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遇到什麼挫折或困難,總是希望將自己在國際上所觀察到的、所做過的、所努力的,能夠讓台灣的未來更具有前瞻性與生命力。
山外誠然有山,我們也有足以開拔的雙腳,以及永不灰心的美好想像!
──嚴長壽
另一個年代,另一種呼喚
對於台灣社會──
他們以專業、熱情、理想,提升向上的力量
對於華人世界──
他們以文字、演講、專著,分享才情、焦慮與思索
經濟學思想大師凱因斯說:「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
他們的10 種呼喚:
宗教的、科學的、歷史的、經濟的、醫學的
法治的、新聞的、文化的、教育的、創意的
推進另一個年代前進的思索
從台灣、偏鄉到離島;開發或與保存爭議乃至轉型的創意;從金門、澎湖到阿里山的未來;從陸客、美食、文化自信到生活大國;從年輕人、教育沉痾到國際人才的匱乏……
本書裡的每篇文字,就好像卑南溪每一個迴彎支流,從〈青年人的未來〉、〈在地價值〉、〈文化自信〉、以及〈未來在人文與教育〉四個方向,點點滴滴記述下總裁這幾年思索的心跡,也像那始終未斷的溪水,在曲折旋繞間,苦心追索著出海口:「台灣的價值在哪裡﹖」「台灣的新競爭力究竟在哪裡?」
這本小書是總裁長久以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想像與期許。希望在回顧之中,我們能尋回台灣那遺失的光榮感與向上之心,發掘讓台灣立足國際的新價值與使命。
第一個想像.台灣青年人的未來
進德修業
學校沒有教的人生智慧
青年人的全球視野
未來,是自己的責任
救失業,更要救台灣青年的未來
第二個想像.台灣 找回在地價值
慢遊.花蓮
花東高-潘朵拉的盒子
快速,只讓機會加速離去
百年之後 我們將被如何述說?
人人都想占據「海岸第一排」
開放博弈,誰準備好了?
博弈、自決… 離島下一個想像?
澎湖如何改變「暴飲暴食」的旅遊模式
阿里山建纜車,讓遊客留在山下
第三個想像.台灣 要有文化自信
留不住產業,遑論競爭力?
美食,一門生活的藝術 從牛肉麵節談起……
要整併的文化觀光 ──還是整倒的文化觀光?
開放觀光,豈止限於陸客?
文化自信還沒準備好?
金融風暴下的文化危機誰來救?
從自行車產業看觀光行銷
活化青邨,別再糟蹋中山樓
我所看見的未來
第四個想像.台灣的未來在人文與教育
誰教一流廚師去擠博士之路
談被扭曲的技職教育
國際人才匱乏的嚴重危機
辜老每周五的人生課
愛.迴游
金錢,不是唯一的價值
夙昔典範,深耕台灣未來
職場倫理
接受挫折,邁向成熟
我的一生非常幸運,有許多機會接受挑戰。直到現在,我仍然願意接受人生中的挑戰,儘管我知道並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到,仍然願意去嘗試。因為每一次嘗試的過程,都是最好的學習。
各位一定要讓自己有「不斷接受挫折」的勇氣,它往往就是讓你邁向成熟的關鍵。當然在「事不可為」的時候要知道急流勇退,免得無法招架;但是面對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沒有任何事情會一帆風順」的心理準備。
我一直都以「服務」作為我的人生觀,儘管聽起來像一句口號,我卻相信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發光體」,不需要太多的「反光體」。台灣在短短數十年就從貧窮走向富裕,回顧歷史,近百年來,兩岸的中國人一直沒有過什麼好日子,台灣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創造出這麼富裕的環境,是很明顯的成就。但是物質上的成就是不是就代表一切呢?相信不是。
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大家因為窮怕了,一開始累積的一定是物質的成就,有機會就要存錢、買房子,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物質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慾望就變成了「貪婪」,最後大家都要靠滿天星、鑽戒之類的有形物質來證明自己的成就,這和政治人物一定要靠跳上舞台扯斷麥克風來表示自己的權力一樣,都是另一種形式的擴張,是「暴發戶」式的行為。我們在政治、經濟、甚至宗教的層面上,都看到許多這樣的現象。
自許當「發光體」
不管我們有多少成就,擁有多少鑽戒、汽車、保鑣、聚光燈,都只能算是「反光體」,必須靠外在的光源來證明自己。我認為這個社會應該鼓勵更多的「發光體」,也就是能讓自己照亮別人的人。他可以是一個獻身偏鄉教育的小學老師,也可以是一個熱心公益的社會工作者,或者一個數十年來默默收容棄嬰的外國傳教士。
我認識一群廚師,他們每星期輪流到桃園少年看守所去教年輕人燒菜,把自己最珍貴的絕活貢獻給這群孩子,讓他們以後有謀生的技能。其中一位廚師的鄰居剛好是計程車司機,知道了這樣的事情,非常感動,主動答應每星期免費載他到桃園。
各位想想看:這樣的心意不僅影響了許多接受幫助的少年,也影響了他身邊的人,讓愈來愈多的人願意投身這樣的服務,他們都是「發光體」。我們需要的,就是更多這樣的人,願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付出、貢獻給這個社會。
撿海星的小女孩
我想講個自己一直很喜歡的故事。
一天黃昏,在澳洲的海灘,有位老先生拄著拐杖散步,遇到一位小女孩。他看到這位小女孩不斷撿起沙灘上的東西往海裡扔,不禁好奇地問道:「小妹妹,妳在打水漂嗎?」小女孩說:「不是,我看到沙灘上有好多海星,明天一早太陽出來,牠們都會被曬死,我覺得那樣太可憐,所以把牠們送回海裡去。」這位老人已經看盡人生百態,不禁莞爾。他說:「小妹妹妳別傻了,這條海岸有多長、海星有多少,憑妳一個人,怎麼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呢?」
小女孩又默默撿起一隻海星,丟向海中,然後說:「老公公,我知道我不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但是我知道當我撿起這一隻海星、丟進海裡的時候,我已經改變了『牠』的命運。」
各位朋友,讓我們都來做這個社會的「發光體」吧!
