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他沒說的是,唯有經由閱讀,知識才能變成力量。
* 閱讀,不僅是一種愉悅,更是一種理解、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讓自己可以擺脫平庸與急功近利的謀生態度。
*十種閱讀樣貌,十幅人生風景。淘選出上百本珍藏經典,匯聚成一股股智慧之泉。
這些名字對社會大眾來說應該都不陌生:
李家同,以宗教家般的情懷,始終關注臺灣青年人觀念的清華大學教授。
陶傳正,熱中音樂、演戲、拍照、旅遊的奇哥董事長。
嚴長壽,自飯店管理領域光榮交棒,轉而關心台灣社會教育各層面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怡蓁,穿梭於科技與文學之間的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蘇國垚,希望將在亞都麗緻總經理任職期間的寶貴實務經驗,傳承給有志餐飲管理莘莘學子的現任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
林天來,從花蓮女中圖書館管理員,認真努力到成為出版社高層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副社長。
沈方正,從「人」和「文化」角度出發的老爺大酒店集團總執行長。
劉軒,在作家父親劉墉盛名之下成長,另闖出自己一片天的知名DJ及作家。
幸佳慧,擁有俠女性格的兒童文學作家。
郭國榮,曾是窮到連鬼都怕的金山窮小子,靠著苦幹實幹、大量閱讀,而成為「關渡土地公」的喬大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這十位於公益、教育、藝文、出版、服務各界的菁英,無論是自艱困環境中力爭上游,或脫胎於家學淵源另闢擅場,成為各領域翹楚,其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閱讀。
在本書中,他們不僅分享各自不同的人生歷程,與如何從閱讀中汲取生命能量的體會,並於篇末羅列影響自己最深或最想推薦的各類經典。與這些傑出人士成功相關的百餘本作品,就像書海中精選出的珍珠,絕對值得讀者玩味再三;在他們的導引下,讀者一定也能從中發現閱讀的力量。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擔任雜誌記者十餘年,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導獎」、第三十七屆金鼎獎之「年度非文學類最佳圖書獎」。
現職為天下文化出版社主筆。
現任職於遠見天下文化。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夏洛特分校企業管理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國立清華大學寫作中心,與社區大學。
教學範圍為應用外語領域。曾著有《閱讀的力量》(天下文化/多人合著);中文文章收錄於《閱讀的風貌》等「 網路與書雜誌書 」系列書。翻譯作品包括《暗房裡的男人》、《文化地圖》等多書。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研究碩士。曾先後擔任多家財經媒體記者及出版社主編多年,現為專職文字工作者。
著有《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走進稻香的世界》、合著有《閱讀的力量》、《我們都是大同寶寶II》等。喜愛文字工作,學習友善農耕,期待進入「半農半X」的耕讀生活。
一個基督徒,一個母親,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蘇格蘭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相關工作。
前言 感受,十年的幸福閱讀 財團法人喬大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廖惟亭
發現謙卑的力量 信仰者/國立清華大學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務實者/奇哥董事長陶傳正
向真實人生取經 薪傳者/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贏得滿堂彩的知識庫 傳遞者/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館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蘇國垚
悠遊理性與感性之間 連結者/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陳怡蓁
鼓動觀念的風潮 分享者/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副社長林天來
改變人生的閱讀 行動者/喬大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郭國榮
尋找自己的人生解答 思索者/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
自我獨立的探索之旅 追尋者/DJ、作家劉軒
為兒童閱讀四處「放火」 燎原者/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
附錄:種下閱讀的幸福種子——喬大文化基金會的發展歷程
行動者 喬大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郭國榮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點。
