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要親近藝術,不一定要走進美術館,
原來,藝術和生活可以貼得這麼近。
透過無牆美術館「粉樂町」的精采展演,
我們不只看到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化,
也看見,藝術與人、空間、地域,所迸出的燦爛火花。
藝術的魅力,原來能為城市帶來如此美麗的驚喜!
藝術創作,不一定只能在美術館展出,讓民眾帶著朝聖的心情去觀賞。它還可以走進街頭巷尾、進入辦公大樓和商店,融入日常生活,豐富城市空間。 2007年夏天,在台北市東區展開的「粉樂町」活動,就是藝術進入公共空間的絕佳展演。61組創作者,70件作品,在50個展覽點,以溫暖可愛,或奇幻獨特、前衛創新的姿態,帶來感動與衝擊。原來,藝術和生活可以這麼近。 本書除了展現這次活動的幕前幕後、提供解讀藝術的角度,也介紹了其他國家幾個類似活動的經驗。透過這本精采好讀的書,讀者彷彿能身歷其境,感受藝術與公共空間所碰撞出的美麗火花。
序_翁美惠 人人都該有屬於自己的粉樂滋味
序_張元茜 公共藝術與都市空間的思辨:粉樂町─無牆美術館的範例
序_胡朝聖 在迷宮中迷路是為了治療憂傷,然後延續快樂
與世界同步
新加坡雙年展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卡賽爾文件展
伊斯坦堡雙年展
粉樂初體驗
粉香港
粉澳洲
粉台北
2007再粉一次
粉樂人悄悄話
石宏道
蘇妤茜
吳佩穎
韓良露
孫正華
粉樂日記
當城市遇上藝術
胡朝聖
熊傳慧
洪致美
黃海鳴
劉維公
粉樂町的陣痛與狂歡
創作者
1972 年出生於日本的大石曉規,為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與藝術家,畢業於京都城市藝術大學以及國際媒體藝術與科學學院,曾獲2001年法國國際多媒體展新秀競賽「Milia 2001」獎等獎項,現為自由藝術家,曾與日本I-MODE 手機、可口可樂、妮維亞(NIVEA)等品牌進行廣告合作,並於瑞士洛桑省立藝術學院以及東京多摩大學教授多媒體設計。
創作理念
大石曉規的作品,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富有故事性的微笑表情,讓人感受到歡樂與開心的氛圍。大樓巨大遙遠的形象在融入了藝術家的作品之後,也變得柔軟親切。
關於作品
對著嘴型發音看看, 大樓外牆的三張微笑臉龐是不是在說O I SHI 呢?OISHI 在日文中是好吃的意思,同時也是藝術家大石曉規「大石」的日文發音,在這個雙關語裡,作品名稱取為「每味」,指的是「每一種味道」的意思。
媒材
壓克力顏料、畫布、輸出
展覽地點
富邦金融大樓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69 號
讓台北的天空漫溢幸福微笑
2007 年的炎炎夏日,當你經過仁愛路四段林蔭大道旁的富邦藝術大樓,心裡一定不覺發出一聲讚嘆:台北真的變得粉可愛了呢!
