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待學生畢業時脫胎換骨
從裡到外煥然一新,已經準備好,
可以展開他個人的精采一生,可以承擔社會的棟梁角色,
可以規劃地球的未來,可以寫下歷史的新頁。
《親愛的大學新鮮人》 大學與高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當初你為了進大學而養成的一些習慣,來到大學之後很可能就不靈光了。
大學就像一座蘊藏豐富寶藏的森林,讓人興奮又迷惘,若能在一開始,便有熟識路徑的人指引,你將更容易找到屬於你的人生方向,不至於迷失其中。
本書邀集五位教育名家提供建議,娓娓道來他們過往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分析。
放遠來看,這些建議是為了引領你邁向充實滿足、施展抱負的人生,影響甚至會延續到你畢業後多年。
只要你願意靜下心來聆聽,世界,就在前方等著你。
美國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博士。1995年至2003年,擔任哈佛大學部院長。在他超過30年的教學生涯中,造就了上千位電腦科學的專才。
作者彭懷真博士為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他是個奇怪的人,做了不少新鮮事,包括寫這本書。在擔任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時,協助學生充分就業,成立九二一諮詢專線、在大陸開師資培訓班……,使該系變得熱門。他兼任台灣社工教育學會秘書長,使社工成為顯學。長期擔任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秘書長,對實務界提供各項服務。主持中廣及漢聲公益節目,也擔任報社主筆,與大眾分享他的所學所知。著有「上班族EQ與IQ」、「溝通無障礙」、「時間好經營」、「職涯新抉擇」等十數種。
紐約州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紐約州立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訪問學者、中原大學校長、美國夏威夷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明新科技大學校長。現任實踐大學校長、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書。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品味人生12講》、《傅佩榮易經課》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reurl.cc/mEZgl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信件】LETTERS
任何知識、見解及智慧並非你所獨有,而是由他處吸收而來的。 →美國宗教領袖 楊百翰
第 1封信 From:哈利 R. 盧易斯(前哈佛大學部院長)
如何在哈佛生涯中得到最大收穫?我這封信將提供若干建議。放遠來看,這些建議是為了引領你畢業後邁向充實滿足、施展抱負的人生,影響甚至會延續到你離開哈佛後多年。
第2封信 From: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九○四年,美國聖路易市世界博覽會開幕時,有一張很大的海報,上面寫著:「打開你的大門,讓世界進來。」這是多麼豪爽有自信的口氣,多麼大的胸襟!我很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放開胸襟,讓世界進來。
第3封信 From: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教授)
我們期待學生畢業時「脫胎換骨」:從裡到外煥然一新,已經準備好,可以展開他個人的精采一生,可以承擔社會的棟梁角色,可以規劃地球的未來,可以寫下歷史的新頁。
第4封信 From:彭懷真(東海大學學生事務長)
你可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各種建議,但是只有這篇是學生事務長所寫的,也因此與你有特別密切的關係──了解「學務處」的服務,認識「學務長」,是新鮮人一定要做的功課。
第5封信 From:張光正(實踐大學校長)
