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育兒權威西爾斯夫婦綜合了20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及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有關如何照護寶寶的寶貴經驗。作者發現,父母在照顧嬰兒時,若是採用能「親密育兒法」,不單有助於彼此的適應與互動,更能將父母與嬰兒的潛能發揮地淋漓盡致。對於如何照護0到2歲的寶寶,本書包含的層面非常廣泛,像是
◆ 父母如何與新生兒建立親密關係?
◆ 哺餵母乳:為什麼?怎麼做?
◆ 夜間育兒:如何讓寶寶乖乖睡覺?
◆ 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
◆ 常見疾病與居家護理法
◆ 餵奶瓶:如何餵得安全、充滿關愛
◆ 如何照顧哭鬧不安或腹絞痛的嬰兒
◆ 如何訓練小孩大小便
不過你可別以為一下子就能學會所有的事。照顧孩子是一種邊做邊學的學問,一定得有實際經驗才行。你可以藉由本書,衍生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找出最適合寶寶性情與你個人特質的照顧方式,讓你更享受照顧寶寶的樂趣。
全美最著名的小兒科醫師之一。於哈佛醫學院兒童醫院及多倫多病童醫院(全世界最大的兒童醫院)接受小兒科訓練,有20年的小兒科醫師執業經驗,目前為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小兒科臨床助理教授。與太太合著多冊育兒暢銷書,包括《Creative Parenting》、《Night-time Parenting》、《The Birth Book》等。
為合格護士、兒童教育家與授乳諮詢人員,與西爾斯醫師共育有八個孩子。
台大外文系畢,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醫院翻譯、中興及交通大學外文系口筆譯講師。現就讀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外語教育博士班。譯有《活力久久》、《親密育兒百科》(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著有《英文榜首》(經典傳訊出版)。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畢,現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部專任副教授及臺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上冊
第一部 跨出第一步:照顧寶寶的入門課
第一章 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照顧你的寶寶
建立親密關係的五項工具
親密育兒法
需要爸爸的參與
你可能會有的疑問
第二章 如何順利、安全地生產
生產方式
過去和現在
新趨勢
順利、安全生產的十個訣竅
第三章 準備迎接寶寶
幫寶寶找個好醫師
選擇其他的重要人物
要餵母奶還是餵奶瓶
該不該割包皮?
為寶寶布置一個溫馨的家
第四章 與寶寶共同邁出正確的第一步
寶寶的頭幾分鐘
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意思?如何建立?
剖腹生產後如何建立起親密關係
誰來照顧你剛出生的寶寶
有助於產生親密感的行為
生日「照片」
醫院的例行程序
新生兒
黃疸寶寶的第一次健康檢查
第五章 產後的家庭調適
回巢安頓角色適應
產後憂鬱症的預防與克服
三人行
產後恢復身材
第六章 照顧寶寶的身體
包尿布
臍帶護理
割包皮部位的照護
指甲照護
幫嬰兒洗澡
讓寶寶舒舒服服
奶嘴:用還是不用?
適當的觸摸:按摩嬰兒的藝術
第七章 前幾週常見問題
新生兒初期的變化
吐奶
眼睛
嬰兒的嘴巴
新生兒皮膚印記與皮膚
疹尿布疹的預防與治療
第二部 嬰兒的餵食與營養
第八章 哺餵母乳:為什麼?怎麼做?
為什麼母乳最好?
哺餵母乳的準備工作
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乳房如何分泌乳汁
餵母乳常見問題與困擾
第九章 餵母乳媽媽的選擇與挑戰
哺餵母乳期間要吃得好
母乳中的不速之客
一人吃藥兩人共享:哺餵母乳期間的用藥安全
餵母乳的好幫手兩者兼顧:工作與餵乳
擠奶
吃奶
寶寶的趣事與小毛病
在特殊情況下,哺餵有特殊需求的寶寶
斷奶:何時斷?怎麼斷?
第十章 餵奶瓶:如何餵得安全、充滿關愛
有關配方奶的疑慮
選擇配方奶
餵多少?
餵幾次?
餵奶瓶的要領
奶瓶兩邊都要有人餵
奶瓶
寶寶的斷奶
第十一章 吃固體食物:何時吃?吃什麼?怎麼吃?
為什麼要等一等?
