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回顧是一件難得的喜事,看盡人間的鉛華,體驗世間的悲喜,徐立德透過回憶錄的形式,為生命的菁華歲月,留下時代傳承的寶貴經歷。
徐立德先生一九三一年出生於中國湖北漢口市。動亂的年代,全家人隨著職業軍人的父親四處遷徒,一九四五年來到台灣,已是十八歲的少年。他在台灣完成了中學、大學及研究所的學業,之後考上高考後進入政府部門服務,開始他近四十年的公務員生涯。從人事行政到專業財經部會首長,徐立德在本書詳細記錄了他的從政、從公歷程;讀他的傳記,可以讀出台灣六十年公務體系的發展史,以及台灣重大財經建設的規劃進程。
這本《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新著,將是百年動盪的大時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灣經濟發展、民主轉型、與兩岸關係突破過程中的詳實紀錄。它來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與直接的參與;兼有現場感與歷史感。
出版者的話 成功不必在己—讀徐立德先生回憶錄 高希均
前言 情義在我心
第一部 親情無價
第一章 動亂時代的平凡家庭
第二章 沉睡世代的青年學子
第三章 國家培訓的進修學習
第四章 以五三之齡攻讀哈佛
第二部 公職無私
第五章 二十年從事人事行政工作
第六章 十年財經部門歷練
第七章 景氣低迷中接任財政部長
第八章 重重難關下接任經濟部長
第九章 問心無愧細說十信案
第三部 報國無我
第十章 盡心為黨不計功過
第十一章 費心政務任副閣揆
第十二章 經建主委開創願景
第四部 人生無憾
第十三章 有心無力兼顧華航
第十四章 風風雨雨總統大選
第十五章 兩岸關係新世紀
第十六章 出國考察有憶思
第十七章 民間企業添新話
結語 待參透的人生課題
徐立德大事紀
回想往事,我擁有相當多值得回憶的經驗與記憶,內心也充滿許多感恩之情:感謝我的父母、感謝我的家人,感謝我的朋友與長官,更要感謝這個社會與孕育我成長的國家。
民國二十年農曆八月六日,我出生於大陸的湖北漢口。與一般同年齡的中國人一樣,自幼年開始,便飽嘗動亂。就讀小學期間,我隨父母避難大後方的福建南平,記憶中許多時光,都是逃避日軍的轟炸,以及在中國傳統而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度過。
相對來說,我還是相當幸運的。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隨父母遷居台灣,在台灣的安定環境中完成了中學、大學,與研究所的學業。
波折顛沛道從前
我的父親賓實公(諱成名),幼年喪父,隨寡母到河南羅山縣投奔親戚,當然也無法受到正統的教育。民國十九年與母親結婚後便決定外出謀生,初期在湖北漢口協助他人經營事業,後來投考軍校,於民國二十四年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班訓練第二期,自此在軍中服務。
在我們子女的印象中,父親軍職生涯並不十分順利。抗日期間,在福建等地隨二十五集團軍到處奔波,很少有長期安定的時間能與家人共聚。遷台後,父親曾在台東遊民習藝所擔任隊長,最後的軍職是軍法處看守所長。因與當時的長官相處不佳,辭去職務,也因此興起了歸鄉之念。當時變賣了僅有的一間房子,並將所有積蓄分成兩部分,一半匯回家,仰託大姊購置田房;一半則隻身奔往上海購置貨品,準備返鄉從事商業。不幸此時大陸情勢逆轉,中共渡江而上,父親到上海即折轉回台,以攜回的一些貨物,在台北羅斯福路經營一家小小的雜貨商店,不久便因不順利而結束。對父親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迄今仍難以忘懷父親那段非常辛酸的歲月。
當時台北市羅斯福路的兩旁蓋了一些簡陋的店面,許多雜貨店與小吃店沿街而設。父親購置了一個小店面,經常要到迪化街等地批貨,再親自擺設,等待顧客來購買。我想這是他在職業生涯中從未經歷過的。他默默地做著,看在家人眼中,無限心痛。這可以說是我們家庭相當困難的時期。
