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來,家扶照顧兒少和弱勢家庭,有目共睹,
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台灣兒福制度的發展,家扶也是一大推手,
每一次倡議,都影響了台灣下一代的未來:
引進家庭扶助制度
第一個全面晉用社工專才的社福組織
最早採行家庭式教養
創建一對一認養制度
首開家庭寄養制度
催生兒童保護制度
推動保母證照化
……
關懷、扶助弱勢,在現今社會,並不是什麼特殊的議題,也有許多社福單位積極的在做。但其實,早在六十五年前,家扶已經開始在台灣幫助貧困的兒童與家庭。
本書詳述一路以來,家扶都是以先行者的腳步走在前頭,倡議多項重大議題,宣傳、教育喚醒社會大眾正視,帶領政府、社會關注弱勢兒童、家庭問題。
這六十五年來,家扶在兒童福利史上的創舉有:
設立家庭式教養育幼院
提供經濟弱勢家庭社工服務
推展一對一認養制度
推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
評選年度十大兒保事件新聞喚醒社會輿論
推動台灣兒童保護專業服務
出版國內第一本兒童保護專業書籍
引進兒保家庭處遇工作創新服務模式
成立兒少心理創傷復原服務專屬設施
實驗及推動家庭寄養服務
首創寄養兒少生活適應媒材
推動台灣失依兒童收出養服務
發展台灣親職化兒童本土化評量指標
於蒙古、吉爾吉斯成立第一個由台灣設置的兒少家庭福利服務機構
創辦啟動型的弱勢家庭創業微型貸款與輔導服務
創辦家庭保母訓練並推動證照制度
設置第一支兒童保護專線「2085」
建構台灣兒少貧窮資料庫
倡議「揹債兒」議題及促成修法
編寫第一本台灣兒少福利年鑑
在扶助台灣弱勢時,家扶也將關懷的眼光看向海外。一九八七年開辦國外兒童認養,積極參與各項國際援助工作。二○○四年在蒙古家扶中心成立,是家扶第一所國外服務據點,也是台灣兒童福利服務與國際接軌的新里程。之後也加速推動海外援助計畫,二○一一、一三、一四年,陸續設立吉爾吉斯、史瓦濟蘭、越南等據點,以社工專業,將另一種「台灣經驗」深耕海外。
序 看見孩子勇敢的眼神─三商美邦人壽董事長 劉中興
序 助人為快樂之本─前台中市長、前家扶基金會董事長 林柏榕
序 讓大象輕盈起舞─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何素秋
第一部 引領 寫下台灣社福新頁
幽谷中的希望之光─引進家庭扶助制度
邁向專業化的自立年代─第一個全面晉用社工專才的社福組織
用音樂撫慰孤寂心靈─最早採行家庭式教養
涓滴關懷,守住幸福─創建一對一認養制度
共創、共享、共責
第二部 開創 立下兒少照顧里程碑
有溫暖的地方就是家─首開家庭寄養制度
從此,有國家作他們的倚靠─催生兒保制度
照顧者背後的溫柔支持─最細膩的社工安全網
用愛包圍,填滿缺口─社工結合志工的緊密關懷網
始終領先的十二個關鍵
第三部 預見 福利新政,防止不幸
幫一個媽媽,就幫一個家─社工與企業的完美整合
謝謝,你曾經給我釣竿─分齡聚焦的培力策略
用有認證的呵護照顧孩子─推動保母證照化
暴風雨中的彩虹屋─打造療傷新空間
跨界合作,深耕地方
第四部 跨越 繞行40076公里的海外援助
善念,扎根在蒙古大草原─台灣社福軟實力躍上國際
親訪蒙古貧童─蕭亞軒:跨國救援,要長久做下去!
讓希望在吉爾吉斯萌芽─社工制度全套移植
創新的服務,透明的財務
後記.點滴見真情
大事紀
幫一個媽媽,就幫一個家
由台北出發的國道客運跳下車,一整排的特產店與觀光旅館映入眼前,就在宜蘭礁溪熱鬧的大街上,第一次見面的金雪媽媽騎著摩托車迎面而來。
在她帶領下,我們來到她工作的旅館,落坐窗明几淨的餐廳內。聽說這家旅館的下午茶,之前大多從外面採購,現在由於金雪媽媽樂於自己動手做,因此這裡的午茶點心,就由她一手包辦。
才一轉頭的時間,桌上竟擺滿了麻糬鬆餅、手工餅乾,還有咖啡跟水果。
本名鄭金雪的金雪媽媽,一邊招呼我,一邊笑說:「雖然自己做,比較忙,但我覺得很開心。」她向我坦承,其實並沒有很愛吃西點,一開始甚至還有點怕吃西餐料理,但她超愛做這些餐點,因為很享受動手做的過程。
只要看到別人喜歡她做的東西,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因為沒本錢,只能不斷學
隨著話匣子一打開,我更驚訝地發現,金雪媽媽不只很愛自己動手做,她更愛「上課」!她自我剖析,這麼享受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想彌補自己年輕時想上課,卻沒機會學習的遺憾。
光是去年,她就去學了手工皂、烘焙、飲料調製、西餐烹調、輕黏土、蝶谷巴特(剪紙與拼貼)DIY等課程。今年,她又去上電腦影片剪接、Photoshop。
為了向上提升,不久之前,她還去學西餐課程,努力準備證照考試。
「我的生活沒有很富裕,可是我很認真在過自己的生活,」金雪媽媽寧可沒有休息時間,也不放棄學習的機會,「因為我們沒有本錢,只能不斷學習,讓別人對我們另眼相看。」
金雪媽媽認真地說:「我只要想做一件事,就會很執著、很投入,這是我給自己的鞭策。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能失敗,就算不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孩子負責。」孩子,是她甜蜜的負擔,是她快樂的泉源,也是生活的動力。
連笑都感覺像在哭
很難相信,眼前的金雪媽媽,樂觀、開朗、獨立、多才多藝,連打扮都很亮麗,怎麼會是家扶曾經扶助的對象?
