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人才養成更是百年大計。未來人才源自教育,台灣教育的品質如何與國際接軌?學用落差、技職崩壞問題如何解決?弱勢教育明顯落後,菁英教育缺乏資源,台灣的人才培育,是否有機會翻轉?
同時,已經發生的少子化及伴隨而來的高齡化,都將衝擊整個社會結構,影響教育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與產業發展。我們必須正視當前缺失,力行改革,也要從變局中找出新的機會。
人是生存的主體、發展的動力,少子化的下一代,更需成為優質人才,甚至培養倍增的競爭力,才能共創台灣美好的明天。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務長、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
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曾獲三座廣播金鐘獎;第一屆倪匡科幻獎小說組並列首獎、第一屆第三波奇幻文學獎首獎。
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成立於2002年,長期提倡公民社會價值,關注社會趨勢,推廣「I Care. I Can. I Change! 我在乎、我能夠、我改變」的新IC精神,以此喚起民眾,響應公益,改變社會,為全台唯一三度榮獲廣播金鐘獎專業頻道獎的優質電台。
序 為改變發聲!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略
序 探索真相 追求永續 IC之音‧竹科廣播董事長 張孝威
序 發揮正向的力量 清華大學教授、IC之音《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節目主持人 彭宗平
緣起 為台灣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彭宗平
第一部 培育明天的人才
導言:人才決定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彭宗平
01大學教育篇:做好教學品控,培養全方位人才 錢致榕
台灣高教面臨的教育品質問題
教學品質管控為人才培育之本
用通識教育培養自學能力
用書院教育打造不一樣的人才
02頂尖大學篇:借用北歐經驗,整合台灣產、學、研 趙光安
邁向頂尖大學的宏觀分析
整合產學研,有效利用資源
03技職校院篇:回歸務實的核心能力 李福登
讓技職教育回歸專業本位
技職教育的曙光
04高職教育篇:強化專業就是練好基本功 陳金進
技職教育面對的困境
務實的解決之道
正面迎接未來的挑戰
05國中教育篇:不一樣的自然探索課 林茂成
走出教室,帶孩子發現自我
走回教室,幫孩子掌握自我
06國中小教育篇:補救孩子的基本學力 李俊仁
用補救教學搶救學習弱勢
回歸正常課堂的有效教學
07菁英教育篇:教育是成就每個孩子 陳偉泓
菁英教育是大眾教育的一環
回歸真正的菁英教育
結語:面對真相,解決問題 彭宗平
第二部 少子化的挑戰
導言:化少子化危機為轉機 彭宗平
08整體分析篇:掌握人口趨勢,掌握未來 薛承泰
從人口變遷趨勢看少子化
少子化的成因與對策
及早因應少子化的未來
09退休年金篇:打造退休者皆有保障的新時代 郭明政
德國年金制度財務健全的三大策略
面對超高齡社會,力求改革
改革勞保年金,解決破產危機
軍公教退撫的改革與未來
10未來教育篇:少子化為學校體系帶來衝擊與轉機 黃榮村
少子化對中小學的衝擊
少子化對高中職的衝擊
少子化對大學的衝擊
讓台灣高等教育往前走
11產業觀點篇:國家競爭力與年輕人的未來 黃博治
給年輕人的建議
給教育界的建議
面對工作人口減少的未來
12經濟轉型篇:從人力與產業,看少子化下的經濟發展 李誠
勞動人口不足的因應策略
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結語:調整心態,追求永續 彭宗平
面對真相,解決問題
台灣天然資源短缺,過去有快速傲人的發展,依靠的是成功的教育和優質的人才。未來如果想提升國家競爭力、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教育與人才培育還是最重要的憑藉。
但是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教育發展與改革,沒有切中要點,因而衍生出兩個很嚴重的問題,一個是學用落差,一個就是人力供需失衡。
回歸各級教育的本質與目標
大學普及化之後,人人上大學,但是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了嗎? 答案大家心知肚明。大學的規模必須調整,並不只是因為少子化、學校招不到學生,而是必須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培養優質的人才。
