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小立志成為懸壺濟世的醫生,
一連串的巧合與際遇,讓她走入臨終關懷領域,
以溫暖的愛心,撫慰臨終病患的無奈與無助,
以無愧無懼的勇氣,面對生死過渡的彷徨與迷惘。
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回首來時路,
娓娓訴說她充滿光與熱、愛與勇氣的生命故事。
在本書中,庫伯勒-羅斯醫師面對自己的死亡,娓娓道來一生的經歷,並闡述了她心中不變的真理──死亡並不存在。全書共分四部,分別記錄她少年、壯年、中年及老年的多采人生。閱讀她獨特、堅靭、充滿爭議但又充滿啟發的生命故事,就像經歷一場豐富的心靈之旅。
●蟬聯金石堂書店排行版
●2003年「一書一桃園」年度選書
●1998年侯文詠、王念慈強力推薦
●1998年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庫伯勒.羅斯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他多年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以及《論生死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繼推出的著作,協助許多瀕死病患安詳的面對死亡,更撫慰無數臨終病患親屬的心,幫助他們克服失去摯愛的傷痛。如今,面對自己的死亡,七十一歲的她,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並闡述了她心中不變的真理──死亡並不存在。本書共分為四部分,分別紀錄她少年、壯年、中年及老年的多采人生。閱讀她獨特、堅韌、充滿爭議但又充滿啟發的生命故事,就像經歷一場豐富的心靈之旅。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現專職寫作,著有《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譯作包括《曠野的聲音》、《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上帝的指紋》、《天使走過人間》、《大河灣》,以及《幽黯國度》等。
1. 人生無意外 1
第一部 鼠──少年時期 9
2. 繭 11
3. 垂死的天使 19
4. 小黑兔 27
5. 信.望.愛 37
6. 第一件白袍 47
7. 我的承諾 56
8. 使命感 63
9. 神聖的泥土 71
10. 蝴蝶 82
第二部 熊──壯年時期 93
11. 回家晚餐 95
12. 醫學院 104
13. 仁術仁心 115
14.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生 121
15. 曼哈坦州立醫院 131
16. 活到死 141
17. 我的第一堂課 148
18. 身為母親 159
19. 死亡與臨終 165
20. 愛心與靈魂 177
21. 我的母親 187
22. 生命的意義 195
23. 一舉成名 203
24. 史華茲太太 210
25. 來生 218
第三部 野牛──中年時期 223
26. 杰飛 225
27. 身後世 233
28. 證據 241
29. 通靈經驗 249
30. 死亡並不存在 260
31. 宇宙意識 270
32. 最後的家園 280
33. 愛滋病 290
34. 聖水 298
第四部 鷹──晚年時期 311
35. 奉獻 313
36. 鄉村醫生 320
37. 畢業 329
38. 曼尼的信號 334
39. 蝶化 340
40. 生命和生活 350
人們常問我,死亡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我告訴他們,死亡的感覺美妙極了。
而活著事件苦事,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掙扎。
那場大火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逆境,
既然無法迴避,我只好坦然面對。
也許這本書能澄清一些誤會。多年來,我一直飽受流言困擾,弄得聲名狼藉。有些人甚至把我視為「死亡夫人」,成天糾纏著我。他們認為,我花了三十多年工夫研究死亡和來世,有資格充當這方面的專家。我倒覺得,這些人誤解了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強調的是生命的價值。這點不容置疑。
