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象徵光明的未來。二〇一四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的目標,歸納出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大面向,唯有三者兼顧,才能創造人民的福祉。
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緊密扣連,成為全球反思的焦點。能源使用若要改變,產業經濟型態須隨之調整,其中節能是重要方向,具體可行。
科技產業將有新的發展空間,攸關台灣未來前景。面對全球競爭,大量製造、耗能的生產型態不再具有優勢,未來必須結合軟體與硬體,走向智慧化的技術與服務。產業創新、節能減碳,將是營造優質生活、發展經濟的重要關鍵,也將帶領台灣迎向燦爛的明天。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務長、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
IC之音‧竹科廣播品質與創意總監。曾獲三座廣播金鐘獎;第一屆倪匡科幻獎小說組並列首獎、第一屆第三波奇幻文學獎首獎。
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成立於2002年,長期提倡公民社會價值,關注社會趨勢,推廣「I Care. I Can. I Change! 我在乎、我能夠、我改變」的新IC精神,以此喚起民眾,響應公益,改變社會,為全台唯一三度榮獲廣播金鐘獎專業頻道獎的優質電台。
序 為改變發聲!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略
序 探索真相 追求永續 IC之音‧竹科廣播董事長 張孝威
序 發揮正向的力量 清華大學教授、IC之音《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節目主持人 彭宗平
緣起 為台灣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彭宗平
第一部 因應能源與環境變遷,創造永續家園
導言:什麼樣的能源策略,才能創造永續發展? 彭宗平
01能源政策篇:務實節能,讓政策行得通 萬其超
預備觀念,理解能源政策
替代能源發展受阻
優先發展節能:以電動車為例
02能源研發篇:產學合作,發展新能源科技 李世光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啟動
創造產業價值的成功案例
分析利弊,選擇最適合的能源
03化石能源篇:合理配比,脫離化石能源依賴 黃宗煌
綜觀化石能源
依賴化石能源有風險
合理分配不同能源使用比例
能源政策的願景與整合
04電力發展篇:走向實用導向的研發 趙光安
政治、行政、思維,阻礙能源政策
從歐盟和瑞典經驗找新技術、新觀念
05環境氣候篇:因應氣候變遷趨勢 劉紹臣
馬上起步減緩暖化危機
重新思考極端氣候下的水資源利用
06產能發展篇:善盡企業與公民責任 鄭崇華
環保節能科技為全球大幅減碳
企業界的減碳建言
結語:積極行動,迎接永續明天 彭宗平
第二部 科技產業大未來
導言:面對國際競爭,全方位布局科技產業 彭宗平
07電子產業篇:挑戰技術極限與國際競爭 盧志遠
電子業的基礎元件:IC
台灣的技術代工優勢
創新創業打造競爭優勢
08資訊產業篇:物聯網帶動技術型服務業 李實恭
三個視野看資訊科技發展
科技力讓世界更美好:物聯網的展望
培育引領改變的人才
09行動通訊產業篇:通訊創造連結,連結創造服務 李彬
行動通訊發展軌跡
行動通訊改變生活
迎接物物相連的5G世界
通訊產業的跨領域潛力
10工業4.0篇 :為製造業注入智慧與服務 陳玉松
走入工業4.0
結合軟體與服務,為製造業加值
11生技產業篇:整合國內資源,走向國際市場 江滄炫
生技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產學合作,國際接軌
結語:智慧製造,軟硬結合 彭宗平
積極行動,迎接永續明天
永續發展靠能源,包括產業與經濟的發展、生活品質的提高都需要能源。但是台灣有九十八%的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和天然氣都仰賴進口。
而且能源使用之後會污染環境,特別是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連帶造成氣候變遷、暖化,影響到生態環境。
政策缺失與干擾
能源對於永續發展如此重要,面對諸多挑戰。首先,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能源政策準備,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但台灣的能源政策確實推展不易,受到政治和民粹的干擾。
其次,台灣的油電價格偏低,到了不合理的地步。民生用電價格是世界第三低,工業用電價格世界第四低,靠政府的補貼絕對無法長遠維持下去。
第三,世界上的化石能源蘊藏量有限,發展替代能源是必要的方向。但是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在二○三○年只占總需求量的十%,以目前的步調,甚至連這個目標都達不到。再生能源占比實在是太低,期待能重訂目標,拉高它的比例。
要轉型,要改變
第四,是有關排碳的問題。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的排碳量接近十一噸,是世界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即使《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實施後,二○五○年每個人只排五.五噸的碳,還是比國際的指標一.六噸高了三倍。所以產業必須轉型,民眾的生活習慣必須改變,短期內要達成減碳,「節能」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做法。
此外,排碳加速氣候的變遷,讓台灣面對極端氣候問題,尤其是強降雨增加,影響水資源利用、土地開發等規劃,整體環境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要有實際的因應措施。
第五,非常令人感慨的是,從萬教授的分享可知,在三、 四十年前條件不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都可以大力發展電動車,現在台灣的經濟與科技能力更強、更高,產業型態的調整應當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像台達就有很好的永續經營決心與經驗。
其實企業節能主要不是靠技術,而是靠心態的改變,每個生產程序的環節,只要小心注意,都有省電、節能的空間。
產官民齊努力,走向能源新未來
第六,瑞典開發再生能源,二○三○年就可以達到幾乎不使用化石能源的目標。台灣九十八%的能源靠進口,應該比瑞典更有決心少用化石能源才對。為什麼瑞典能,而台灣不能?
