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芬:
開始一段蜿蜒有致的生命河流,
走入一座自我深化的寶山,
修練在進行中,恍然有悟。
與讀者分享四十五幅畫作,四十五篇創作及生活中的深思。
張忠謀:
繪畫使得芬靜了下來,靜下來就想得多了。她的心靈仍在開闊,她的關懷仍在擴大,她仍在進步,一切都是「進行式」,所以,這本書命名為「畫架上的進行式」。
自從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結婚,很大的轉變,在張淑芬身上發生了!
他有如百科全書的豐富與壯闊的宏廣思野,以及溫厚謙恭的執善內蘊,為她的生命打開了許多扇天窗:閱思、專注、大關懷.......人生更高的體悟及智慧,給了她前所未有的自在與感動。
三年前,她又打開一扇門,懷著些許膽怯走入繪畫的天地,找到讓自己內在感情奔流的一宇晴空。「這是我罕有的一種『大膽』」,她說。一百多幅畫的嘗試、觀照、感受、再揮灑,她對「像」的執著打破了──再像都不及心象;「完成」的觀念也打破了──四時、人生、天地、宇宙…都是「進行式」,當下的心念行動最可貴。
這是一本必能讓讀者有所收穫的──心靈成長之書,人生解悟之書,學習軌跡之書。
序1 畫架上的進行──為妻序 張忠謀
序2 一顆單純的心帶著滿滿的祝福 葉繁榮
序3 會思考的藝術人 黃敏俊
書前
進行中的喜悅 潘煊
進行曲一 【昔日所思 2002--2006】
如果能夠重新再來
平靜之光
智者
有如空氣的存在
童言童語
心靈花園
內心的指南針
手中的一條線
傾聽另一種聲音
進行曲二 【走入繽紛的幽徑】
打開一扇門
從畫中認識自己
時光的切片
畫架上的進行式
彷彿落英繽紛的溪流
綠色的天空
不一樣的眼睛
最難的人物畫
白花
翠堤春曉
執子之手
二個孫子
八八水災
偶然
臨摹莫內
臨摹秀拉
牛
中央公園
進行曲三 【綠足跡】
做社會的志工
綠足跡
綠色之夢
我親自走過
書香力量
起心.動念
阿里山之約
一加一大於十
進行曲四 【捨.得.捨──我的體悟】
亞太的領袖夫人們
九寨溝的詩篇
挑戰黃龍
挫折之悟,轉念
女兒有夢
玻璃窗外巢織的愛
捨.得
以燈祈福
回首初發心
背景深深,一縷煙霧如輕雲,光線自右上端照臨人物的頸背,銀白似雪的髮色下,有垂眸凝思的眼神。我畫的是我先生。
對我而言,人物創作是難度最高的繪畫,必須具備非常紮實的寫實功力,對於人物的五官細節、肢體動態、肌肉走向、皮膚紋理、外形比例,都要有精確的具體掌握。但我習畫以來並未經歷學院式的基礎訓練,我畫人物,只是想要留下對人物的感情,比如對我先生珍惜如捧握雞蛋在手心的感情。
感情是抽象的內心之流,如何化為線條的表達,我想,愛與熟悉度會在筆端帶路。遙想未來某一天如果沒有了他,我會有多麼的不捨,現今我就有多麼的珍惜。所以每一筆都意義非凡,每一個臉部的線條、衣服的紋路,或者是他的坐姿、他的菸斗………,都在一點一滴、一絲一毫的描繪裡,將感受細細傾注筆尖。
描繪內心世界與性情溫度
一般人眼中的他是嚴厲的長官,其實他有十分感性的內在,婚後的相處,讓我看到了他鮮為外人所知的真性情。比如讀到書中動人之處會暗自落淚,看到主角突破萬難終於成功了,他會大聲喝采。
這樣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性情溫度,正是人物繪畫的高難度所在;此外,個性、好惡以及喜怒哀樂等透過肢體語言的表達,在在讓我覺得畫中的琢磨的確很多。我選擇一個抽菸斗的坐姿,是因為我先生從三十歲就開始抽菸斗,至今已近五十年了,那似乎成了他的一種標記。雖然基於健康考量,我不喜歡他這個嗜好,但我們曾經約定過,不要叫他戒煙。他有一套自稱是有理有據的說法:抽菸斗對人的心情有幫助,自然就對健康有幫助。
我們家居中的獨處時刻,他或許戴著耳機聽古典音樂,或許安靜沈思;我或許看書,或許打坐以及運動。要將這種感覺瀰漫於人物畫的背景空間裡,一如空氣的流動、光線的映照,有其氛圍,有其情調,是我需要深入鍛鍊的功夫。人物創作的空間感與量感人物畫除了具象之外,成功的創作更要注重空間感和量感。我先生在我的生命空間中,占有絕大比例的體積量感。我看到他對於員工的關心跟思考的過程,讓我覺得這個生命量感的宏大。
