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張錯、焦桐、尉天驄、鍾文音、鄭穎
六位文化藝術大師領路
從歷史記憶、飲食詩學到遊民小說
帶領進入不同的人文世界
臺北醫學大學以作家演講為主軸,針對旅行與飲食、文學與歷史、文化與藝術等六大主題,規劃一系列人文講座,看似獨立的主題,卻又能相互呼應,展現文學與生活的融合與滋養。
飲食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種審美品味。當美食搭上文字,彷彿享受一場雲遊各國般的味蕾盛宴,閱聽上的色香味,竟更能刺激著味蕾,進而提升對食物、美感的鑑賞功力。
透過旅行自我成長、感受世界,鍾文音一步一印的深度文化旅行與其所擅長的書寫,呈現其多年來移動在各國異文化的美感衝擊與他鄉經驗,將心情的逃亡與放鬆,內化為對於土地的關懷。
文學雖非歷史,卻能映射各時代的世情人心,尉天驄便是從世俗善惡與不同立場的認知切入,反思讀者贊同梁山好漢的造反行徑,卻對周遭的反社會行為持否定態度,呈現出文學的複雜性與歷史的真實性。
父親的老照片,將抗戰與來臺後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課本上看不到的教材,搭配白先勇令人莞爾的註解,讓讀者可貼近民國的歷史。白崇禧將軍的一生見證了民國的誕生,也完成自己的信仰與使命。
飲食的講究,裝飾的華美,曹雪芹極盡奢華之描寫,透過諸多情節的細膩描述,雖未詳細著墨於面容與性格,卻能使讀者輕易勾勒出書中人物的模樣,如此筆法正是《紅樓夢》以事傳情,借物喻人的高明之處。
中國作品強調植物不同時期的榮枯,正是歐洲植物學家的理想樣本,蓪草紙的工筆珍禽異草,是歐洲自然學家探索東南亞的見證。傳統工筆的深厚,揉合西方水彩的寫實,在科學研究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白先勇(1937~ ) 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曾用過鬱金、白黎、蕭雷…等筆名。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1944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台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定居,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受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 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重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引領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臺灣當代文壇影響深遠。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壇地位。內容描寫1949年前後隨國府撤退來臺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現其離鄉背井的愁苦與思鄉思人之情。〈永遠的尹雪豔〉、〈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榮記〉為當中的名篇。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中指出「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為《台北人》一貫的主題。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早期小說〈金大奶奶〉、〈玉卿嫂〉、〈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以及以海外華人為主角的「紐約客」系列〈謫仙記〉、〈謫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寫1970年代台灣同性戀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2007年結集出版。 白先勇善於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富有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之感。在文化懷鄉之餘,亦對臺灣風土人情著墨甚多,不僅有現代主義的技巧,亦有寫實主義的精神,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的脈動。融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質素與西方當代的文學技法,創造獨樹一格的文字藝術,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學典範。 散文代表作〈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追憶與三姐先明及摯愛王國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學評論。〈玉卿嫂〉、〈花橋榮記〉、〈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孤戀花〉、《孽子》等作曾改編為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目前正在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關於白先勇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1935年生,江蘇碭山人,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文季》季刊、《中國論壇》主編。尉天驄現為政大中文所、台文所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詩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退休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國家文藝獎、中興文藝獎等。著作四十餘種,詩集即達十九種,近年致力中西方藝術研究,著有《雍容似汝:陶器、青銅、繪畫薈萃》、《瓷心一片:擊壤以歌‧埏埴為器》、《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等。
