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迪士尼樂園到了日本大獲成功,到了巴黎和香港卻遭遇經營困境?
為何獨步全球的德國飛機維修系統,到了中國的企業卻無法發揮效能?
為何台灣的7-ELEVEN不僅成功引進日本超商模式,還創造了獨特的在地消費文化?
其中的關鍵就在你是否掌握了思考的脈絡!
因為任何暢銷的創新,都是來自對在地脈絡的掌握與了解!
凡事,皆有脈絡可循。思考的脈絡,就是學習全局思考,掌握問題的全貌,循著問題脈絡,看見使用者的痛點,看懂組織的作為,看破機構的制約。看見了問題的全貌之後,便可以打通脈絡,讓創新活過來,創造更大的成功。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跨企業的田野調查與行為研究,帶領讀者重回問題現場,抽絲剝繭地解開盤根錯節的問題全貌。透過剖析十四個案例,本書將影響創新成敗的關鍵因素分為使用者、組織行為與機構制約。讀者即使沒有親身到訪,也能有機會看見精采的實況。本書既是企業實踐創新必讀的經典,也可以訓練個人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
自序: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
Chapter 1. 凡事,必有脈絡
壹部曲:脈絡中看見使用者痛點
Chapter 2. 飆到關鍵多數
如何找到創新的領頭羊?
Chapter 3. 會錯意的科技
如何將使用者的痛點變成亮點?
Chapter 4. 聰明的電子白板
如何由使用者行為讓科技發揮潛力?
Chapter 5. 洞見客戶的趨勢
為什麼使用者不一定是對的?
Chapter 6. 用心,所以創新
為什麼有了使命感,創新會有蓬勃生命?
貳部曲:脈絡中找到組織作為
Chapter 7. 有作為,有所不為
如何找到創新的基因?
Chapter 8. 台下十年功
如何建構一個頂尖科研團隊?
Chapter 9. 橘子怎麼又酸了
為什麼千萬別去複製別人的必殺技?
Chapter 10. 高手的「物裡」學
生手與高手到底差在哪裡?
參部曲:脈絡中洞察機構制約
Chapter 11. 涉入哈佛
為什麼啓發式教學,學不來?
Chapter 12. 柔韌設計
當創新遇上頑固的機構,怎麼辦?
Chapter 13. 迪士尼臉丟大了
當米老鼠到了巴黎,怎麼笑不出來了?
Chapter 14. 小七再脈絡
台灣7-ELEVEN如何勝出日本?
曲終:脈絡思考創新
凡事,必有脈絡
我有點驚訝,當我提到這本書是有關「脈絡」,多數人感到疑惑。如果發音不很準,還有人以為是「賣肉」。許多人更認為這兩個字太學術了點,尤其當我談到創新的「脈絡」時,他們眼中露出迷惘的表情。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脈絡」說清楚。基本上,這本書要強調的是,在設計或導入創新時,不能不知道使用者所處的脈絡。那,到底什麼是脈絡?讓我先談談一般人對脈絡的理解,再說明由學理與實務上如何了解脈絡。
一般人的理解,脈絡就是搞清楚狀況。例如,我有位朋友,他能言善道,但是每次都在不對的時機說話,因而人際關係一直不太好,那是因為他弄不懂狀況,很「白目」(也就是很冒失、很不得體)。他總是在人家傷悲之時,他戲謔;當人家歡喜的時候,他盡提些掃興的事。總之,他不了解「脈絡」。
若談到字典的定義,樹葉上的經為脈,相連為系統稱之絡。用於文章,脈絡指的是鋪陳的邏輯。如元朝劉壎在《隱居通議:文章三》所言:「凡文章必有樞紐,有脈絡,開闔起伏,抑揚布置,自有一定之法。」脈絡也可以用來描述山水的支脈流向。清朝外交官薛福成的《海關敘略》就提到:「審其地形,開其風氣,尤視大水之經緯脈絡,以定群商之輻湊與否。」他觀察商業的群聚過程,以水利的走向歸納出如何以環境來調合商業交易。在電影「赤壁」中,諸葛亮談笑之間,借東風以制敵。他之所以能料事機先,也並非神明之道,而是他理解天象的脈絡。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不只是有血管的系統,還有經絡系統,分別為經脈和絡脈所形成。在數千年前,《黃帝內經》便記載了經絡的概念:「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經是路徑,絡是網絡,縱橫交錯循行全身。宋代周密於《齊東野語》之針砭篇提到:「古者針砭之妙,真有起死之功。蓋脈絡之會,湯液所不及者,中其俞穴,其效如神。」人體佈滿複雜的氣血穴道,資深的中醫師以脈搏分析病徵,要看的是系統的整體關連性。頭痛,可能要醫腳;心痛,可能要醫腎。要了解人體系統,中醫師不僅要看病人表面所痛之處,更要透過經脈(運輸線)與經絡(節點)來追蹤痛因之根本。這樣的說法,用於創新也頗為貼切,因為創新之所以未竟全功,和氣血不順之理相合。若能找出創新所處的社會脈絡,就能找到病因,也許就能頭痛醫腳,找到解套的方法。