他的誠信正直、他奔跑千里的雄心壯志,讓我十分佩服;他教我對事情往外看遠、往內看深,他是位大智慧者。這種全面觀瞻的生命空間感,轉化於繪畫上,讓我體會到人物創作在細節寫實之外,更不能忽略整體的統一感,避免造成人物的扁平與僵化。我希望能立體地展現他穩重、睿智與哲思的生命特質。
最忠實的欣賞者
我先生除了是我筆下的人物,也是我最忠實的欣賞者,我所有的作品,他最喜愛「執子之手」與一系列臨摹莫內的畫作。
我學畫之初,他直言我畫的似乎不怎麼樣,但後來就不再批評了。我想這是他對我的鼓勵、不忍澆熄我對繪畫的熱情吧。很感謝他在各方面一路的支持跟給我動力,讓我發揮潛在能量,成為現在的我。我常常覺得,我的火燭光芒是他幫我點燃的,他是我的發光體,如果沒有他,我就像是裡面沒有光的玻璃燈盞。
二○○七年,我打開一扇門。
應該是通往七色彩虹的門吧,日子過得繽紛似繁花,因為我學畫。
這是學畫元年。最初階段,我幾乎完全處於「拷貝」時期,拷貝構圖、拷貝物象、拷貝形式,然後,藉著填顏色來學顏色。
顏色的調配真是變化萬端,複雜度超乎我的想像,所以初學時我下筆直接、用色大膽,充滿原始的「野性」,像一個活力充沛的孩子天真恣肆、打著赤腳奔跑在色彩的野地上。
顯然必須以很大的耐心加以琢磨,才能準確調色。就像一場充滿挑戰的有趣追逐,心裡盼望著一個顏色,而到底該如何斟酌比例,是加點白還是加點黃還是………,全都要仔仔細細親自嘗試。難以捉摸的色彩,千呼萬喚始出來,而我經常是,心中所有但筆下所無。
第一次拿畫筆,又沒有素描根基,我懷著些許膽怯走入繪畫的天地,找到讓自己內在感情奔流的一方晴空彩土,這是我罕有的一種「大膽」。為人處事上我是沒有這種膽量的,因為即使是穿著或者講話,人與周遭之間都有個基本原則與分際,但我與畫之間,就只是互相負個責任而已。對我的手、我的心、我的顏色負個責任,其它,並不需要交待任何。
臨摹莫內、秀拉及塞尚的經典作品,讓我學畫的第二年,有了大師級的精神加持。
到了第三年的上半年,我開始在色塊裡玩明暗的遊戲。遊戲人間,世事的確有陰晦晴明,如何找出門路,就看自己的慧眼注視。「人生有很多門,你要開哪一扇?」畫「門」(待取名)時,我有這樣的感觸。
老畫色塊也要翻出新意思,我看到一本畫冊裡創作者用色塊呈現一棵樹,這對我是一種變化的提示。我的色塊長著長著,長成一片都會樓宇端坐於綠色叢林上,那是穿過我紐約住家窗外的中央公園的一景。具象描繪的添加,好像讓幾何的色塊拉近了溝通的距離。
畫畫求「像」,然而再像都不及心象,所以到了第三年下半年,我把對「像」的執著打破了,開始走上抽象之路。抽離物形中具象的成分,提煉出純粹的色彩與線條,我開始嘗試畫出自己對事物的觀照與感受,雖然我不知道能做到多少。
這也是來自一位朋友的鼓勵,他是長居紐約二十多年的知名畫家。他一看我的畫,就要我嘗試用放的方式,解放心中希望畫得像的束縛;同時提醒我,嘗試以自己的精神為嚮導,自己走出一條路。
畫家朋友的提醒,縮短了我的摸索期,他鼓勵我多體會當代繪畫的作品。所以,我有三個月的時間都在紐約看展,抽象畫就是我自美返台後的新思考、新學習。
人生有時也必須如抽象畫一樣,解構原形,放下拘泥,打開一扇新的門,就會看見一個新的自己,也在笑,也在喜悅中。
我感恩這樣的因緣與福報。二○○七年十一月底,我在印度德里拜見了世界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彷彿每分每秒都熠熠含光,與達賴喇嘛近距離相處的四十分鐘,是我一生至為珍貴的時刻。
被萬千民眾視為心靈導師的達賴喇嘛,以幽默俏皮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宣揚寬容與和平。在我進到他的會客室、第一眼看到他時,正是這般的自然大度,腳上穿著一雙舒適的便鞋,全身散發親切可愛的氣質。我難掩心中滿溢的欣喜,脫口便說:「二十年前,我就在夢中見過你。」他立即回答我:「不是在夢中吧!應該是在朦朧半醒之中。」