近年來全球經濟態勢快速轉變,全世界大學生人數暴增,機會愈來愈少,若不努力,前途必然黯淡。年輕學子必須要有全方位的準備,才能適應劇變的社會。因此,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我要和莘莘學子分享的主題。
【箴言】MOTTOES
睿智者的智慧以及世代累積的經驗,可藉由箴言而得以保存──英國政治家、首相 班傑明.迪斯瑞里
∣文學人的智慧∣
∣創意人的發想∣
∣科學人的思惟∣
∣商業人的頭腦∣
【第1封信】 From:哈利 R. 盧易斯
學子們能夠進入哈佛殿堂,都是因為中學時代學業與課外活動表現優異。希望你們繼續培養這些讓你們早已出類拔萃的特質──追求卓越;良好的品格;既能勤奮讀書,課外活動也得心應手。
但是大學與高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當初你為了申請進大學而養成的習慣,來到這兒之後很可能就不靈光了。如果你抱持著寬闊的心胸進入哈佛,面對各種可能;但也能把時間逐漸聚焦於少數真心熱愛的事情,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層面上就更可能成功。擔任活動領導人對於你日後就業可能是很特殊的資歷,但純為興趣參加活動更有助於平衡你的生活。你與室友、朋友在不經意間建立的關係,對往後人生的影響可能更勝於你在課堂裡修的課。
如何在哈佛生涯中得到最大收穫?我這封信將提供若干建議,每項建議都必須在「多做一些」以及「保留一些可能」之間做抉擇──有時可能是困難的抉擇。放遠來看,這些建議是為了引領你畢業後邁向充實滿足、施展抱負的人生,影響甚至會延續到你離開哈佛後多年。
高中時期課業的選擇有限,而且大部分哈佛生當年都已經儘可能做了最高難度的選擇。許多高中都勸告學生,如果你多參加一些活動,尤其擔任領導人的資歷愈豐富,愈能博得大學入學審核委員會的青睞,勝過那些活動經驗較少、頭銜較少的學生。
但是,往後人生裡,我們工作之餘所做的,大都是因為我們想做,而不是因為可以獲取什麼有形回饋。大學是段過渡時期,我們當然會為你打分數、給你成績單,證明你在這兒做了些什麼;但是,許多你做過的事情(包括那些最重要、最有益、最有影響的)不會留下白紙黑字的紀錄,只會鏤刻在你心頭。
也許這一切會顯得矯情:一方面學校提供了「進階先修方案」 (Advanced Standing)(譯注1),另方面我又勸你不要加入;一方面說明如何才有資格聯合主修(joint concentration),另方面又勸你不要嘗試;既提供了一些機會,卻又建議你不要接受。
但最要緊的是,你必須能夠做出正確選擇,並且體認到:靈活彈性的時間安排、白天的鬆散時刻、夜間與朋友共度的時光,長遠來看都比書本更重要。我建議你們思考「慢慢來」,規劃活動要有節制,並非要你在既定的道路上放棄追求高成就和出人頭地。只不過,如果你容許自己擁有一些閒暇、一些娛樂、一些獨處時刻,將更有能量創造一流績效;這勝過你把日子塞滿了活動,以致根本無暇思考你究竟為了什麼在做這一切。
這兒我提供了一些想法。你可以和最了解你、你最信任的人談談;也可以諮詢新生指導教授或主修領域的指導教授。最重要的,是要諮詢你自己,切記,一旦做了決定,受到最大影響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給你意見的人。
不要太早敲定修課計畫的細節。
當然,你會希望事先做些規劃,比如瀏覽一下課程說明和主修須知,讀讀學生手冊裡的重要章節,了解必須修完哪些課程才能畢業,諸如此類;不過,你大可不必才剛入學就知道大三春季班要修哪四門課,甚至到了大三春季班開始時,你都還不必決定,因為開學後的第一個禮拜你可以實地去聽聽課,再根據自己的興趣輕易做些調整。
當你選定主修領域時,我們會要求你填寫一份「讀書計畫」,那時你必須表明已經充分了解該領域的規定,將會完成各種必修課的要求。你和主修領域的一位代表會在讀書計畫上簽字,保證一旦你修完計畫上列出的學分,該領域會推薦你取得學位。
然而你還是不必一板一眼修完這些課程;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到了畢業前夕,真的就依照大一擬的讀書計畫修完那些課。人的興趣會轉變,學校也會推出新課程,舊課程可能會取消或換了新教師,不一而足。課程會變,你也會變。最好從一開始就體認,你得隨著自己興趣及課程變動而相應彈性調整。每學期初繳交的學習卡與當初的讀書計畫可以有些出入,雖然你還是有責任做到讀書計畫設定的目標,且最後修完的課程必須符合畢業所需。
如果你希望採用「進階先修方案」,三年即畢業,事前請審慎考慮。
依哈佛新生的「進階先修考試」(Advanced Placement test)成績來看,半數以上有資格走這條路;但幾乎所有人最後都選擇在哈佛待滿四年,每一屆大約只有三十人在三年內就畢業,另有二十五人三年內修完了大學部學分,但還繼續住在學生宿舍(譯注2)裡,並且在第四年拿到碩士學位。