抬頭瞧瞧,一組三個、由螢光綠、粉紅、亮白所組成的燦亮笑臉圖形,正從大樓光滑如鏡的巨幅帷幕探出頭來;鮮艷卻和諧的色調、恰到好處的卡哇伊造型,直要把人內心潛藏的笑意全給引誘出來。這是件代表爸爸、媽媽、小寶寶一家三口的可愛圖像創作。設計這件作品的,是目前在日本相當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家大石曉規,他有個饒富趣味的名字Akinori Oishi 。仔細看喔,他的姓氏就是我們每天掛在嘴邊的Oishi (美味),因此每個人都對這位「好好吃」先生的名字與作品過目難忘。
從簡單中傳達生活愉悅
這位橫跨平面設計、動畫、雕塑等領域,並擁有多樣設計背景的創作者,本來夢想成為漫畫家,不過自從2001 年榮獲法國國際多媒體展新秀競賽「Milia 2001 」獎後,便寓居巴黎成為TEAMCHMAN 創意工作室一員,逐漸轉往藝術與設計領域;自從2003 年起,「好好吃」先生也在瑞士與日本的藝術學院教授多媒體課程,目前則定居日本,成為頗富名氣的獨立創作者,專致插畫、動畫、遊戲及其他互動裝置的創作。那麼你可能會好奇,努力想把快樂散播給大眾的藝術家,私底下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跟一般人印象中拘謹、難以窺其言語真義的日本人不一樣,大石曉規是位性情直率的藝術家,由於分別曾在法國與瑞士生活、教書,因此他有著西方明快的處世之道,溝通時明確而直接。粉樂町Ⅱ的策展人胡朝聖,在與大石曉規幾個月的聯繫接觸過程中,觀察到大石曉規與富邦藝術基金會合作的整個經驗是愉快而精確的,因為「他的人格特質就是簡單、直接」。
喜歡平易、溫馨表達方式的大石曉規,善於創作簡單卻能深深觸動人心的平面影像,從那一張張愉悅得像要從心裡開出一朵花的笑臉,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意不在深刻批判社會,也沒有藝術家抑鬱的喃喃自語,強調的就只是歡樂的感覺,想讓我們看見生活中樂觀積極的一面,因此相當符合粉樂町想以藝術輕鬆推廣城市藝術的概念。胡朝聖在2007 上半年策畫的「明日博物館Happy Living 」展覽中認識這位藝術家後,覺得大石是位很認真向上的藝術家,因此跟富邦藝術基金會推薦他來為粉樂町Ⅱ進行創作時,馬上一拍即合。
小寶寶帶來幸福喜悅
大石曉規為粉樂町創作的作品,雖然看起來都很簡單,但規模尺度卻一點也不迷你。為了完成富邦金融大樓外牆以及一樓大廳牆面等處巨幅作品,大石曉規分別在2007 年三度造訪台北,為的就是能把作品做出最好呈現。他在六月份首次來台擇定適合發表作品的端點,原本策展人胡朝聖與大石曉規都屬意誠品敦南店對面的仁愛國小做為展示作品的舞台,因為那些朝向巷子的教室外,有著一格格可愛窗櫺,策展人構想中,想把大石曉規的微笑人偶放在格牆上,會有相當令人驚喜的效果。不過後來由於校方不願意出借場地,所以他們便將目標轉而鎖定仁愛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樓。那麼,你要不要猜猜看,大石曉規創作出的這些溫馨笑臉,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大石曉規在首次為粉樂町造訪台北時,自己的小家庭也剛誕生了小寶寶,因此他在幸福新手爸爸的喜悅下,提議讓一家三口手牽手的全家福笑臉,化身為粉樂町的代言人物與識別標誌;富邦藝術基金會也覺得這樣的歡樂意象相當符合整個活動適合「闔家觀賞」的精神,於是便迅速拍板定案。
熱心的大石曉規另外還提出,將仁愛路富邦金融大樓外牆帷幕,妝點上同一系列的方塊笑臉圖樣,成為粉樂町活動中最大的一件作品。名為「每味」的這件平面裝置,意思為「每一種味道」。他希望能藉此讓台北熙攘忙碌的城市街景,每天都呈現Oishi 的溫馨滿足,不論在視覺上、心理上,都給人充滿「美味」/「每味」的幸福感。這些無辜、帶點無厘頭的小人兒不但讓人視覺上為之一振,你還可以看到,其實大石曉規在創作時,亦巧妙借用了大樓左上方貴賓室的方形凸出面,延伸創造出另外三格大小相仿的方型笑臉圖案,藉此無形中柔化了大樓的簡練方整造型,讓台北的天空更為燦然可親。為了讓大樓也能綻放出愉
