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速效的菁英教育只會減低學習欲望,
讓孩子盡情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維持挑戰未知的動機,
才是刺激大腦成長的不二法門。
跑得比別人快一定就會贏嗎?錯誤的菁英教育教出來的孩子,就如人工催熟的蔬菜,雖然一樣會長大,卻缺乏充實的內涵。
「理科腦」是孩子面對未來社會的最佳武器!
所謂「理科腦」,指的並不是擅長算數或理科的腦袋,而是即便遇到沒有解過的問題,也能運用過往的知識和經驗,仔細思考,導出正確答案的能力。
本書作者認為,面對日趨複雜的多元社會,單純的技能已不足以應付所有難題,但是,擁有「理科腦」的孩子,卻能從眼前的事物或課題中抽出幾項重要因素,再根據簡化的模式,釐清思路,找出自己認為最好、最適切的解決之道。
培養理科腦不需深奧的理論或方法,首要原則是孩子能否能樂在其中
「理科腦」必須經過刻意訓練才能培育,並非長時間不停的大量學習就能擁有。本書介紹了許多訣竅和實例,只要按部就班的在生活中為孩子創造各種學習、體驗的機會,必定可以在大腦黃金發展期(小學六年級前),讓孩子得到最多的成長。
過分局限孩子的活動,只會讓他們喘不過氣來,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室,讓孩子盡情體驗,自然可以得到最佳學習效果。
◎不要把孩子關在高樓裡,要盡量帶他們接觸自然,讓感官得到充分刺激。
◎和孩子一起做一頓飯所能學到的理科知識,遠遠多過在乏味的教室裡枯坐一整天。
◎善用聯想法,可以讓孩子腦海裡的知識庫無止盡的不斷延伸。
◎把客廳整理得一塵不染,只會降低孩子的聯想與探索能力。
◎知識和思考並非成一直線,要盡可能鼓勵孩子思考,勇敢發問。
◎憤怒的言詞無法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遠。
◎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能夠相信自己,勇於接受下一次的挑戰。
「單憑能夠拿到好成績的『聰敏腦袋』,並無法擁有堅強活下去的力量,孩子們還需要隨機應變的思考方式和充分表達思想的能力,才能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順利完成自己的目標。」
──西村則康
日本名門指導會代表、國中入學考試資訊局主任諮詢員、侍讀者。身為一名專業家庭教師,三十多年來致力於指導國中、高中入學考試。授課方式絕非千篇一律,而是在當下循循善誘、適時提點,每年成功指導多名學生考上競爭激烈的頂尖國中。包括男校前三志願的開成、麻布、武藏;女校前三志願的櫻蔭、女子學院、雙葉;以及灘中學、洛南高中附設中學、東大寺學園、神戶女學院等校在內,上榜人數至今已超過兩千五百人。由專業家庭教師組成的「名門指導會」,讓學生不再認為考試學習只有背誦和單調乏味的習題,同時也幫助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建立「為什麼?」、「所以會怎麼樣?」的思考觀念。每位講師都深受歡迎,課程預約均排至隔年。為了讓親子關係因為考試更加緊密,西村先生也會為父母針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術、問候法等提出相關建議。此外,也頻繁登上家庭教育雜誌等媒體,積極傳遞相關資訊,並在有十六萬名媽媽都積極參考的國中入學考試NO.1網站「善用補習班的方法」(かしこい塾の使い方)中,仔細回答每位家長的詢問。著有《為什麼我家的孩子能考上?——國中入學考試「善用補習班的方法」》、《自己培育會讀書的孩子~專業家庭教師教你打下合格基礎》等書。善用補習班的方法(かしこい塾の使い方) http://www.e-juken.jp/西村則康網站(西村則康サイト)http://www.nishimuranoriyasu.com/ 西村指導會(名門指導会)http://meimon.jp/西村則康的理科腦育兒俱樂部(西村則康の理系脳子育て倶楽部)http://www.facebook.com/rikeinou
日本法政大學大學院畢業,現為專職譯者。
在天下文化的譯作有《這些心理學實驗告訴你這樣做事最有效》、《世界最新醫學證明不疲累、不疼痛的究極身體》、《簡單思考:LINE前任CEO首度公開網路時代成功術》、《吹風機溫灸術:穴道熱熱吹,病痛快快好》、《為什麼世界頂尖人士都重視這樣的基本功?》、《1%的力量》等書。
推薦序 順應孩子的天賦和喜好,就是最好的教育
前言
第1章 孩子的能力在十歲前便大致底定
1 能讓孩子自在成長的家庭,都有極為重要的共通點
2 絕大多數的菁英教育都是錯誤的
3 只懂得技巧的孩子,考上國中後便會停滯不前
4 錯誤的讀書習慣會使孩子長大後一無是處
5 用功讀書的時間,不見得和成績的成長幅度成正比
6 補習班的作業不可以全部做完
7 不必做「偉大的父母」
8 「有志者事竟成」是念文科的父母常有的迷思
9 最差勁的親子對話就是:「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很開心」
10 爸爸不可以插手孩子的教育
第2章 看出「聰明孩子」的四項關鍵
1 「算術好」不代表「聰明」
2 單靠敏銳直覺的孩子,到了小學五年級極有可能一落千丈
3 不必炫耀「我家孩子會背九九乘法表」
4 能夠順利考上理想學校的孩子,通常「有預感自己會成功」
第3章 培養最佳腦力的23項法則
1 住在高樓大廈的孩子不容易展現才華
2 為什麼許多高知識份子都是昆蟲迷?