我常說,死亡可以成為人生最輝煌的經驗之一。在你的一生中,如果每一天你都活得「正確」,你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也許這本書——我這輩子寫的最後一本書——能有助於澄清這些誤解。它可能引發一些新問題,但也可能提供一些答案。
目前我居住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史格斯戴爾鎮(Scottsdale),這會兒,我坐在家中那間擺滿鮮花的起居室裡,回顧自己的一生,覺得過去七十年的歲月頗不尋常。在瑞士出生、長大的一個女孩,當年我做夢也不曾想到——年輕時,我挺愛做夢的哦——有一天我會寫出《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這本探討人生最後旅程、在醫學界和神學界引發激烈爭議的書,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我更沒料到,在往後的歲月中,我必須一再向世人解釋:死亡並不存在。
■ 離經叛道
父母親原本期望我長大後成為一個相夫教子、敬奉上帝的瑞士家庭主婦。沒想到,我卻移居美國西南部,成為一位特立獨行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和演說家,成天跟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精靈打交道(在我看來,那個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可愛得多、美好得多!)。我覺得,現代醫學已經變質;醫師試圖扮演先知的角色,向病人提供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這是不負責任的謊言。據我所知,只有一樣東西能真正治癒人類的身心病痛,那就是無私的愛。
我的觀念有些確實是離經叛道的。舉個例子來說吧。過去幾年,我的心臟病復發過六次,其中比較輕微的一次發生在一九九六年聖誕節後。大夫們先是警告,繼而哀求我,千萬要戒除抽菸、喝咖啡、嚼巧克力的習慣。可是我卻偏不聽醫師的勸告。說什麼,我都不會放棄人生的這點小小樂趣。幹嘛要戒掉呢?我為我的生命負責。
我就是這樣過一輩子的。人們大可批評我桀驁不馴、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偏離正道。我不在乎。這就是我的本性呀。
人生的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孤立的,彼此之間不相關連。
然而,經驗卻告訴我,人生中並沒有偶發的、純屬意外的事件。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注定」要發生。
我命中注定,要為垂死的病人貢獻心力,紓解他們的痛苦。第一次遇到愛滋病人,我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了。彷彿受到神靈感召似的,每年我在外奔波不停,旅行二十五萬英里,在各地主持研習會,幫助人們因應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死亡和生死之間的過渡。後來,在使命感驅使下,我在維吉尼亞州鄉野購買一座占地三百英畝的農莊,建立一所醫療中心,準備收容感染愛滋病毒的嬰兒。如今回想起來,我發覺,那時我已經注定要被趕出這個充滿田園風味的地方。每次想到這件事,我就感到心痛。
一九八五年,收容愛滋嬰兒的計畫公布後,我立刻成為眾矢之的;雪南多亞河谷(Shenandoah Valley)地區的居民都把我看成眼中釘,恨不得拔之而後快。儘管我很快就放棄原定計畫,但仍有一夥人想盡辦法逼我離開,只差沒把我殺掉。他們朝我家的窗子開槍,掃射農莊上飼養的牲畜。他們到處放話,把這座幽靜美麗的山谷弄得人心惶惶,風聲鶴唳。但是,這兒是我的家,打死我也不會捲鋪蓋走路。
十年前,我搬到坐落在維吉尼亞州河源鎮(Head Waters)的農莊。這座農莊體現我一生的夢想。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版稅和演講費全都掏出來,投注到農莊上,建造了一棟住宅、一間毗鄰的小木屋和一所農舍。接著,我建立一座醫療中心。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在自家農莊上舉辦研習會,免除終年在外奔波之苦。我計畫收容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嬰兒,讓他們在所剩無多的日子裡,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我非常珍惜農莊上的簡樸生活。經過長途飛行回到鎮上,沿著蜿蜒曲折的車道,驅車直抵家門,感覺美妙極了,身心登時放鬆下來。鄉野的夜晚十分寧謐,不必服用安眠藥就能恬然入睡。早晨,一覺醒來,我聽到牛、馬、雞、豬、驢子和駱馬的鳴叫聲,彷彿一整個動物園的鳥獸都鼓譟起來,歡迎我回家。農莊周遭的田野廣袤起伏,一路綿延到天邊,朝陽下處處閃爍著晶瑩的露珠。田野上的老樹佇立晨曦中,默默向人們傳述它們的智慧。
