描述,這個理論誕生的經過其實頗平凡無奇。有一天,貝克準備去開會,卻發現自己快遲到了,由於會場周邊的合法停車位太少,他決定冒著被開罰單的風險,非法停車。貝克回想自己在當下的考量過程,發現最後的決定完全是把可能付出的代價(被逮到、吃罰單,車子還可能被拖吊)和可能得到的好處(準時抵達會場)放在天平上權衡後的結果。他也注意到,在權衡利弊得失的過程中,這樣做究竟是對是錯,完全不在考慮之列,他只是單純比較了可能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後果。
「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Simple Model of Rational Crime,簡稱SMORC)於焉誕生。根據這個模型,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都和貝克大同小異。我們在社會上努力打拚時,總是經過理性衡量利弊得失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不管我們的選擇是打劫銀行或著書立說都一樣。根據貝克的邏輯,假如我們身上沒錢了,這時剛好開車經過一家超商,我們會很快估算一下超商收銀機裡可能有多少現金,衡量被逮的機率,想像失手時可能面對的懲罰。我們會在衡量利弊得失之後,再決定要不要搶這家超商。所以貝克的基本論點是,有關誠實的決定,其實和其他許多決定一樣,都是以利弊得失分析為基礎。
「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以簡明扼要的方式來分析不誠實的行為,但問題是,這個模型能不能準確描繪出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實際行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的社會顯然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來因應不誠實的行為。其一是提高罪犯被逮的機率(比方說,增加警力,或裝設更多監視錄影機),其二則是加重罪犯被逮後的懲罰(比方說,處以重刑或提高罰金)。各位,這就是「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對於執法、懲罰和一般不誠實的行為所代表的含意。
但是,萬一這個模型對於不誠實的簡單看法並不正確或不夠完整呢?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我們對付不誠實行為的標準做法就會顯得不足,也缺乏效率。如果「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並非詮釋不誠實起因的完美模型,那麼我們就需要釐清真正導致人們欺騙的因素為何,然後運用新的理解來克制不誠實的行為。而這正是本書探討的主題。
全然理性的世界
在檢視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誠不誠實之前,不妨先很快做個假想實驗。如果所有人都必須嚴格遵守「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採取任何行動時,只能權衡利弊得失,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純粹由「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所架構的世界,我們在做任何決定時,都會先分析利弊得失,採取看似最理性的做法。如此一來,我們不會基於情感或信任做任何決定,所以即使只離開辦公室一會兒,我們很可能還是把錢包鎖在抽屜裡;我們還會把家裡的現金藏在臥室床墊下面或鎖在祕密保密提防同事。在商場上,雙方握手協議不再算數,任何交易都必須看到正式的法律合約,因此我們將花很多時間在法律訴訟上。我們或許會決定不生小孩,因為等到兒女長大成人,就會試圖奪走我們的一切;孩子如果和我們同住,就更有機會竊取我們的財物。
當然,人非聖賢,我們距離完人的境界還很遙遠。不過,如果你也認為「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其實並沒有正確描繪我們的思考方式、行為模式和日常生活,那麼前面的假想實驗告訴我們的是,其實一般人都不是完全理性,只顧追求自我利益,也不是那麼容易舞弊和偷竊。
2011年四月,葛拉斯(Ira Glass)主持的節目《美國生活》(American Life)報導了魏斯(Dan Weiss)的故事。魏斯是在「華盛頓甘迺迪演藝中心」(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打工的大學生,負責為演藝中心的禮品店備貨。三百名好心的志工構成了他們的銷售人力,這些志工多半是熱愛戲劇和音樂的退休人員,在禮品店幫忙銷售紀念品給訪客。
禮品店的經營方式就像果汁攤一樣,他們沒有收銀機,只有一個裝現金的盒子,志工每天把收到的現金丟進去,也從裡面拿零錢出來,找錢給顧客。禮品店生意興隆,每年賣出四十幾萬美元的商品。但是他們碰到一個大問題:每年銷售額中總會有將近15萬美元不翼而飛。
魏斯升上去當經理之後,擔負起抓賊的重任。他開始懷疑禮品店裡負責把現金存進銀行的年輕職員有問題。於是他和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偵查處連絡,他們派來一名警探協助設圈套。二月某個晚上,他們設下陷阱。魏斯把一些畫了記號的鈔票放進現金盒裡,然後離開。他和警探躲在禮品店附近的樹叢中,等候嫌犯出現。等到他們懷疑的職員下班時,兩人一擁而上,果真在他的口袋裡找到一些作了記號的鈔票。真相大白,可以結案了。真的嗎?