可以提早畢業的學生,大多不願只待三年就離開哈佛,因為他們喜愛這兒。單就課業來說,每個學生即使花了四年時間,能修的課也只占我們那巨冊課程表中的寥寥幾頁;一旦畢業,幾乎就不再有這樣的機會修課了,無論是嘗試新領域,或是在某些科目上繼續深造。
對於具有多學科或跨學科志趣的同學,進階先修方式尤其有問題。假設你不確定自己究竟想學歷史或物理,但又打算三年就畢業,那麼你必須在對這兩門學科的認識還未臻大學程度之前,就早早做出決定。如果你想整合兩門學科的知識(比如心理學和電腦),就需要時間修兩方面的課程,也需要時間讓兩者在你心中融合成熟。
提早畢業的計畫看來似乎零風險,但每學期修課的選擇卻可能受到侷限;尤其是在大一,一個原本應該多多試驗與開拓的階段,倘若你計畫三年即畢業,就必須提早決定主修領域,這或許會扭曲了你的求學進程。只要你能夠放輕鬆,設定自己將在四年(而非三年)之內完成學業,並依此排定修課節奏,你就可以卸下重擔了。
不可否認,三年即畢業可以省錢;但是我們希望哈佛近來對於獎助學金措施的一些調整,能讓純為了經濟因素而提早畢業的情況減至最少。
我們絕不相信,若某條人生道路將在你二十一歲時(假設你三年即畢業)為你展開,一旦你多念了一年,延到二十二歲畢業,這條路就會消失無蹤。包括商學院和醫學院在內的專業學院,愈來愈歡迎資歷豐富的申請者,勝過那些只修了精簡密集大學課程的學生。
一旦你真的選擇三年畢業,進入研究所或專業學院之前應該考慮休息一年。你先前一定經歷了極為急促的求學歷程,在你繼續學業之前,若能投資一年的時光工作或旅行,獲益或將是永遠的。
如果你畢業前有一個學期或一年辦了休學,不要認為自己行為怪異或做錯事了。
假如你士氣低落,或成績不如理想,或只是對正在念的東西興趣缺缺,不妨就休息一段時間,重整自己,找回學習的重心吧!哈佛校方對於學生自願休學的態度是很自由寬鬆的;只要你及時辦了手續,日後就可自動重新入學,也一定會有宿舍可住。通常那些碰到難題的學生,休息一陣子情況就會好轉。
到國外念書或工作,你將會從新角度來觀看自己的哈佛生涯及整個世界。對於那些在哈佛表現優異、如魚得水、但也有興趣到學術大門外探索新天地的學生,出國工作或讀書是很棒的機會。你可以研究異國文化,可以加入實習,可以實地訪察,也可以在專業機構工作,都會學到很多。哈佛校方經過一年的評估考慮後,已經通過有關海外學習的新規定,對你們或許會有幫助。我們呼籲學生把海外學習一學期或一年列入人生選項,這有益於你的心智成長,也會在非學術領域拓展你的空間。出國工作或讀書將為你帶來新視野,你在哈佛學習到的一切,焦點也會因此更清晰。
若能好好規劃這段抽離的日子,你將會更有收穫。離開哈佛一陣子的決定,勢必會在你和家人之間引發一場嚴肅而辛苦的爭論。家人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可能會認為這代表你承認了某種失敗;或者他們單純就是不願意聽進事實──你來哈佛之前所規劃的事業道路對你已不再那麼有吸引力了。學校的就業輔導室可以協助你積極有效地規劃這段休學時間;新生指導教授與主修領域指導教授、導師、助理新生院長及學習諮商處的諮商師,都能幫助你審慎思考,並且指導你如何向旁人說明你的決定。
家長們甚至可能擔憂,你一旦離開哈佛就不會再回來了。然而所有數據都證明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哈佛學生在六年內畢業的比例高達九成七,在全美大學中數一數二。每一屆大約有五十人未能在入學六年後畢業,其中少數是因為轉到了其他學校;有些則是因為健康或家庭因素以致超過六年才畢業;也有一兩位像比爾.蓋茨(Bill Gates)那樣的中輟學生;但很少人是灰心喪志終至一事無成的。
選擇聯合主修要非常謹慎。
很多學生興趣不只一門,希望能在哈佛主修兩個領域,而且也沒有理由不這麼做。舉例來說,很多念科學的同學對音樂興趣濃厚,遇到這種情形,通常同學們第一個念頭就是登記「雙主修」(double major),但事實上我們的課程設計中甚至沒有這種概念。
「聯合主修」意謂著兩種領域的整合,最後還要寫出一篇貫通兩者的研究論文。換言之,同時主修X與Y的學生,應該對於X與Y的交集整合有興趣,而不僅是對X與Y個別有興趣而已。
假如你有志修習兩種領域,通常明智之舉是以其中之一為主修,再選修另一個。你可以向後者的教師徵詢選課意見,不要讓你自己被該領域的主修規定綁住了。
聯合主修一般都會有嚴格要求,一旦你和雙方領域都同意了,日後任何變更都需要三方協商。這種麻煩實在不太值得──如果你圖的只是日後文憑上能出現兩種領域的名稱這般微不足道的好處,那絕對不划算。以上所言也有例外。對某些外籍學生而言,文憑上能出現某些科學或技術領域的名稱是有好處的。在部分領域裡,有些課程只收主修學生,因此即使你不打算從這個領域畢業,也自然會選它為主修。也有某些領域,比如「女性研究」,經常會與其他領域結合為聯合主修。