「其實,一開始我沒有那麼樂觀,是去家扶之後才有改變,」她解釋。她與前夫分手後,帶著五個孩子獨立生活,沒想到去社會局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卻怎麼都無法通過,因為社會局認定,她的父母還有房子。
「但那是老人家安身立命的地方,怎麼可以要我們打這個主意?」金雪媽媽無力的說。
為了生計,金雪媽媽曾經很容易感到煩躁,睡眠品質不佳,常常失眠。為了生計,她幾乎一直在工作。礁溪的幾家飯店,她幾乎都歷練過,不論櫃檯、房務、餐廳、內場,甚至連會計,她都做過。
「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辛苦,只是比較累而已,為了家庭,我一直都是至少兼兩樣工作,甚至三個,白天一個,晚上再一個,」金雪媽媽形容,為生計擔心,「連笑都感覺像在哭」,沒有辦法感到很開懷。在那段最艱困的時刻,幸好遇到家扶伸出援手。
認養人計畫和獎助學金方案,幫助家中較小的三個孩子,讓她可以改善一點家庭經濟,減輕些許生活重擔。這錢雖然不能算多,但一整年持續下來,對一家卻幫助很大。
攢下第一桶金
不過真正扭轉這一家人命運的,不是微薄的認養扶助金,而是家扶的「脫貧方案」。金雪媽媽總共參加三次脫貧方案,一邊上課學習,一邊,她的內心也跟著慢慢有了變化。
二○○六年,她首次參加「家庭生活發展帳戶」計畫,每月,她隨著計畫存下四千元,還可以領到等值的鼓勵金,所以一年下來,她自己存了四萬八千元,還可以再領等值金額。
她回憶,「我的手因車禍受傷,但為了上這個課,為了達到出席規定,我硬著頭皮向公司請假,因此領到這筆錢,我覺得特別珍貴。」脫貧方案激起她的鬥志,環境愈艱困,愈讓她想克服難關。金雪媽媽形容當時的日子,「我只要遇到不順遂,就把它寫在日記內,就算邊寫邊哭,但闔上日記,又是全新的一天。」
也就是這樣的堅持,三個年度下來,金雪媽媽攢下十多萬積蓄。對許多人來說,這個金額並不算什麼,但對她來說,這就是邁向穩定生活的「第一桶金」。
二○○六年,金雪媽媽萌生購買房子的念頭,因為一直在租屋與搬家,讓她很難心安,「我們在礁溪,最多曾一年搬過四、 五次家,而且每次都要自己搬。」孩子已經搬到有點怕了。
隨著仲介協助,她找到一戶十幾坪的公寓,開價一百三十多萬,對金雪媽媽來說,依然遙不可及。不過,她的老闆幫忙殺價到九十萬,靠著家扶「脫貧專案」攢下的十萬頭期款,金雪媽媽與孩子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心裡更感到踏實安定。
摘自《愛的先行者》
三商美邦人壽董事長 劉中興
成立有二十二年歷史的三商美邦人壽,稱得上是年輕有活力的企業。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從頭塑造自己的制度及企業文化,因此我們一開始就把方向抓得很好,從創立之初,就鎖定了關懷社會與弱勢兒童,作為我們進行社會公益的重點。
在參與關懷的過程中,如果你問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腦海中立刻想到的,就是孩子們的「眼神」。
「眼神」是一種一閃而過的瞬間,為什麼會注意到這個?因為我發現,處在逆境中愈懂得奮發向上的孩子,就愈會投射出一種特別的氣勢,他們不閃躲、不害怕,在困境中愈挫愈勇。
我自己很喜歡高爾夫,在我打球的過程中,就遇過這樣的孩子,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亞運史上,台灣最年輕的高爾夫國手、曾在世界業餘高球排名站上第一的潘政琮,是我一路看著成長的孩子。我記得最初知道他有心往高爾夫球界發展,是遇見他在球場擔任桿弟的母親康月美。
從六歲起,潘政琮就利用球場上一塊免費的空地,認真地練習。
雖然家境並不富裕,為了讓孩子的夢想高飛,母親甚至一度要賣掉房子和車子,好讓兩兄弟可以接受更好的訓練;而失去教職工作的父親,也投入孩子的高爾夫夢,陪著他們辛勤演練。
摘自《愛的先行者》序 看見孩子勇敢的眼神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