我每天在農莊上幹活,把兩隻手弄得髒兮兮的。我的手不停接觸土壤、水和陽光。憑著我的一雙手,我建立我的家園。
這兒,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
我的靈魂棲息在這座農莊上。
■ 無情大火
一九九四年十月六日,我的家卻被人放一把火燒掉。
整棟房屋登時夷為平地,蕩然無存。我的文件全都燒燬了,全副家當化為灰燼。
接到家園失火的消息,我慌忙衝進巴爾的摩機場,趕搭飛機回家。向我報訊的那位朋友苦苦哀求我,暫時不要回家。這一輩子,總會有人要求我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不要當醫生啦,不要跟臨終病人打交道啦,不要在監獄開設愛滋病人療養中心啦,但每一回,只要問心無愧,我都不理會別人的規勸,一意孤行到底。這回當然也不例外。
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種種苦難。經歷得愈多,你就愈有智慧,心靈愈成熟。
飛機很快把我載回鎮上。沒多久,我就坐在一位朋友的汽車後座,奔馳在陰暗的鄉間小路上。將近午夜時分,坐在車中,放眼眺望,我看見數英里外火光沖天,煙霧瀰漫。漆黑的天空下熊熊燃燒起一堆大火。車子駛到農莊門口,我凝起眼睛一瞧,發現整棟房屋陷入一片火海中,再也看不見。我整個人呆住了,那種感覺就彷彿站在地獄中央,觀看地獄燃燒似的。趕來救火的消防員都說,他們一輩子從沒看過這麼猛烈的一場大火。空氣中瀰漫著窒人欲息的熱氣。消防員無法接近火場,一整個晚上,一整個早晨,他們眼睜睜看著大火延燒,束手無策。
那天深夜,我到鄰近一座農莊,借他們的客房暫住一宵。我泡了一杯咖啡,點了一根香菸,坐下來好好估算在這場大火中我個人的財物損失。我愈想愈痛心。我不明白,那幫人怎麼下得了這種毒手。我的財物損失包括:父親的日記,裡頭記載著我的童年生活;我個人的文件和工作日誌;我從事生死學研究,收集到的大約兩萬件個案;我珍藏的美洲原住民藝術品、照片和服飾……全都毀於一旦。
一連二十四個小時,我整個人陷入震驚的狀態。我不曉得如何面對眼前的景況——我到底應該哭泣、尖叫、向上帝揮舞拳頭,還是乖乖地認命,眼睜睜看著命運之神肆虐。
遭逢逆境,只會使你更加堅強。
人們常問我,死亡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我告訴他們,死亡的感覺美妙極了。死亡是他們一生中最容易做的一件事。
而活著是一件苦事。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掙扎。
■ 人生的功課
人生就像上學。老師給你很多功課。你學得愈多,老師給你的功課愈難。
農莊上的那場大火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逆境、一項功課。既然無法迴避,我只好坦然面對。除此之外又能怎樣呢?反正,被火燒掉的不過是一堆身外物,儘管價值不菲,某些甚至具有情感意義,但總比不上生命珍貴。我沒受傷。我那兩個已經長大的孩子,肯尼士和芭芭拉,也都安然無恙。那幫混蛋燒得了我的房子和裡頭所有財物,卻永遠摧毀不了我這個人。
把人生的功課做好,痛苦自然會消除。
我這一生,從地球的另一端開始,波折重重,從沒有一天輕鬆過。我不是抱怨,而是舉出一個事實。活了一輩子我終於明白:未經徹骨寒,哪得臘梅香——沒有痛苦就沒有歡樂。試問,如果沒有悲慘的戰爭,我們能體會和平的可貴嗎?如果沒有愛滋病,我們會注意到人類的生存正面臨威脅嗎?沒有死亡,我們怎會珍惜生命?人間如果沒有仇恨,我們怎能領悟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愛?
我常作這樣的比喻:「如果你把大峽谷遮擋起來,不讓它遭受風雨侵蝕,你就永遠看不到風雨在岩石上雕刻出的美麗圖形。」
我承認,三年前十月某一天夜晚,我在熊熊大火中看到的世界是陰暗的,人生是醜陋的。然而,在我一生中,好幾次我曾經佇立在相似的十字路口上,眺望著地平線,苦苦搜尋人生的目標。在那樣的時刻,你可以選擇逃避,開始怨天尤人,但你也可以選擇療傷止痛,勇敢地走下去,繼續保持你的愛心。既然我相信人生的唯一目標是心靈成長,這樣的抉擇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
於是,火災發生後幾天,我開車到鎮上,買幾件換洗衣服,然後挺起胸膛,準備面對下一回合的挑戰。
這就是我一生的寫照。
許禮安