悅的微笑,富邦藝術基金會花了三天功夫,請來施工團隊利用清洗帷幕牆面的懸吊升降車,將呈現大石曉規設計的笑臉貼紙,精確地貼在大樓外牆,為仁愛路的林蔭大道,帶來了夏日結束之前的歡暢。也因為有了這件引人莞爾的絕妙作品,粉樂町再次為台北的城市天際線,勾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驚艷。
摘自《相約粉樂町:70個創意和生活的美麗碰撞》
創作者
人稱Akibo 的李明道,在商業設計與藝術創作領域,皆占有一席之地,曾任教於實踐大學應用美術系以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研究所,現為Akibo Visual Design Studio 負責人,代表性的商業作品,包括: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場設計、伍佰「空襲警報」演唱會、張惠妹「Bad Boy 」、陳昇「新寶島康樂隊」等專輯。
創作理念
會以機器人進行創作,李明道表示出自於直覺,也許因為他創作時小朋友們都在迷皮卡丘,所以要創造另一個更有魅力的人物來吸引他們;又或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錢買機器人,對於擁有機器人的渴望就變成創作,藉以實現未完成的願望。對李明道來說,創作就是一種需要,以補充社會的空格,這個空格就是讓人開心的元素。
關於作品
DaDi 有一對喜歡窺視的大眼睛,同時也喜歡到處流浪。而這一次他落腳在大安路巷內的庭院,不安分的四處張望, 對路上的行人眨眼睛、作鬼臉、裝無辜, 企圖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藝術家賦予DaDi 的生命特質裡, 不喜歡寂寞的DaDi 就用它引人注意的造型以及會動的雙眼來跟觀眾搭訕,引起與觀眾互動的趣味性。
媒材
綜合媒材
展覽地點
Agnes b. / 服飾店
台北市大安路一段106 巷2 號
讓看到的人都開心
才一走進大安路一段106 巷的巷口,在Agnes b. 服飾店的庭園裡,竟然站著一個龐大的機器人,幾乎如同一個大人身高、張著八隻腳,還有一張會變換表情的臉,讓經過的人不經意地就被吸引,它就是DaDi 蜘蛛機器人。
DaDi 張著大眼睛左顧右盼,或沉思,或打瞌睡,或微笑的表情,讓觀看的人們都會心一笑,幾個年輕人驚奇地討論著DaDi 的表情,小朋友更搶著要跟DaDi 合照,就連阿嬤也因為看到DaDi 而開心起來,原本陌生的人們,都因為DaDi 的趣味而露出了微笑,不僅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原本喧囂冷漠的城市氛圍,也生動了起來,而這就是藝術家李明道創作DaDi 時的願望。
人稱Akibo 的李明道,留著小平頭,圓圓的臉上有著兩隻晶亮的大眼睛,誠摯的笑容、一對招風耳,跟DaDi 有些神似,李明道就笑說,DaDi 長得跟自己的兒子很像,所以也可能跟自己有點相似。之所以會以機器人為平面創作的題材,則源自對於當時遠在加拿大的兩個兒子思念之情,因為愛,讓李明道的創作得以源源不絕,長達七年的機器人創作也成為今天3D 機器人DaDi 的基礎。
機器人引出的親情溫暖
原本從事電腦繪圖藝術創作的李明道,歷經父親於2000 年的過世而沉寂,那時的他完全無法創作,直到有一天朋友問他說:「在你心中的第一順位是父親,那第二順位是誰?」李明道才思索到,除了父親,兩個兒子也是他心中的最愛,加上有一次他在電話中跟兒子的們說:「爸爸今天去潛水喔!」兩個兒子就問:「那海底世界是什麼樣子?」於是,李明道就創作出三個潛水的機器人,透過網站講故事給兒子們聽,這樣的親子互動也讓李明道重新開始創作。而會用機器人創作,李明道表示出自於直覺,也許因為當時小朋友們都在迷皮卡丘,所以要創造另一個更有魅力的人物來吸引他們;又或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錢買
