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的社會迷霧指數似乎有節節升高的趨勢,
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具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智慧的人,
帶領我們脫離意識型態霧區,走向風平浪靜,充滿美麗憧憬的明天。」
王端正曾任中央日報總編輯,近年投身慈濟文化志業。
他以入世的觀照與出世的思惟,寫下身處動盪時局中的觀察與領悟,
以及近年的閱讀心得,帶領讀者撥開世間迷霧,尋得生命的風華。
在風雨飄搖的人世間,
追尋生命的風華,
找到的卻是看透繁華的清澈。
王端正曾任中央日報總編輯,近年投身慈濟文化志業。他的散文,有中國水墨畫的意境,清淡幽雅,意韻深遠;本書除了收錄他身處動盪時局中的觀察與領悟之外,也集結他近年的閱讀筆記。
王端正以入世的觀照與出世的思惟,帶領讀者體會書中所言:「風也好,雨也好;順也罷,逆也罷,只要有一分淡泊,二分自在,三分覺醒,都可以逆順從容。」他提醒讀者——唯有清明的智慧,方能撥開世間迷霧,尋得生命的風華。
序 看見人間風華 方菊雄
自序 生命因理想而燃燒
卷一 人間風華
智慧
【重複】
【祥瑞】
【智慧】
【嘲諷】
【流行】
【擊破】
【娛樂】
【隨便】
【戲中戲】
【珍中珍】
【巨靈】
【理性】
至情
【至情】
【豪氣】
【望鄉】
【沾戀】
【知己】
【奸雄】
【孤寂】
【我思】
【生命與愛】
【享受】
【情義世界】
治道
【人禍】
【過客?】
【戒殺】
【盲點】
【墓誌銘】
【顛覆】
【科學】
【舞台】
【治道】
【無知】
【一身傲骨的貫休】
奇蹟
【無常】
【賞畫】
【賞竹】
【奇蹟】
【神通】
【虛幻的仇人】
【都是面子惹的禍】
【笑傲江湖寄此生】
【北京計程車的守護神】
【抉擇】
【SARS的醒悟】
【醫病】
卷二 品讀生命
【永不凋零的情義】
【忍讓笙笛成絕響?】
【神祕的雪域,歌樣的民族】
【策馬西域古道,再履玄奘足跡】
【台灣特有種的豔麗與風華】
【群龍狂嘯的年代】
【吟唱這片在風中搖盪的綠葉】
【風流消盡,空留追憶的長江三峽】
【用心走進現實,用情貼近自然】
【一章尚未休止的悲壯史詩】
【站在浪頭上遠眺——認識「南島語族」的千古傳奇】
【藍藍的海洋 白白的雲】
【欲將新綠拭卿淚】
【進也好,退也好】
【不執不泥】
【平淡最甜】
【老漁翁】
無知
有許多人不是太過無知,就是太過自以為是。
太過無知,就會人云亦云,不辨是非,難知對錯;太過自以為是,就會專斷跋扈,不聽諫言,不別善惡。兩者的共同特性都是「但憑喜樂,一意孤行」。
當人類喊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之後,傳統的禮教和法律的約束,就逐漸步下人類社會的舞台。這就是為什麼地不分中西,時不分古今,每個朝代都會有人大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原因。
既然「人是萬物的尺度」,於是人人以自已的觀點判斷是非;以自己的標準分別對錯;以自己的喜怒區分善惡,於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生活態度出現了,法律成為障礙行為的絆腳石,道德成為一意孤行的眼中釘,整個社會不是得了「昏睡病」,整天躺在已經腐化的病床上,人云亦云;就是得了「狂妄病」,整天站在虛幻的司令台上口出狂言,發號司令,以一己的偏見,養育日漸狂妄的傲慢。
兩千多年前以身殉道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針對當時雅典社會的這種弊端,提出了振衰起敝的根治良方,那就是以理性為主軸的真智。他認為:人應該時常反躬自省,人的最大智慧就是「自知自己一無所知」。
只有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才有可能獲得真知。如果認為自己已無所不知,那就真的是無知。所以蘇格拉底才說:
造成錯誤的,既不是那些已經知道的人,也不是那些自己知道他不知道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的人。
