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後半,
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
確立台灣現代建築教育制度的重要學者。
建築設計是他的本業,教育是他的理念,藝術是他的興趣。
《築人間》是一本個人自傳,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建築教育,美學藝術與博物館發展歷程的傳記。
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台灣現代建築教育制度確立的重要學者。然而,建築設計是他的本業,教育是他的理想,藝術是他的興趣。
從自然科學博物館到台南藝術學院,他的使命感讓他構築了人文與科技的事業;從彰化文化中心一直到南園的建築設計,他完成了自我建築的主義演進;數十年不懈的筆耕,他一秉文人氣息,道出世俗弊病。
本書由漢寶德先生親自執筆,將其一生由幼及長,從求學到做事,從建築理想、古蹟修復到博物館的經營管理,點滴記錄。亦是從一個人的生命史,觀看了台灣建築及博物館文化的發展歷程。
閱讀漢寶德,除了建築的美感啟發外,更有一份深刻的人文關櫰與歷史情感。
引言 紙上談兵
Part1 日月韶光
第一章 山東漢家
第二章 逃難生涯
第三章 闖入建築天地
第四章 從東海到哈佛
Part2 建築天地
第五章 文化震撼
第六章 壯遊歸鄉
第七章 革新建築教育
第八章 藝術建築
Part3 風雲之志
第九章 擘畫學術展館
第十章 建館橫逆
第十一章 教育夢境
第十二章 南藝誕生
Part4 寫藝人間
第十三章 有情歲月
第十四章 打造宗博
第十五章 美感人生
紙上談兵
我是二○○○年初離開公職的。回到台北,幾乎立刻到登琨豔為我準備的辦公室上班。小小的一個房間,一張乾淨的書桌,面對著大玻璃牆外的小院落,新植的荷花只有葉子浮在水面上。我坐著一張自大陸買來的高背古椅,心裡有些茫然。退休而尋找自己的新天地是我近來的夢想。然而真正退下來了,如何利用我所剩餘的生命,卻要費一番心思了。我曾經說要過得有情有味,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首先要先擺脫掉俗務。
第一件要擺脫的是漢光建築師事務所。我是建築出身,當然應該以建築創作為一生事業。誠然,在我擔任東海教職的時候,在授課之餘,我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建築上。可是在我被邀去中興大學之後,由於十分不合理而且非常落伍的政府規定,教授不可以執業,我只好把事務所交由二弟負責。好在漢光已有堅強的班底,我以顧問身份指導,已可做出很像樣的作品。我的二弟,漢寅德,原是海洋學院的教授,犧牲了教職為我經營事務所。我自公職退休,他堅持把事務所的經營還我。我不願勉強他,但卻已對建築業務完全失掉興趣了。
照一般的看法,離開公職回到建築是很自然而且順理成章的事。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我對建築實務已經失掉興趣。我是自兩點觀察建築的。
我學建築的時候,現代建築正在高峰。新建築雖然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但在現代大師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仁心。我們不妨說,不論他的理論如何,作品的外觀如何,其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服務。所以人本的精神是建築的核心。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態度嚴肅的建築家與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之間,在精神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我甚至認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的心情,可以也應該由現代建築師所完成。可是我看到,世界建築發展到二十世紀末,這種人文精神完全喪失了。建築家只在造型上譁眾取寵,贏得大師之名,甚至與真正的美感絕緣,其實與耍小丑沒有多少分別。我雖大聲倡導大乘建築,當然不會得到迴響,因此我覺得建築不再是令我感到驕傲的行業,不值得再為它傷神了。
另一種體驗,是覺得建築這種行業,要做點事,太靠機緣了。要有非常負責任,而且尊重專業的業主,否則,每一個計畫案都是精神上的災難。我很幸運在中年遇到幾位支持我的業主,可是到老年,可以接受我的人也退休了。即使還有少數在位的,由於政府制度改變,機關首長不再有權,挾自己的判斷決定建築委託,改用比圖的方式。抬頭看去,覺得已沒有我的發揮餘地。執此業務,如果沒有人來主動邀請,就要通過各種關係去巴結業主,這樣的建築即使取得設計權,也不可能發揮自己的理想。另一個辦法是參加比圖。這是自取其辱。靠幾位不知是何人的委員去判斷建築委託的取捨,而且多半有暗盤,正派的建築師誰願去淌這混水呢?