餵固體食物:六到九個月
餵食策略
餵固體食物:九到十二個月
自製嬰兒食品
市售嬰兒食品
拿出杯子來
第十二章 營養學入門課:成為孩子的營養師
蛋白質─成長必需品
碳水化合物脂肪─重要的營養素
重視維他命
注意礦物質
培養孩子吃東西的口味
第十三章 學步期幼兒的飲食:一到兩歲
如何照顧挑食的孩子
如何幼兒乖乖吃東西
為幼兒選擇正確的奶品
你的孩子吃得夠不夠?
食物過敏殺蟲劑:如何避免寶寶吃到殺蟲劑?
下冊
第三部 現代育兒
第十四章 把寶寶揹在身上的學問與藝術
重新支持舊觀念
選擇合適的嬰兒揹巾
揹著寶寶的爸爸──做個參與者
揹寶寶的其他人選
揹著寶寶入睡
揹寶寶做事特殊狀況
揹著寶寶對爸媽和嬰兒的好處
寶寶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第十五章 夜間育兒:如何讓寶寶乖乖睡覺
有關嬰兒睡眠的基本知識
第一步:好的開始
第二步:營造環境
第三步:減少會讓寶寶半夜醒來的因素
跟寶寶一起睡──行?不行?
與寶寶同睡─你的疑問和別人可能的批評
解決寶寶的睡眠問題
午夜真實故事
第十六章 如何照顧哭鬧不安或腹絞痛的嬰兒
難帶的寶寶
寶寶為何哭鬧不安
爸媽、寶寶配
安撫哭鬧的寶寶
疼痛的寶寶,或腹絞痛寶寶
找出腹絞痛的潛在原因
安撫腹絞痛的寶寶
腹絞痛可以預防嗎?
尾聲
第十七章 工作與育兒問題的重點:親密關係
兼顧工作與親子感情的關鍵
選擇寶寶的替代照顧者
外面的托嬰中心
第十八章 特殊狀況如何照顧領養來的寶寶
照顧雙胞胎
單親家庭
唐氏症寶寶─特殊育兒狀況
寶寶與寵物
第四部 嬰兒的發展與行為
第十九章 陪寶寶一起走過成長路:觀察寶寶的發展階段
跟寶寶一起成長
親密育兒法:如何能讓寶寶更好,父母也更好
嬰兒的成長
嬰兒發展的五大特徵
第二十章 從零歲到六個月:大變化
第一個月:大需求新生兒的反射動作
第二個月:大大的微笑
頭三個月的總複習
第四個月—看得清楚了
語言發展—四到六個月
第五個月:碰觸
第六個月:坐寶寶的牙齒保健
第二十一章 六個月到一歲:往前進
六到九個月:向外探索
六個月到一歲大寶寶會有的恐懼與擔心
九到十二個月:大動作
照顧寶寶的腳
第二十二章 第二年:從嬰兒到幼兒
一歲到十五個月大:跨出大步
十五到十八個月:講話豐富
幼兒的語言
你的孩子走路是不是走得怪怪的?
十八到二十四個月:思考能力
第二十三章 惱人但正常的幼兒行為
教養的真義
頑固的心態
為玩具起爭執
耍脾氣養咬和打
寶寶不聽話
尖叫與哭哭啼啼
吸拇指
第二十四章 如何訓練寶寶大小便
你應該知道的事
晚開始比早開始好
訓練寶寶大小便的步驟
不肯上廁所的孩子
大小便速成訓練班:週末訓練營
第五部 讓寶寶安全健康的長大
第二十五章 給寶寶安全的居家環境
誰具「危險相」?
危機四伏的家
居家安全檢查表選擇
使用安全的兒童用具安全上路、
旅途愉快
寶寶坐腳踏車
你家的植物安全嗎?
環境污染:慎防鉛中毒
第二十六章 讓孩子健康不生病
維護健康從家裡做起
寶寶的健康檢查
接種疫苗:為什麼?怎麼做?何時做?
