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制度之倡導執行者
●骨科自外科分離,自主發展者
●骨科專科醫師之創辦者
●骨科次專科發展的催生者
●外科及骨科發展基礎之建造者
●關節重建醫學會創會者
●骨科醫學雜誌之創刊者
一位成長於亂世的骨科名醫,見證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歷經流離與險阻。隨校遷台後,終獲致成功的精采人生故事。
一生以醫術濟世救人、曾赴國外深造帶回新知,並致力推動、建造國內骨外科發展基礎。
隨著無法避免的歷史脈動,從大陸到台灣;從流亡醫學生,到榮總骨科名醫;無論是政商名流,到平民百姓,知交無數,視病如親。
見證大時代中的戰亂動盪及戰後的自由民主與安定。創造並參與國內骨外科醫界歷史,奠定醫制與基礎,提拔後進,促進醫學進步不遺餘力……。
《論語・衛靈公》有言:「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是故,功成、名遂、身退,是自然規律。所謂重名,不是重個人,而是記其所為,以益後人溫故而知新,雖屬鏡花水月,但願仍然不空。這是作者著此書的最大動機。
序
郝柏村 懿行可嘉,讚其風骨
施純仁 醫師生涯最真實的告白
高希均 一生盡己之責
劉堂桂 專求精進,專注完美
自序
暮年著書,願動江關
第一部 我的年少時光
第一章 家人、家世、家業、家鄉
第二章 抗戰時期,棄學逃難
第三章 社會不安,民心難定
第四章 南京續讀,異鄉團聚
第五章 沙溝赤化,全家遷居上海
第二部 醫生的養成
第六章 立定志向,報考醫科
第七章 遷台後的新生活
第八章 見習與實習醫師時期
第九章 首位國防醫學院畢業的軍醫
第十章 總醫院的歷練
第十一章 翻開人生新篇章
第三部 紐約進修
第十二章 二次赴美進修
第十三章 精益求精
第十四章 嶄新的生命體驗
第四部 推動台灣骨科發展
第十五章 學成歸國
第十六章 實現骨科成部的理想
第十七章 參與援外醫療工作
第十八章 成立外科醫學會
第十九章 擔任骨科學會理事長
第五部 醫病關係,親如好友
第二十章 深獲蔣家信賴的醫師
第二十一章 令人難忘的經國先生一家人
第二十二章 不一樣的蔣家親友
第二十三章 曾照護過的歷任總統、家屬
第二十四章 形同知交的名人病友
第二十五章 三張一王,交情深厚
第二十六章 政商名流相互引介
第二十七章 醫學進步與醫病關係
第六部 醫師職涯總回顧
第二十八章 台北榮總副院長時期
第二十九章 建立制度化規範
第三十章 突如其來的調職
第七部 所思所感及所見所聞
第三十一章 中心診所的創辦
第三十二章 全民健保制度之觀察
第三十三章 故鄉竟已成他鄉
第三十四章 赴美途中心血管病發
結語
遵守醫德,永保高尚人格
附錄
怎麼做一個全方位的醫師
如何做好對榮民傷患的醫療工作
對實習醫師的講話
人生在世歷時數十載,經歷不同、境遇各異,有些驚天動地成為歷史人物,改變了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有些默默無聞、不為人知。除了個人先天條件外,其所處社會環境、遭遇、機會及人際關係等,對其意識形態、行為作風、工作態度、事業及成就,皆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國際局勢動盪不安,更形成了許多改變人們生涯的決定性因素。
幼逢動盪,時局不安
我生於民國,免受帝制封建之苦,但也曾身處亂世,歷盡艱辛。兒時盜匪猖獗,威脅生存;其後日本侵華,視人命如草芥。
中日戰爭延續八年,初時東逃西避,其後則苟延殘喘,猶似鳥困竹籠,有翅難飛。個人所幸逃過此劫,及至抗戰勝利,大戰結束,又因國共相爭,內戰揭起,自家相殘,損傷更重。
內戰歷經四年,人亡物毀,損失難以計算。國力耗盡,苦難齊生。為了繼續學業,我幼年即獨自離鄉背景,身困異地。直至隨校遷駐台灣,並有半世紀的安定,方使我有機會按部就班,接受並完成高等專業教育,得以一技之長服務社會人群,完成了每個人生下來,各自皆有的特殊使命。
