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哈佛教授.知心的忘年之交.無私的人生嚮導
霍華.史蒂文森Howard H. Stevenson
霍華教授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超過四十年,獲頒榮譽教授(Sarofim-Rock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eritus)。他曾任哈佛商學院資深副院長、資深副教務長、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前董事長、外部關係總監。他不僅創辦哈佛的「創業」課程,他對創業精神的定義──創業精神就是追求機會,而不考慮所能掌握的資源──更成為企業管理界的金科玉律,可謂哈佛大學的「創業管理之父」。
除了教職之外,霍華曾任製造與金融服務業的高階主管,並身兼多家企業董事。他與人合作創立Baupost財富管理公司,曾任執行長一職。該公司目前操盤金額逾220億美元。他也是哈佛大學史上最成功的募款人,為學校籌得逾6億美元的資金。他2011年於教職退休,學校為表彰他的貢獻,成立霍華史帝文森企管講座教授席位。
四十年來,他在哈佛教過數千名MBA學生和企業領袖,現於世界各地和專業領域都極有影響力,他們都把霍華視為良師益友,遇到疑難時,不斷前來請教他的意見。
這位無私的人生嚮導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分享智慧而務實的幸福課:
●「經營事業,也要經營人生」,每個人都需要打造專屬的願景。
●即便不是創業家,也要發揮創業精神。
●人生轉折有正有負,要懂得借力使力。
●打開「預測力的探照燈」,降低生活與工作的風險。
●無論做決定或行動,「要濺出水花,更要激起漣漪」。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擁有專屬的幸福。
康乃爾大學餐旅學院畢業後,在觀光業和幾家美國公司做過幾年事,後來開創全國社區教育計劃,也擁有自己的連鎖事業。
取得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學位後,負責為哈佛大學至海外募款。目前是紐約Axcess Worldwide的共同創辦人與總裁,專門為許多知名品牌促進夥伴關係、激發創新構想,為業界名人搭建合作橋樑。
目前與妻子和兩名幼子住在紐澤西州。
白天是哈佛大學學術與發展規劃處處長,晚上則是劇作家、自由作家、丈夫與父親,舉家住在波士頓附近。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任東吳大學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譯有《第一眼就看出問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自造者時代》、《蘋果設計的靈魂》、《因為堅持,所以贏》、《超成功對話術》等書。
序 屬於你自己的智慧之道 郭瑞祥
第1章 經營事業,也經營志業
人生很複雜,有時甚至是苦澀的,常常充滿困惑與變數。創業時,我們會擬定營運計畫書;想要活出精采的人生,難道不該花同樣心力來好好規劃嗎?
第2章 借力使力,彈回正軌
轉折點的型態五花八門:有正面也有負面,時而簡單時而困難,或明顯或細微,你可以抓住機會、借力使力,也可以任由它擺布。轉折點本身雖然很關鍵,但你如何反應也同等重要。
第3章 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是指先花時間勾勒出未來願景,工作和生活裡所做的決定,都以這個願景為依歸。
第4章 平衡木上的雜耍人生
時程如刀劍懸在心頭。時間或早或晚:決定了每件事。正如沙漏般:時間終究流逝而過。
第5章 衡量價值
如果你真正想喝的是柳橙汁,有必要榨出一大缸葡萄柚汁嗎?
第6章 別自欺欺人
如果你的事業滿足感建立在是否完成特定的職涯目標上,請務必先確定你有沒有本事。
第7章 心裡的自己比不上眼中的別人
自信不代表自負。說自己擅長某件事,不代表就是在吹捧自己。
第8章 鏡中的馬賽克
人生的衣櫃裡,西裝不會分門別類標著「成功」、「充實」與「富有」,你拿出來套上就好。天底下沒這種事。
第9章 尋找人生催化劑
只要我有心得可分享,我就覺得有與人分享的義務。只要我有能力接受新體驗和新挑戰,我就能從前人的經驗獲益。
第10章 建立個人專屬董事會
失足掉入地洞時,最怕一群人吵著怎麼救你出來,於事無補。最好是有人跳進來,跟你說:「我也掉進來過,我們來一起想辦法脫困。」
第11章 企業文化微積分
對你沒幫助的企業文化,讓你工作賺錢;對你有幫助的企業文化,讓你修練人生志業。
第12章 打開預測力的探照燈
我認識的企業家,很少有人喜歡冒風險。他們懂得管理對冒險的恐懼感,也學會不畏風險向前行。
第13章 化敗績為動力
別人眼中的失敗,在我看起來,卻是沒有成敗之分的事件,裡頭蘊藏深意,涵蓋許多新資訊、新契機,讓人可以針對某一項做法進行評估與調整。
第14章 人生但求漣漪
把石頭丟到水池,最先激盪出的是水花,隨後有一圈圈漣漪從中心點往四面八方擴散。許多人在做事業決定時,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效果──激起水花。
人生要經營得充實─生活有幸福感、工作有成就感─必須要能妥善安排時間。當然,人生在世時間有限,我們終究有離開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所以該怎麼做最妥善的運用,成了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
.人的本性與抱負有許多面向,該如何分配時間經營?