現在學歷貶值,造成「人找不到事,事找不到人」。我常常開玩笑說,台灣的大學生要有競爭力,有一個很簡單的數學:現在有超過一百五十所大學,假如裁減成五十所,也就是三分之一,學生就必須要努力三倍才可以上大學。
少掉三分之二的學校,經費增為三倍,也就是說學生用功程度增加為三倍,資源增加為三倍,台灣的競爭力就提高為九倍。
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話,但大家可以深思,利用簡單的數學,看出高教的發展該怎麼來進行。
至於原本應該強調務實致用、以實務為導向、以專業為本位的技職教育精神,也正逐漸消失。
這幾年來,技職的普通化、高職生以升學為導向、專業技術能力弱化等問題,都使得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並不符合產業的需求。
展望未來,如果台灣的產業要繼續擴充能量和品質,政府對技職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有非常大的決心,從根本做起,否則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將依然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十二年國教並非義務教育
很多人把十二年國教和九年國教相提並論,其實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九年國教的「國教」全名是「國民義務教育」,小學畢業後沒有上國中是違法的。
但是十二年國教的「國教」二字,全名是「國民基本教育」,也就是學生經過十二年的學校教育之後,具有基本的就業能力,以及可以繼續深造的能力,這叫做基本教育,而不是義務教育。
但現在有相當比例的民眾,並不知道十二年國教不是義務教育。
所有的教育改革,必須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循序漸進,因地制宜,而且最好能夠經過試辦,瞭解可行性,再開始大規模實施。可是十二年國教匆匆上路,配套不足。
我在二○一二年接受教育部委託,執行「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時,曾問過二十位以上的國、高中校長,結果完全沒有人支持在二○一四年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教,多麼諷刺!
經費應該用在需要的地方
我曾經請教過一位主管全國教育的前輩,他提到,現在的國中生幾乎都可以念高中,但是我們最需要的是把特殊教育補足,並且照顧弱勢族群,包括:弱勢家庭、偏鄉學生、隔代教養的小孩、單親家庭子女、新住民子女、原住民子女等等。這部分所需經費三十億元就夠了,若有五十億元,絕對可以辦到第一流水準,照顧好這些弱勢族群,辦好特殊教育。
但是我們反而花了兩百多億元在免學費上,對教育的提升沒有直接幫助。而且很多學校的雜費比學費還高,就算免學費,弱勢族群仍然要負擔相當沉重的雜費。
也就是說,政府每年花了兩百多億元,但是教育現場需要的人並沒有真正獲得足夠的補助。
再如,「優質高中」實質上沒有花任何一毛錢去強化、補助,卻把全台灣超過九成的學校都評為優質高中;少子化使很多國中、小學沒有辦法繼續聘任足夠的專任老師,只好多讓代課老師進場,在教學和輔導方面造成很大的缺憾,這些問題都跟經費息息相關。
教育現場許多層面亟需省思
教育現場還充滿很多問題,像是國中要能夠進行適性輔導、多元學習,可是國中老師大部分是普通教育體系出身,對技職體系非常陌生,如果要進行適性輔導與多元學習,需要長時間的進修和累積,現在顯然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另外,高層領導力也有待加強,現在的校長仍缺乏足夠的授權來辦學、推動特色教育。
遺憾的是,過去政府會做人力資源規劃,這幾年來,這個機制沒有了,一旦人力需求規劃不能和教育結合,將造成人力供需失衡和學用落差。
這一部邀請各界專家來分享他們對大學、技職到國民教育的看法,但這些看法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因為教育涵蓋的範圍實在太廣,沒有辦法面面俱到,只能提出一些重點議題來討論,希望能夠獲得讀眾的回應與共鳴,也提供給政府參考,大家一起提升教育的成效,培養優質人才,共同為台灣的明天來努力。
調整心態,追求永續
這一部探討的主題是少子化,因為少子化的來臨又急、又猛,像海嘯一樣,它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已經是一個國安層次的問題。從這一部的內容及我個人的觀察,我覺得探討少子化,有幾個要點一定要注意。
積極面對少子化變局
第一點,台灣一定要加緊腳步,因應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前面提到,台灣的黃金時間只有十年,人口紅利現在剛好是高點,我們面對的問題包括:少子化對教育的衝擊、台灣產業的轉型、社會制度的改善,這些都需要在十年之內盡快進行。