後來父親因朋友幫忙,轉到基隆民防指揮部工作,母親則以做些家活補貼生計。父親對人生日漸消極,可是即便在極苦環境中,他們始終支持著我們的教育。民國四十五年退休,日後父親就在我與弟弟徐立功家中分別居住。父親生活得似乎不愉快,民國六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因心臟病逝世於耕莘醫院,享年六十九歲。我相信他是抑鬱而終。
我的母親李秀英女士,就像一般的中國舊式婦女,沒有受到正式教育,但是終其一生相夫教子。從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國女性的特質。我記得在抗日期間,大後方物資極端困難,母親除了張羅我們的生計外,總是千方百計地積存一些雞蛋與乾麵條,供父親返家後食用。這種平凡的動作,使我終身難忘。在我們家庭生計困難時,她調製家鄉的食品,供應我們居處附近的小學生,以貼補家用。我們從來沒有聽到她抱怨,或者放棄她的責任。直到她晚年,我們的生活有了改善,她依舊沒有改變簡樸的生活習慣。她永遠是那樣安貧樂命,些微的生活改善都能讓她滿足。
我常想,母親一生最大的願望,恐怕就是照顧全家大小的生活,成為家庭精神凝聚的中心。我常常非常感傷地回想母親去世前的一段生活。母親住在弟弟徐立功的家中,每逢假日或是她生日時,總會與弟妹在我家聚會,打打小牌、吃吃家鄉菜,看到她慈祥的笑容,子孫繞膝,是多麼幸福的時光。
她對我們的工作並不了解,只是告誡我們不要太忙,要注意身體。每看到電視對我有所報導時,就聚精會神地看,並要我的弟妹加以解說,時時表現她的擔心受怕。我深深記得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我辭去經濟部長的次日,回到弟弟立功家晚餐,母親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好了,可以好好休息一陣子」。她那種解脫的感覺,使我有著一種溫暖與避風港的感受。只有從母親的口中,才能體會到她對子女無限的呵護。她並不期望你的功成名就,只要你能安全不受攻擊,就是她們最大的安慰。
母親的一生中,我們對她的照顧實在太少了,只有在她生前最後的十年中,每次在她生日時或節慶日家庭的聚會,使她有無限的快慰。這些時光,我是多麼希望能永遠延續下去!但是民國七十九年,母親在我們家聚會中,因暈倒而急送國泰醫院,經診斷為癲癇症。也許是藥物的關係,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使她喪失了往日的健康,並逐漸虛弱下去,最後送到台大的急診室中去世,享年八十三歲。我們看到醫生急救的一些措施,都有種刻骨銘心的痛楚。我一直懷念我偉大的母親,她對子女與家庭付出的愛,是那樣無私與完整。
父親對於我們的家世,很少描述,兩岸隔絕,也無從聯繫,直到九十一年七月十日,我第一次返鄉,回到河南羅山,我的表哥何明江先生,才對我有了簡單的敘述。我的祖父徐公有應,原籍是湖北黃坡,光緒末年自湖北到河南正陽縣大林店落戶。膝下有二男三女,祖父在大林經營糕餅事業,頗有名氣。但中年不幸身染重病,再加上小叔溺水身亡,氣急而歿,家道因此中落。
祖母遷到羅山縣依女而生,父親雖然沒有受到什麼正統教育,但努力上進、勤勞工作,民國十九年出外謀生,祖母就靠三姨媽照顧,於民國三十六年去世。
我的記憶中,我出生於漢口,從未返回河南,但明江兄告訴我在襁褓中,三姨媽對我疼愛有加,直至三、四歲時,才由母親攜帶往福建與父親團聚。姨媽生前時時惦記著我們這段往事,引起親戚們無限感傷。我在返鄉時也只能在她老人家的墳前跪拜。想起中國人在動亂時代中的分合離散,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遭遇,大家都有無限的感傷與無奈。
感恩惜福話家常
我們的親人除了在大陸的表兄弟姊妹幾人外,後來全部都定居台灣。我的妹妹徐亞麟適邵府,與妹婿邵振凱育有二男一女,孫輩成群,目前自公務上退休,生活平靜舒適。對於這個妹妹,我要多說幾句。她到現在為止,還是我們家人生活的重心,因為她繼承中國女性吃苦耐勞的本性,對於親人所發生的困境,總是夜以繼日地付出與協助。我記得弟弟立功因腦中風住院,幸虧她不眠不休的照顧才得以脫離險境,逐漸復原,給我難以磨滅的印象。逢年過節,親人在他們家中的團聚成為慣例,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真值得珍惜。