最後要特別呼籲,能源的使用和能源科技的發展是一種選擇,必須靠政府、產業和民眾一起努力。政府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強的決心、強大的執行力及合理的說帖,透過立法才能夠長治久安;企業要負起責任,透過轉型因應未來能源與環境的需求;而民眾的生活型態也必須配合改變。
從今天起居安思危,關注長遠能源和環境的問題,政府調整政策,突破困境,企業、民眾共同響應,才能給自己和下一代一個永續的未來。
智慧製造,軟硬結合
科技產業的範圍相當廣,對台灣來說最具有代表性的五項產業,包括電子、資訊、通訊、生物技術及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在過去有輝煌的歷史,但此時此刻,正面臨選擇的岔路,需要重新認識自我處境,發掘既有優勢,並找到未來的機會所在,甚至可以橫向整合、連結,擴大創新的利基。
平台整合,邁向國際
首先,工業4.0是一個平台技術,強調的是智慧生產、智慧工廠,可以用在所有的產業,包括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把工業4.0和物聯網、大數據、雲端計算等等串聯在一起,才能夠提升各種產業的獲利能量與優勢。
其次,這些科技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在國際的平台上和大家競爭,它們的技術,也必須和國際接軌。無論是電子業和資訊業面對全球的競爭;通訊產業將來在5G的標準制定必須和國際合作;生技產業需要募集資金和國際大型的生技中心共同開發,
「全球化」絕對是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與亮點。
第三,我們一再強調,台灣過去電子、資訊、光電等製造業有其優勢,但是目前產業的發展,服務業已經占七成以上。因此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強調軟硬結合,整合製造業與服務業,才能夠創造更大的機會,發揮更大的潛力,提供更大的商機。
第四,所有的科技產業,重要的關鍵發展因素,在於人才、技術與資金。過去台灣特有的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的機制,幫我們培養許多人才,開發許多技術,將來仍然需要產官學研配合,才能夠靠創意、創新,進而創業。
資金的取得,不僅來自於國內,更需要在國際上募集資金,將台灣的產業國際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政策的配合,政府一定要有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格局,支持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
及早為外部衝擊做準備
除了這四項觀察之外,台灣也不能忽視全球經濟與環境的重大變局:第一個是紅色供應鏈的衝擊,大陸經濟崛起,台灣對大陸的外銷占總貿易量四十%。所以,各企業必須能夠因應紅色供應鏈的衝擊。
台積電最近宣布,即將在南京設立十二吋晶圓廠,進行十六奈米製程的營運,可能就是出於此種考量,將來台灣各項產業恐怕也要調整經營的模式。
第二個是關於節能與減碳。二○一五年年底聯合國在巴黎召開氣候高峰會議,訂出減碳防止全球升溫的目標與策略。但是台灣的產業,電力密集度非常高,排碳量是全世界平均值的兩倍以上,每人每年接近十一噸。將來的產品碳足跡如果太高,絕對是外銷的負面因素。台灣面對未來可能的碳稅制裁,各個產業都要注意。
整體而言,未來的科技產業,絕對是智慧的製造與服務的結合。透過這樣的結合,創造更高的價值,再注意節能減碳,我們才有競爭力。
摘自《台灣的明天──能源、環境與科技產業的思考》
第一部結語 積極行動,迎接永續明天 彭宗平
第二部結語 智慧製造,軟硬結合 彭宗平
發揮正向的力量
彭宗平
一九九二年秋,剛取得博士學位的捷克青年馬丁.魯斯喬(Martin Ruscak),從捷克飛來台灣,到清華大學加入我的實驗室,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當年的捷克剛結束共產統治,人均所得僅為二千餘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五分之一。馬丁在遙遠的西方,對台灣的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早有耳聞,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他借來一張磁片,其中蒐集了許多有關台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經濟奇蹟的資料,讓他決心到台灣一探究竟。
這是馬丁第一次離開東歐,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瘋了。