特別是學校面對退場跟轉型,對教育形成很大衝擊,不只是教育部,其他政府單位也一定要審慎地處理,否則它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會延伸出社會問題、經濟問題。
第二點,退休制度不要債留子孫,一定要正視退休制度的改進,包括郭明政教授提到的提高保費、降低給付、延後退休,都要想辦法逐步實施,同時,還要特別留意到社會的正義。
改變產業,突破危機
第三點,家庭的變遷使得老人安養必須由國家來承擔,因此老人的安養與照護必須快速地強化。它不僅是一個社會福利問題,事實上,它也是一項產業。老人安養的問題是否能解決,對台灣優質化社會的來臨是很重要的指標。
第四點,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勞動市場勢必受到很大的衝擊。台灣一定要善用未來十年的人口紅利期,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
台灣有許多優勢產業,包括:資通訊、半導體、光電等等,如果能夠與服務業結合的話,可能可以找出新的方向。
但是,台灣的永續發展,最終一定要走向綠色經濟,也就是環保必須跟人力資源結合,建立品牌,落實到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綠色絕對是必然的一個選擇,才能使台灣真正達到永續發展。
第五點,年輕人的競爭力還是要靠教育,如何真正落實學生的學力,必須靠老師的教材教法、學校的輔導,並且善用數位科技來幫忙。
最重要的是,教育要務實,加強技職教育,配合職業訓練跟企業訓練,做好人力的資源規劃。
每一個人若都能適得其所,發揮自己的力量,不浪費教育資源,也不浪費社會資源,才能在少子化的社會創造出最大的集體福祉。
面對現實,走向該走的路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面對少子化的趨勢,我們的心態和想法一定要有所改變。台灣人口減少已經是事實,GDP總量的成長,不再是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永續發展強調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
如果要步入先進文明的社會,應當強調每個人的價值,特別是每個人生產的附加價值。
世界是平的,大家強調的是國際移動力,每一個人都是世界公民。國家的大小、人口的多寡,不是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或決定國家形象唯一的指標。
台灣是國際社會的成員,一定要變成一個更開放的社會,台灣的人才要為世界所用,我們也要善用世界的人才。
其他小國的啟示
以新加坡為例,她是一個城市國家,五百五十萬人口,主要的大學只有兩所,最近又成立了五所比較小的大學。但是新加坡的產業、經濟一再轉型,創造新的機會、新的可能。
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只有八百萬人口,只有八所大學,但它的教育水準非常高,基礎科學教育做得非常好,各級教育非常扎實,年輕人有很高的創新能力。
看看新加坡,看看以色列,我們可以知道,少子化雖然會讓台灣的人口逐漸降低,甚至到二○六○年,台灣可能只剩下一千八百萬人口。但是台灣怎麼邁向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怎麼樣能夠永續發展,不在於人口的多寡,而在於我們如何積極地採取因應措施,改變我們的心態。為台灣創造美好的明天,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
摘自《台灣的明天──人才培育與少子化的思考》
第一部結語 面對真相,解決問題 彭宗平
第二部結語 調整心態,追求永續 彭宗平
發揮正向的力量
彭宗平
一九九二年秋,剛取得博士學位的捷克青年馬丁.魯斯喬(Martin Ruscak),從捷克飛來台灣,到清華大學加入我的實驗室,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當年的捷克剛結束共產統治,人均所得僅為二千餘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五分之一。馬丁在遙遠的西方,對台灣的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早有耳聞,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他借來一張磁片,其中蒐集了許多有關台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經濟奇蹟的資料,讓他決心到台灣一探究竟。
這是馬丁第一次離開東歐,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瘋了。