弟弟立功輔大哲學研究所畢業,是一個著名的電影製片家。他酷愛電影,這方面的知識非常豐富。在我的面前似乎有些木訥,但是他在影劇界些許的成就,許多人都讚不絕口。近年來他所製作的《臥虎藏龍》、《人間四月天》等片子,在華人地區獲得一些名氣,尤其是《臥虎藏龍》,成功打入美國好萊塢與西方世界,掀起一股東方熱。朋友常常揶揄我,認為我在公務上的表現,還比不上我第弟在電影界的成就。我有時還真有這種感覺。
我的妻子劉勤生,是大學同學,真正是相戀相愛而結婚。因為兩人都家居基隆,必須通勤上學,就在台北基隆之間,我們寫下一頁頁戀愛的回憶,基隆的電影院、 風景區與街道,都有我們的足跡。
我們於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在台北結婚。我必須承認,我們兩人在性格上有相當差異。我好動、她愛靜;我外向、她內向;我對事業有強烈企圖心、她畢業後學以致用,默默在電信局從事會計工作,長達三十餘年,敬業守分,從來不因為我的工作,在生活或人際關係上作重大的改變。民國八十三年因病申請提早退休,長官還曾至家中慰留。退休後過著恬靜的家庭生活。
這麼長的歲月,口角難免,也有一些小衝突,但是我越來越覺得對她的依賴。我從她身上感受到一種安定、知足與本分的生活態度。她對家庭的操持,不但使我在公務上無後顧之憂,更重要的是,在我一生公職生涯中,她使我的家庭絲毫不捲入是非之圈。坦白地說,我們家庭的一些積蓄,都是靠她辛勤操勞所獲致,有些結餘之後,靠她打會或作一些房屋上的投資。從她身上,我深深體會到她對家庭和子女無私的愛,以及中國女性所保有的那種賢慧。
說到這裡,我必需要談談老友李捷程先生,我們從初中開始,相識近六十年,彼此推誠相與,終身信賴。我們來往密切,無話不談,我的財務他最清楚,許多投資也都靠他幫忙,我非常感謝他。
早年我們育兒養子不是易事,夫妻兩人薪水會發生買奶粉不繼的狀況,都賴我內人張羅。我們於民國四十八年、五十八年先後育有兩子。由於我一直忙於公務,與兒子的接觸並不算多,父子間總覺得有些許距離;兒子長大後總有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的期望有所不同。雖是如此,子女對父母而言,是一輩子最刻骨銘心的關懷與褂念。
兩個兒子個性都非常獨立,在國內大學畢業後,先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碩士。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但是兩個人似乎對這項安排都有些抗拒。
長子志奕學建築,相當內向。我記得他要出國進修時,我對他說:「你現在長大了,要去讀最好的學校了,往後你就照自己的意願與想法去發展,我就不再管你了。」他回答說:「這一切都聽你了,還講什麼呢?」孩子的個性令我印象深刻。
至於小兒子志恆,是學財務的,性格外向,交友熱情豪放。原本也是遲遲不想出國讀書,在我的催促下只好動身。出國前夕,父子倆單獨談心,我說:「孩子啊,如果在MIT求學時遇到困難,要告訴爸爸;至於你不太想離開台灣,是不是因為感情的因素?我可以儘量幫你解決。」小兒子聽完之後,抱著我哭起來。那一刻,父子間沒有距離,那種感覺至今難以忘懷。返國後,他在金融界服務,我覺得,國外的專業教育並沒有給他真心快樂,反而在性格上產生一些變化。
民國八十九年我從公職生涯退下來之後,盡力拉近父子之間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但是我依然覺得,在一些認知上仍有許多差距。也許我的期望與他們的意願不同,因此往往變成彼此的壓力。有時想到中國人有句口頭禪──「兒孫自有兒孫福」來放鬆自己,但說實話,很多事情我非常難以釋懷。這也許襯托出父母對子女無限的關懷所產生的無奈,我也的確常常自責對兒子呈現關懷的方式不對,但我發自內心希望全天下的兒女,都能了解「父子連心」這種不變的人間至情。
現在,大兒子自己經營一家裝潢公司,並致力於發展3D動畫事業,娶得一位賢慧的妻子—-盧秀芳。她雖是中天電視主播,但生活愛好恬靜,現在已育有一女一男。我們有了孫兒、孫女後,生活又進入另一境界,把自己的愛灌注到他們身上。我的太太常說,我對兒子從未如此關心,我也接受這種看法。不過我也發覺時代雖有不同,從我媳婦身上,看出她對子女更加疼愛,這一代的孩子是多麼幸福!