不要以為選擇「特殊主修」(special concentration)可以肆應你的多種興趣。
有些同學對三門甚至更多學科興趣濃厚,因而舉棋不定,經常想量身訂做一項特殊主修來解決問題。我建議你實際去修課,徵詢別人的意見,想辦法搞清楚哪種興趣最適合你,而不要花力氣去設計一門特殊主修。
正如聯合主修的例子,即使沒有掛著某種名稱的學習計畫,你依然有辦法完成自己真正的學術目標。然而,某些新興領域雖然學術上自成體系,卻無法歸類於現有的領域之下,有這方面興趣的同學最適合選擇特殊主修。
不要害怕改換主修領域,或是轉換到「非榮譽課程」(non-honors program)。
同學們有時不願意改換主修,因為雖然對原來的領域沒有興趣,但「只」剩下幾門課沒修了;或者擔心重起爐灶已經太遲,趕不上其他同學。留在舊領域中,學習動機缺缺;若能轉換到新領域,就有機會體嘗智識的喜悅。兩者相衡量之下,怯於改變或許是不智的。
另一方面,萬一你在哈佛生涯中,很晚才發現自己並不想修完當初選擇的主修,你可以只完成該領域的基本(非榮譽的)課程。
榮譽課程設計的原意,是為了學生在某些領域深造並且獨立研究預做準備,但是有些人密集研讀一陣子之後,發現自己的學術興趣往其他方向發展去了。在這種情況下,轉至一門規模較小的主修領域,或者到其他領域修課甚或獨立研究,都優於繼續鑽研原有課程。
選擇主修領域時,不要著眼於為未來就業鋪路。
如果你以為世上有某一條求學之路最能夠通往某一種特定職業,那就錯了。很多同學主修經濟學是為了日後在企業界發展,主修生物學是為了將來進入醫學院,這些想法是不正確的,你也就無法在全人通識教育中充份受惠。
你若能沉浸於自己喜愛的學科,收穫會比接受職業訓練更豐碩。專業學院絕不會歧視主修歷史或人文學科的人。就業輔導室是非常棒的諮詢對象,可以告訴你這些研究所期望你在學術上預做哪些準備。
做選擇時,為自己保留多一點選擇,多一點彈性空間。
這涵括了前述各項建議,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項。要把你的選擇自由──選修什麼課、如何消磨星期日午後,諸如此類──當作一項珍寶。安排時間表時,可別虛擲了這份自由。
學著利用時間做有建設性的事情,不是因為你必須(在你為自己設定的行程和規則之下),而是因為你想要。你後半輩子的大部分時間裡,讀一本書、玩一種樂器或夜間去聽一場演講,也將純粹是為了有趣好玩。早些建立這種心態,你將會是一個更快樂、更富情趣的人。
留白的時間不是個空洞,等著你去填滿,它反而能讓你心中其他部分有創意地重新排列組合;就像一塊4 x 4拼圖(譯注3),就是因為空出了一枚方塊,其他十五枚才可能靈活移動。
留些事情到畢業以後再做。
如果你很遲才決定要念醫學院,不要以為大四這年就該塞滿了醫學先修課程──這段時間你應該在論文上充分汲取養份。慢慢來──直到你能夠投注足夠的注意力了,再來哈佛或其他學校註冊修這些課。
同樣地,假如你主修的是音樂,但因為大三修了一門通識課而迷上考古學,可別以為你就該改換主修了──再修個一、兩門課;也可以考慮畢業後在夜間或暑期多修幾門;如果你想認真鑽研,畢業後也可以選修特殊主修或是念研究所。
往內心深處扣問自己真正想問的問題。
關於如何才能同時做好幾件事,同學們經常以很浮面、或很技術性的方式,提出一些其實非常深刻的問題。當某生問:「如何才能同時主修音樂和英文?」他真正想知道的可能是更深層的,比如:「如何才能同時對文學和音樂保持興趣盎然?」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做某件複雜的事情,問問你自己為什麼想做;努力達成主要目標之餘,不要奢望能夠面面俱得而不須做任何捨棄。否則到頭來你可能對一切都不滿意,失去了自由,而不是獲得更多自由。
不要害怕向指導教授提出一些本質性的問題,比方你可能具有的智能傾向;而不要只關心有哪些規定、如何遵守規定等等。
不是只有那些答案清楚簡明的問題才值得提出。
你對課外活動的投入必須分等級,或許最多只該參加一項「重量級」的活動;至於「輕量級」的,可能僅限於每週開一次會,擔任幾個鐘頭的義工,或參加一些讓你放鬆而不是製造壓力的娛樂性體育活動。
但是如果你已經加入了長曲棍球校隊,也許同一學期就不該在宿舍辦的音樂劇裡領銜演出。如果你已經為了某份週刊忙得團團轉,或許就不該擔綱籌辦一項有五百人出席的校園會議。
當然也有例外──有些人就是身手超凡的經理人。但是,在你同時攬上太多重量級社團活動之前,至少應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想向人或自我證明你是個男超人或女超人?甚至可能因此招致挫敗?也或許,你有意藉此逃避某一門已經感到乏味的課程?