機器人,對於擁有機器人的渴望就變成創作,藉以實現未完成的願望。
而DaDi 更是由父子們一同創作的結晶。當李明道看過展覽的空間後開始進行構思,跟兒子們一起洗澡時就說:「怎麼辦?爸爸想不出來機器人的模樣呢!」兩個兒子就說:「好!我們來幫你想!」然後就用洗髮精泡泡將頭髮作成不同的造型,也提供了李明道創作的靈感,當DaDi 的形象完成後,李明道第一個拿給小兒子看,小兒子就回答說:「嗯,可以,他就叫DaDi 。」可愛的DaDi 從構想到完成只歷經三個星期,一個晚上就完成草圖,而剩下的製作過程就是跟時間拔河,為了要考慮預算、製作時間、創作效果,DaDi 的身體是不銹鋼組成、頭是由玻璃纖維製成、臉部的表情則是由LED 所創造。「DaDi 是有生命感的機器人,可以移動、改變姿勢的八隻腳則來自我跑步時的靈感,而會眨眼睛、打瞌睡等表情,則是來自現代人傳簡訊、MSN 時附上圖案的啟發,那也是現代重要的語言。」
藝術創作彌補社會空格
為了創造DaDi 生動的表情,李明道也曾擔心會做不出來開天窗,因為要寫出可以讓LED 變化的程式,並不同於一般的固定程式;然後再將一個個LED 燈裝在切割的面板上,從每一個燈的大小、彼此之間的距離、開模、面板上洞口的大小、控制器到寫FLASH 程式,一補切都是從零開始。DaDi 可說是第一個透過這樣的方式呈現的創作,而李明道也真的做到了。
「我不在乎自己的創作是否符合最新的藝術語言、流派,最重要的是創作出讓人親近、感到愉快的作品,以前創作時,就像傳統的廚師想讓大家知道自己很會做菜,而端出一整桌滿滿的豐富菜色,而現在,我只想做甜點,讓大家開心。」對李明道來說,創作就是一種需要,以彌補社會的空格,這個空格就是讓人開心的元素,「現代人是寂寞的,雖然透過網路可以無邊界的溝通,但卻更孤獨,更渴望交朋友。」所以,李明道要把現代人從電腦前拉到真實世界裡,於是,站在街角的DaDi 不僅交到了許多朋友,也讓原本陌生的人而熟識,更讓許多人感受到開心,甚至連阿嬤都說:「街上就是要多一些像這樣看得懂、開心的藝術品!」
DaDi 真的很有趣,一隻二郎腿翹在窗簷上,一副頑皮的模樣,不過為了這樣的姿勢,重達百公斤的DaDi 可是花了五個大漢兩個小時才搞定,李明道笑說佈展時,當大家在疲累中休息時,原本DaDi 從頭底到地面是96 公分,最後卻變成94 公分,大家就笑說:「DaDi 也累了!」看來DaDi 果真是一個具有生命、有個性,喜歡交朋友、親近人群的蜘蛛機器人,也滿足了整個社會的龐大需要。因為現在跟兩個兒子住在一起,讓李明道也感染了小朋友的衝勁、熱情,對於未來,他則期許自己:「要勇敢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而DaDi 也滿足了李明道的需要,讓他開始走向3D 創作,也為創作樹立了里程碑。
摘自《相約粉樂町:70個創意和生活的美麗碰撞》
翁美慧_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感謝天下文化以客觀的角度評估,出版《相約粉樂町》。更感謝俊明,讓這本書兼具鉅細靡遺的觀察,與輕鬆愉悅的筆調,使「粉樂町Ⅱ—臺北東區當代藝術展」結束後,粉樂記憶能繼續透過圖文記錄,分享給社會大眾。
藝術和人們生活的關係是什麼?藝術,又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是我一直好奇的問題。您希望在什麼樣的狀況下被藝術感動?是藝術好整以暇的在美術館中,以高姿態說服我們;還是出現在街頭巷尾,靠近我們的生活,對忙碌的我們淺淺微笑,讓我們因此被舒展?被觸動?