摘自《我的台灣想像》
永不灰心的美好想像
嚴長壽
這五、六年以來,我因為關心花東,常常在台北、台東之間奔走,有幾次,飛機在海岸山脈上空迴轉,我從小小窗口不經意瞥見花東縱谷間那一條綿延數十公里的卑南溪。
從空中遙望,它時而散如髮辮、時而阻斷於沙洲、裊裊喘息,時而藏身於雲霧間若隱若現,然而,隨著機翼的攀升,視野的拉高,最終我們還是可以依稀辨識出它逶迤奔流,尋找海口出路的軌跡。
人生如河,逝者如斯。一九七○末,我成為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多年,有機會被調派紐約總部,開啟新的人生。但是那幾年間台灣真是噩運連連,先是退出聯合國,之後又遭逢中美斷交打擊,很多人準備變賣家產移民美國,離開前景黯淡的台灣。然而在這樣的時刻,我卻選擇留下,同時還辭去極力慰留我的老東家,轉身投入籌建中的亞都飯店,我總希望在政治之外,台灣能以文化與觀光跟世界做朋友,即使能力有限,即使環境再辛苦、再險峻,也希望能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所付出。之後,輝煌的三十年過去了,我勉強的將亞都這個地點不太好、房間不夠多的飯店,無論是在業務上或是文化公益平台上,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了無遺憾。這三十年多來,我決定帶著累積了一輩子的閱歷與人脈,全心全力投身在公益事業,在台東尋找台灣未來的一種可能。
這其中,不管我遇到什麼挫折或困難,總是希望將自己在國際上所觀察到的、所做過的、所努力的,能夠讓台灣的未來更具有前瞻性與生命力。
在這種心情之下,重新再看這集子裡收錄的三十三篇文章,我感觸很深,它們是我基於不同場合、不同時空背景及因緣所寫的當下感言,有的甚至時間上跨越長達十二年之久。從台灣、偏鄉到離島;開發或保存的爭議乃至轉型的創意;從金門、澎湖到阿里山的未來;從陸客、美食、文化自信到生活大國;從年輕人、教育沉疴到國際人才的匱乏……每一個問題都曾那麼令我揪心頓足、大聲疾呼過。
十多年過去了,時空脈絡或有不同,當初我指陳的問題卻依然存在,甚至一直擔憂的險狀,居然成真;原本不樂見的惡劣趨勢,已沛然難禦;面對這類「不幸言中」的現實,我沒有鐵口直斷的絲毫喜悅,有的只是沉沉的心痛。
多年前,有一本講述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法默到海地行醫的書《山外有山》(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法默醫生對弱勢海地人的奉獻,令人尊敬與感動,而「山外有山」這一個詞彙原來自海地諺語「越過了山,還有山」(Beyond mountains there are mountains),意思是「才解決了一個問題,接著又來了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站在抉擇點上的台灣,我也有這樣深刻的感受。
當韓國、大陸、日本努力擺脫過去、面對挑戰、不斷蛻變成長之際,反觀台灣這幾年下來進步有限,而且一點一滴不斷的消耗、掏空自己。為什麼我們看不出台灣最大的優勢是文化,最大的弱點在於國際化。
過去台灣因緣際會累積了充沛的人才,成為我們文化經濟成長爆發的能量,可是將來我們還有這樣的機會嗎?如今,台灣寄望能與大陸一起成長,可一旦大陸為自己盲目的發展付出代價,我們又能到哪去寄生?
這些油煎火燎的怒氣,轉變為「不甘」、激發為「志氣」,讓原本只想甘於平凡的我,一次又一次的自不量力的跳出來,提出建言。我承認我是個「雞婆」的人,但如果真能解決問題,即使我會被咒駡、誤解,甚至背後插滿中傷的箭矢,也不足惜!