3 小學四年級之前能說三千次「原來如此!」嗎?
4 會問「為什麼?」的孩子,通常對自己很有自信
5 廚房是孩子的超級實驗室
6 讓孩子對理科產生興趣的「聯想」法則
7 懂得要求老師「等一下」的孩子會不斷成長
8 孩子能教媽媽,是理解學習內容的重大指標
9 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親子對話
10 父母的「責罵、教訓」孩子九九%都不會聽
11 媽媽是孩子的最佳支持者
12 滿分一百分卻只考了三十分,也要大力稱讚
13 客廳要保持適度凌亂
14 對大腦最有益的三種遊戲是將棋、神經衰弱、黑白棋
15 十歲時,就算孩子說將來想當「鹹蛋超人」也無妨
16 不會使用圓規的孩子無法培養理科腦
17 握筆方式對成績的影響極大
18 答案紙要放在右眼前方
19 孩子最擅長的「敷衍思考」很危險
20 加強數字與計算能力的祕訣
21 利用○△╳學習法培養瞬間看穿的能力,並提升效率
22 能夠考上理想學校的孩子,通常不以考滿分為目標
23 心智圖可培養理科腦
結語
※住在高樓大廈的孩子,不容易展現才華
不斷累積感官刺激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位於市中心的高樓大廈愈來愈受歡迎。住在視野一覽無遺的高樓層,儼然成了最受人們嚮往的生活形態。
但是我覺得,住在大廈高樓層的孩子們似乎不容易展現才華。或許是因為現在很多媽媽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平均來說,孩子們的程度都相當不錯,但是,出色得足以讓人發出驚歎的孩子卻少之又少。
我想,這是因為許多孩子都在高樓大廈這種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下成長,接受的刺激太少。
若是住在高樓層,由於家中的窗戶不可能時常開啟,孩子便無法聽到風吹、下雨或鳥兒鳴叫等自然界的聲音。如果走廊又鋪了地毯,那就連腳步聲也聽不到了。
孩子在這段期間應該多接受刺激才能不斷成長,但這樣的成長環境,我覺得不是很理想。我認為孩子從小要多累積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官刺激才行。
事實上,不僅住在高樓大廈的孩子如此,所有住在城市裡的孩子都有這方面的問題。
實際碰觸泥土,可以感受土壤的味道、溫度與溼度,隨著季節的變換,還可認識泥土中各種不同種類的雜草。往下挖掘,更可以發現土壤底下住著各種昆蟲。
比起只對著植物照片感嘆:「好美!」的擬似體驗,用感官親自接觸植物與嗅聞泥土味道的真實經驗,更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隨著經驗的累積,遇到國語方面的問題時,便能運用自己的感官理解書中的情景與主角的心境。
沒看過火焰,缺乏真實體驗的孩子們
我深深覺得,透過皮膚感覺與身體感受累積的經驗量與質,對孩子的將來影響甚深。
當我在教某個孩子理科的「燃燒」單元時,我問他:
「你知道木炭是什麼嗎?」
他回答說:「不知道。」
我再試著解釋:
「木炭就是炭啊,烤肉時會用到的黑色東西,知道嗎?」
「我沒烤過肉啊。」
「這樣啊,原來你沒看過炭。那你只要記住,像木炭那樣的物體燃燒時不會產生火焰,只會燒到變紅,燃燒氣體才會出現火焰。像廚房的瓦斯爐,因為是燃燒天然氣,所以會產生火焰。」
「還是不懂。我們家廚房的電磁爐又不會有火。」
對了,他們家是全面電氣化。
不明白電車追過電車的感覺
再舉一個缺乏真實體驗的例子。
有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怎麼也無法理解速率的問題。由於他很少搭乘列車眺望車窗外的景色,所以,不了解「列車追趕其他列車,最後終於追過」的感覺。
我也發現,不擅長交通工具速率問題的孩子,對於時鐘的速率問題也相當頭痛。他們無法理解緩慢移動的時針,以及多次追過時針的分針,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例如,這道問題:
「一點到兩點之間,時鐘的分針和時針會在幾點幾分時成直角?」
我先讓孩子在「一點」的位置畫上時針,接著對他說:
「畫出和時針成直角的分針,大概在哪個位置。」
即便如此,孩子仍是不懂。
由於現代的時鐘性能極佳,我們幾乎不用因為時鐘不準,而轉動指針、重新對時,更何況有不少人是用電子鐘。
「分針追過時針後,再把它轉到剛好和時針形成直角的地方就好了。」
但孩子還是無法想像時鐘的分針會停在哪裡。
每當看到這樣的孩子,便讓我深深感受到實際體驗的重要性。
摘自《讓孩子什麼問題都不怕!》
既然如此,到底該如何培育擁有「理科腦」的孩子?