脈絡也常用來比喻事理的線索。如偵探般,調查時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是指要分析脈絡。熱門影集《CSI犯罪現場》裡的探員,也是有系統地收集物證,才能抽絲剝繭,了解犯罪脈絡,找到兇嫌破案。《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以說明脈絡。庖丁是位屠夫,但他的刀卻很少損壞,拆解牛隻之效率又是其高無比。梁惠王要庖丁透露一點祕訣。他說,屠牛之時,不要看著牛身體的部位,而要看著筋肉的脈絡。順肌理脈絡下刀,刀子便會減少磨損,速度也可以加快。脈絡是整個系統,是肌理的結構。
在管理學上,安卓・佩笛谷(Andrew Pettigrew)嘗試點出脈絡該如何研究,便提到三個重點 。脈絡,就是獨特的過程、弦外之音以及環環相扣的體系。他認為,內涵、過程以及脈絡這三件要素是糾結在一起,難以分離而觀察。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脈絡的各種特質......
摘自《思考的脈絡(增訂第二版)》
脈絡(context)這門學問的核心,就是學習掌握問題的全貌,以便讓創新更成功。這是我近三年來由研究中學到的心得。但是,如何才能讓思考有脈絡?我準備了這本書,就是要深入回答這個問題。
躁進的創新
這幾年來,我一直致力將學術作品科普化,希望讓學術成果能與更多讀者分享。這本書是我的另一嘗試,希望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脈絡」這個的觀念。很高興,這本書第一版在天下文化出版不久後,受到不錯的迴響,也被中國杭州藍獅子與浙江大學出版社選中,在大陸出版。杭州藍獅子是策劃公司,浙江大學出版社負責發行,這個組合在中國曾經推出許多得獎佳作,像是暢銷書《大敗局》。這次能修訂再版,我覺得很開心,希望有更多企業能了解思考、脈絡與創新三者之間的關係。這陣子有學生,也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如此致力於「脈絡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要回溯到我年輕時的際遇。
年輕的時候,讀到近代史,聽到中國清朝(一個超級大國)竟然會被日本(一個島國)打得一塌糊塗。這個結果讓年輕時的我很吃驚,也很不容易接受。還有,英國(另一個島國)竟然可以統治了大半個地球,建立了全球殖民體系,也讓我很不理解。這一路來,我看到很多個人、企業、政府,奮力借鏡國外的創新。我也聽到反對聲音,有人認為這樣是崇洋媚外。
近代歷史,更常會令人掩卷而嘆,特别是亞洲近代的變革。十八世紀,美國以航海科技闖近日本,英國與歐洲諸國則以武器敲開了中國大門。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展開維新運動。中國展開了「同治中興」,而日本展開了「明治維新」。同樣的改革,卻有很不同的結果。同治中興成了海市蜃樓,而明治維新則開啟了日本霸權(雖令人遺憾),加入帝國列強。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也不是那麼順利。岩倉使節團大概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起點吧。1871年冬天,日本右大臣岩倉具視率領副使節大久保利通以及伊藤博文等百餘人,其中有約一半是高級官員,花了政府整年總預算2%的高額經費,展開一場為期一年十個月的跨國創新之旅。返回日本後,大久保負責推動改革,決定不學美國的自由經濟主義模式,而改效法德國以官產學合作的統治經濟模式,展開了創新急行軍。
他做了什麼?大久保由法國引進繅絲場提供紡織品,由德國引進礦山冶煉場,由英國引進兵工廠等。為了扶植民間企業,他將五分之一的預算投入企業開發,實施他「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創新藍圖。但是,在技術創新上,這樣以拿來主義的導入方式也因為急於求成,引來各種官商勾結,造成民怨。
另外,全面過度西化也讓日本傳統文化瀕臨崩潰。有人提議,日本人應該改以英文為母語,通婚西洋以改良人種。相撲等傳統被視為野蠻行徑,所以被禁止。日本開始把農曆改為公曆,男子的髮髻被減掉,改為西式短髮,官員改穿燕尾服,銀座被改建成西式洋房,電車穿梭期間,晚上煤氣燈自動點燃,天皇也開始吃起牛排了。這些創新的衝擊對許多士族是忍無可忍的。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刺殺。