認識我多年的朋友都知道,我的確有很強烈的淑世理想,不論環境如何惡劣,我都相信一個人、一個社會的品質是可以往前走的。這是我可以如此樂觀地走下去的原因。
這本《我的台灣想像》是我長久以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想像與期許,許多文章在下筆之前,甚至醞釀了十年之久。這裡面的每篇文字,點點滴滴記述下我這幾年思索的心跡,猶如卑南溪那苦心追索出海口的汩汩溪水,我也不斷思索著:「台灣的價值在哪裡﹖」「台灣的新競爭力究竟在哪裡?」
我希望這本小書,足以做為過去十年來思維的刻度,在回顧之中,我們能尋回台灣那遺失的光榮感與向上之心,發掘讓台灣立足國際的新價值與使命。
山外誠然有山,我們也有足以開拔的雙腳,以及永不灰心的美好想像!
另一個年代,另一種呼喚
─為什麼推出「前進的思索」十位自選集
高希均
(一))
「天下文化」以傳播進步觀念自許的出版社,走過了三十年,出版了二千餘種書。這使我們自己也驚喜,因為經營的資金全靠自己,所有的收入來自讀者,社會上有逆耳的忠言:「害一個人叫他從事出版」。
創立於一九八二年,那是一個意氣奮發、急起直追的年代;知識飢渴向外學習的年代;那也是一個政治上威權,黨外運動萌芽發展的年代;那更是個人生命力施展與冒險的年代。回望那段歷史,真是台灣快步前進的黃金時期。
二○一二年的台灣已進入另一個年代─前進中產生了迷惘,改變中遇到了土石流。
四小龍「經濟奇蹟」中的台灣,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仍位居前十名,但面對世界政經的急劇變化,台灣的應對與調適不夠快,不夠準,十多年來一直陷入困局。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後,台灣民主浪潮一波又一波─包括一九九六李登輝當選首屆民選總統,二○○○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執政,開創了民主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台灣民主的「寧靜革命」帶給全民莫大的驕傲,但也同時帶來了不寧靜的折騰。幸有二○○八年馬英九的當選,打破了兩岸僵持,否則「自我鎖國」的後果,更使台灣被拋在世界舞台之外。
使人難以預料的是,民主的果實在台灣還未碩壯,在西方國家流行的四個「民主病」,卻同時提早出現在台灣:政黨對立互鬥(討好的政策才有可能通過),利益團體操縱,媒體兩極化,中產階級冷漠。
在「民主病」蔓延之下,知識份子必須挺身而出,發出另一種理性的呼喚,這就是為什麼天下文化在三十週年,由王力行、張作錦與我發起,要出版十本自選集。
這套選集,取名為「前進的思索」,匯集了社會上大家推崇的作者。他們都有專業、有熱情、有理想,不斷以文字、演講、專著等方式與社會各界分享他們的才情、焦慮與思索。
十位作者有開創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兼具深厚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沈君山,報人張作錦,倡導法律正義的陳長文,「永遠站在病人這邊」的黃達夫,「教育創造未來」的洪蘭,充滿「台灣想像」的嚴長壽,「星空之下永遠有路」的姚仁祿,與「時代對話」的王力行,以及自己的「寧靜革命不寧靜」。(其中由於沈君山的健康,他的自選集由張作錦與沈夫人曾麗華編選。)
(二)
十位作者的共同願望是透過他們的文字,能夠凝聚社會向上的力量,產生我們期盼的「前進的思索」。
「前進的思索」是跨黨派,跨族群,跨世代,跨私利。凡是對台灣社會長期發展有利的觀念、政策、主張,一起來獻策,一起來思考,一起來推動。十本選集所提倡的包括了教育的革新、創新的推動、宗教情懷的分享、正義的落實、醫病關係的改進;也包括了要走向均富、創造就業、擴大稅基、節能減碳、兩岸雙贏等。
如果因為這十位人士的說服力,「思索」產生了良性的互動及改革的力量,那麼失去信心的台灣人民,也許漸漸地會發現:
(1) 媒體及民代減少了起鬨及作秀,評論時展現理性的平衡。
(2) 爭取自己人權與自由的同時,不會傷害沉默大眾的利益。
(3) 「利益團體」不會明目張膽的自私與強勢。
(4) 除了低所得及弱勢團體需要照顧,「有能力的人多付稅」,財政赤字必須要下降。
(5) 二種心態必須要改少:(a)靠「保護」來阻擋開放及外來的競爭(如陸生來台就業,會搶去年輕人的工作);(b)靠「白吃午餐」來佔公家及別人的便宜。
(6) 高層執政者,必須要透過各種方式(如辯論、座談、專訪),說服大多數人民,加快各種改革。
「另一個年代」不幸地是:一個「痛定思痛」的年代;因此,「另一種呼喚」必須是「前進的思索」。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