好好對待小寶寶
給藥學問大
減少嬰兒猝死症的發生
第二十七章 最常見的醫藥問題:居家護理照顧
發燒的寶寶
感冒咳嗽
照顧耳朵感染的寶寶
鼻竇感染哮吼
腹瀉嘔吐
便秘
追蹤與治療吸入性過敏
父母對愛滋病的疑問
第二十八章 常見緊急狀況的救命程序與急救方法
3P
異物梗塞
當寶寶沒有呼吸時:CPR的步驟
出血
頭部傷害
痙攣灼傷
中毒
眼部受傷
鼻子受傷
昆蟲叮咬
牙齒受傷拉傷、扭傷、骨折
市面上跟育嬰有關的書都少了一章,這一章叫做:「如何照顧你的寶寶」。現在,無論你是準媽媽、準爸爸,或者初為人母、人父,都請跟我們一起來補上這一章吧。
我是個小兒科醫師,我太太瑪莎是位護士,我們總共有八個小孩。從多年的經驗中我們發現,父母在照顧嬰兒時,若是採用能建立起親密關係的方式,不單有助於彼此的適應與互動,更能將父母與嬰兒的潛能發揮地淋漓盡致。這種建立親密關係的照顧方式其實由來已久,自古以來,父母在照顧嬰兒時都會很自然地採取這種方式,在此我們稱之為 「親密育兒法」 (Attachment parenting)。
照顧你的寶寶
二十年前,我在兩所頂尖的小兒科醫院完成訓練正式開始執業,當時我以為,任何有關嬰兒的問題都難不倒我。甚至常有朋友對我太太瑪莎說,她真幸運,嫁給了小兒科醫師,不過瑪莎總是回答:「他只懂得怎樣照顧生病的小孩」。我執業的第一個星期,對我真有如當頭棒喝。那些帶小孩來看病的媽媽們常問我一堆與醫學無關的問題,像是「寶寶哭了,我是不是就讓他哭,不去理他?」、「太常抱他會不會把他寵壞?」、「可以跟寶寶一起睡嗎?」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毫無頭緒,然而這些父母卻把我當成專家。這些並不是醫學問題,而是和如何照顧嬰兒有關。我知道我跟瑪莎是怎麼照顧已經出生的兩個孩子,但只有這點經驗怎能算得上是專家。於是我開始看育嬰方面的書,就像你現在一樣。但我發現,這些書常常語焉不詳,書中的觀點似乎都只是作者個人的見解,而不是經過實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另外,大多數作者不是缺乏基本常識,立場不明,不然就是只提出一些當時流行的作法,而無視於這些作法到底行不行得通。
我決定去請教真正的專家。我從看診的父母中,找出那些似乎特別懂得照顧嬰兒的父母,這些父母與嬰兒處得非常好,知道寶寶的需要,也能適時地給予回應,照顧寶寶對他們來說是件很快樂的事,而這些寶寶似乎也長得特別好。這些父母和他們的孩子成了我的老師,我注意傾聽、用心觀察,仔細記下他們教養孩子的方式,並將有用的方法逐一列出。當時我的妻子瑪莎和我一起進行這項工作(在我們第四個孩子海頓出生前),就這樣,我的看診室成了最佳的實地調查地點,而我們自己家裡的「實驗室」也日益壯大。
經過長達九年的觀察與學習,加上家中新添三個寶寶,照顧寶寶的最佳方法似乎正呼之欲出。從諸多的照顧方式中,我們挑選出適用於大部分人與大部分情況的方法。我們將這些方法教給來看診的父母,也實際用在自己的八個孩子身上。這些年來,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不同孩子的需要,我們將這些方法做了一些調整與變化,即使到了現在,我們仍在不斷的學習。我們綜合了二十年的小兒科醫師經驗、養育八個孩子、諮詢了數千對父母所學得的寶貴經驗,本章即是精華所在。
不過你可別以為一下子就能學會所有的事。照顧孩子是一種邊做邊學的學問,一定得有實際經驗才行。我們所提出的建議,對初學者而言只是一些小秘訣。從這些基本的東西中,你可以衍生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找出最適合寶寶的性情與你個人特質的照顧方式。此外,在寶寶出生前,是不可能完全決定要如何照顧寶寶的。因為你不知道寶寶出生後,你會有什麼改變,寶寶對你的影響會有多大。該抱寶寶多久?半夜三點寶寶醒來時你該怎麼辦?要餵多久的母奶?這些都需要邊做邊學,所以等到看到寶寶的樣子再做決定吧。不過,有些照顧寶寶的方式,卻得在開始照顧之前就考慮清楚。
在開始上為人父母的第一課前,我們先來做個約定。書中所介紹的一些觀念,剛開始你可能覺得怪怪的,跟你從別處聽到的不太一樣,但請別因此就拒絕接受,請以開放的胸襟展開為人父母的旅程,否則你可能會面臨許多挫折。你可能以為自己的寶寶會是個乖巧、好照顧的嬰兒,但結果並非如此。 敞開心胸聆聽新觀念,再從中選擇最適合的觀念。同時也請放心,我們所提出的每個觀念,都經過了詳細的研究,而且不只是我們自身的研究,還包括許多極具公信力的研究報告。我們提供給你的是最新的研究結果,讓初為父母的你能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建立親密關係的五項工具