.我們安排時間的方式,讓我們有成就感還是覺得不滿意?
.我們安排時間的方式,是否幫助我們實現最重要的需求與渴望?
.發生事情時,我們是否只會被動處理,無意間揮霍了寶貴的時間?
這些問題如果還不夠嚴重,那麼請記住,時間並非唯一有限的資源。人的體力與精力都有限,不管是工作、騎越野車、教小孩算數學、整修房子、熬夜看體育賽事或選秀節目,都需要體力。情緒與適應力也有限制,不管是應付冥頑不靈的老闆、照顧生病的父母、準備證照考試、還是努力遵守新的節食計畫,都是如此。當然,我們的財務資源也有限。
幾年前,曾任加州教育局局長的萊絲(Bonnie Reiss)跟我分享了一句諺語:「要讓上帝哈哈大笑,只要跟祂說你做了計畫。」我很喜歡這句話,它提醒我們,人都喜歡規劃生活、安排時間,但不要期待會有太多成果。這句話的含意是,人生難以逆料,不應該一廂情願以為時間與精力都在掌控之中,永遠不會出錯。我自己經歷搶救兒子的體驗後,實在再認同也不過了。
然而,如果完全以這個觀點過生活,未免太被動,發生事情的時候,也不會想努力善用機會。再說,我們所做的每一分努力,並不見得都會被上帝嘲笑。所以我提醒自己,「難以逆料的事情」是轉折點,而且如霍華所言,若能把眼光往前看,思考如何因應人生中的轉折點,就能節省時間與精力。
換句話說,經過「深入思考」後,我們在決定如何投入時間與個人資源時,就能做出比較好的安排。儘管人生不見得都能照原定計畫進行,但制定計劃可以幫助我們站穩腳跟,在事業上用最妥善的方式投入時間與精力。正因為如此,霍華才會認為每個人一定要勾勒出終身願景,透過這張全景圖,才能看到我們走到人生盡頭時,理想的自我是什麼模樣,理想的生活又是如何。
然而,霍華提醒每個新手創業家。「制定策略只是起步。大方向的策略告訴你目的地在哪裡,細部操作的戰術才是你要開的車。事實上,要到達目標的路有很多,要走哪一條,需要從戰術面著手。」
戰術面的決定都很困難,包含要投入多少時間、精力、金錢,挑戰性非常高。
還記得阿波羅十三號的太空人嗎?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們的任務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只有一個明確目標,沒有模糊空間,也沒有其他目的地與路徑可供權衡,可使用的戰術有限,選項相當清楚。對於生活在地球的我們,日常生活所面對的選擇,重要性比他們小太多了,但對我們個人事業卻有極為複雜的影響。如何安排時間與付出精力(包括體力、情緒、心思),選項何其多,有時候要從中選擇實在很困難。若要做到沒有缺憾,就更難了。
許多人會說,這就像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穩定而舒適的平衡點。這句話要是被霍華聽到,他可能會嗤之以鼻。
他說:「當我聽到別人說要為生活找到平衡點時,我總認為他們常常把人生當做是靜態的,好像人生的各種面向會乖乖站在那裡,兩隻手個別撐起二十磅重的重要事務,雙腳穩穩地踏在同一處。對於不動如山的雕像,或許還能成立,但哪有人不動的。大家都會想辦法往前走,在前進的過程中,各種目標與重要事項的相對重量會一直改變,更別說人生的潮流趨勢也會跟著漲退,沖走腳底下的沙。」
「我們要把『平衡』當作動詞,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名詞。」霍華說。
「所以……」有天我發現,他受不了別人講到平衡話題時問他:「如果說平衡太靜態了,那用什麼比喻比較好呢?怎樣才能捕捉到修練人生志業的挑戰性呢?」
他想了一會兒,露出大大的微笑,說:「就像在奧運比賽耍雜技,手中拋著雞蛋、網球、刀子,邊耍還要邊走平衡木。」
「這樣比喻很怪卻很貼切。」我回說:「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說:「因為日常生活的細部決定要下得好,必須像雜耍一樣,邊思考邊處理許多事情。除了必須心無旁騖,平衡感也要好,還要有勇氣一步步往前走。難度超高,就像人生一樣。」
走在人生的平衡木上,每個人都必須一邊拋接雜耍、一邊保持平衡,努力把各式各樣的重要事項、渴望與需求處置好。有些事項好比網球,拋接起來相對容易,就算不小心漏接,負面影響也不大;我們只需擔心一次要處理幾個就好。有些事項好比雞蛋,好掌握卻很脆弱,一次不能拋接很多顆。偶爾,我們也會拋接到利刃、保齡球,或是水晶花瓶,情況就更有趣、更具挑戰性,甚至叫人害怕了。
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各種「自我」與「面向」─才有辦法在一心多用時,做出明確而有效的決定。這不是一輩子僅此一次的過程;你不能說:「我已經想得很透徹,只要踏上平衡木就萬事OK。」
時間、精力、腦力、情緒的管理是個動態過程,你沒有辦法啟動自動導航模式,一切就會水到渠成,也不能有不切實際的預期。
一心多用的功夫要做得好,需要制訂清楚明確、以終身願景為依歸的選擇,一方面決定要拋接什麼東西,一方面決定走在平衡木上要採什麼步法。人生最後的得分,不在於走得多快多遠,也不在於我們手上拋接多少東西,而是在過程中有多享受。