醫生最大的學習課題原是愛我讀《天使走過人間》 凡是學過精神醫學與從事安寧療護的相關人員,應該都聽說過:提出「面對死亡五階段心理反應」的伊莉莎白‧庫柏勒‧羅斯醫師,天下文化最近出版她的自傳《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她散發一生的光與熱,以愛撫慰臨終病人,協助人們面對生死過渡,如今以她的人生經驗帶給我們無限的啟示。
「事實上,面對人世間一切損失和傷痛,我們的反應都和臨終病人差不多,也都包含這幾個不同的階段。」不論是落榜、死當、失戀、失業或是死亡,我們都會有類似的心理反應,「首先是震驚和否認,接著是怨恨和憤怒,然後是哀傷和痛苦。接下來,他們就開始跟上帝討價還價。他們會感到沮喪,一再質問:『為什麼是我呢?』最後,他們退縮到自己的小小天地中,跟其他人隔絕開來,希望能夠求得內心的寧靜。這最後的一個階段,就是安寧與接受。」
■對生命的省思
她告訴我們人生的必然性與人生的目標,「人生中並沒有偶發的、純屬意外的事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注定要發生。」「人生的唯一目標是成長。人生並沒有巧合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是學習如何愛別人和被愛,毫無條件地。」「世間唯一永恆的東西是『愛』。」「只要有愛,人生的一切都變得可以忍受。」 人生旅途的峰迴路轉常不是我們所能選擇的,「你也許得不到你追求的東西,但是,你需要的東 「每一個病人和每一位醫師都想到死亡。大多數人害怕死亡,但早晚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它。這就是醫師和病人之間的共同點,它極可能是醫學上最大的奧秘,同時也是最大的禁忌。」她認為:「死亡是他們一生中最容易做的一件事,而活著是一件苦事,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掙扎。」可是現實是「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一心只想延長病人的生命;他們不了解,死亡其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這一輩子(包括臨終的時刻)你活得不好,你就不可能安詳地死去。」 病人是如何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大部分病人說,他們是從家人和親友態度的轉變,而不是從醫師口中,得知他們罹患了絕症。驟然間,親友的態度變得疏遠、不誠實、彷彿隱瞞著一些事情,而他們迫切需要的卻是坦誠。」這也是國內醫療體系與現代社會最缺乏的。其實身體與生命都是病人自己 「臨終病人是我最好的老師,但是,傾聽他們訴說卻需要莫大的勇氣。」
■對醫療的省思
感謝庫柏勒‧羅斯醫師說出許多醫師的心聲。「我覺得,現代醫學已經變質,醫師試圖扮演先知的角色,向病人提供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這是不負責任的謊言。據我所知,只有一樣東西能真正治療人類的身心病痛,那就是無私的愛。」醫學院只教導我們如何治病救命,卻沒有教我們:「當病已不治、命已無救時該怎麼辦。」「醫藥有其局限。這個事實,醫學院的教授們從來不提。還有一個事實也是醫學院漠視的:「充滿悲憫的愛心,幾乎治得好所有疾病。」「身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醫師,我的最大滿足,並不是在診所替病人看病,也不是出門應診,而是探訪孤獨的病人, 陪他們坐幾個鐘頭,聊聊天、說說話兒。」對一個喜歡胡思亂想的年輕醫師如我而言,彷彿找到知音。「醫生給病人最大的幫助,是成為他的朋友──像同胞一樣愛他,照顧他,安慰他。」這些話給我莫大的鼓勵,也將是我繼續從事安寧療護與生死教育的精神支柱。 「在醫師心目中,死亡還蘊含另一層意義:醫療失敗。我發覺,醫院裡人人都避談死亡這個話題。」在醫院中我顯然是異類,常常在告訴別人要面對死亡做好準備。「大部分病人覺得,護士比醫師更能體會他們的感受,更能幫助他們紓解痛苦。」而「醫師的態度過於冷漠,醫師和病人之間缺乏心靈上,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心蓮(安寧)病房,我們努力地訓練護士,更努力教育醫師,希望把影響擴展到整個醫療體系。 作者在晚年數度中風後,飽受美國健保制度不合理的對待,因此發出不平之鳴:「醫療精神何在?」「難道這就是現代醫療制度嗎?作決定的,盡是那幫成天坐在辦公室,從不跟病人打交道的官僚。他們只會批閱公文,不懂得關懷別人。」這也是國內醫師們會發出的牢騷。「我夢想有這麼一天:人性的需求超越醫院的規則,受到最大的尊重。」這也就是安寧療護最大的夢想!