1889年,伊藤博文接手,他看到這些衝突背後的脈絡,於是開始著手文化融合。雖然西服盛行,但是和服變成華麗的禮服。雖然大家去酒店歡樂,但是茶道被保留下來,茶室成為人們尋求心靈平靜的場所。雖然許多人改學油畫,但是日本的浮世繪仍然被保存為主流。雖然日本觀眾被西方歌劇所迷,但是歌舞伎與能劇變成精緻的表演藝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就是如此經過一百多年融合的結果。
那中國的維新經驗呢?最近出版的一本書《燥動的帝國》(Restless Empire)提供了令人深思的歷史證據,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歷史學教授。他由西方觀點來看中國的歷史脈絡,格外令人矚目。與日本大久保利通幾乎同期,也是在一百多年前,馮桂芳(光緒年間榜眼,清朝推動維新的官員)負責大力引進西方科技時說:「我們必須向夷人學習的只有船堅炮利而已。」李鴻章、康有為等人大力疾呼的也是:師夷之技,拯救中國。這一段時間的中國,沉迷於西方的科技創新(但主要以武器為主,而少工業),浪漫地認為只要學會外國人的船堅炮利,就可以讓中國富强。
事實,是殘酷的。1894年,當規模龐大的清朝帝國北洋艦隊(戰艦中還有外國軍官參與)遇上了規模較小的日本皇家海軍,竟然大敗。中國許多船艦竟然不是被日軍擊沉,而是被自己的炮誤傷。原來,堅船利炮還不够,如果科技背後複雜的支援體系若不到位;船大,但卻不一定會堅;炮多,但卻不一定會利。科技背後的管理脈絡,才是使船能堅、炮能利的關鍵。船會堅,炮會利,是因為背後有優良的支援體系與作戰策略。這一課,讓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科技要用得好,需要管理配套;而要學好管理,便需要知道創新的脈絡。借鏡歷史,我體會到創新之成與敗,原來一大部分取决於對脈絡的了解。
國家如此,個人與企業更是如此。個人要學會一套技藝,像是瑜伽,不可能穿上瑜伽服,看幾本書,上幾堂課、練幾套招式就可以學會。企業投入龐大資源,去引進各種管理工具,不可能叫各部門填填表格、運用工具就可以獲得創新成效。看不清楚創新背後的競爭動態、運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工具只會成為點綴的聖誕樹。了解創新背後的競爭動態、運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就是了解「脈絡」。
買了一支昂貴的萬寶龍鋼筆,不代表你的文章就可以寫得好。這道理很明顯不是嗎?但是,多數人為了急於求成,選擇不去看脈絡。日本與中國的維新經驗,經過一百多年,傳承下來的經驗畢竟很少。
大陸版的編輯覺得原來的書名太過文謅謅,不適合大陸讀者的「脈絡」,所以幫這本書取了一個新標題:《打通脈絡,創新才能活!》(原名是《讓脈絡思考創新》)。雖然一開始我不太適應,但是讀了幾次後,感覺這書名還滿有畫面的。我心中浮現的是一個武俠小說的場景,有一位高人正在醫治身受重傷的男主角。高人必須打通男主角的任督二脈,才能將内力輸過去,讓男主角活過來。但是,反觀許多企業的脈絡還没通,就急著引進各種兵器(創新工具),就像内功還沒練好就急著學習倚天劍、屠龍刀(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利器),結果不但打不傷敵人,還自傷經脈。要讓創新活過來,我們必須先了解脈絡,根據脈絡來打通脈絡,創新才能活出精采。學術上,我們稱之為「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這與本書的精神頗為契合。我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案例來說明脈絡的内涵、如何打通、又如何讓創新活過來。
在台灣新版中,書名再重新命名為:思考的脈絡,主編和我都覺得這樣更容易懂。這也是「再脈絡」的過程,希望讀者能一看就懂,並且更關注如何將創新融入脈絡之中。我做了兩項調整。第一,我重新調整章節,讓案例更有邏輯性,並且增加了三個案例(趨勢科技、迪士尼樂園、統一超商)。第二,我將各章節標題重新設計,讓標題更貼近主題,而不是只凸顯故事。我也於各章節中說明每一個案例中對脈絡的啟發,實務上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希望能讓讀者看完之後,找到行動的方向。
但是,讀者也許會問:脈絡這門學問對企業真的會有用嗎?畢竟,市面上一系列的財經叢書中,經理人比較喜歡的主題通常是經營者的告白、企業成功祕方或是一步登天的故事。脈絡,這種帶著淡淡學術氣息的觀念,好像離日日在沙場打滾的經營者很遠。
不過,如果你這麼想就錯了!