「粉樂町—臺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在後者的條件下產生,可以當作是邀請藝術走出殿堂的第一步。近年來許多國際案例也讓我們理解,在殿堂之外的藝術更能發揮不可忽視的積極力量。以六本木為例,藝術引發城市新話題與事件,不用大興土木便贏得世界的目光,這樣軟性的城市更新計畫是城市競爭力升級的最新策略。當我們長久身處東區,透過展覽一次次體驗藝術家與商家共同營造的區域魅力,便了解,軟性更新的力量如果來自民間而非政府,其中將會包含更多實際生活的感觸與溫度,貼合城市生活的認同與熱情。
本書以國際趨勢、生活、城市的角度切入「粉樂町」,並在天下文化的生活書系中發行,我們感到非常開心。藝術不能再自言自語,如同粉樂町讓藝術走出殿堂,《相約粉樂町》這本書也往更廣大的讀者群前進。期待大家想起東區,就會想起一張張曾用藝術鋪排的地圖,更能回憶起您一次次和藝術相遇的地點,和湧上心頭的粉樂滋味。
張元茜_富邦藝術基金會董事
空間與藝術一直有著親密的依存關係,不論是描述空間、創造空間、扭曲空間,藝術家與神學家、物理學家同時為各時代寫下人們對於宇宙空間的定義。「粉樂町」一展正是在這樣的信念下,讓藝術家再度一償宿願。粉樂町疊映在台北東區上,形成一個新的圖譜,圖譜上的每一個印記都是一個新的空間。這些新空間並不試圖摧毀或改變舊空間,相反的藝術家完成與原有空間的和歌,驗證靈質二元空間並存的可能。
粉樂町是2000年策劃的展覽,當時是為香港藝術中心所規劃的一個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由於香港藝術中心的場地怪異詭譎,因此我決定以「空間」為主題,「町」就明確的將展場定義為一個社區空間。藝術家是在這個空間的文本上去創作。當時香港藝術中心的空間產生許多新的質地,例如樓梯間、機房、儲藏室……等等因作品進駐而被賦予一個新的形象。由於展覽十分成功,更加深我對空間經營的決心,粉樂町於2001年3月再次將澳洲柏斯當代藝術中心(PICA)轉化成藝術家幻化的空間,閣樓、後廊、角落的運用使觀眾直接進入藝術創作的同時也發掘了PICA本身的魅力。當富邦藝術基金會決定將此展回台後再做最後一次演出時,我不願意它成為垂死的刺鳥,發出最後一聲後就死亡;相反的這一聲應有生命的跡象,是另一里程的開始,而不是在退下舞臺前的鞠躬。生命的跡象來自新的空間挑戰,除非找到新的「町」之意義,否則就有如嚼一塊沒有糖味的口香糖。
「粉樂町」的宿命就是要找到新的場域,新的對話關係。我決定邀請藝術家與我搏命一試。我常常覺得藝術家就像羅蘭.巴特的「戀人」。羅蘭.巴特形容戀人的一段話:
和過去生活在統治下的社會裡得不到寬容的神秘主義者一樣,我作為戀人,既不鬥爭,也不抗議;我只是不對話,不與權力結構、管理機構、思想界、科技界等等進行對話;我並不一定就是「不問政治」的。我的古怪處就在於不「被人煽動」。反過來,社會將我置於某種公開的、奇特的控制下,既無審查制度、亦無清規戒律;我只是被某種無意義、不言自明的旨意高高掛起,使我好似與世隔離、遠離了人間煙火,我捱不進任何檔次,無家可歸。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粉樂町這次的挑戰就是把「藝術家戀人」們拉進人間煙火中、混到柴米油鹽中,與權力架構、管理機構、思想界、科技界共舞一場探戈。這個場景夠豪華吧!本來只談愛情不談政治,只探討情慾不談社會需要的藝術家,如今不只做戀人,而且要用被認可的語言公開戀情。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非做不可,但是卻已知道一旦戀情公開,所有社會機制的檢驗就在所難免;我們興奮新的藝術天國疊架在東區上,它的子民不再寂寞,但也隨時擔心新天國根本不存在。