四個月後,他的妻子與兒子飛來台灣相聚,在台灣度過了非常愉快的八個月,對台灣人的友善與勤奮、特別頻繁與高效率的經濟活動、欣欣向榮的社會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九九三年一月捷克與斯洛伐克分離為兩個國家,當年八月,他們選擇做捷克公民,回去布拉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去年捷克的人均所得已經與台灣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馬丁回捷克的第二年,台灣材料科學學會在新竹主辦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世界電子材料會議,吸引了超過五百位外國學者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項會議第一次在台灣舉辦,他們驚豔於台灣電子產業的崛起,很想藉機了解電子材料與產業的發展情形及成功的因素。
當時,台灣許多電子與資訊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若再加上台幣對美金的升值,逐年從四十比一上升到二十五比一,台灣的經濟實力,著實受到國際重視。台灣人民在世界各地觀光旅遊,強大的消費能力,更是廣受歡迎。
二十年前的台灣,人民充滿活力與信心,社會充滿正向的力量。企業年年加薪,國民所得年年攀升,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都有無限的期待與盼望。《禮運.大同篇》描繪的富足康樂世界,指日可待,真是何等美好的光景!
台灣的快速發展,被稱為「台灣奇蹟」,世人更將台灣與韓國、新加坡、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二十年過後,這兩個名稱卻已經不再響亮。台灣各方面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停頓與斷裂,而大陸經濟卻在同時翻天覆地地快速成長,兩岸在社會、經濟、貿易、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競合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大陸在國際的影響力日增,相對擠壓了台灣的發展空間與國際地位。
面對未來發展的困境,大家都很著急,感到相當憂心。台灣在許多方面的優勢與競爭力逐漸流失,如何群策群力,再創榮景?
二○一四年六月,IC之音的田麗雲台長主動邀約,討論在IC之音主持節目,以探討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之可能性。當時的世界先進章青駒董事長與方略總經理(現任董事長)討論再三,希望藉其贊助,讓IC之音成為一個平台,大家共同關心台灣的未來。
經過半年的思考與討論,我們最後決定開闢新節目《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每週三十分鐘,由我擔任主持人,規劃攸關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的重要主題,分別邀請適當的專家學者來討論各主題所涵括的相關議題,為台灣的明天把脈、提供建言。
IC之音還特別安排李知昂先生與李心茹小姐擔任節目製作人,他們兩位都是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超強的金鐘獎得獎人,可見IC之音對此節目的重視。
開播之前,我們就決定,為了擴大能見度與影響力,除了語音節目之外,也要將訪談內容記錄為文字,在IC之音的網站傳播,並在日後整理為專書出版。這些想法都獲得IC之音主管的同意,世界先進更是全力支持。李知昂先生因此每週費心整理紀錄,每集的文字稿也經由我及受訪人校閱後才公布於網頁。同時,也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林錦櫻小姐協助校閱每集的文字,確保內容正確。IC之音的潘國正副總經理更協調將每一季的訪談內容,擇要在《聯合報》刊登,並在臉書宣傳,獲得數以萬計聽眾與讀者的迴響。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這個節目,在二○一五年完整播出五十二集,每季一個主題,分別為「教育與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與環境」及「科技產業」。非常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應允,協助將原訪談紀錄改寫成專文,增進可讀性,並分成兩冊出版。本書得以出版,更要感謝世界先進方略董事長的全力贊助,IC之音的張孝威董事長、張令達總經理、田麗雲台長的大力支持,與張靜宜小姐的聯絡和安排。
希望藉由此書的出版,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明天,讓台灣能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