人生最大的無知是傲慢與偏見,最大的錯誤是固執與詭辯。當古希臘人喊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後,「我是萬物的尺度」的傲慢就隱然出現了。當人類「強不知以為知,以偏見為正見,以傲慢為狂狷,以放縱為自由,以揮霍為慷慨,以顛倒黑白為特立獨行」時,偏執與詭辯就開始蠱惑人心了。
詭辯之所以能蠱惑人心,完全建基於人們的無知上。
古希臘時代有一位有名的詭辯家,名叫普羅塔戈拉。他用詭辯的方法蠱惑了不少人心,讓社會籠罩在一股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對錯不顯的迷霧中。他廣招門徒,用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調,贏得最佳辯士的美名。
普羅塔戈拉的學生中有一位名叫歐亞塞盧的人,當他拜普羅塔戈拉為師時,就和他的老師約定,由歐亞塞盧先付一半學費,另一半學費等他學成後打贏第一場官司再付。
經過一番的努力學習,歐亞塞盧終於學成出師了。出師後的歐亞塞盧一直以尚未打贏第一場官司為由,拒付另一半學費給普羅塔戈拉,於是雙方起了爭執。
普羅塔戈拉很有自信地對歐亞塞盧說:「如果我起訴你,不管輸贏,你都得付我另一半的學費。因為如果我贏了,法官必須讓你付我另一半的學費;如果我輸了,你贏了,你也必須付我另一半的學費,因為你打贏了第一場官司,依約定你必須付我另一半學費。」
歐亞塞盧聽了後頗不以為然地說:「正好相反,不管輸贏,我都不必付你另一半的學費,如果我贏了,法庭會判我不必付錢;如果我輸了,我就沒有打贏第一場官司,按照協議,我當然也不必付錢。」
像這樣的詭辯,在你來我往中,彼此都充分利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故爭論依然喋喋不休,難獲共識,形成一種所謂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論述弔詭。不僅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產生了迷霧作用,對社會大眾的價值體系也產生了擾亂性的負面影響,於是無知民眾的思想就愈容易陷入「聞聲起舞」、「人云亦云」與「不知所措」的迷惘之中。
我們姑且把這種社會思惟的迷亂現象稱為「社會的迷霧」。或許這種社會思潮的迷亂現象,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可能產生,只是這種「社會的迷霧指數」愈高,社會價值體系的混亂程度就愈大,跟隨而來的社會疏離心與群體的冷漠感也就愈來愈嚴重了。
一個愈祥和、愈安定、愈清明的社會,它的社會迷霧指數必然愈低。換句話說,在這樣的社會裡,社會的價值體系既鮮明又清晰,人人「智,足以別善惡;明,足以辨是非」,詭辯難惑其心智,煽動難亂其耳目。這樣的社會人人都能反躬自省,人人不再無知,人人也不再自以為是。
在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或許可能富足到什麼都有,但必然有一項沒有,那就是智慧。古人說:「磐石千里,不為有土;愚民百萬,不為有民。」如何讓老百姓深具智慧,就要從教育著手了。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
只有哲學執政的國家,或者只有統治者精通哲學的國家,才是人類最理想的國家。
他的意思是:只有讓具有智慧的人來領導國家,或者只有讓領導國家的人具有智慧,這樣的國家,社會才能祥和安定,人民才能恬靜富足,才是人類最理想的國家。這就是柏拉圖心目中的「烏托邦」,人人心裡頭的理想國。
現在台灣的社會迷霧指數似乎有節節升高的趨勢,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具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智慧的人,帶領我們脫離意識型態霧區,走向風平浪靜,充滿美麗憧憬的明天。
看見人間風華
方菊雄
最精微奧祕的氣質、文采、境界、格局皆可稱之為風華。
