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牛背上長大的鄉下窮小子
以熱血和拚勁,寫下最精彩的奮鬥之路
燕巢出身的楊秋興,是個道地的「農家子弟」,除了對高雄這塊土地有無法割捨的情感,對於南台灣的未來發展,更有著「捨我其誰」的強烈使命感。
面對高雄的經濟發展,楊秋興一直秉持「為民興利」這個看似簡單,在現行的政治環境中,卻很難達成的觀點;從「城市多元化經營」的理念出發,他希望為高雄人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楊秋興不只要讓在地的農業經濟發光發熱,躍上國際舞台,更希望能將高雄的工商發展及藝文資產,進一步與世界接軌,讓大港高雄重新找回往日的輝煌,並成為明日台灣經濟亮點。
二○○一至二○一○年,擔任高雄縣長的楊秋興,獲得《遠見雜誌》施政滿意度最高評價五顆星多達四次,至今仍是紀錄保持者;二○一○年離職前夕,更獲得《天下雜誌》施政滿意度調查第一名的榮譽。他是如何做到的?
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是台灣的第二大都市,擁有接近兩百八十萬的人口,有港口也有農田,曾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典範,但近年來卻逐漸落後於其他城市。從「城市多元化經營」理念出發,楊秋興希望把「興利觀點」再度帶回高雄,他提出了全方位再造的想法,這不僅是他對高雄未來的想像,也是對城市發展的一個願景。
透過《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我們不只可以了解楊秋興的成長經歷與從政歷程,更能體會他對大高雄市民的關懷與疼惜。楊秋興相信,用愛可以改變高雄,更能為高雄市民,找回過往的榮耀。
高雄燕巢人,民國45年生,台大土木系、土木研究所畢業。 曾任工程師、基層公務員、省議員及立法委員。擔任過兩屆高雄縣縣長,現為行政院政務委員。
貧寒農家出身,體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來自基層,更能照顧弱勢,堅持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口上,締造「遠見雜誌全國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四度五顆星評價佳績。
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聯合晚報》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
著有《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台灣大崩壞》、《張心湜醫者之心》、《我是小志工》、《清淨赤子心》、《草根的力量》、《善的循環》(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推薦序 看見無我的力量 星雲大師
推薦序 從在地到全球的五星縣長 孫翠鳳
第一部 高雄,我一生的牽掛
第一章 阮厝在高雄
第二章 政治讓高雄縣成為發展遲緩兒
第三章 我的政治啟蒙
第四章 從庄腳到政壇
第二部 我的五星縣政成績單
第五章 興利為先的施政
第六章 勇於承擔,不怕非議
第七章 打造高雄縣新亮點
第八章 創造高雄縣的農業奇蹟
第九章 重新擦亮高雄縣經濟門窗
第十章 用愛改變高雄縣
第十一章 八八水災的考驗
第三部 高雄值得更好的對待
第十二章 大高雄應不只如此
第十三章 本末倒置的施政
第十四章 大高雄需要什麼樣的市長
第十五章 穿越藍綠,視野更寬廣
第十六章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附錄 媒體評比績效與高雄縣縣長任內得獎獎項
生於高雄,長於高雄,
我從出生到現在的五十八年歲月,除了就讀大學及研究所在台北,
以及擔任省議員、立委、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每星期有幾天離開高雄之外,
其他的歲月都在高雄。
從小,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吃的、用的、玩的,無不來自這片土地,
我赤足親近腳下的土地,呼吸瀰漫著泥土與青草味的空氣,
我知道農曆上二十四節氣與農事的關連,
我曉得如何在大自然就地取材做療傷的偏方,
至今,我身上仍帶著「土氣」,也常常有人說我個性「土直」,
但我以身上有著土地的氣息而自豪!
燕巢,我的老巢
我小時候,滾水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偏鄉,全村只有約八十戶人家,除了一家柑仔店,沒有其他商店,連個小麵攤都沒有。我直到上了初中,才從同學便當裡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滷蛋及海帶這種食物;我家吃的蛋都是自家雞鴨生的蛋,我媽媽都用水煮,剝殼後再用縫衣線把蛋劃開,那時瞅著同學便當盒裡黑色的滷蛋,常常口水直吞,心裡想著不知道有多好吃!所以後來我念台南一中時,很喜歡到麵攤吃麵,我媽媽常嘀咕說這有什麼好吃,我愛死了,因為麵裡會加個滷蛋!
