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
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
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看完蔡美兒教授的經驗,你將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悟,也將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教養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培育的環境;反之,中國人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表示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周末時練習時間還要加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說明了一切:這兩個女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虎媽在一次練習中,威脅要燒掉蘇菲亞的填充動物玩偶;從露露三歲起,虎媽就對這個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情,自此兩人的戰況愈演愈烈。然而虎媽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女兒的要求一樣高,她的犧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甘心忍受傷心痛苦,在在表現出她對女兒深深的愛。
《虎媽的戰歌》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兩個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來所做的冒險。
耶魯大學法學院約翰.達夫講座法學教授。第一本著作《著火的世界》(World on Fire: 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同時也被《經濟學人》和英國《衛報》選為二○○三年年度好書。第二本著作《帝國時代》(Day of Empire: 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and Why They Fall)是廣受好評的《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暢銷書。目前與先生、兩個女兒,以及兩隻薩摩耶犬居住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
英文系畢業,現專事翻譯。被哈利波特激起看翻譯童書的興趣,同時兩個女兒又喜愛閱謮,因此興起譯童書的念頭。每譯完一篇,必讓姊妹倆先「聽」為快。譯著包括《大洪水》、《吃火的人》、《鯨怪步兵團》、《我們班的心事》、《棉花糖女孩》等(小天下)。
第一部
1. 中國媽媽
2. 蘇菲亞
3. 露薏莎
4. 蔡家
5. 一代不如一代
6. 良性循環
7. 老虎運
8. 露露的樂器
9. 小提琴
10. 牙齒印與香檳氣泡
11. 小白驢
12. 裝飾奏
第二部
13. 可可
14. 倫敦,雅典,巴塞隆納,孟買
15. 婆婆
16. 生日卡
17. 從旅行拖車到齊塔誇
18. 游泳洞
19. 登上卡內基音樂廳
20. 登上卡內基音樂廳II
21. 登臺與考試
22. 走紅布達佩斯
第三部
23. 普希金
24. 叛逆
25. 陷入黑暗
26. 叛逆II
27. 美文
28. 米袋
29. 絕望
30. 希伯來旋律
31. 紅場
32. 象徵
33. 向西方取經
34. 尾聲
尾奏
謝辭
附錄一 我的生命活出110% 蘇菲亞
附錄二 虎媽與我 露露
很多人在心理琢磨,中國的家長是怎麼把子女教養得那麼成功的;他們很好奇,這些家長是做了哪些事情,才會創造出這麼多的數學奇才和音樂神童。還有,這些中國家庭到底有什麼規矩,他們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製。唔,這我倒是可以告訴他們,因為我是過來人。以下是一些我絕對不准兩個女兒蘇菲亞和露薏莎做的事情:※
♥ 去別人家過夜
♥ 參加朋友聚會
♥ 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 抱怨不能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 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 自己選擇課外活動
♥ 任何一科成績低於A
♥ 沒有每一科都拿第一,除了體育和戲劇以外
♥ 彈奏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 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