有一點必須注意,「理科腦」絕對不是指擅長算術或理科的孩子,也不代表要把孩子栽培成未來的科學家或研究人員。
以算術為例,具備「理科腦」的孩子可以理解數學公式的本質。即便遇到沒有解過的問題,也能運用過往的知識經驗,評估「之前用過的某個程序好像可以解決這道問題」、「要花多少時間、多少步驟解開問題」。也就是從「預估」到「實行」,再自行「驗證」正確與否的過程中,導出正確答案。
這種用腦方式便是「理科腦」的特徵。由於大腦會在小學六年級左右發育完成,所以我總是希望孩子能在此之前培養「理科腦」。「理科腦」的培育必須經過刻意訓練,但並不代表長時間不停大量學習就是好事。
當孩子長大成人、踏出社會,「理科腦」依舊能發揮用處,如前面提到的「預估→實行→驗證」這一連串過程,也能實際運用於社會上。因為它與工作的流程完全一致,所以,擁有「理科腦」的孩子踏出社會後,都能從眼前的事物或課題中抽出幾項重要因素,再根據簡化的模式釐清思路,這就是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出最佳結果的能力,他們和努力卻徒勞無功,或者完全提不起工作熱忱的人形成強烈對比。
此外,「理科腦」也能為自己安排一場精彩又豐富的人生,也就是自行設定人生的目標,並且依照流程按部就班實行,最後成功達成自己的願望。因為所謂生涯規劃,就是不斷重複「預估→實行→驗證」的過程。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極其複雜,因果關係不再那麼純粹。在前景看好的經濟高度成長時期一切順遂,如今卻陷入困境,其中原因並不單只是日本經濟不景氣而已。現代最需要的,便是面對錯綜複雜的情況,還能以自己的觀點抽絲剝繭、同時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剖析未來形勢的「理科腦」。說得直接一點,這正是能夠在以實力取勝的現代社會中存活的力量。
摘自《讓孩子什麼問題都不怕!》前言
順應孩子的天賦和喜好,就是最好的教育
陳安儀( 親職教育作家)
讀這本《讓孩子什麼問題都不怕》時,感覺非常過癮,很多地方都讓我會心一笑,而且點頭如搗蒜。
比方說:「把刊載著美麗宇宙圖片的科學雜誌,或是近代文學名著等書籍不經意的放在顯眼的地方……如果孩子不感興趣,那就算了。」這正是我家的寫照。我也和作者一樣,強摘的果實不甜,強迫學習通常只會得到反效果。
作者也說:「絕大多數的菁英教育都沒有什麼用處。」、「我對菁英教育的實際感想便是,犧牲絕大多數的孩子,造就極少數出類拔萃的高材生。」這幾句話我也深有認同。我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在一個均衡的社會環境中,尊重每一種才能,所有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另外,作者也提到:「最近的家長通常會趁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們接受英語教育,但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讓英語這項外語的能力超越母語。」這一點我也非常認同。我常常告訴我作文班學生的家長,一個人一定要有一種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通常是母語,而且,若想找到自己的民族社會認同感,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最後,當我看到作者說:「『今天在學校怎樣?』、『還好!』是最差勁的親子對話。」時,我不禁大笑!因為這也是我在「親職講座」演講時,經常遇到的親子問題。一個缺乏深入交談或永遠只使用簡單對話的家庭,不但無法訓練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也無法鍛鍊孩子有條理的表達,對孩子確實沒有好處。
本書提出了許多教養的理論,乍看之下雖然有點突兀,但看完作者的解說,卻也讓人覺得言之成理,習慣傳統教育方式的家長,或許可以藉此得到不同的撞擊,並針對自己的育兒方式進行反思。
摘自《讓孩子什麼問題都不怕!》推薦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