經過將近一世紀向西方學習工業化後,亞洲企業正在歷經換軌期,由量產製造走向高價值創造。設計與創新成為未來的經營主軸。企業推出新產品要設計,公司推出新服務要設計,政府推出新政策也要設計。可是,大家突然發現,要抄襲產品外型容易,要複製生產流程也不難,但要山寨西方的設計可就不易了,而且往往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想山寨別人的設計巧思,卻不知道這項設計背後其實有一套戰略邏輯支持著,有一套商業模式輔助著,有許多運作細節内嵌著。想要效法别人的最佳實務,卻不知道這套實務背後所隱含的脈絡,是很危險的。未來,亞洲企業想要順利換軌成長,必須先知道創新背後的脈絡,然後才能尋找「再脈絡化」(根據在地脈絡去創新,並產生新價值)的諸多可能性。
各種創新由西方引入,也可以由自身創出。但是,不管是借鏡他山之石,或是苦思原創作品,精良的創新如何才能够發揮令人驚豔的成效,而不會變成越淮為枳、東施效顰、畫虎類犬的窘境。了解脈絡,是重要關鍵。我期待,透過本書的分享,不管是個人、企業或政府層面,讀者能了解如何打通脈絡,讓創新整個活了起來。
本書不但有深厚的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兼具教育啟發性的意涵,是一本對產業界、對學術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專書。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
──李世光 資策會執行長
對個人和組織來說,創新這件事永遠是「天涯路」也是「不歸路」,在茫茫的創新航海圖裡,蕭老師這本書也正像一個指南針。
──吳仁麟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難得一見的好書!蕭教授將理論完美地融入進所敘述的事件細節當中,讀來毫不費力。思考創新是個難題,蕭教授把難題簡化了,極具啟發性!
──蔡舒恒教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可以幫助大家釐清問題以及研擬策略,在一張張盤根錯結的產業「迷網」中,迅速找到解決路徑。
──劉麗惠 台灣電視公司副總經理
脈絡思考對我在推出「繪動敦煌」多媒體藝術作品時很有啟發,讓我們公司開拓了大陸市場,也完美地讓國寶藝術重生。希望大家能透過蕭老師這本書開啟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
──陳文旭 意庫行銷諮詢公司總經理
蕭老師這本書讓人廢寢忘食、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企業更多創新的傳奇!
──林雅萍 吳是廣告公司副總經理
不管從事哪種行業或面對何種難題,透過《思考的脈絡》的案例, 一定能找出自己專屬的解決之道。
──王繼源 新極現廣告公司總經理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硬體產業或軟體服務業,都可以由本書案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身為企業的創新成員或當家領導,一定要來領會這本書不可言喻的妙用。
──劉淑慧 和信超媒體戲谷分公司前副總經理
讀這本書時,我總是在淺顯的案例中得到醍醐灌頂般的啟發。需要被打通的不只是企業的創新脈絡,我們都需要順著脈絡去看見另一個被忽略的世界。
──林慧琳 富智康科技
大力推薦的好書,市面上很少商管書能夠提供這麼多深度採訪資料。不論你身處任何行業、職位,這本書都能幫你打通任督二脈,有茅塞頓開之喜悅。
──蔡明瑾 年代電視公司副總經理
透過蕭教授《思考的脈絡》內許多娓娓道來的故事,你將發掘,所有的細節與創新機會正向你招手。看完後你必能找回自己人生中所失去的環節,也會由脈絡裡找出你未來的契機。
──盧克文 達電基金會董事
《思考的脈絡》一書帶著我們尋找本世紀的創新脈絡,蕭老師深入淺出的研究、無私的分享,給予讀者最具時代性的思維,脈絡思考也將會是當代最時尚的管理觀念。
──馮亞敏 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