時值星期日,加上寒流來襲,多數人只想躲在棉被裡睡大頭覺,關渡北台灣科技大學的演講廳,卻湧進了近一千五百多人。
他們都是來聽前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的演講,講題就是他剛出版的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
聽眾們都是滿載而歸,他們不只聽到嚴總裁的精闢觀點,主辦這次活動的喬大文化基金會,還貼心地為每位來聽演講的人準備了「伴手禮」──一個特製的袋子,裡頭裝的就是嚴總裁的這本新書。
這場演講的推手,就是喬大地產的創辦人,郭國榮。
幾個月前,在基金會執行長廖惟亭的推薦下,郭國榮讀了《教育應該不一樣》,對於書中的看法,特別是技職教育的部分,非常有共鳴,他認為,每個關心教育問題的人,都應該一讀。
行動力超強的郭國榮,二話不說就跟出版社聯絡,希望能印製八千本的「大字版」,而印製的目的是要送人,贈書的對象包括了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因為這些有決策權力的人,往往也是年高德劭的「長輩」,為了方便他們閱讀,才特製了版面特別清爽的「大字版」。
關於送書,郭國榮還有一個小小的堅持,他希望收到贈書的單位,能夠真正地閱讀這本書,如果不想讀,就請對方將書退回。
在台灣但是,愛閱讀的企業家不少,像郭國榮這樣,用接近宗教的狂熱去推動閱讀的企業家,卻相當罕見。他的出發點也很簡單:「因為閱讀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體認了閱讀的好,他才會如此大手筆地送書,希望社會上人手一書。
很難想像,這位五十三年次的閱讀推手,在求學階段,曾經是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
缺乏學習資源的童年
將鏡頭轉回民國五○、六○年代,當時,郭國榮還是個小學生。
教室中,學生們正在考試。郭國榮面對著試卷,一個頭兩個大,不要說考試的內容,連選擇題、是非題的差別,他都搞不清楚。不用說,考試成績滿江紅,分數不及格的人要挨打,郭國榮永遠是其中一位。
「其實,不能怪我不用功,當時我根本沒有讀書的環境,」郭國榮說起童年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他的童年生活,總結來說,就是一個字,窮。
郭國榮老家在金山的山上,父母都不識字,以務農為業,一家九口窩在泥塊蓋起的「土塊厝」,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廁所就是個茅坑,上完廁所也沒有衛生紙,而是以野地裡的竹片代替。金山多雨,而郭國榮家中又常漏水,外面下大雨,屋中下小雨,已是家常便飯。
在貧困的環境下,生存都已經不容易,更不要說對知識產生渴望。而且平時在家,家人都說台語,學校老師卻是用國語授課,他聽課時多半像鴨子聽雷,經常搞不清楚老師到底在說什麼。
母親眼看著一家子這麼困在山上,下一代前途堪慮,便在郭國榮小學四年級時,舉家搬到北投,希望藉著空間的改變,為這個家帶來一些轉機。不過,由於家裡的孩子還小,只能靠著郭國榮的父親到工地挑磚,勉強維持家計。
或許是學習的基礎沒打好,即使搬了家,換了學校,郭國榮對於學業仍然興趣缺缺,不過,個性老實憨厚的他,還是每天乖乖地上課,從不遲到早退,不論就讀國中或高職,畢業時他都拿到全勤獎。
隨著年紀漸長,排行老三、身為長子的郭國榮,也要幫忙分擔家計,利用放學後、週末的時間,到工地跟父親一起搬磚。下工時,父親用機車載他回家,因為工作很累,坐在後座的他有時難免打起瞌睡,每次一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奔馳的機車上,便是一陣心驚肉跳,因為他知道,如果稍不注意沒抓緊父親摔下來,大概就一命嗚呼了。
這樣的畫面,始終在郭國榮腦海中揮之不去,多年後,每當他看到有父母親用機車載小孩,那種驚險的感覺便再度竄上心頭。
這個時期的郭國榮,對於閱讀也好、知識也好,都沒有特別的感受,只有當父親因為不識字,只能默默接受黑心雇主惡意欺騙,拿不到應有的報酬時,他才隱約地覺得,如果父親能懂一點知識,情況應該就大不相同吧。
讀勵志書,人生開始追夢
退伍,是許多男性人生中的轉捩點。
當兵之前,可以用「等當兵」作為自己年少輕狂的藉口,但是退伍後,你就得開始面對人生、思考未來。
在郭國榮的記憶中,若說他開始主動接觸書本,應該就是在他退伍前夕這段時間。當時的他,看過一些勵志書籍後,便把「追求成功」做為人生的志向。當然,在貧苦出身的郭國榮心中,所謂「成功」,不外就是做大生意,賺大錢。
退伍後,他追逐著發財的夢想,在台中的市場賣過菜,日夜作息顛倒;想研發「檳榔剪」(用來剪檳榔的工具)致富,被騙了錢;從事門窗把手的生意,樣品被客戶丟在一邊。跌跌撞撞,一心想成功的郭國榮,跟他所渴望的財富,老是沾不到邊。
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去上了企管方面的課,也參加經濟部為中小企業負責人所辦的讀書會,一本接著一本看起了企管相關的書。
「這時候我才知道,很多事情背後其實是有道理的,」走了不少冤枉路的郭國榮苦笑,原本混混沌沌的世界,漸漸地變得清晰起來。
打開成功之門,第一步就是先找到鑰匙,而那把鑰匙,就是「知識」。
出身於基層的郭國榮,做事認真、吃苦耐勞,也有膽識,算是具備了創業者應有的條件,若說還少了點什麼,那就是「知識」仍有不足之處,郭國榮體認了這一點,這也是他日後求知若渴的原因。
嘗試過不同工作後,郭國榮決定投身房屋仲介。做事認真的他,天還沒亮,就進公司整理資料,然後騎上老舊的機車,沿街在電線桿貼仲介廣告,不論是大太陽下,或是風雨中,都看得到他辛勤打拚的身影。
他的積極勤奮,獲得了公司總經理肯定,在民國七十七年時受邀成為共同創業的股東夥伴。本以為如此便可以在事業上平步青雲,揮別過去的自己,沒想到還有更大的考驗在後面等著他。
......