與其從無到有創立新社團,不如加入現有社團,並設法改變它。
哈佛學生源源不絕的想像力與創新力令人驚嘆,每年都有新刊物、新服務性團體、新音樂劇和劇團,在學生個人特殊興趣的激發之下相繼冒出。這麼多哈佛人天生就是領袖材料,常常希望在原有社團之外成立符合他們特殊興趣的新團體,這點並不令人意外。
學生社團陸續增加,有時是因為哈佛在許多層面愈趨多元。舉例而言,過去只有一個「亞裔美人協會」,目前又有了針對亞洲大陸次族群、以及亞洲人特有的宗教與藝術文化而成立的團體。僅僅清唱社團就有九個,各研究不同的曲目。
不過,有時則是因為同學之間無法形成共識而另立門戶。舉例來說,過去有兩個共和黨社團,直到後來雙方領導人體認到團結才有力量,才合併起來。為了抗議舊社團墨守成規而成立的新組織,在創辦人畢業之後,很少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在哈佛成立新的學生團體不是難事,但要使組織與財務穩定以存活下去卻很難。一手催生一個團體卻眼看著它敗落,或只能靠一己之力勉強撐持,確實令人洩氣。在你往後人生當中,能夠與他人為了共同(即使並非完全一致)目標而攜手打拼,與開創企業的能力同樣重要。
切莫忽視你的身心健康。
同學們經常誤以為自己旺盛的精力和衝衝衝的能量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你不放鬆自己、多運動、注意飲食,最重要的──睡眠充足,你的身心將會崩潰。
放自己一馬吧!花幾個鐘頭只為了參加一項體育活動,看部電影,欣賞校園劇場作品,或聽一場城裡的搖滾音樂會。坐在室外讀本小說,去一處可以做禮拜的地方,在校外找個賞心悅目之處,讓你和自己的思維獨處。與朋友廝混,玩飛盤,晚餐後大擺龍門陣直到所有人都走光。這些都不會妨害──可能只會幫助──你的課業成績。
同樣的道理,放假就離開劍橋校區(譯注4),不要提早返校。如果你沒有因為苦讀過久而燃燒殆盡,學業表現會更好、更有收穫。
你能夠進入哈佛,就已經是相當成就,但人生是複雜的,每次失敗都是有意義的功課。找到你喜愛學習的科目、喜歡做的事情,即使你在那個領域成不了世界頂尖的好手。盡力去做對你最要緊的事,倘若你對許多事情使盡了全力依然有不如人之處,也別苛責自己。
畢業二十五年的同學會上,大多數哈佛校友回首往事,會記得當年的朋友、老師、教練、藝術指導及其他良師,勝過於他們在許多課堂上學到的一切。
好好享受這兒的生活,以及許多在此結緣的人,哈佛生涯將會終生滋養你。
最後一點,別把我的──或其他任何人的──建言當做非聽不可!
重要的是逐漸了解你要什麼;給自己充裕的呼吸空間,去發現你的摯愛及追求之道,發現你的抱負及實現之道,這才是你真正的挑戰。
即使身處哈佛殿堂,人生還是你的。好好享受!
哈利 R. 盧易斯(Harry R. Lewis,前哈佛大學部院長)(林蔭庭 譯)
譯注1:允許優秀學生快速進階的辦法。
譯注2:哈佛大學的學生宿舍(the House),不僅提供學生住宿,更具有學術、娛樂與社交功能,甚至是學生的身分識別。
譯注4:哈佛大學所在地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