我媽媽於二○一三年十月辭世,享壽八十六歲。她有著農村婦女勤勞節儉的美德,一輩子務農,生活完全沒有因為我當民意代表或縣長而改變,年紀大時仍然閒不下來,不是騎著鐵馬到芭樂園種芭樂,就是在院子裡種菜。我的孩子很幸福,從小到大,吃的都是阿嬤在自家土地上栽種出來的青菜水果,我媽媽種的菜很多,自己吃不完,還分送左鄰右舍。
土地上有我滴落的汗珠
我們那個年代,穿鞋很稀罕。爸爸媽媽幫我買了鞋,我只有上學穿,放學時都是把鞋子脫下來綁在書包上,每雙鞋子都穿到鞋底破洞破到不能穿為止;在家當然打赤腳,我每日勞動,每天都大粒汗小粒汗的滴落在土地上。在農村,家家戶戶賴以維生的就是務農,那個年代沒有農耕機,都需要靠牛來犁田耕種,大人在田裡幹活,小孩在家裡幫忙家務,我小時候的家事包括灑掃庭院、挑水、放牛、割草、煮豬食、撿蝸牛餵鴨子……
每天早上我媽煮飯時就把我叫起來,幾乎每天天剛亮就起床,先打掃院子,然後趁著草地上還有露水的時候,拎著水桶去撿蝸牛給鴨子吃;一大早出去繞一圈可以撿一大桶回來,鴨子還喜歡吃蚯蚓,我除了撿蝸牛,有時也挖蚯蚓餵鴨子。
我還得煮豬食,我家有種地瓜葉,我把地瓜及地瓜葉用機器攪碎後放進大鍋煮過,準備餵豬。那時家裡沒有瓦斯爐,都是燒大灶,用柴跟枯掉的甘蔗葉當燃料,常常開始煮豬食後,我就坐靠在牆邊打嗑睡,煮完豬食,我會把地瓜扔進灶火的灰渣裡,利用餘溫把地瓜焐熟,香噴噴、熱乎乎,好吃極了!
我八、九歲起就開始放牛,騎在牛背上戴著斗笠,只差一支木笛,不然就跟國畫中的小牧童一個樣了。我去牛舍牽牛時要跳來跳去,因為牛舍是泥巴地面,牛尿尿後牛舍的地上一窟一窟都是尿;我還得清牛舍的牛糞當肥料。
我家牛水跟黃牛都養,水牛力量比黃牛大,所以犁田以水牛為主,黃牛為輔。農忙時牛在田裡工作,我要另外割草給牛吃,農閒時則直接牽牛去吃草;牛不挑食,有草就吃,但我們都知道牛愛吃哪種草,盡可能帶牛去吃牠愛吃的。
家裡的牛舍在不需要養牛後,改建成停車場,但小牛跟在媽媽身邊享用青草大餐的悠然自得,以及母牛伸出舌頭舔小牛的舐犢之愛,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我腦海中忘不了的影像。
我喜歡腳踏實地
從小打赤腳在土地上行走奔跑,腳踏實地與土地親密接觸,「踏實」讓我覺得生命有依歸,也是我待人處世的準則。
台灣人的傳統觀念是「有土斯有財」,擁有土地,對很多人來說是財富的象徵,但對我爸媽來說,自家土地代表的是安定的生活。我爸媽一輩子沒有離開燕巢這片土地,始終守著老家守著田地;對我來說,這塊土地不但是我的家,也是我心靈的故鄉,是讓我安心的所在。無論我在外頭打拚多久,無論我的成就是高是低,它都無條件的接納我,撫慰我的傷心、挫折、疲憊。
即使在外讀書、工作,我的心還是放在老家,從來沒有「離家出走」。
摘自《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第一章
星雲大師
他常說,「為人要中道」,做事要追求「公平正義」,一路走來,牛背上的小巨人服膺真理,忠於人民,有奮鬥,有心酸,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楊秋興已然寫下輝煌的一頁,功在地方,不愧是當代政壇的典範人物之一。
雖然已經累積了許多工作與行政經驗,但楊秋興卸任後仍遊學四方,前往北美、香港、中國大陸考察,向專家、學者、官員請益;也曾到日本高知工業大學博士班深造,並且在高雄應用科大博班進修,非常精進。
好人才不會寂寞,馬總統延攬楊秋興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南部服務中心主任,賦予重任,得悉天下文化為他出書,記錄他的成長、就學、就業、參政點滴,以及見證台灣民主化的發展過程。藉序一隅,與大家一起見證他的宏觀、無畏、慈悲與務實。並祝福大家「駿程萬里、奮起飛揚」。
摘自《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推薦序
孫翠鳳
其中,楊縣長無疑最讓人印象深刻,不只是與他互動的過程中,他樸實親切的態度,尤其可以深刻感受他對歌仔戲藝術發自內心真誠的喜愛。他常親自捧場大小演出,隨著劇情時而歡喜鼓掌時而感動拭淚,他也對劇碼如數家珍,也因此,他非常用心推廣台灣各類的傳統藝術。像是歌仔戲、布袋戲、陣頭等等,不僅給予自己故鄉高雄在地的團隊,提供很多演出機會,並予以扶植,甚至擴大到全國各地的優秀本土藝術領域,也藉由傳統藝術下鄉巡演的機會,培養藝文觀眾。他常說,歌仔戲是台灣的國寶,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欣賞,也希望把歌仔戲藝術推廣到全世界。投身歌仔戲藝術這麼多年,聽到這樣的話,真的非常感動。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楊縣長之所以如此熱愛歌仔戲,是源自童年的經歷,更看到一位田庄囝仔的成長經歷,如何從一無所有到打出一片天,尤其可以感受他對在地與人民的深厚的情感,頁頁篇篇,正恰似一齣精彩動人的戲碼。
摘自《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推薦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