對於初為父母的你,我們擬定出三項重要的目標:
瞭解你的寶寶
幫助寶寶感覺安適
享受照顧寶寶的樂趣
我們所討論的照顧方式,將能協助你達成這些目標。以下是構成「親密育兒法」的五個概念。
1.及早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
寶寶跟爸媽一開始的關係,往往會決定往後的親密關係會如何發展。你應該在生產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吸收有關生產的知識,並與婦產科醫師或負責接生的護理人員共同討論出適當的生產方式。難產或不必要的剖腹生產,會使得母親與嬰兒在一開始就被迫分開,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原本要用於照顧新生兒的精力,也只得暫時轉移至療養自己的傷勢上。生產過程順利的母親,對新生兒的到來會有更多好感。(第二章「如何順利、安全地生產」將進一步說明生產過程與母子親密關係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減少難產或非必要剖腹產的機率。)。
寶寶剛出生的幾週到幾個月內,是母親與寶寶最需要彼此陪伴的敏感期。這是寶寶最需要照顧,也是母親最渴望付出的時候。在此時,母親與寶寶互相依偎,寶寶親近母親的天性,以及母親照顧寶寶的直覺,都會自然顯露出來。當然,母親與寶寶間的親情,早在寶寶出生前就已經開始,而且還會不斷延續下去。(有關產後如何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實用建議,請見第四章「與寶寶共同邁出正確的第一步」及第五章「產後的家庭調適」。)
2.辨識與回應寶寶所發出的信號
弄清楚寶寶在不同時間的需求,是父母在新生兒出世後就需要面對的挑戰。這可能會是個非常令人挫敗的經驗,甚至你會覺得「我沒辦法當個好媽媽」。
放輕鬆點!你的寶寶會幫助你學會辨識他所發出的信號。以前,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在父母的照護過程中只是個被動者。但現在我們知道,其實嬰兒主導了父母的回應。嬰兒生來就具備有吸引人親近的行為 (Attachment-promoting behaviors, APBs),這種行為像磁鐵一般令人無法抗拒,父母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嬰兒的語言彷彿有種魔力,讓你想不聽都不行,這些行為有的顯而易見,如哭、笑、緊緊依偎的姿勢,有些則比較微妙,如眼神和肢體語言。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都具有傾聽與回應自己寶寶信號的直覺。就像一套發射與接收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與調整,母親與嬰兒間的溝通訊號自然會變得清楚明白。至於這套通訊網路何時能搭建完成,則因人而異。有些嬰兒發出的信號較清楚,有些父母辨識信號的直覺較強,但無論快慢,最終都會完成。如果你能虛心學習、樂於回應,你與寶寶之間的通訊系統能更快完成。就算偶爾做出了「不正確」的回應(比方說,寶寶只是想被抱著,你卻以為他餓了而要餵他),也比毫無回應要好,你的回應會鼓勵寶寶繼續練習,直到訊號清楚。
寶寶哭了,就把他抱起來。這話聽來簡單,但很多父母卻也聽人說過,小孩哭了就讓他去哭,不要去管他,免得這種「不乖」的行為受到鼓勵。然而,剛出生的嬰兒是不會「不乖」的,他們只是在用唯一僅有的方法來進行溝通。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腳完全不協調,什麼事都做不了,然後你發出的呼救聲還沒人理,你會是什麼感覺?了但沒人理的寶寶是不會變成「乖」寶寶的(不過他可能會安靜下來),他只會變成一個灰心喪氣的寶寶,因為他知道自己嘗試溝通的努力不會有結果,他也不相信有人會滿足他的需求。
別人當然可以輕鬆地說,讓你的寶寶一直哭沒關係,因為寶寶的哭聲對他們不會有任何影響,可是對你卻有,你會覺得不安,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對母親。如果我們將母親與嬰兒同時帶到實驗室,在母親的胸口裝上測量血流量的裝置,當嬰兒哭時,流向母親胸口的血液會增加,而且母親會有一股強大的衝動想抱起嬰兒,加以安慰。嬰兒的哭聲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語言,關係到嬰兒的生存與成長,也促使父母對他的需求做出回應。回應寶寶的哭聲吧!