隨後,達賴喇嘛為我講解佛教最精要的意涵,所言、所說正是當年在夢中我所聽、所聞,現在闡述得更詳盡,而夢中較簡短。我跟達賴喇嘛說:「你講的跟夢中一樣。」他笑一笑,轉身拿出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很近很近在我耳邊就如一句深邃的心靈低語:「Our teacher」。我把這尊「老師」帶回台灣,慎重其事地安放在家裡的佛堂上。每天,我在佛前供水、念經,或者望著佛像凝思。
有一天,一位初識不久的朋友首次到家中作客,就在他凝視著這尊佛像的剎那,我心中突然生起一念,就把佛像送給他了。當時真是捨不得,我流著眼淚,猶如一個孩子要把心愛的巧克力分享給人,雖是滿心願意但仍深深不捨。我請這位朋友好好照顧佛像,然後,看著這尊從達賴喇嘛手中接過的佛像,離開了我的手、我的佛堂、我的家門。
摘自《畫架上的進行式》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難捨的情緒一層一層淡薄。四個月後的一天,事情發生了!就像一顆奇妙的種子在心田破土而出,我頓時懂得了佛教所講的「有」與「無」。
正是在我毫無一絲不捨、真正放下這尊佛像之後,我才感覺到心中實實在在擁有了這尊佛像。我領悟了這個道理——「有就是無、無更是有。」
對於任何事物,如果存在一點點私藏之心,即使緊抓在手,也會隨時處於擔心失去的「無」的狀態裡;如果毫無私藏之心,即使存放在遠方、在他人之手、在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迢遙之處,「有」無所不在,宇宙萬方心之所在一切存在。
如果不是經歷佛像的這一「捨」,我就不可能心生感悟而有此一「得」,這捨與得之間的微妙,對我的人生,對我今後要走的心靈之路,給了無比甚深的教示。我知道——「手放開,擁有的喜悅才會真正到來。」
來到家裡一趟的這尊「老師」,這樣教了我;達賴喇嘛這樣教了我。不是在夢中,而是在醒中。
張忠謀 台積電董事長
這是芬的第二本書,她的第一本「真心」,在二00二年出版。當時她說:「想寫的已寫,以後也許不會再寫書了。」
但是,這八年中,她又多了許多想寫的題材。八年前,「真心」的範圍是家庭以及周圍小圈圈的朋友們。雖然那時她已好幾次去尼泊爾、西藏、印度等地靜思,也早已加入「婦女基金會」,但做公益之心,還只是一個潛在意識而已。這幾年來,這潛在意識變成實際行動。二00八年的四川地震,她急著要去災地救災,後來知道當時災地的混亂與交通困難才作罷。二00九年八一一水災,她全力投入台積電的公益活動:協助災區同仁整修他們被水淹的家,以及整修當地被水淹的學校,她也鼓舞許多同仁一起參加這些活動。在許多同仁以及眷屬心中,芬絕對比我更有親和力。
是什麼使得她的心靈這樣開闊?我想:繪畫是一個重大的因素。芬幾年前才開始繪畫,但一開始就非常熱中。繪畫前,她也有過別的嗜好,例如:麻將或高爾夫,但那些不能和現在的繪畫相比。繪畫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現在她大約有三分之一時間都花在畫上面,她可以接連七、八小時作畫,也常到博物館看幾小時的畫。她的畫風在幾年中也有好幾次改變,起初是寫真,後來「印象派」,再後來「印象派」到一個程度,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在畫什麼。幸而這一階段似乎已過,現在我又看得懂她在畫什麼了。
繪畫使得芬靜了下來,靜下來就想得多了。而且繪畫似乎還有另一個效果,它把芬的關心範圍,從她每天看得見、聽得到的,擴大到畫中的世界,而畫中的世界當然是可以很大的,抽象畫的世界尤其可以很大很大。
現在,她已不說以後不會再寫書,她的心靈仍在開闊,她的關懷仍在擴大,她仍在進步,一切都是「進行式」,所以,這本書命名為「畫架上的進行式」。
我祝福她!