屬於你自己的智慧之道
郭瑞祥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除了教學、研究很傑出外,這幾年似乎也流行寫「人生管理」相關的書,也就是運用管理的專業,提出在人生及職涯的建議。或許是一種巧合,或許是一種必然性,在管理的殿堂中,理論能結合實務,又能延伸至職場及人生,更能顯現管理的一般性。
之前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即是運用管理創新的觀點,提出了人生三項重要的課題。而這本由創業大師霍華所分享的《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則是透過對話的方式,教大家如何追求成功而美滿的人生,書中觀點有如《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樣豐富。
綜觀全書,這位無私的人生導師跟我們分享雋永而實用的幸福課。書中借由作者與霍華教授的對話,再穿插一些案例,並不像立論嚴謹的教科書直接提供確切的藍圖,讀者若能聯結到自己生活的實際體驗中,更能深刻領會。
年輕求學時代我曾住在哈佛大學所在的查爾斯河畔六年,或漫步、或慢跑。如今藉由本書的閱讀,似乎又重回當年之光景。只是年輕時,追求的是知識,現在這個年紀,則更體會智慧及幸福的重要性。也願讀者能在本書中尋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智慧之道。
創業大師霍華教授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追求成功而美滿的人生,書中觀點有如《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樣豐富。
——郭瑞祥,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這本書透過真情對話,分享「如何把人生當成事業來經營」,幫助讀者勇敢挑戰人生重大的轉折,開啟人生幸福旅程。
——徐光宇,統一星巴克總經理
過度繁忙的生活,容易讓人忘了奮鬥的初衷。這本書就像個老朋友,對著心底的你暢談,喚起那遙遠的動力,帶領你展開「沒有遺憾的人生」。
——劉軒,作家、DJ、創意人
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因此,凡事要「多學一點、多做一點、多玩一點」,人生才會精彩有勁!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全書洋溢著工作與人生的可貴見解,一點就通,年輕一輩讀過必可受惠。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發人深省……讀來令人不忍釋手……可說是MBA版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財富》雜誌(Fortune)
看似師徒兩人的閒話家常,但讀畢才發現自己學到滿滿的寶貴知識與建議。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Review)
霍華的智慧、見解與表率,多年來造福無數的哈佛商學院學生與全球各地企業主,衷心期盼讀者也能從這本書親炙大師風範。
——麥克阿瑟(John McArthur),哈佛商學院榮譽院長
本書洋溢智慧哲思,教你我面對人生轉折時如何化險為夷。
——奧茲(Dr. Mehmet Oz),美國著名心臟外科醫師
這是一本兼具理性與感性、智慧與情感的好書,彷彿《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遇上《這樣求職才會成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可謂永恆經典。
——葛洛絲曼(Mindy Grossman),HSN, Inc.執行長
這本書,每個大一新鮮人都該買,每個畢業生都該讀。不管是對哲學有興趣還是讀醫學預科,無論是未來的律師還是明日的經理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都是一本無價的人生指南,帶領即將入學的新鮮人規劃前景,也引導即將畢業的大四生思考事業前景。
——畢夏普(Don Bishop),聖母大學招生與獎學金處處長
對於所有想追求職場幸福感的人,這本書無疑是一個人生大禮。
——蔻普(Wendy Kopp),「為美國而教」創辦人與執行長
文筆優美,論點精闢。不論男女老少,都應拜讀《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羅斯福斯基(Henry Rosovsky),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院前院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