雖歷經險阻,危機屢現,也只能調整自己,隨波逐流,或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終於適者生存。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這半個世紀的變化,其幅度不可謂不大。國家的和平與戰爭,人民的流離與就業,生活的安定與窮困,皆對個人的生存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每個人皆有切身的體驗,這一切改朝換代的過程,將是歷史上的精采片段。
戰亂當世,幸遇貴人
命運弄人,其言也真。日本侵華,使我小學未能卒業,又避難外鄉;內戰又使我初中輟學,流亡江南;復因我囊中空虛,使我高中生活難繼;待內戰結束,國共分治,終使我困居台灣。
所幸每逢危機,皆有貴人相助,得以化險為夷,安渡難關。例如:去興化唸初中,係金先生安排;到南京唸高中,係姻親陳氏兄妹支助,經陳謙老師說項始成;輟學轉至鎮江中學,完成高中教育,則由姜岑曼老師協助;甚至,在上海選唸大學時,也因高班同學崔華年學長之解說與鼓勵。因有這些幫助,所以每到關鍵時刻,皆能平順完成各階段的銜接。
深思之,此布局及推行,實皆為父親幕後靜寂的計畫,並逐步設法進行,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其後,因獲得半世紀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和,使我順利接受完整的高等醫學專業教育,執行專業工作。
其後身居高位,有機會檢視現狀,嚮往未來;繼又取經外國,因而刻意啟動專業、發展進步之架構及平台,以期日後之醫學發展進步,造福人群。
學醫是我早期的決定,雖已稱心完成,但嚮往內科,卻進入外科,繼而骨科。雖非意之所致,也只能順其自然,守上意,無怨無悔。在工作中以心得培養興趣,以學習累積能力,終於心無他念,專攻骨科,在醫學中心完成了外科住院醫師訓練,並在另一個醫療中心──台北榮民總醫院,由骨科主治醫師、科主任而到部主任,主導該院骨科發展二十一年,並由科提升為部。
骨科部包含五科一室、兩個醫學中心,皆為母校教學醫院,故又自然肩負起教學工作多年。
身置高位,視野由淺近而深遠;加上在國外進修時所見所聞,心想﹁人在公門好修行﹂,既然身居其位,自應有所做為,做些好事,建立好的制度、培養好的人才。
為求得外科醫師之水準提高,乃推行專科醫師制度;原本用﹁考試﹂兩字,經教育部要求,改用「甄審」兩字替代,故曰專科醫師甄審制度。
要使骨科發展進步,則必須自外科分出,獨立運作,自由發展,如此方能衍生次專科,培養更多名副其實的專家。因此,專科醫師制度及骨科自外科分出,成為我努力的兩大目標。
所幸獲得眾多前輩的理解及同儕的支持,前者順利完成,後者則不惜犧牲個人名利做為交換條件,始能落實推行。而今已開花結果,外、骨兩部已各自發展出十一個次專科,各有一批真正的專家服務病患,其效果不言可喻。如此精益求精,必然福國利民。
鏡花水月,但願不空
民國四十四年,我自醫學院畢業後,至民國八十五年公職退休,在政府醫療機構服務四十一年,經歷台灣醫學各科之進步發展。
以骨科為例,昔日對骨癌之處理是診斷困難,治療簡單,切除而已,只是必然留下殘缺;如今則療法眾多,多種儀器、醫學影像,多能做精確診斷,而治療則有化學藥物、各種放射線、冰凍及手術治療;病灶切除後,在體外處理,再予置回重建。無論以病人自身原組織或人工製品,皆能恢復其解剖形態並重拾其原有功能。
此成就自是各方專家分別努力、合作的成果,也就是專科與次專科制度實施後的報酬,減少許多殘缺的病患。至於人工製造的植入物,早期皆仰賴進口,由於體積不合,尺寸大小不全,只有削足適履應對;而今國內設有工廠,且已能量身訂製,是故非醫師人員,亦有促使協助醫學進步之能力,不可忽視。
其次,生物力學、生物材料學、生物化學的研究及使用成果,亦促進了骨科醫學之改良進步;而內視鏡之發明、微創手術之興起及電腦導航手術之普遍使用,更使醫療措施及效果大為改觀。
骨科醫界耆老,逐漸凋零,為使後人瞭解其進展之歷史過程,故為之記。
《論語・衛靈公》有言:「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是故,功成、名遂、身退,是自然規律。
所謂重名,不是重個人,而是記其所為,以益後人溫故而知新,這是我動筆的最大動機。雖屬鏡花水月,但願仍然不空。
摘自《楊大中回憶錄》自序
郝柏村(前行政院院長)