四個月後,他的妻子與兒子飛來台灣相聚,在台灣度過了非常愉快的八個月,對台灣人的友善與勤奮、特別頻繁與高效率的經濟活動、欣欣向榮的社會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九九三年一月捷克與斯洛伐克分離為兩個國家,當年八月,他們選擇做捷克公民,回去布拉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去年捷克的人均所得已經與台灣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馬丁回捷克的第二年,台灣材料科學學會在新竹主辦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世界電子材料會議,吸引了超過五百位外國學者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項會議第一次在台灣舉辦,他們驚豔於台灣電子產業的崛起,很想藉機了解電子材料與產業的發展情形及成功的因素。
當時,台灣許多電子與資訊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名列第一;若再加上台幣對美金的升值,逐年從四十比一上升到二十五比一,台灣的經濟實力,著實受到國際重視。台灣人民在世界各地觀光旅遊,強大的消費能力,更是廣受歡迎。
二十年前的台灣,人民充滿活力與信心,社會充滿正向的力量。企業年年加薪,國民所得年年攀升,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都有無限的期待與盼望。《禮運.大同篇》描繪的富足康樂世界,指日可待,真是何等美好的光景!
台灣的快速發展,被稱為「台灣奇蹟」,世人更將台灣與韓國、新加坡、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二十年過後,這兩個名稱卻已經不再響亮。台灣各方面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停頓與斷裂,而大陸經濟卻在同時翻天覆地地快速成長,兩岸在社會、經濟、貿易、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競合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大陸在國際的影響力日增,相對擠壓了台灣的發展空間與國際地位。
面對未來發展的困境,大家都很著急,感到相當憂心。台灣在許多方面的優勢與競爭力逐漸流失,如何群策群力,再創榮景?
二○一四年六月,IC之音的田麗雲台長主動邀約,討論在IC之音主持節目,以探討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之可能性。當時的世界先進章青駒董事長與方略總經理(現任董事長)討論再三,希望藉其贊助,讓IC之音成為一個平台,大家共同關心台灣的未來。
經過半年的思考與討論,我們最後決定開闢新節目《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每週三十分鐘,由我擔任主持人,規劃攸關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的重要主題,分別邀請適當的專家學者來討論各主題所涵括的相關議題,為台灣的明天把脈、提供建言。
IC之音還特別安排李知昂先生與李心茹小姐擔任節目製作人,他們兩位都是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超強的金鐘獎得獎人,可見IC之音對此節目的重視。
開播之前,我們就決定,為了擴大能見度與影響力,除了語音節目之外,也要將訪談內容記錄為文字,在IC之音的網站傳播,並在日後整理為專書出版。這些想法都獲得IC之音主管的同意,世界先進更是全力支持。李知昂先生因此每週費心整理紀錄,每集的文字稿也經由我及受訪人校閱後才公布於網頁。同時,也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林錦櫻小姐協助校閱每集的文字,確保內容正確。IC之音的潘國正副總經理更協調將每一季的訪談內容,擇要在《聯合報》刊登,並在臉書宣傳,獲得數以萬計聽眾與讀者的迴響。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這個節目,在二○一五年完整播出五十二集,每季一個主題,分別為「教育與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與環境」及「科技產業」。非常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應允,協助將原訪談紀錄改寫成專文,增進可讀性,並分成兩冊出版。本書得以出版,更要感謝世界先進方略董事長的全力贊助,IC之音的張孝威董事長、張令達總經理、田麗雲台長的大力支持,與張靜宜小姐的聯絡和安排。
希望藉由此書的出版,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明天,讓台灣能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