小兒子則是在金融機構服務,二媳婦洪韶卿是個學有專長的金融人才,畢業於美國卓克索(Drexel)大學。兩個兒子都有美滿的家庭,讓我感到相當欣慰。我擁有一個圓滿的家庭,真是要感謝我的賢妻。
摘自《情義在我心》第一章
這本我個人七十八年人生歷程的記述,在許多友人的鼓勵與協助下,尤其是馬紹章先生與陳靜儀小姐的幫忙,的確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整理完成,並感謝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在我即將邁入八十歲時,大力協助,同意出版發行。
八十歲將屆之前,本來規劃要徹底放下「工作」,開始另一段人生。可是民國九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的巨變,打亂了我一切規畫。勤生因病往生離我而去,不但無法與我分享出書的喜悅,我們未來許多想法與規畫,也都成為夢幻泡影。這種失落與變化,對我來說,實在是無法彌補的缺憾。
勤生與我是大學同學,自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結婚以來,五十二年的夫妻情分,不僅僅生活上相互依賴,而且心靈相連,兩人早已合為一體。回想二千年連戰先生代表中國國民黨參與總統選舉失利的那晚,凌晨一時餘,我獨自踏著夜色走回杭州南路家中,勤生獨自坐在客廳中等候我回來,兩人茫然相望,彼此都有無比的辛酸,久久難以置言。
我的妻子在停頓一段時間之後,意味深長地說了一段話。她說:「你的年紀也不小了,一輩子的辛勞,身體狀況也差得很多,應該自公職退休下來,規劃一些自在的生活。」我深受感動。她主張我們立即搬家,就在三個月之內,她獨自張羅,我們遷出住了長達近二十年的杭州南路公家寓所。
自此之後,我雖然婉辭了黨部的職務,卻又投身於環宇公司的經營,並側面參與一些連先生第二次參選與嗣後兩岸聯繫的工作,生活和過去一樣忙碌,陪她的時間並不太多。所幸在我離開公職的這些年,她享受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習畫、唱歌、旅遊、打球、學習電腦,我也在這段期間,儘可能地陪她與朋友們到國外旅遊,家人與朋友都感受到她的快樂。
不幸的是,民國九十六年發現她患了肺腺癌,在和信醫院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下,延長了兩年多的生命。兩年多來,我們兩人雖然遭受許多折磨,但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夫妻之間相互依賴與相互關懷的深切情感。
這麼長的歲月,驀然回首,我才驚覺對她的依賴如此之深,而她對我的包容,又是如此之廣;她對家庭的奉獻,又是那麼的多。她所散發的那種安定、知足與守分的氣質,讓家成了溫暖的港灣,也讓我在公務上無後顧之憂。在我一生公職生涯中,她始終默默承受身為公眾人物家屬必須面對的壓力與負擔,儘量把政治隔在家外,把從容與恬靜留在家裡。近日每思及此,心中既虧欠又感謝。虧欠的是,留給她的時間實在太少;感謝的是,她對家庭的付出太多。
從她身上,我深深體會到她對家庭和子女無私的愛,以及中國女性所保有的那種賢慧。更重要的是,她往生後,我對人生有另外一種感受。我原本無宗教信仰,記得在勤生病重最後的幾個月裡,許多朋友勸我們以宗教信仰作為慰藉,承他們的好意,我也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書籍,甚至由他們陪同進了幾次教堂。勤生彌留時,兒子們主張以佛教儀式為她送行,讓她在聲聲佛號中無牽無掛地離開人世間。在作佛事過程中,我進一步接觸佛法,讓我對佛學有些了解與體悟。根據佛法,勤生一生常存善念,行善行,因此必然得以安詳往生。我也相信,善念力量的牽引,能讓她達到更圓滿的世界中,不再有煩惱,不再有牽掛。佛法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常的生命,有來有去。我用佛法來安慰自己,也減少我對她的掛懷與思念。
經歷這一番刻骨銘心的變化,在我心中,漸漸滋生宗教信仰,希望從中探索生命更深邃的道理。有了這樣的心情,當我再重讀這一部描述我個人過去的一些「人」與「事」的記載時,我有相當多不同的思想與回顧。我既感嘆時代變化的莫測無情,也感受到個人的渺小……