因為東區本身就已是消費者的天國,他們不需要也看不到新天國,頂多認為消費天國中添了幾許秋波或多了幾個痞子。一旦決定要做這個東區粉樂町後,基金會的同事與我就統統掉進了失眠的焦慮中。像是把戀人推向婚禮,禮俗儀典無法免俗、婆媳姑嫂都應面面顧全。主客杯盤交歡之際,戀人已似浴火重生,不是種下日後爭吵的原點,就是使戀人進入夫妻階段的試金石。而我呢?正似是那宴會的經紀人,成天為夢想著一個世紀超大party的高潮而亢奮。
東區粉樂町就是這樣一個遊戲,我不禁想知道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在誠品共賣了幾冊。以前與我不相干的消費訊息、廣告看板、群眾心理、流行風格都成為粉樂町工作日誌的符碼,無一掛漏。當我們與台灣大哥大、日月光、明碁電通談合作計劃時,不由自主地吹捧藝術的姿態,刻意不談藝術的終極價值。但這一切的努力只是為了能將這些藝術家保送上壘,不再嘆求觀眾,而將藝術品直接送入人堆;不再與流行文化拖拉牽扯,直接與他們並唱進行曲。當代藝術的邊緣性格要用一種勇敢面對的方式破解,同時也將主流的觀眾帶進一次秘密戀人經驗,台北人尋找戀人的路徑中,或許發現自己也是戀人,戀人就有了終極信仰。
近年來,西門町展開雙臂迎接流行文化獲得重生,東區原本就是流行文化的發源地,或許可以藉著戀人的進駐更施風情,從此都會戀人盤據區的地位屹立。樂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邱如華女士最推崇的日本社區總體營造專家西川幸夫教授每次都住在亞太飯店,他說他覺得東區像銀座。歷史抹不掉,品味也永遠在,物質與靈魂並存。「任何物體,一經情緒的觸碰,就成為這身體的一部份,戀人也就懷著一片癡情迷上了它。」靈質共存的空間就存在於這種戀物的情緒中,而粉樂町也在這個身體性策劃過程中完成。在策展文案中我寫道:
我第一次聽到「粉」這個字是我人住國外,回國探親時,在電視的綜藝節目上,藝人學著客語發音「很」。由於兒時曾長期住在竹東九讚頭客家村,對這樣的發音以及打出的字幕,感到十分有趣貼切。雖然後來就一直住在台北,很少再回去,但當年住客家村的童年已經轉化成這麼深刻的聲音經驗,也匯入我的本土經驗中,成為出國時鄉愁的元素。到了最近一兩年「粉」字大行其道,「粉刺耳」、「粉炫」、「粉好吃」……成為流行文化的正宗字彙。這種窩心又有趣的說法成為台灣人特殊的共同經驗。當我們要做一個台灣年輕人的展覽時,這個字就浮現腦中,代表一種很底層,屬於這個地區特有的聲音及文字經驗。「粉樂町」於焉產生。
這是一個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展覽,這些作品進駐到展出的場地中,使之成為「很快樂的角落」。成長在八○年代、創作在九○年代,約三十歲上下的年輕藝術家們有其命運中的幸與不幸。幸在於九○年代的社會氣氛中,原本是對立的中產階級及波西米亞精神已合流,做藝術家不再被視為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再加上創作配備日益多元且精良,美感經驗的來源亦豐富多樣。因此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創作無礙。然其不幸在於這個地球村落中資訊管道四通八達,造就了快速廉價的知識及訊息,但這些商品的消費行為,一向是藝術的天敵,這些年輕人如何孜孜矻矻的在全球化的腳步中,創造自己作品的特質,並將埋在資訊堆中的「我」揭露出來,正是他們所面臨的挑戰。「粉樂町」是為他們所策畫的展覽。這些不斷尋找「角落」的年輕人,在粉樂町這個角落中散發出他們內在的「我」。不論這個「我」是一種喃喃自語,或是嘲諷洩恨、或是不自主的耽溺、或是內我風景的重現,這種創作及揭露的過程是我對「快樂」所下的定義。