總之,我覺得這已經是年輕人的世界了。我已經做了我該做的,也許並沒有了不起的成就,但卻沒有再與年輕人搶設計權的必要了。以超然的身份靜看他們的表演豈不是一樂?所以我略加思考就決定停止事務所的積極運作,把尚未完成的合約交給跟我工作多年的年輕人去完成,讓他們嘗嘗做老闆的甜酸苦辣。
第二件要擺脫的是博物館計畫案。我在南藝校長任內,開始以教授身份來接一些案子,在當時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我離開科博館後,因為該館的成功,使有些後來的博物館規劃的主管用各種方式希望我伸出援手。我也自以為既然有些經驗,與大家分享是理所應當。我幫忙的方式就是接計畫。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同時我接計畫時,年紀較大,身份較高,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非常高興把我的建議寫成一本報告,供他們採行。有一段時間,我擔任博物館學會的理事長,也利用學會來接計畫案,覺得是貢獻社會的一條途徑。
可是我很快就感到當館長與做計畫之間的分別了。
在年輕的時候,對於孫中山先生勸我們「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覺得很欽佩。可是自計畫案中我體會到做官才能做事。我本以為以我的經驗與資歷,去接受任何博物館的委託,做展示的規劃或整體的發展計畫,應該會被主管放心。事實卻發現權力是一切計畫的根本要件。道理很簡單,做計畫的人只是在做事,心中只想把這件事做好。他是不是真做得好,那是看他的本領。可是有權力決定要不要實施你的計畫的人,卻不是規劃在那麼單純的動機。他有自己的觀點,個人的利益,上司的好惡,要伺候得樣樣俱到很不容易。
回想我在中年做了幾件事情,都是運氣,遇到幾位授我以權,對我信任的院長、部長,如今為人做嫁衣裳,人家愛穿不穿,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其實我對此情況亦有所感,所以政府官員看得起我,要我幫忙時,我總希望知道未來負責執行的人是誰,希望這個委託出自這位先生。可惜的是,新博物館的籌設方式,已經自比較合理的籌備主任制改為先期計劃制了。這,真是荒唐!自此而後,新博物館籌設就步步維艱了。這等於為人做嫁衣裳,不知新娘是何人是同樣的道理!在先期規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頭來,一旦設立機構,一切都要從頭來起,所做規劃幾乎都到字紙簍去了。人生是寶貴的,閒來無事,優遊歲月也未嘗不可,浪費生命在無益的規劃上何為?這是幾次痛苦的經驗告訴我的。
可是擺脫了這些俗務,能做點什麼愜意的事呢?
還是寫寫文章吧!
坦白說,我是靠文章起家的。在骨子裡我是一個傳統社會的文人,不幸降生在現代世界,所幸現代的國人仍然保留了一些對文人的尊重。我自做學生起就辦雜誌寫文章,日後到社會上工作,每到一處必辦雜誌,都是為提供表達意見的園地,即使籌設國立機構,完成時也開辦刊物。在科博館創辦了《博物館學季刊》,到南藝,創辦了《藝術觀點》。自民國六十一年起,我應邀在報紙寫專欄,開始了我的文字生涯。我的一點社會知名度不是因為建築作品,而是報紙上發表的文字帶來的。
摘自《築人間》
自序:二O一二增修版
漢寶德
有一天,高希均兄笑著告訴我,「築人間」已經出版超過十年了,應該有個續編本了吧!我也笑笑,覺得是他說客氣話。沒想到天下文化的同仁真的就向我催稿了。
老實說,我真不覺得我的回憶錄有續編的價值。
在二OOO年自公職退休之前,因緣際會為國家做了幾件事,勉強值得寫下來供年輕的朋友們參考。可是退休之後,除了在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任上做了一點具體的事情外,其實乏善可陳,忽忽間就進入衰老之年,回顧這十年來的生命,真有增編的價值,值得勞動讀者的法眼去閱讀嗎?
當然了,這十幾年我確實沒有真閒著。我是閒不住的。一方面,我一直在為報章、雜誌寫文章。到了廿一世紀,報上的專欄停止了,但是在雜誌上與報紙副刊上仍然可以自由的發表一些短文。謝謝各位主編,使我仍然可以有機會發表一些感懷,或有系統的寫系列性的文章。同時我也很感激幾個出版社的朋友不嫌棄我,為我結集出了幾本書。尤其是以美感為主題的文章。
如果我把這十年來的生命下一定義,可以稱之為「談美」的歲月。我曾希望退休後過有情的生活,我所指的「情」就是美感吧!對於全民美育,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可以說是我的信仰,也可以說我以此消蝕我的生命。「談美」原是朱光潛的書名,我出書時借用,想起來實在太有趣了。「美」,是無法實踐的,因此大家都喜歡「談」,不談又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社會。一切努力也只是談談而已。
我談美是不同於以詩文為背景的美學專家。
我體會到全民美育的重要性是自建築專業的服務觀念開始。一個以美為目的的專業卻為美盲的大眾服務,是一種浪費。自此我看到文明國家,國民文化素養的基礎其實是美感素養。而美並不是空談,玄談,是一種科學。可惜美育涉及到國民,與政府的任務有關。我只能空談,實因不在其位,無能為力也。空談,也只是聊盡知識份子的責任而已!
在十幾年的美育大夢之中,我也做了幾件可以一提的事情,特別是在宗教博物館倡導的生命教育。對於關心我的朋友,以增編的方式,向他們做一個簡略的報告也未嘗不可。這兩年來,我的身體顯著的衰老了。我向來體弱,青年時期的肺癆雖已鈣化,但進入老年,功能急速衰退,大約活不了多久。如果天假以年,再活些日子,也只能在家看年輕人表演了。
很感謝天下文化的朋友們給我機會,為我的回憶錄畫上一個美好的句點。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