一切生滅原都是因緣。過去將近八十年的歲月,正是中華民族巨變的年代。對日抗戰、國共鬥爭、兩岸的變化,歷史就像巨大的洪流,驅使這一代的中國人向前奔波,有人站上浪頭,有人被浪淹沒。這其間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充滿著悲歡離合;有成就、有幻滅,有幸運、也有悲情。在巨變的時代中,我的確是個幸運兒,因為我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求學成長與就業;因為機遇,使我有服務公職的機會,作了一些工作。但是今日檢討起來,我過去所作的工作,雖然努力,相對於許多人而言,論犧牲與貢獻,實在是微不足道,我必須要感恩,要謙卑。
在為人處事方面,雖然有機會奉獻,但因為限於所學以及所處的環境,所見所作還是相當局限。我幼年在大陸出生,就像許多中國人一樣,隨著父母遷居台灣。我所處的年代,很多人都對前途有種未知的惶恐,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擺脫動亂、力求安定與成長,我們所追求的只是一份安定的工作與成長的機會。所以相對而言,我養成一種較保守的性格,努力有餘,開創不足。尤其從小至今,在治學上以實用為先,疏於文史哲理;因此邁入老年之際,深深覺得自己對人生還是缺乏通達,有時也難免流於世俗;面對無常,也常有無措之感,這些都是有待參透的人生課題。最近我常常思索這些問題,還沒有太深入的答案,不過哲學與宗教上的書籍,予我另外一種啟示與體悟。雖已耄耋之年,我認為還是要在求知上有些反思,在為人處世上要有更多的領悟。就像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然道在何處?此書付梓之時,讓我以這一種心情,對自己過去作一個總結,也讓我以這些體認,重新展開我的未來。
摘自《情義在我心》結語
成功不必在己—讀徐立德先生回憶錄
高希均
(一)
這本《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新著,將是百年動盪的大時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灣經濟發展、民主轉型與兩岸關係突破過程中的詳實紀錄。它來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與直接的參與;兼有現場感與歷史感。
八十年前作者出生於湖北漢口,十四歲隨雙親來台,二十二歲在台灣行政專校畢業,高考及格後分發到考試院擔任薦任科員。他很可能就像大多數公務員一樣,奉公守法、默默工作,然後按部就班地退休。
但是他勤奮好學與力爭上游的個性,以及工作上的優秀表現,在極年輕時就脫穎而出。二十九歲取得了政大政治學碩士,三十一歲就派至美國美利堅大學進修八個月。
四十歲以後就歷任財政部常務次長、省財政廳長。五十歲時,他在事業上達到另一高峰:擔任財政部長、國民黨中央委員,並選為美國艾森豪基金會得獎人。從那時(一九八一年)起,徐先生就在台灣政壇占了一席之地。
從回憶錄第二部開始,他的從政生涯就與台灣經濟發展、國民黨盛衰、李登輝執政、總統大選,及連宋的分與合、兩岸關係的突破,密切相關。關心台灣發展的海內外人士,不能錯過這本書。
(二)
被認為是「青年才俊」的徐先生,擁有很多特質:才思敏捷、有說服力、做事幹練、做人細心、並且潔身自好。他可以廣交四方朋友,但不失分寸;他為了把事情做好,可以委曲求全。他的決策可以有彈性,但把握住原則。
這真是台灣走向民主過程中,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條件:廉能、認真、肯做事、有效率、會溝通、能調整。
四十歲起,徐先生在財經部會擔任次長,然後擔任財經二部部長,開始逐漸「接近」權力核心人士。除了經國先生,他特別受到孫運璿、李國鼎與費驊三位先生的賞識。然而政治的詭譎多變,五十四歲時因十信風暴坦然辭去經濟部長,雖然問心無愧,但終有壯志未酬,寫出「十信下台功業未竟」的內心感受。文中他寫著:「我極喜愛經濟部這份工作,也認為適合我的個性。當時的確也全力投入,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在學者專家企業界共同努力之下,有計畫地將台灣的經濟往前推進。」
抱著失落,六月選擇去哈佛進修,那是一段放空自己與放眼天下的難得歲月。一年後得公共行政碩士回到台灣。
我記得那年(一九八六年)暑假在台北,他剛從哈佛回來,聚在一起談起他選過Robert B. Reich、Ezra F. Vogel(傅高義)的課,又細讀Arthur Okun的書: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這些著作也正是我在美國教書時常引述的,我們談得興高采烈。記得曾告訴他:「我的志趣就是推廣這些理念,你的才華就是要把這些理念變成適合國情的政策。」我心中相信這位進修歸來的「哈佛人」,會有更寬廣的奉獻舞台。