我說的「中國媽媽」是泛稱。我最近認識一位超有成就的白人男性(你絕對在電視上見過他),他是南達科他州人。我們交換彼此的經驗之後,我判斷他那位當工人的爸爸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媽媽。而我認識的一些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迦納家長,也都符合中國媽媽的特點。反之,我認識一些幾乎全是在西方國家生長的華裔媽媽,她們卻不是中國媽媽,姑不論這是不是出於她們自己的選擇。
我說的「西方家長」也是泛稱。西方家長有千百種,而且我還敢大膽地說,西方人的教養方式遠比中國人多樣化:有的嚴格有的寬鬆,有的是單親、有的兩位家長可能性別相同,有信仰猶太正教的、也有以前是嬉皮的……。「西方」家長的看法未必一致,因此我在說「西方父母」一詞時,當然不是包羅所有的西方父母,就像「中國媽媽」指的也不是所有的中國媽媽。
同樣的,即便是自認為教養嚴格的西方父母,他們和中國媽媽比起來通常還差之遠矣。舉例來說,我那些自認為嚴格的西方朋友,要子女每天練習樂器三十分鐘,頂多一小時,就已經很不得了。但是對中國媽媽來說,要孩子練琴一小時根本就不算什麼,是要他們繼續練一或二個小時才稱得上難。
雖然我們對文化類型有一些刻板的印象,但是多如牛毛的研究顯示,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教養子女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是可以量化的。一項對五十位美國媽媽以及四十八位中國移民媽媽做的研究顯示,將近七成的西方媽媽說「著重學術成就對兒童不好」,或「家長必須灌輸一個觀念,就是學習是有趣的」。反之,有這種想法的中國媽媽約是百分之零。大部分中國媽媽說,她們認為自己的子女可以成為「頂尖」的學生、「學術成就反映出教養的成功」,而子女在課業上若沒有卓越的表現,就表示有「問題」,同時是家長「沒有克盡責任」。還有研究指出,中國家長每天花在陪子女做功課的時間,大約是西方家長的十倍。比較起來,西方小朋友花在球隊的時間還多些。
這就來到我要說的最後一點。有人可能認為重視運動的美國父母足以比擬中國媽媽,可是這個想法大錯特錯。中國媽媽與行程滿檔的西方足球媽媽絕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她們認為(一)學校功課永遠最重要;(二)A-就是壞成績;(三)孩子的數學程度必須超前同學兩年;(四)絕對不能在公開場合讚美自己的孩子;(五)孩子不認同老師或教練的看法時,永遠要站在老師或教練那邊;(六)孩子獲准參加的活動,只限於那些最後可以捧回獎牌的;(七)而且捧回家的非是金牌不可。
摘自《虎媽的戰歌》第一部
XUAN 劉軒寫於 2011年3月15日 9:28
在美國,如果你是華裔,家裡又有小孩,你不可能沒聽過《虎媽的戰歌》。
那是一本華裔教授所寫的回憶錄,記載著她教育兩個女兒的過程。因為她屬虎,所以自稱「虎媽」,另一個意思則是她像老虎一樣強悍。的確,這本書第一頁便列出「虎媽家規」:不准在朋友家過夜、不准打電動、不准選擇自己想要的課外活動、不准拿低於A的成績等等。美國家長被虎媽嚇呆了。他們不敢相信有人能對孩子如此「沒人性」,讓孩子過著那麼枯燥的生活,而且還對她們施以極度的壓力、過高的要求。
但同時,美國家長們也不得不佩服兩位小千金所獲得的成就-大女兒14歲便在卡內基音樂廳獨奏,二女兒也是學校交響樂團首席,並被世界名師收在門下。北京奧運首次讓美國人驚覺中國的崛起,接下來的兩年加深了他們的恐慌,而今《虎媽的戰歌》則引爆了更多爭議,尤其因為作者說她的教育手法反映「中國式的思考」。也難怪書一出版就登上了Amazon暢銷榜首,華爾街日報轉載的內容短時間累積超過7000多篇評論,一個月之後更被Time雜誌選為封面故事。作者蔡美兒(Amy Chua)上了許多談話節目,頓時成為部落格世界(blogosphere)的風雲人物。有人愛她,有人恨她,有人怒斥她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媽」。蔡美兒則在節目上雙手一攤,說:「你們全誤會了,這只是一本回憶錄!我又不是在教美國人怎麼養孩子!」
或許吧!但這本書的編輯一定知道自己在幹嘛,刻意放大了某些內容,加深爭議點來造就銷售成績。說實在的,在討論區吵得你死我活的網友,多半都是根據一些轉寄的零星故事來發表意見。實際看完這本書,我發現根本是小題被大做了,大題反而在爭議之下被淹沒,實在可惜。之前有不少網友問我的看法,但我不敢輕舉妄動,先把書細讀了一遍,又沈澱了一番,才整理出我真正想說的話。
為什麼我那麼在意呢?因為不瞞您說,我的成長背景跟《虎媽的戰歌》裡面的情節類似到一種很離奇的地步:我彈鋼琴,我妹妹拉小提琴,就像虎媽家的兩個孩子;我妹妹當過學校交響樂團首席,一樣考過茱莉亞音樂學院。我在十幾歲那年也曾經登上卡內基的獨奏舞台,甚至是在同一個音樂廳。《創造自己》中有一張我父親當時為我拍的演奏照片,每一個細節,從地點、角度、坐姿、手勢,都跟《虎媽的戰歌》裡面的照片完全一樣。我很確定我和蔡家大女兒彈的,是同一台鋼琴!