安寧照顧會訊30 9月號第30期
許耀雲
我十分喜愛閱讀傳記,一個又一個的人物故事總給自己許多啟發,而近來特別讓我有所感觸的傳記,莫過於《天使走過人間》。
這本書是享譽「生死學」領域的知名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自傳。三十年前,她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出版後,立即在全美造成轟動,引起學界對生死學的研究,並喚起大眾對死亡的認識,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然而,閱讀伊莉莎白的自傳,最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是,她所以對死亡有所體悟是源於她對生命的熱愛。 伊莉莎白的降生於人世就是一個傳奇,出生時,她只有兩磅重,更特別的是,她是三胞胎之一。然而,對她而言,身為三胞胎之一簡直是一場噩夢,三姊妹長得一模一樣,在成長過程裡,她們猶如三位一體,完全沒有獨立的身分、人格,她時時為著「我究竟是誰?」而困擾。伊莉莎白總是認為自己必須比別人努力十倍、用功十倍,才能證明她這個人值得活下去。 伊莉莎白點點滴滴的人生經歷,在在顯示她是一位特立獨行、有勇氣、有韌性的堅毅女性。她立志習醫,拂逆父親要她擔任秘書的指令,寧可離鄉背井,為人幫佣,之後終於達成學醫的夢想。在二次大戰期間,二十歲的她加入了「國際和平志願工作團」,在顛沛流離的義診行旅中,許多獨特的經歷豐富了她的生命。她的父母親原本期望她成為一位相夫教子、敬子上帝的家庭主婦,沒想到,日後她卻移居美國西南部,成為一位特立獨行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和演說家,成天和另一個世界的精靈打交道,到了晚年,更將全副心力投注於愛滋病人(特別是感染愛滋病的嬰兒)的照護士。 伊莉莎白在本書的第一章中闡釋了她的人生觀,她認為人生中並沒有偶發的、純屬意外的事件,人生中發生的一怍事情,都有積極的理由和目的,活著是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使命。在給一位癌症小孩的一封信裡,她寫道:「做完了我們奉命來到人間從事的工作,我們就可以脫離囚禁我們靈魂的身體,就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拋棄肉身,擺脫病痛、恐懼和人生的一切煩惱,逍遙自在,宛如一隻飛回上帝身邊的彩蝶……」 協助了無數瀕死病患安詳面對死亡的伊莉莎白,對於生命有更甚於一般人的深刻體會。她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但卻最難學的一課,就是學習愛別人和被愛,毫無條件的愛。人生充滿抉擇,在做抉擇時,我們應以無私的愛為標的,在人生的漩渦裡,懷抱著愛的信念,才不致遍體鱗傷,而能在一場又一場的奮鬥掙扎中,變得更自信、成熟而有智慧。 除了伊莉莎白獨特的人格及寶貴的生命智慧外,閱讀她的自傳,我們還可以自她點點滴滴的回憶裡,讀到許多十分動人的篇章,同樣令人記憶深刻。因為伊莉莎白豐富的生命,《天使走過人間》讓我們有著豐富的閱讀收獲。
多年來我從事「臨終關懷」的宣導,在醫院愛滋病房做義工,每每面對「死亡」時,仍不免經驗強大的悲慟挫折,和對生命不解的困惑。讀庫伯勒-羅斯的回憶錄,我再度充滿了那最初的熱情,找回了繼續下去的力量。正如庫伯勒-羅斯醫師所言,「死亡」給人生最大的啟示,是提醒我們:珍惜「生命」當下的美好,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愛」。
──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王念慈
《天使走過人間》是《論死亡與臨終》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在晚年中風後,於生命餘燼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本書敘述了許多她生命中經歷的甜蜜、痛苦、挫折和苦難。然而隨著歲月經過,對於生命與死亡不斷的思考,這一切有了不同的意義與面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每每掩卷,被庫伯勒-羅斯醫師無私的奉獻、無法摧折的生命力與持續散發的光與熱所撼動,無法自己。《天使走過人間》提醒了我們思考死亡之必要,因為那是關懷與愛的力量來源。
──作家、醫師 侯文詠
這是一個愛的故事。無私的愛刻劃了無盡的愛。一個生下來只有兩磅重的奇女子,從小背負了拯救世人的使命感。一個因為史懷哲而矢志當醫生的大女人,一生為了奉獻的信念,不畏艱困走過千山萬水。一個研究生死學的大師,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神蹟顯現般啟示現世。如同她在傳奇的經歷中不斷自問而凡夫俗子也都該靜心思考:終其一生,我們到底有沒有學會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為這個世界貢獻永恆的愛?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長 莊淑芬
【國外評介】
在撰寫了十本探索我們的文化如何面對疾病、死亡與靈性的相關書籍後,庫伯勒-羅斯在這本她自言是畢生最後作品裡寫下了自己的故事……庫伯勒-羅斯的一生,彷彿不只一生。
──《出版人週刊》
許多人都知道庫伯勒-羅斯關於死亡與臨終的著作,但熟悉她生平的人並不多。……書中談及的她的工作與寫作均與死亡有關,但由於作者認為死亡只是一場幻化為蝶的過程,因而化解了死亡主題帶來的沈重。
──依蓮.庫珀,《書目雜誌》
一部壯觀的探險記錄……本書記錄了一個充滿熱情、憐憫且扎實走過的人生。
──理查.霍夫曼,《新世紀雜誌》
她引人入勝的一生,呈現了一位意志堅定、不斷勇於挑戰威權與傳統的女性。本書的部分魅力,來自於庫伯勒-羅斯了不起的說故事能力。
──比爾.威廉斯,《哈德福報》
除了敘述她不平凡的生命故事外,本書關於死亡的論述也令人吃驚。
──亞馬遜網路書店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