等待再被重用的那二年,是他一生中難得的沉潛。
(三)
一九八八年八月,徐先生進入中央黨部擔任國民黨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席李登輝變成了直接的長官,他更靠近了國民黨的權力核心。
他的事業在六十二歲(一九九三年)時,再攀高峰。那一年二月連戰組閣,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並曾兼任經建會主委一年半)。從那一刻起,徐先生就是權力核心之一。
接踵而來的挑戰一波接一波。台灣的財經與大陸政策,國民黨內部權力的更替,連戰二次參選總統(二000年連蕭配、二00四年連宋配),連戰的「破冰之旅」(二00五年四月),他無役不與;也無不全心投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部長、副院長、經建會主委任內推動了不少影響深遠的重大政策(包括推動加值型營業稅制、創設境外金融中心;改組強化中國生產力中心,創立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推行全民健保、規劃亞太營運中心等等)也以在野之身,策劃連宋配與「破冰之旅」,但自己從不居功。這種「成功不必在己」的風範,在政壇已是鳳毛麟角。
台灣有幾個政治人物是可以立大功、成大業、留名歷史的。可惜在權力巔峰時,他們沒有看清世界潮流,也沒有看清台灣前景,只看到片面的民意,部分群眾的歡呼,身邊人士的忘情慫恿;在權力誘惑下;終至產生一廂情願的推斷,帶來了「一步錯、全盤輸」的結局。可惜的是,因為這幾個人物的政治操作與翻雲覆雨,使台灣社會的進步停滯了二十年。我猜想作者的遺憾是他盡力想對他們有一些正面影響來扭轉大局;但事與願違,帶給他深沉的失落。
(四)
近二十年來,不分晝夜地投入公務與選舉,使他的夫人劉勤生女士十分心痛與不捨。當她於一年前(二00九年)二月往生時,他驀然回首:「我才驚覺對她的依賴如此之深,而她對我的包容,又是如此之廣;……讓家成了溫暖的港灣(堡壘),也讓我在公務上無後顧之憂。……近日每思及此,心中既虧欠又感謝」(引自〈結語〉)。今年二月出版了《劉勤生畫集》,作者又寫著:「她的重要只有在失去之後,才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老伴的過世,帶來了他沉重的打擊。往日的笑容、豪氣與幹勁突然消失了。自責過去為了工作,沒有常常在家;現在要來補償時間,而她已不在。他沉痛地寫出:「我們未來許多想法與規劃,也都成為夢幻泡影,這種失落與變化,對我來說,實在是無法彌補的缺憾。」心情的鬱卒使他開始研讀哲學與宗教,參悟人生無常的道理。
這是書名中的「情」,這也是他一生的「愛」。
他的全心投入公務,是為了朋友,也是為了國家。這即是他偶然自嘲的「愚忠」。「朋友」是連戰,「國家」是中華民國。
他一直堅信:這個充滿理想的朋友,值得支持;這個充滿顛簸的國家,應當愛護。
十四章「風風雨雨總統大選」的最後一段,出現了他最率真的自白:「在這段人生旅途上,我完全扮演連先生客卿幕僚的角色,並未占有任何名位與酬勞,所作所為都不是分內之事,只是憑著對時局的關懷與私人情誼,來盡自己的力量。」
這是書名中的「義」,這是他政治生涯中一直堅守的「義」。
他關心兩岸和平,他期待國民黨再起,他更希望看到民族復興。這是他在離開公職後,生命的寄托。他往來於兩岸,終於促成連先生展開歷史性的破冰之旅。兩黨領導人的會面,在握手那一刻,開啟了和平之門,機會之窗。連戰主席與胡?濤總書記發表連胡五項共同願景,更為二00八年接任總統的馬英九鋪了兩岸和平之路。
連先生沒有取得政權,但獲得了民心—台灣與大陸的;歷史地位遠比擔任總統更高。徐先生近十年輔佐連戰的各種犧牲:遭遇的風險、經歷的痛苦、被遺忘的家人,都在兩岸關係突破上獲得了無形的補償:那就是「和平變成了兩岸共同承諾與追求的目標」。在戰亂中成長的他,已把視野與機會提升到民族的融合與發展。
在八十大壽之際,作者回首這段高潮迭起的人生,沒有家世,隻手空拳,卻攀登上了事業的巔峰。偶有風雨,更多藍天。一生不僅無憾、無愧;更是留下了「情義在我心」。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二0一0年七月三十日於台北)
摘自《情義在我心》出版者的話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