實踐知識的行動者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曾經說過:「知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知識被使用過後、產生的結果才有價值。」用這句話來形容郭國榮對於閱讀的看法,應該也是十分貼切。
接受媒體採訪時,郭國榮總是強調閱讀的力量,然而,他卻不會滿口引經據典,甚至問他受哪本書的影響最深,他也說不太出書名。
深究他的閱讀歷程,或許不難找出原因。郭國榮讀書,目的不是怡情養性,而是向「書老師」求教,解決他事業上、人生中的困惑,而一旦他吸收了知識,就會採取行動去實踐知識,將知識化為改變生命的動力。
讀懂了,就去做,這樣的知識才會產生價值。
當然,前提還是,你必須要讀書。如果沒有打開書本那個動作,改變人生的魔法就不會啟動。
於是,郭國榮決定將讀書風氣推廣到公司員工教育,要求員工三人為一小組,輪流擔任投影片製作、書摘、演講三項工作,每月輪流呈報當月三本新書的讀書心得,幾年下來,員工讀過了超過百本的好書。
結果,閱讀真的帶來了改變。喬大推動讀書會以來,團隊因為有了共同話題,向心力更強,原本較害羞、不擅言詞的員工,透過不斷地演練,台風也愈來愈穩,面對客戶時,變得更落落大方。
看到了企業內部因為推動閱讀所帶來的效果,郭國榮相信,不論學歷高低,只要能保持經常閱讀的習慣,都有機會從書中挖掘出寶藏。二○○八年,郭國榮成立了喬大文化基金會,推廣全民閱讀風氣,至今舉辦過一百多場讀書會。二○一一年,基金會進一步輔導北投分局、士林分局、北投區公所等公家單位成立讀書會,引導更多人愛上閱讀。
基金會辦的每一場讀書會,郭國榮總是會準時出席,看著每一個聽眾滿懷期待而來,最後都能收穫滿滿地離開,感到十分喜悅。
當年那個連考卷都不知道該怎麼寫的男孩,如今卻能成為書香饗宴的主人,聽起來相當不可思議的歷程,卻是郭國榮再真實不過的人生。
透過閱讀,郭國榮打開了命運之門,現在他想將這把神奇的鑰匙,放進更多有緣人的手上。
財團法人喬大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廖惟亭
禮拜天早晨,朝日的餘光從窗外山間灑進會場,偌大的台上,主講人用著知性又溫暖的聲線,簡述著一本又一本書的精華,台下近兩百位聽眾專注聆聽,時而因共鳴而感嘆,時而因觸動而發笑……。這是每月一次,喬大文化基金會與社區朋友們的美麗約會,共譜一曲閱讀的浪漫。
二○一三年十月,喬大文化基金會歡度讀書會成立十周年。原本只是公司內部同仁的心得交流,進而擴大為每月對外的公開分享,還有年度千人大型演講活動。十年來我們不斷用閱讀汲取生命的養分,積累心靈的強度與廣度。因為閱讀,我們有了力量;因為力量,我們建築了屬於自己的知識城堡。
當初的無心栽柳,漸已福蔭一方。回顧十年所開列的書單,林林總總共三百多冊,一路走來,喬大文化基金會不僅讓自己,也讓大北投地區的朋友們,享受到閱讀的快樂與幸福。
體會,閱讀的時光長河
然而我們深知文字的傳播無遠弗屆,長期地域性的累積和經營,讓我們不斷思考一種更全面的方式,將推廣閱讀的力量提升到極致,使之更有效率,也更有效益,因此才誕生了這本《閱讀的力量》,邀請十位喜歡閱讀且樂於分享閱讀經驗的重量級人物,讓讀者了解,透過與閱讀的不同連結,可以讓生命綻放出更不一樣的燦爛情節。
李家同教授認為閱讀經典作品才能鍛鍊完整的邏輯思考;陶傳正董事長用行萬里路來開闊自己的人生;嚴長壽總裁則透過傳記故事給予自己更多思索與沉澱;蘇國垚教授喜愛在移動的空間裡,恣意徜徉閱讀的世界;陳怡蓁董事長用閱讀來平衡自我的理性與感性;林天來總經理透過一本又一本的好書涵養了生命與工作的能量;郭國榮董事長用閱讀解決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困頓與瓶頸;沈方正執行長用閱讀通透非比尋常的心靈風景;劉軒先生用閱讀激發獨立自我的人生探索;幸佳慧老師用童書創作顛覆了家長看待圖文書的刻板觀念。
共十位人物跨越了三個世代,從他們與閱讀結緣的方式以及嗜讀的種種書籍,我們不難窺見,一條緩緩演進且位移的時光長河,並在這條長河中精粹出閱讀的原感與開卷的幸福。
看見,閱讀的無限力量
文化是社會的一種定力,根基於閱讀,茁壯於習慣,體現於生活。閱讀應是生活點滴的浸融,而內化的媒介除了透過書籍,舉凡品茗飲饌、藝術欣賞、音樂演奏、旅行探索都是閱讀更多元的呈現,而非一種崇高而不可攀的境界。
感謝天下文化優秀的業務及編輯團隊,讓這本《閱讀的力量》以如此美麗的姿態問世,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所有讀者不一樣的思考和啟發,進而喜歡閱讀、相信閱讀,並且在快樂中讀,在幸福中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