這個展覽從香港、澳洲柏斯旅行後,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我們決定讓它再展現一次不一樣的光芒,將「角落」的範圍移到流行浪潮尖端的東區。藝術與東區以合奏、重疊、互補、互嘲、反差……等等不同的方式相遇,東區是個令人意亂情迷的區域,有著恆守古風的茶道主人、也有滿街撒野的叛逆小子,有堅持高級穩定的藝術事業、也有滿巷的地攤走販,有不斷翻新的店面、也有一再被保存的老樹,有人死守著記憶深怕它消退、也有人在反記憶中創造自我的新生。這是東區在結構上的矛盾,但矛盾又像是東區的力量來源,愈矛盾,愈起勁。它的能量之大,能胃納各種不同型態的創意。因此,當藝術家面對東區時,必須跨越現實、迴避媚俗,但又必須尊重環境、與周遭共存,是高難度的挑戰。或許這正是台灣年輕人學會如何面對自我,擺脫意識型態,卻又能自在的對應現實中各式五光十色的消費法則及荒誕鬧劇,追尋承載年輕能量的燦爛表現。
粉樂町是樂園,但不是秀場,園內提供的不只是熱鬧,更是創意、不刻意抵抗流行文化,但也不自艾自憐、尖酸刻薄,期待觀後不只產生電光石火,更求感念觀照。
僅以此文連結2001年至2007年的粉樂町於城市中的記憶,也預祝本書出版成功。
胡朝聖_粉樂町II策展人
不知道大多數走在台北東區的行人是否與我一樣同感憂傷,在沒有疆界、巷弄又過度彼此交融滲透的複雜空間中,總是被前後包夾的車輛與喇叭聲催促著向前直奔,然後焦慮的喪失方向感,便利的東區在以方便為最高指導原則下,成了一個讓人無法掌握的消費地域,於是我等之輩常常只有默默的倉皇離去,把東區拋在喧囂之中。
做為「粉樂町II」的策展人,在機關算盡之下,面對有機與變化莫測的東區還是無能為力,但其空間特質卻也增加了展覽的向度與層次感,尤其這些年間藝術與創意源源不絕的注入,確實使這裡的巷弄有所轉變,場域精神也豐富起來,而我對城市不停止的憂傷也才有了療癒的可能,原來「藝術介入空間」、「無牆美術館」以及「巷弄美學」所延伸的,不只讓藝術在離開殿堂之後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深刻不少,其與城市之間產生的化學變化也更為多重。從商家的櫥窗設計、異國的多元消費風情、公民的社區意識、車輛的行進方位、都會男女的時尚品味、空間中的情緒元素等,行走於之間心情內外翻攪,原來所有美好的一切總是伴隨著周圍的不完美,東區的交通與混亂在此反而成了一個必要,這也才凸顯出「粉樂町」與東區之間的命定關係。於是展覽策劃期間,我的好奇心不斷地在穿越場域之間被牽引出來,並刻意讓自己迷失於其中,藉由藝術的落腳過程重新認識東區,享受快樂與驚奇持續的湧出。
「在一個大都市裡,找不到路固然討厭,但你若想迷失在城市裡,就像迷失在森林裡一樣,則需要練習。……我在生活裡很晚才學會這們藝術,從而實現了我童年時代的夢想。那時,我把吸墨紙上雜亂的墨跡想像成迷宮。」
瓦爾特.班雅明(Water Benjamin)《柏林童年》
儘管仍有不斷的外來壓迫力量存在,行者於東區這樣的城市迷宮裡,如何訓練自己迷路,信步漫遊,閱讀空間、建築、歷史以及人的種種,相信過程就是一種快樂;而以東區為基礎,將自己座標於由當代藝術建構出的「粉樂地圖」上,經由藝術的方位確認自己的相對位置,觀看城市,也向內觀看自我,就像從未來到這裡一般,我發現當自己成為好奇的旅人之時,生活才會有更多驚奇與愉悅,更期待這樣美好的感受能感染所有的觀眾,讓東區不再使人憂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