如果這樣的巧合還不夠:二十年前,我父親把教育我的故事寫成了文章,在台灣出版,榮登金石堂排行榜首;二十年後,虎媽把教育女兒的故事寫成文章,在美國出版,隨即進入紐約時報排行榜前列。喔,對了,我母親也屬虎-天哪!我簡直可以跟虎媽結拜了!
所以,從這麼相似,甚至堪稱「過來人」的角度看,《虎媽的戰歌》究竟講的是什麼呢?其實,這本書最大的篇幅,是虎媽對兩個女兒的音樂教育過程。蔡美兒自己沒什麼音樂訓練,但她從慎選老師到天天陪孩子練琴,都不惜時間和金錢。她每天寫許多頁的「手記」給女兒,叮囑她們練習時要注意的事項(光是這些筆記就足以累積成書)。她把每個比賽和演出都視為天大的任務,把別家的孩子都當作敵人,把音樂形容得像是一個非贏不可的戰爭。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每當全家出國旅行,儘管會打亂行程,為了讓女兒每天都能練習,虎媽還是堅持花時間去借鋼琴。這種接近強迫性行為的訓練方式實在令人咋舌,也使許多老美錯解為「霸道的中式教育」。實際上,不要說一般父母做不來,光是想就累歪了!
雖然虎媽的手法極端,但她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價值觀不難理解。我甚至只要用一個小技巧,就可以讓老外立刻了解虎媽的行為-
只要把「母親」這個名詞換為「教練」、「孩子」換為「選手」就成了!
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教練永遠應該對選手有最高的要求;教練永遠應該鼓勵、推進、甚至強迫選手挑戰自己的極限。更重要的,教練應該對選手保有最深的關懷,甚至把選手當作「自己的孩子」...
看到這個界線的模糊點了嗎?蔡美兒在書中所列出的所謂「中國式」教育態度,其實都是美國人所能夠接受的「教練」形態。說穿了,這也是書裡的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最大的不同。美國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永遠以愛為出發點支持孩子的決定,也縱容他們自由發展。中國父母則像是教練一樣,鍥而不捨地在一旁檢討、督促、激勵、永遠在push孩子跑更快、跳更高(讀更多書、做更多習題),雖然要求很高,但也不惜為他們的寶貝選手隨時奉茶奉水、扇涼、綁鞋帶...
哪個比較好呢?我必須承認,除非天生有過人的毅力,我們都需要教練來克服惰性。前兩年就有一個研究顯示,以體重而言,有教練督促比沒教練督促之下的減肥計畫,效果相差27%。尤其在職業運動領域,教練的精神支持和照顧是必要的。古典音樂的練習時數與訓練規格,跟職業運動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難怪許多偉大音樂家和運動員背後,都有個歇斯底里,比教練更像教練的老爸老媽。在這一點,我必須說,虎媽實在令我佩服。她若是改行當個executive coach,一定錢途無量啊!
當然,在此必須回答一個基本問題:如果沒有要當個職業音樂家,何必用職業方式訓練呢?虎媽在書裡也沒說她指望孩子未來成為職業音樂家。我以前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先修班就讀時,身邊的亞洲同學也多半沒打算go pro。既然如此,又何必那麼累呢?我自己解讀這些亞裔父母的心情,認為有三個主因:(1)希望孩子接觸高等文化,成為人上人。(2)使他們在幼年時就透過練習,學會刻苦耐勞的精神,鍛練自律的能力。(3)逼他們獲得一些成就,在同儕之間脫穎而出,建立自信。這些目標,應該可以說是天下父母心吧!