摘自《畫架上的進行式》序
■潘煊採訪
學畫才三年多的張淑芬,作品已超過百幅,她在畫中內觀自己,在畫中思惟世事,在畫中看人生也提昇人生。繪畫是她現階段最大的學習,也是將來會持續精進的心靈寄託。
由此可見,畫架上正在進行的,其實並不只是繪畫而已,也包括了她的人生Study、她的觀念分享、社會參與,以及全面的心境流露。一切都是「進行式」。
進行式,是無數當下不斷的付諸行動,亦即力量的無盡綿延。在以下的訪談中,張淑芬娓娓道盡《畫架上的進行式》出書背後的心路轉折,以及徜徉於文字、繪畫的秘密花園中所綻放的心靈進行曲。這是屬於她的生命交響詩。
問:多年來閱讀您的許多文章,感覺您做任何事都充滿了分享的意念,這本《畫架上的進行式》的出版,您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
答:以最簡單的概念來形容,我想要傳遞開心、喜悅。
傳遞開心,濡染喜悅
問:開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現代社會的步調轉速太快、壓力緊繃,使得許多人失去從事物中領略喜悅的能力。在您的體會上,開心,應該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吧?
答:以我的個性而言,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開心的,跟朋友吃一頓飯、出門去逛逛街聊聊天,都是很開心的事。早上起來看到先生神清氣爽,晚上看到他下班沒有心事重重,也讓我很開心。這種尋常生活中的開心,很真實,很舒服。當然,一篇文章寫好了、一幅畫完成了,或者,聽到一場演講而深有共鳴、接觸到新知識而回味無窮,都會讓我覺得,哇,世界真美好!而現階段,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學習新事物。算來我是年紀一把了,還抱著有如小學生的學習之心,如果能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我想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幸福。
問:近年來,您最重要的學習就是畫畫,開心的同時,想必也有辛苦的一面。
答:這正是很過癮的地方。比如作畫過程裡,因為眼睛所看、腦海所想與手中所畫無法配合,而所調出的顏色與期待的顏色不一樣,這種困擾與掙扎不知經歷了多少次。但是每當作品完成,回首一路走來的滋味,那種豐收的喜悅,就像是在夏天舔著冰淇淋,清涼無比,身心舒暢。
紀錄真實,凝視更細微的自己
問:讓讀者展讀一本充滿喜悅的書,這種感染力,就是書重要的意義之一。而在這許多故事分享的同時,我相信也紀錄了您一段人生學習的過程。
答:我喜歡學習,更喜歡分享,如果我的成長與喜悅,能讓別人看到了靈光一閃,也去投入某種新事物,因而增加了生活的甜美;或者鼓舞人們在生命低潮時,去做一件讓自己高興、有希望的事,因而走出低潮,我覺得那就是最大的價值,也是我野人獻曝出書的初衷。
其實,出書對我而言是一種「整理」。這本書中有一部分的篇章是六、七年前的專欄稿,這正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可以藉此檢視那時的我與現在的我,我進步了嗎?或者退步了?當年大家看到的張淑芬,是一個以五十七歲之齡出嫁的女人,現在我已六十五歲,八年的歲月過去,文字牽引出一部「銀髮族的成長史」。不論呈現得好或不好,這都是我曾經走過的聲音。
問:分享是一種向外的傳輸,以您一向的細膩感性與內觀領悟,誠如您前面所講的自我檢視,當出書過程中觸及更深層的自己,您看見什麼?心念上有什麼轉變嗎?