楊大中大夫的回憶錄,內容親切感人,文筆洗鍊流暢,作者豐厚的學養,本書可見一斑。我先讀為快,歡喜讚嘆,在此略抒所感。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撰《孫文學說》,舉十事為例,證明知難行易,由此鼓勵國人,可謂用心良苦。這十個例證中,卻沒有國父的本行醫學,原因何在?國父深知,醫學是知難行難的,所以不引為為例。楊大夫畢生所為,就是難上加難的工作,令人由衷敬佩。
青年守則有云:「學問為濟世之本。」楊大夫治病救人,直接濟世,如陽明先生所說,是事上磨鍊,而非紙上談兵,非有真實的功力不可。我從本書中,看到他的苦學,也看到他的創造,展現了多樣的才華。
楊大夫的自序說得好:「在工作中以心得培養興趣,以學習累積能力,終於心無他念,專攻骨科。」骨科是鞭辟入裡的學問,其間的高深,外人不得而知,卻只見他遊刃有餘,巧手所至,病患的痛苦隨之而解,這就是他最大的快慰,此外一無所求,如本書的結語所言,「遵守醫德,永保高尚人格」,他的醫德與人格,不但活人無算,也造就了本書的長遠價值.
楊大夫未屆而立之年,即已籌劃榮民總醫院的骨科;留美回國後,接任骨科主任,已在八年之後。又歷十六年,升任骨科部主任;再五年,任榮總副院長;六年後,任台中榮總院長。他的精華歲月,都奉獻給榮總,而且步步踏實,除了照顧病人,特重培訓人才,創新制度。榮總今日名滿天下,他有大功。
楊大夫祖籍江蘇鹽城,與我同鄉,小我十一歲。我們都是少小離家,歷經戰亂,後在寶島相逢,相知數十年,結為好友,早已不僅是醫病關係。他行醫半個多世紀,秉仁心、施仁術,體驗如此豐富,合該有一本專書,暢述心得,傳諸後世。我嘉其懿行,敢用數語以歌之。
摘自《楊大中回憶錄》序
施純仁(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這是一部巨著,一位醫師的生涯體驗、告白與記錄,提出於讀者眼前。我很少看到一位外科醫師這麼直接地將個人記憶所及的一切,巨細靡遺地描述出來。然而,楊大中醫師做到了這麼一個重要使命。
楊大中醫師,較我年輕七歲,他的求學過程、人生體驗及做為一位有為的醫師生涯,在這激盪的大時代裡,與生於台灣的我個人的一切,有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
他出生於中國大陸的醫師家庭,尊翁楊蔭樹先生為江蘇省鹽城百里內,唯一的合格全科醫生,畢業於江蘇醫學院,名聞遐邇,想像中應有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求學時期應該享有快樂的人生經驗。想不到,由於抗日戰爭,家鄉沙溝淪陷,被日軍占領,其後又有汪精衛政權統治,國民政府腐敗、失去政權等等遭遇,導致流離失所,求學過程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危險與困難。
後來,他在一九四八年考進前一年才甫於上海成立的國防醫學院;一九四九年初,政府緊急由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時,跟著遷台的學校來台繼續求學,並於一九五四年畢業後,在陸海空軍第一總醫院(此後變成三軍總醫院,一九六八年遷址於汀州路新院舍),與馬擢醫師等人,跟著鄧述微醫師學習骨科(當時又稱矯形外科,Orthopedic Surgery)醫學。當時,在台大醫學院尚有陳博約醫師,之後亦有劉堂桂醫師等,領導開創此一專科。
一九五八年,國防醫學院的第二所教學醫院、台北第一代榮民總醫院在石牌成立後,楊大中醫師由學校安排,擔任該院骨科醫師,後升任骨科主任,一九八三年骨科部成立時,亦由他擔任骨科部主任等重要職務。此後,楊大中醫師一直推動台灣的骨科醫學教育、手術治療及專科醫師的培養、訓練、研究發展、院際合作以及國際交流,不遺餘力。到一九九六年,由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的公職退休為止,貢獻甚巨。