我個人認為,接觸古典音樂確實能夠加深一個孩子的文化底藴,成為一種理念的基礎,即使孩子未來喜歡的是另類音樂,也都能以更深的層面欣賞。但我不認為每個孩子都能透過練琴鍛煉出自律的能力。無論是鋼琴、圍棋、心算,太多小時候補習補到吐的孩子,到了大學的自由環境反而無法適應。我自己就認識兩個年輕人,小時候幾乎是被「餵食」大的,按部就班的教育之下,各類的造詣都相當不錯,一進大學,少了父母在旁邊叮,反而不知所措,亂了分寸,最後被勒令停學一年。至於第三點,我覺得小時候贏得一些比賽和獲得獎項確實會對自信加分,但其中有一個條件:孩子必須認為成就是屬於自己的,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這種ownership的觀念非常重要,也導致虎媽的兩個女兒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
《虎媽的戰歌》出版不久,蔡美兒的大女兒Sophia便在紐約郵報上,給她母親寫了一封公開信。對於外界的批評和揣測,例如說虎媽的孩子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一定有憂鬱症等等,Sophia做了幽默的反駁。而在信的結尾,她說:「我覺得大家都渴望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許追求諾貝爾獎和跑去跳傘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對我來說,它不是成就或自我滿足,而是當你知道你已經將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推到了潛力的極限...為了這個,虎媽,感謝您!」好棒的信!文筆也流暢得無可挑剔-聽說Sophia立志成為作家,而虎媽也在書中多次說,大女兒是乖巧的,永遠配合的那一位。「她了解我有時會不理智,要求過份,而她每次都縱容我...」虎媽的小女兒Lulu則完全相反。從在肚子裡就愛踢,個性一向崛強,三歲就敢跟虎媽站在雪地裡對峙。但虎媽說她的音樂裡有一種天然的奔放,藝術性勝過姊姊。可惜的是,她越大越叛逆,甚至氣憤地對母親說:「你逼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自己!」
有一次,為了應付一個演出,虎媽臨時找了一位代班小提琴老師給Lulu上課。那位老師顯然很不專業,態度又刻薄,使Lulu倍受委屈,但虎媽沒有即時保護Lulu,反而責怪女兒不配合。這件事過後,Lulu對小提琴的熱衷便直線下滑。從這裡我們學到一件事:一個好的教練可以對自己的選手做各種霸道的要求,但若是碰到外界不公平的待遇,教練一定要站在選手那一邊。若是在球場犯規時,一個球隊的教練反而護衛對手,那他就休想再獲得球員的信賴。教練如此,父母更是如此!血濃於水,遇到不平,父母永遠得保護孩子。我相信虎媽回述這段故事時,一定也了解那成為了她與Lulu之間的致命傷。兩人後來徹底吵翻了,而虎媽經過了一陣崩潰之後終於認輸,允許Lulu放棄小提琴,去學她自己想學的的網球。其實Lulu也沒全然變壞;她的功課還是名列前茅,而虎媽後來也發現女兒面對網球非常好強,即使在球場挫敗也不氣餒。但當虎媽情不自禁地想插手指導女兒如何發球時,Lulu立刻對她喝止:「不要這樣!不要讓舊戲重演,糟蹋了我的網球!」
最後,虎媽學乖了,學會尊重女兒們的自然發展,也在這個覺悟之下,寫了《虎媽的戰歌》。只有讀完這本書,才會知道那是她的懺悔和反省。
雖然蔡美兒不會讀中文,但我希望她能看到這篇文章。我想對她轉達幾句話:首先,當個全職的教練並不容易,我看到了你的辛苦,認同你對孩子的期許,也恭賀你們共同創造的成就。我相信你應該已經體會,一個家庭永遠要站在一起,因為那種心理支持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最後,我希望你能讓Sophia念她想念的科系,而如果你忍得住的話,悄悄去球場看Lulu練習,最好帶個望遠鏡,從遠處觀看,看孩子那來自內心的韌性和動力充分展現,在你眼前發光發亮...然後...深呼吸...and relax!
本文出處【聯合報生活周報"城市軒言"專欄 / 劉軒臉書】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