答:如果書是一個Baby,這個Baby成長的一切滋養,是我這幾年點點滴滴灌注進去的。對人、對事、對自己的觀察,種種一切如果沒有透過文字的記憶,我想我不會記得那麼細膩。人要徹底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總是從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從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自己,唯有在拋開種種掩飾,誠實地、深刻地凝視自己時,真實才會浮現出來。我們是不是喜歡自己?能不能接受別人的眼光,哪怕是一種誤解?當我們的心接收到這些訊息,有的人會逃避、有的人會排斥、有的人會接受,而接受才能有所改變。
以出書而言,剛開始的確是一種被動的促成,我只是把文章集結,把自己的創作或行動做一個交待,一步一步構成到可以出書的階段。但是後來,我發現到「紀錄」的意義,生命的階段性回顧其實是一種自我深化。我認為,每一個人的過去都可視為價值連城的寶山,能挖掘出許多珍貴的寶藏。
問:這的確是一個令人雀躍的體悟。
答:所以,我現在很珍惜這本書出版的整個過程,因為它讓我看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事物,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更細膩,自然也對外界、對他人能有更細膩的同理心。因此我現在很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透過各自喜歡的形式,比如文字、畫畫、攝影、音樂、工藝…等,隨時紀錄下來。剛開始可能比較粗糙,但靜下心來完成之後,經過再回憶、再咀嚼,就會發現更多深入的細節;更重要的是,會在某個剎那間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這大概就是打開了深層記憶以及佛教所說的與生俱來的智慧吧。
化為動能,進行式的力量
問:據我所知,從最初談起要出書到現在,至少經過二年以上的時間,這當中您一直猶豫、自謙不足。其實我認為,出書就與您到阿里山去協助部落重建是同樣的精神,社會公益是以善念啟動善念,出書也一樣,當讀者從文字、從繪畫中產生心靈的共振,對人心提昇也會有直接的效應。
答:就是從這個角度思維,所以覺得這是我該做的,而且樂意去做。要出這本圖文書,我覺得自己不是畫家,畫得不夠完美,起初實在不敢獻醜。學畫本來只是給自己一個創造新狀態的機會,好玩,新鮮,到後來似乎也結出了青澀的果實。
畫畫真的讓我深入內心,在許多時刻裡把自己安定在畫架前,靜靜內觀。很粗糙浮面的事、在匆忙中完成的事,與細嚼回甘是完全不同的層次。事實上我們在忙碌的腳步中對自己了解並不深刻,但如果有一個主題的設定,比如我要創作一幅畫時,自然就會集中火力,把這個主題放在自己隨時隨地的思維中。眼睛看到的、腦子想到的、心裡感覺到的,都聚焦在這個主題上,如此作品才能浮現深刻而有層次的效果。這本書裡的四十多幅作品,是我的繪畫第一次結集,也是首次嚐試以圖文連結,來說自己想說的話。
以我這個年齡而言,生命已經走過三分之二了,如果我可以分享走過的心路歷程,傳遞一些有意義的訊息,藉這本書,鼓勵一些對新事物心動而未行動的人,為自己的生命軌跡留下紀錄,也許我的經驗會幫助某一個人產生某一種很好的起心動念。要是能產生動能的匯流,就是社會上一條很美、很有力量的長河。
深邃的老師,繽紛的同學
問:您曾形容自己是從繪畫的素人狀態入門學習,現在才短短三年多,您已累積了一百多幅作品,我想這樣的創作能量,一定是得自老師很大的鼓舞與教導。
答:我有兩位繪畫老師,一位是葉繁榮老師,另一位是黃敏俊老師。
葉老師是國內以田野寫實風格知名的畫家,他一直以「創作」的型態經營自己,在他筆下所描繪大地田園的人、事、景、物,常有一股寧靜、和諧的氛圍,是感性也是一種人文抒情,十分動人。他的教導很有耐心,足足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們認識色彩,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在畫布上學習。他讓我們做很多筆記,然後照著一步一腳印奠定根基。