如果在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你能毫不遲疑地滿足他的需要,你與寶寶間就打下了良好的溝通基礎。漸漸地,你可以放慢回應的腳步,隨著寶寶學會哭泣以外的語言,學會自己做一些事,他也會懂得多等一會兒。就當這是對未來的投資好了;等到寶寶長大了,碰到的問題比吃飽、睡足大得多時,你會很慶幸你們之間有這座溝通橋樑的。
3.哺餵母乳
很多準爸爸常常說:「我們要餵母乳」。餵母乳的確是件需要全家動員的事。就我所知,能夠順利餵母乳的媽媽和寶寶,背後都少不了一個支持他們的丈夫或爸爸。母乳對於寶寶的健康與成長有很大的好處,但餵母乳對於媽媽的好處,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當寶寶吸奶時,媽媽體內會產生荷爾蒙(激乳素與催產素),這種「媽媽荷爾蒙」所產生的化學作用,能幫助你發展出所謂的母親直覺。在往後的幾章中將會進一步說明,你會發現,這種幫助母親分泌乳汁的荷爾蒙,還能幫你更容易當個稱職的媽媽。
4.把寶寶揹在身上
這是近年來對西方國家最具震撼力的育兒概念。在進行育嬰方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參加了一次相關的國際會議,我們注意到,有些國家的母親會用類似揹帶的東西把寶寶揹在身上,就像是她們穿著的一部份。安詳無比的嬰兒與體貼呵護的母親,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問這些媽媽,為什麼要把孩子揹在身上,她們給了兩個再簡單不過,但卻發人深省的理由:這對寶寶好,對媽媽也好。沒錯,這不正是所有父母期盼的:做些對寶寶好、也對自己好的事。
嬰兒揹巾將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育嬰用品,出門絕對少不了它。這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無時無刻抱著或揹著寶寶,而是意味著你要調整你對寶寶的心態。大部分人都以為嬰兒就應該安靜地躺在嬰兒床上,看著懸吊在半空中的玩具,只有在餵奶、換尿布、逗他玩時才要把他抱起來,然後再放回「屬於他的地方」。彷彿抱起寶寶只是想安撫他一下,好讓他繼續乖乖躺在嬰兒床上。把寶寶揹在身上完全扭轉了這種觀念。大部分時間裡,寶寶都由爸媽或保姆揹著或抱著,只有當寶寶熟睡時,或者照顧者有事時,才將他放下。
這種方式,對於爸媽和寶寶都有好處。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被抱著或揹著的寶寶比較不會哭鬧,而且也長得比較好,後者或許是因為寶寶把原本要用在哭鬧的精力,全都轉移到成長上了。此外,寶寶也能跟著忙碌的父母,學到很多東西。這種隨身帶著寶寶的方式,也正好符合父母忙碌的生活型態,你走到哪裡,就可以把寶寶帶到哪,不需要為了照顧寶寶而把自己關在家中,因為你到哪裡,寶寶的家就在哪裡。(有關如何將寶寶揹在身上,以及這種作法對於父母與嬰兒的好處,詳見本書第十四章的「把寶寶揹在身上的學問與藝術」)。
5.跟寶寶一起睡
當了爸媽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能一覺睡到天亮的寶寶,不是只存在於書中,就是在別人家裡。你得要有心理準備,一段夜裡輾轉難眠的日子是絕對免不了的。有些寶寶在自己的房間才能睡得好,有些要跟父母一起睡,有些則是要緊緊依偎著母親才能安睡。能讓寶寶和爸媽都睡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安排,這完全是因人而異的。你可以試試看各種安排,包括讓寶寶跟你同睡一張床──這種夜間照護方式我們稱之為「分享睡眠」。
