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散發藝術家氣息,
他從不穿短袖,
他身上總帶著一塊手帕,
他講話很快,但是害羞、怕生,
他從不參加自己的攝影展,因為害怕人,
他很孤獨。
他是郭英聲,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
這是他的記憶之書。
台灣當代最重要的國際攝影大師之一,
31歲前走遍51個國家,揚名巴黎30餘載,
作品獲巴黎國家圖書館、龐畢度藝術中心典藏。
斷追尋的內在風景,被國際藝評家譽為「心象攝影」。
「攝影是我視覺的經驗與眼睛的回憶, 我喜歡城市中景物的情緒,一種不經意的看見。」
——郭英聲
郭英聲幼時因父親工作的關係,在七歲之前住在東京。又由於母親赴歐學習音樂不在身邊,而由褓姆照顧。童年在孤寂中度過,也因此深刻影響其後的攝影風格,及往後精采、叛逆的人生。
郭英聲以自己的角度,回顧其父母、童年、時代,自身的求學歷程、工作、婚姻、人生、藝術……等面向,藉由黃麗群的精采文筆,寫出一個攝影家的靈魂之聲。
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孤獨, 寂寞總是如影隨形。
常常,他只是看著、聽著、生活著、感受著, 並且,記憶著。
一九五○年出生於台北。
攝影家。
作家,小說創作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短篇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二獎(首獎從缺)等,並出版散文集如《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楔子 怕熱 黃麗群
父與子
東京灰色物語
你好,親愛的明信片
我的母親
台灣、台灣
昨日當我少年時(一)
昨日當我少年時(二)
灰天空下開的花
午夜狂奔
人在巴黎
日後所有的事會發生
旅途中的男女
時間裡的錨4
孤獨的我的表情
從前從前 曾有這樣一個男人
關於我的八個關鍵字(一)
關於我的八個關鍵字(二)
我終於習慣了世界
子與父
英聲的世界 申學庸
這片出岫的雲——郭英聲和他的攝影作品 張繼高/譯
色彩的不斷追尋 奚淞
期待熱情出寂境 林懷民
寂境 蔣勳
原點——讀郭英聲 張正霖
蘞蔓於野,踽踽獨行——《草》 陸蓉之
我完全沒有做名人的條件,我怕人群。很怕熱。我很緊張。
我聽說有些人覺得我嚴肅,神經兮兮的,又很神祕。其實我就是怕人。
我怕接電話。我知道有些人我必須要見、有些電話我該接,但我就是沒有去接它。有些朋友幾十年不見,有一天打電話給我,我不知道要跟他講什麼。
有一次我媽媽威脅我,說,晚上這個聚餐一定要來。照我平常的個性絕對不會去的。但我媽媽軟硬兼施,我很勉強,服裝正式地去了。飯吃到一半,中間突然推進來一個大蛋糕。原來是我媽媽的朋友幫她過生日。
我最怕最怕的是照相—說得準確點應該是被照相。拿相機的人大概都不喜歡自己被鏡頭反過來對著。我怕被人叫去台上「講幾句話、拍張照」的情況。很有壓迫感,好像是站著要被槍斃。
說不定真正被槍斃的瞬間都沒有這麼可怕?因為被槍斃,砰一下,也就完了;但站在那裡,你要笑著,一直笑著。
你不覺得站在行刑隊面前一直笑,這場景很可怕嗎?
*****
很顯然我不是文字思考的人。一開始學攝影只是想反射自己的心與思考,因為畫畫太慢了,必須追求速度。就這樣和相機互相發現了。
我的影像和我的生活有完全的關係。我很少架空,一切都跟當時的感情、環境、旅行、生活攪在一起。我從不長期專注於一個題材,也從來不刻意等待,非常游離,必須在「無」的狀態裡創作。有時候無意拍下來的東西,朋友或家人看到,嚇一跳,說當時大家在同一個時空裡,為什麼你看到的是這些?
我自己也想問啊,為什麼他們看到風景我看到荒涼?為什麼他們看到光線我看到死亡?
當然我運氣很好,七○年代中期去巴黎恰好趕上彩色攝影崛起,相較於黑白的紀實、人文、古典、穩重,彩色是更容易表現潛意識的、流動的、非紀實的狀態。當很多人還抱著紀實攝影是王道的想法時,它已經不合時宜了。
*****
現在的工作夥伴,大多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可以說過去十年來,我身邊都是被小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圍繞。
我覺得,以前那個年代是魔幻的年代,現在是寫實的年代。我們以前很迷幻,天地很寬,現在年輕人的夢變少了。那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他們的空間的確變窄了。
所以我從不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行」。年輕人的作品,每一件我都看出時代的趣味,和與我不同的思維。
返台後經常受邀至各文化藝術單位做諮詢審查工作,我必須說,這二十年來台灣年輕創作者的開放性與世界性是可喜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關注環保、人權、永續的問題。
上一代的創作者,與未來對話的精神沒有那麼集中,以前是只有「創作者、世界、創造的材質」之間的關係。然後我們那年代每個人都希望在美術館展覽、被收藏、名留美術史。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就是想表現、想發聲、想引起大家注意,即使是曇花一現,平地一聲雷,也好。反正他要說的話他說了,別人聽到了,就夠了,心情很純粹。
這種純粹其實讓我對過去的價值產生某種程度的懷疑。
摘自《寂境:看見郭英聲》
黃麗群
這不是一本清算歲月之書,不是一本見證歷史之書,不是懺情錄也不是功名記,不勵志又不給力,要說什麼積極的效果……,是不是真的有點無用呢?完稿後,因為被囑咐必須寫段簡單的引文,我從頭翻過一次,竟彷彿像對住攝影家的作品一樣,躊躇模糊,不知什麼話才算是妥貼。或許影像本來就不是一件該被文字解釋的事,也或者這正像我們一年來的對話,隔著性別與年代的斷橋,許多時候我心裡也清楚自己並不是每一句都贊成,每一段都體會,然而這才讓寫下的事顯出真切,是每個人心裡醞釀太久的水氣,因為怕熱,終於結成冰花落下;落在誰的手上,或許就只是融開了沒有痕跡,但也或許生起一點霧氣,在世間焦渴,輾轉反側之際,躲進他的書,在寂境中,生起一點清涼,不致神枯髓乾。
摘自《寂境:看見郭英聲》楔子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