結果並非如此。那天晚上,年輕職員只偷了60美元,而且他被炒魷魚之後,禮品店的商品和現金仍會不翼而飛。魏斯的下一步則是建立起有價格清單和銷售紀錄的存貨系統。他請擔任志工的退休人員逐筆記下賣出的貨品和收到的現金,結果你想必也猜到了,從此不再有失竊的問題。問題不在於單一的小偷,而是因為禮品店對商品和現金的管理太過鬆散,令許多心懷善意、熱愛藝術的年長志工都忍不住順手牽羊。
這個故事帶來的教訓十分令人沮喪。正如魏斯所說:「只要有機會,我們都會拿走別人的東西……許多人都必須在受到監控的情況下,才會做對的事情。」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性力量(許多人以為這是不誠實行為背後的驅動力,但你之後將會讀到,其實不然),以及我們常以為無關緊要、但實際上卻非常重要的非理性力量。也就是說,當我們發現一大筆錢不翼而飛時,通常都以為一定是某個冷血罪犯幹的好事。但是從前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到,這類詐欺舞弊行為不見得是某個人做了成本效益分析後,決定竊取大筆現金;反而是許多人共同犯下的小奸小惡,他們不時將一點點現金、或一些紀念品據為己有,還默默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後面章節將會探討有哪些因素會驅使我們舞弊,並進一步解釋促使我們保持誠實的力量為何。我們將討論為什麼不誠實的行為終究會紙包不住火,還有我們為了自我利益而詐欺舞弊後,如何繼續對自己保持正面的看法──這是導致許多不誠實行為的重要因素。
摘自《誰說人是誠實的!》第一章
★各大媒體專文推薦
《華盛頓時報》、《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
★國內學者強力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曾志朗/中研院院士
蕭瑞麟/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長
★暢銷書作家聯名盛讚
賈各布斯(A. J. Jacobs)/《我的聖經狂想曲》作者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長尾理論》、《免費》作者
雷勒(Jonah Lehrer)/《大腦決策手冊》作者
「這本書提供很多有趣的行為實驗,故事更是引人入勝。在讀完之後,可以讓自己更有意識地活在謊言之中。或者,我們也可以學習如何很有創意地說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雖然趨向誠實、遠離欺騙,才是理性的行為,但是本書的實驗告訴我們,不誠實畢竟才是人性。」
——蕭瑞麟/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長
「艾瑞利的這本新作像是照妖鏡,燭照出人深藏於內在的不誠實魔性,讓世間人的心可以向上提升。」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每個曾經說過謊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而那些宣稱自己不曾說過謊的,都是騙子,他們也應該讀這本書。這是一本迷人的、博學的,以及有趣的書,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賈各布斯(A. J. Jacobs)/《我的聖經狂想曲》作者
「對於普遍的小奸小惡及其所累積的殺傷力竟然高於明目張膽的詐欺行為,我感到非常震驚。這是丹‧艾瑞利所有著作中最有趣且最有用的一本!」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作者
「艾瑞利藉由本書,提升了所有人的道德水準。在日益擁擠的大眾認知科學及行為經濟學領域中,艾瑞利寫出了一本超凡、兼具活力與睿智的好書!」
——《華盛頓郵報》
「全書可見暢銷作者的非凡創造力。透過書中敏銳的洞察力,探討我們如何在偷工減料的同時,還自認是個道德高尚的好人,並揭示促使你我作弊的原始衝動。」
——Time.com
「引人入勝且精明……在艾瑞利特有的輕快、開朗風格下,這次他深入探討人類不誠實的背後因素,企圖找到能幫助我們控制自我行為及提高成果的有效方法。」
——《出版人周刊》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