分享睡眠似乎是親密育兒法中最引人爭議的概念,這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一種由來以久的優良傳統,怎麼會一到現代社會就突然變得「不對」了呢?全世界大部分的寶寶都是與父母同睡的,就連在美國,都有愈來愈多的父母喜歡與孩子同睡,只是他們不告訴醫師或親友罷了。你可以試試看,下次碰到剛當上爸媽的夫婦時,提出你想跟寶寶一起睡的想法,你會發現,這樣做的人早已不在少數。別擔心孩子會永遠賴在你的床上,他會離開的。對於夜晚需要與父母親近的孩子來說,這種習慣並不會持續多久,但所帶來的好處卻是一輩子的。(有關與寶寶同睡如何能方便你在夜晚時照顧寶寶,且有助於寶寶成長,以及這方面的最新研究,請參考本書第十五章「夜間育兒:如何讓寶寶乖乖睡覺」。)
親密育兒法是一種理想。因為身體情況、生活型態不同、或者其他原因,你可能無法採用親密育兒法中的所有概念。每個嬰兒都是複雜的個體,每個爸媽的情況也不同,因此照顧嬰兒並沒有絕對的方法。但這五項概念,能提供初為人父、人母的你一些基礎,讓你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育嬰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與寶寶建立起親密關係。好好運用親密育兒法為你和寶寶帶來的好處。一旦建立起親密關係,有用的就繼續下去,行不通的再加以改良,最後你就會有一套屬於自己、對寶寶最好、對你也最好的育兒方式了。
親密育兒法需要爸爸的參與
這五項親密照顧訣竅,需要爸爸的參與和呵護,才能發揮最大效果。雖然嬰兒在早期會很自然與母親比較親近,但父親仍是不可或缺的。有了父親的支持,母親才能將全副精力放在嬰兒身上。與寶寶關係親密的媽媽常會覺得:「寶寶太需要我了,我連洗個澡的時間都沒有」。爸爸的工作就是要照顧媽媽,這樣媽媽才會有力氣照顧寶寶。有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寶寶特別磨人,「如果不是有我老公幫忙,我絕對撐不下去。」就拿餵母乳來說,這是照顧寶寶的過程中,爸爸唯一做不到的事。但是爸爸對於媽媽的支持與鼓勵,就等於是在間接地幫忙餵奶。曾有位父親自豪地說:「我不能餵奶,但我能創造出讓老婆餵奶餵的更順利的環境。」而有了快樂的媽媽,就會有快樂的寶寶。
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父親不只是個支持者,或是媽媽不在時的代替品,父親對於嬰兒的成長是有獨特貢獻的。嬰兒不會愛父親比較多,或是愛母親比較多,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愛著父母。沒有什麼比成為有責任感的父親更能讓男人成熟的了。
你可能會有的疑問
很多準父母聽到親密育兒法,都覺得鬆了一大口氣,畢竟這是最符合常理的育嬰方式。不過,就算再喜歡親密育兒法的父母,有時也會有點怕怕的,擔心會把小孩寵壞。以下就是幾個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親密育兒法聽起來很累人,這樣的付出是不是永無止盡的?