摘自《楊大中回憶錄》序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去年一場演講中,我曾以「己」字勉勵現在的年輕人,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應該盡「己」之責,做「最重要」的事,希望他們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要盡力做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事,以「盡一己之力、用一己之強、少一己之私、無一己之怨」為期許,提升自我價值,回饋社會。這點在楊大中院長身上,我看到了最好的體現,可以做為年輕後輩的典範。
楊大中院長和我一樣,都是一九三○年代出生,都在江南度過童年,經歷大時代戰亂的洗禮,並同樣在一九四九年來台,開始人生的奮鬥階段。
我們這一輩的人,因為經歷過動亂、顛沛流離,對生命自然有不同的體驗,不大會將個人得失與名利放在首位,而是先思考自己能為社會、為國家貢獻什麼,對工作也懷抱著責任感與使命感。
我將志向定在經濟學領域,並在八○年代陸續創辦了《天下》、《遠見》雜誌及天下文化,為社會傳播進步觀念;而楊院長則懷抱以醫者角色貢獻社會的理想,在八○年代創建了台北榮總骨科部,並開創了骨科專科醫師制度,對台灣骨科發展影響甚深。
楊院長堅守醫師崗位六十年,在台中榮總院長任內退休,如今八十五歲,仍然工作不輟,每週到榮總、中心診所指導後輩,更以長達三年的時間,手寫了近十八萬字書稿,將他曲折精彩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
從《楊大中回憶錄》這本書裡,可以看到身處時代巨流下的年輕人,如何突破環境限制,勇於追尋夢想、走向世界,又將自己所學回饋給社會。他的格局不在於成為一位醫術精湛的醫師,而是著眼於制度改革,進而提升台灣骨科的水準。
摘自《楊大中回憶錄》序
劉堂桂(台灣大學醫學院骨科名譽教授)
本書為楊大中院長從醫五十多年,歷盡滄桑、多采多姿的生涯回憶錄。他從小刻苦耐勞,富有理想及懷有從醫的抱負。考上國防醫學院,於民國三十八年,由於時局變化,隨校遷台,並在畢業後兩次赴美進修,專攻骨關節重建手術,回國後創辦中心診所,成立榮總骨科。
民國七十二年台北榮總骨科升格為部,楊院長也成為首屆部主任,推行次專科,培養各科人才,就任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期間,推動骨科次專科醫師制度,創辦骨科醫學會雜誌,發行期刊(Journal),同時創立骨科專科醫師考試制度,設立關節重建醫學會,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由本書可以瞭解到,楊院長在榮總服務期間,多年歲月忙碌,人脈廣闊, 從政商名流到平民百姓,知交無數,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名望杏林,雄才大略,英氣風發,嘉惠社會。
楊院長的大師典範,秉持「專求精進,專注完美」的精神,實行完成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
於此,祝福 楊大中院長:身體永遠健康,萬事如意。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摘自《楊大中回憶錄》序
骨科是鞭辟入裡的學問,其間的高深,外人不得而知,卻只見他(楊大中)遊刃有餘,巧手所至,病患的痛苦隨之而解,這就是他最大的快慰,此外一無所求。
──郝柏村(前行政院院長)
我很少看到一位外科醫師這麼直接地將個人記憶所及的一切,巨細靡遺地描述出來。然而,楊大中醫師做到了這麼一個重要使命。
──施純仁(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本書不僅是一位畢身奉獻醫界之前輩的傳記,也是台灣骨科發展的珍貴記錄。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楊院長的大師典範,秉持「專求精進,專注完美」的精神,實行完成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
──劉堂桂(台灣大學醫學院骨科名譽教授)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