每一個世代都有一些默默耕耘,拔地向天,凜然堅持著理想的人物。
王端正先生便是我所認識的這樣一個人。
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信手拈來、妙筆生華」,「開口動舌,盡是絕妙好辭」,他的文章在文學的浪漫裡有著謹密的邏輯思惟,他的為人在舉世淘淘的滾滾紅塵中,保持著開闊的胸襟,永遠以大格局的思考,在關懷著歷史的價值,大地的變遷,蒼生的命運。搦柔翰之管,上下古今,教我們看見「人間風華」,也教我們細細「品讀生命」。
本書卷一「人間風華」分為智慧、至情、治道、奇蹟四篇,要皆以展現人生的哲理為主,用了解過去來解釋現代。運用哲人的智慧,理解長青的至情,以一句話或一個故事來幫助現代人解惑反思,大至國家,小至個人皆可以修身養性來克服困難面對挑戰,文章雖小塊,但言之成理,對人生價值,待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幫助。
「治道」是一種「奇蹟」,「奇蹟」也可以是一種「治道」,因奇蹟非不可為而為,而是一種心念;「治道」非不可求而得,也是一種心念;只要心念不枯,觸目都是奇蹟,而觸處也會盡成關懷,關係著萬民百姓生活的國家大政,豈可不慎。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人們至今仍懷念著「漢唐盛世」,只為百姓能稍稍免於流離,得以安居樂業,土地得以生養,文化得以豐潤,如此而已。然而這是「奇蹟」呢?還是「治道」有方呢?都是也都不是,是人為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唐代沒有魏徵,就沒有「貞觀之治」。魏徵諫言,從不畏懼。他的膽識和卓見,為「貞觀之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魏徵病逝時,太宗親臨痛哭,並罷朝舉哀五日,後來太宗臨朝時流著淚對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當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鏡矣!」魏徵的勇氣與智慧,唐太宗的肚量與胸襟,一諫一聽之間,傳成君臣的佳話,也成就了有唐一代的豐盛。
「人間風華」散為諸篇,合之成鏡,讀之足以映照人心之清濁,警惕日漸淪喪之世風。
本書卷二「品讀生命」則是從《經典》雜誌所報導的大事或出版的書籍中,把文章濃縮發揮。從〈永不凋零的情義〉開始,一路帶領著讀者深入古往今來那些用「情義」灌溉生命,用行動鑄造歷史的崇高心靈,人物遠至玄奘大師的西域行、鑑真和尚的東行記,近至中國少數民族的紀實;空間遠至須彌山以東、香格里拉以西,近至台灣本土,這四百年來的歷史滄桑;物種大至已然絕跡的恐龍,小至「我們姓台灣」的特有原生種,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卻不繁雜,文字精簡卻值得深思,雖尚未窺得全書之貌,然藉此卻已能得個中三昧,如果讀者願意跟隨著這一卷的導讀,而深入其書,則最起碼的文化素養應可足矣!
個人從美國回台灣十二年多,有幸與王端正先生一起在慈濟共事,深深為他那「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為人之所不能為」、「言人之所不敢言」的處世理念與風範所折服。
可惜個人的文采有限,無法完全表達對《生命的風華》這本書的喜愛與推崇;正如「神」在英文裡稱為「GOD」,但正統的猶太人寫「神」這個字卻省略掉「O」,只用「G—D」,原因是他們認為:「人們所能夠說出來的總是比事實的真相來得少。」「O」省略掉的只是象徵著他們所使用的那個字無法把全部的真理都傳達出來。文字無法包含全部的真理,英文字母的「O」或數學上的「O」都象徵著零、完美、全部或整體,就像 證嚴上人常常說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樣。
《生命的風華》題材豐富、內涵博大、道理卻淺白易懂,個人的敘述只窺見全書風貌之一、二,希望不會減損本書的風華於萬分之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