葉老師清楚看到我從入門以來一路的轉變,對我的評語是——「用色用筆膽大敢為」。他的色彩非常穩健,而我的色彩飄忽不定,可是葉老師不侷限我。他讓我隨性發揮,因為他覺得我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思想,這種率性,假以時日也許才能成氣候。
作為葉老師的學生,我們最享受的是與他一起親炙名畫。每當有任何重要畫展,比如前年的「米勒」、「阿卡迪亞」、今年的「梵谷」,葉老師都會先讓我們閱讀相關書籍,共同研討後,再帶到展覽現場,一幅一幅引導我們去觀賞、並啟發我們去感受。
葉老師不但在繪畫上很有造詣,也兼具修行人的氣質,他長期探討生命和諧自然之道,心靈的修為很深。許多時候我畫不出來,向他請教時,他也不一定回應我,他讓我自己找路,很真實地歷練必經的過程。
同樣具備藝術熱誠的黃敏俊老師,對光線的見解與體會特別敏銳。多年來他專注在光與色的探索上,以橘紅、黃色與翠綠為繪畫的色彩主軸,並捨棄藍色顏料,建構出一套呈現自然光的色彩理論。
黃老師經常外出寫生,在自然中汲取靈感,我雖然無法常常跟著老師出外創作,但從他身上得到許多啟發。他認為一位藝術工作者,光有技法只能成為畫家或畫匠,把想法及情感融入創作中,才可能成為藝術家。黃老師隨著時間的流轉,對自我與社會環境的體悟不斷變動,反映在畫布上的成果,形成他的畫風多元、創作多變。這股源源不絕的藝術能量,對我這種不斷求新求變的學生而言,真是大受鼓舞,我感覺自己受到深刻的了解。
黃老師是一位基督徒,藝術對他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追尋宗教與哲理的過程。在黃老師的繪畫班裡,也有小小孩來上素描,我看到他對孩子很有愛心與耐性,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最重要的對象來教導,不因年紀小而敷衍了事。這讓我很敬佩。
黃老師的「秋刀魚藝術中心」,不斷引進國內外藝術創作,每個月固定換展,所以我們經常都能欣賞到不同的畫風,受到藝術能量的挹注與薰陶。
問:在您上課的繪畫班裡,同學相處是如何的一種氣氛?
答:我的同學們各具特色、風格繽紛,有的人已具備十多年繪畫功力,有的人立體感強,有的人色感獨特。大家即使畫同一個主題,也各有神韻。其實,班上同學要同時到齊很不容易,每次上課總有人出國,總有人要出席重要行程。大家因繪畫結成同窗好友,課堂中除了用心在畫布上,我們也會花些時間開心地交談或吃吃零食,真是趣味盎然。這種活潑熱絡的學習之樂,延續為回家之後的各自用功,我想唯有在安靜的時刻,自我的揣摩與修練才真正開始。
進行中,喜悅未完待續………
問:創作說來都是苦樂參半,有時昏天暗地,有時寂天寞地,有時歡天喜地,您在完成一幅作品時,是如何的心情?
答:我創作每一幅畫,最開心的時刻就在老師說,可以簽名了!這表示老師認可它達到一個基本的完成。但是,以我對自己作品的看待,我總是不知道何時是真正的完成,因為我永遠不知道創作是不是完美了?簽上名只是意謂著,我與這幅畫的關係暫時中止,但很有可能,也許過了半年,也許過了幾個星期,又會被我添上新的筆觸,甚至全部塗掉從頭開始。
完成一直是無法真正定義的。
即使如此,暫時中止的狀態,也還是讓我感到開心。因為,那幅畫已經把我心裡的想法表達完盡,我已無話可說,把它暫放旁邊,我又可以開始創作另一幅畫了。由全新的思維、全新事物的感動,以完全自由的心境,去進行另一次的體驗,於是,另一幅畫作就慢慢在畫架上浮現。但是,對前一幅畫的緣分是中止而非終止,仍然有某種牽腸掛肚,何時有新的驚喜觸動、再續前緣,無法預知,所以永遠處於進行中,喜悅未完待續………。
摘自《畫架上的進行式》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