親密育兒法聽起來可能很困難,但長期來說,這反而是最簡單的教養方式。一開始,你的確必須付出很多。父母不斷給予,孩子不斷接受,這是所有為人父母的必經之路。但本書一再強調,付出是互相的——你給寶寶的越多,寶寶也會給你越多。所以你才會愈來愈喜歡你的寶寶,也更有自信能做個好父母。記住,在育嬰的過程中,寶寶並非只是扮演被動的角色,他能主動地決定你的態度,幫助你做出明智的決定,讓你愈來愈瞭解他。
我們還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互相付出的道理。餵母乳時,媽媽提供了寶寶營養與安適的環境,而寶寶在吸吮時,則會刺激母體釋放荷爾蒙,增強母親照顧寶寶的能力。最近醫學界才發現,寶寶吃奶時會吃著吃著睡著,這是因為母奶中含有會促進睡眠的物質。而當媽媽在哺乳時,體內也會產生更多的激乳素,這種激素對媽媽有鎮定的作用。所以就好像媽媽在哄寶寶睡著一樣,寶寶也在哄著媽媽。
照顧小孩最「難」的,其實是那種「我不知道寶寶到底要什麼」、或是「寶寶就是不懂我的意思」的感覺。如果你覺得能夠瞭解你的寶寶,能夠掌握彼此的互動,那麼照顧寶寶也會容易、輕鬆些。親密育兒法是培養爸媽與寶寶之間默契的絕佳方法。不錯,這種方法可能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毅力,但絕對值得!現在花力氣在親密育兒法上,往後會幫你省下很多力氣,不只是在嬰兒時期,還有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現在能學會辨別與回應寶寶所發出的訊號,也會讓你懂得孩子的成長心理,懂得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當你真正瞭解孩子時,無論他幾歲,教養工作都會變得容易些。
摘自《親密育兒百科》第四章
曾有朋友把譯書比喻成生小孩,邊做邊喊以後再也不要經歷這種痛苦了,可是完成後又充滿成就感,當初的辛苦早就拋諸腦後,所以又傻傻地接下另一本書。有趣的是,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自己真的懷孕了,變成準媽媽,想著肚子裡即將誕生的小生命,翻譯的心情也變得特別不同,彷彿書裡的每個字、每個句子,講的都是自己的寶寶。
從第一次照超音波,聽到寶寶的心跳開始,對於這個家中即將加入的新成員就充滿了想像,想像寶寶在肚子裡會怎麼長大、出生後會是什麼樣子、房間要怎麼布置、要怎麼教她、要帶她到哪裡玩,但在充滿喜悅與期待的同時,對於如何照顧這個粉嫩嬌小的寶貝,難免也有一份惶恐與不安。
相信許多準媽媽都跟我一樣,在懷胎十月當中,就聽了不少什麼不能吃、什麼不能做的忠告,而在孩子出生後,來自書本、雜誌、長輩、朋友、廣告等四面八方的育兒建議,想必更會不絕於耳。要餵母乳還是餵奶粉?常抱孩子會不會把孩子寵壞?買什麼玩具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鬧脾氣怎麼辦?寶寶生病了如何處理?只要看看書店裡琳瑯滿目的育嬰指南,就知道新手爸媽有多少徬徨和疑問。
跟許多其他的育嬰書一樣,本書作者之一是位經驗豐富的小兒科醫生,但不同的是,這位作者除了醫學上的專業知識外,還育有八名子女,而且他的護士妻子,也參與了這本書的寫作。所以書中不只有一般育嬰書給新手爸媽的指引,還有他們自己的育兒經。
作者在第一章開頭就點明,沒有什麼育兒方法是最好的,有的只是根據寶寶和爸媽的特質,找出最適合彼此、最能讓雙方互相適應的育兒方法。書中所提出的「親密育兒法」觀念,跟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嬰書籍很不同。餵母乳、把寶寶揹在身上、與寶寶同眠等在我們心目中屬於祖母輩的育嬰方式,在作者的細心說明下,都成了最自然、最科學、最符合母嬰互動需求的教養方法。
書中所提出的每項建議,都是希望新手父母在面對自家寶寶時,能重視母性直覺與寶寶的反應,而這也是這本書最深得我心的地方。因為書中除了對於嬰兒的成長、營養、照護、大小便訓練、家居布置、疾病、急救等爸媽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的瑣事有詳盡描述外,更不忘強調爸媽、寶寶在處理及面對每件事中的感受,還有每個動作背後的道理。在譯書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原則而非規則,畢竟每對父母和嬰兒,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真正適合的教養方式,唯有在父母與孩子共同摸索與嘗試後才能決定。
自己在懷孕的前半期,看了不少講懷孕、胎教的書,也打算在懷孕後半期好好K與生產、育嬰有關的書和雜誌。每次到書局找書,身邊總少不了其他大腹便便的媽媽也在看書。常有人開玩笑地說:「第一胎是照書養,第二胎是照豬養。」我想換個角度看,其實這話也充分反映了父母想給孩子最好的照顧的心情,只是生第一胎時,什麼都不懂,所以只能奉印刷的文字為圭臬,而生第二胎時,有了第一胎的經驗,索性就靠直覺來回應孩子的需求。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經驗、實地的研究、與細心的觀察,同時給予新手父母育兒的「知識」與「常識」,讓即將升格為爸媽的我和外子,多了一分安心與信心,相信對其他的新手爸媽,也會很有幫助。
摘自《親密育兒百科》譯後語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