焦桐(1956~),詩人、作家、「二魚文化」事業、《飲食》雜誌創辦人。出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焦桐詩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教於臺北醫學大學,並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
專職作家,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曾參與台灣東華、愛荷華、聖塔菲、柏林、香港等大學國際作家駐村計畫,講授創作等課程。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2006 年以《豔歌行》獲開卷中文創作十大好書獎。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 閻雲
序 甜蜜與光 張錯
第一章 瞭解、理解、諒解——白先勇
第二章 遊民小說中的社會真相——尉天驄
第三章 懂得飲食,就懂得品味——焦桐
第四章 熱愛生活和它所屬的世界——鍾文音
第五章 從如夢的繁華看文化精粹——鄭穎
第六章 師諸於心,融合科學與人文——張錯
師諸於心,融合科學與人文
詩人?或是學者?許多人這樣問我。我想,詩是我一生的志業;學問對我來說,是一個研究專業。
生命裡當然有它本分的東西,可是也有很多跨行越界的地方。我認為,當你不斷尋求以後,生命會多出很多不同的涵義,而我在學問裡是屬於不太安本行、本分的那種人;我不喜歡局限在英美文學,同樣也不喜禁錮在中國文學。
當文學的研究時有不足,我就會試圖用不同的區域意義去演繹文本,從單元到多元文化,並嘗試中、外各種不同的方法與理論。於是,我從寫作的文本跨越到藝術的視覺文本,亦即跨越到物質文本,並透過詮釋文本裡的物質,顯露更大的涵義。而藉由分享我個人由文入藝的歷程,也讓大家知道,人文藝術也可以牽涉及醫學的植物繪圖研究。
西方與東方,從誤解到了解
二○一四年六月,藝術家出版社為我出版的第四本書,叫做《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Chinoiserie》。「Chinoiserie」是法文,意思是中國風,是十七世紀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時代模仿中國文物時使用的詞彙。
路易十四對東方非常有興趣,尤其是中國。然而,那時的西方,對東方其實一無所知,或只是極為表層,但也因此反倒對中國產生興趣。這個現象,正代表西方中心(Euro-centric)的意涵,他們所認為的東方,都是從西方本位延伸,充滿誤解,與真實的東方風馬牛不相及;他們試圖從各種不同來源去拼湊自己的東方想像,也就是二十世紀時,薩依德(Edward Said)所謂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
但,我好奇的是,當時西方如何接觸東方,並從誤解東方到了解東方。這牽涉到十九世紀的海上霸權,當時的清朝,因鴉片戰爭而不得不面對強大的中西貿易關係;當初中國輸往海外的貨物,第一是瓷器,第二是茶葉,第三是香料──香料的來源,不只是中國,還包括印度跟東南亞;第四種,則是繪畫,當中還包含繪畫用品,就是米紙跟蓪草兩種。
尤其,當時竟然發現,蓪草畫的某種特殊質地與功能,使用在西方自然科學的植物繪圖上。
到今天為止,沒有人做過研究蓪草紙跟生物科學繪圖的關係;或者說,植物科學與中國繪畫、植物與繪圖的相互關係。這引起了我的某種興趣與關注,於是,我開始蒐集相關資料,來看蓪草紙畫及其他的油畫,並進一步探看包括西方畫家來到中國以後,所受到中國的影響。
這些畫作,做為西方看待與認識中國風俗的描繪,本身的意義就等於觀察他們從發現東方,到誤解東方,進而了解東方,最後接受東方的過程。
風光一時的外銷名品
我想,可能很多人沒聽過什麼是蓪草紙,其實,在我們臺灣的新竹、苗栗就種植有可以做出蓪草紙的蓪草樹;假如你回去問你的阿公、阿媽或是爸爸、媽媽,可能會聽到他們回憶,當年便是拿這種紙來製作勞作用的紙花。
蓪草看起來好像很大,但其實並不大。樵夫會把蓪草樹砍成幾段,取出中間的樹心;當一個一個切斷時,若長度過長,要切成一張紙不太容易,因此需要一段段放在桌上,用一把利刀很快把它們分別撩削成一張張紙,就是所謂的蓪草紙。
有時,工匠會把紙染成不同顏色,做成蓪草紙花那也是早年臺灣手工藝銷往美國的重要貿易項目;在臺灣,這項文化從清朝時期就開始發展,曾經締造一日外銷數十萬朵的紀錄,更曾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現風姿,質感幾可亂真。
現在,我們在英國人收藏的中國繪畫裡,可以看到上頭畫著當初如何把蓪草樹砍下及製紙的過程。畫面中樹的尺寸雖然有點誇張,竟然比人還大,然而它詳錄由樹到紙,一張一張疊合的經過,仍極為珍貴。
蓪草紙畫作,可以說是一種西洋跟東方的融合描繪,有張蓪草畫畫滿了各種花卉,很像古人一幅「玉堂富貴圖」,花滿全頁,所謂「百花不露白」,是宋朝時候徐熙 所畫。
不過,雖然徐熙是很有名的畫家,其他如黃筌 、黃居寀,也都是描繪花卉的名匠。但畫蓪草畫的,大都是無名的畫家,像有幾個叫做「廷官」(Ting Qua)或「林官」(Lam Qua),Qua就是福建話「官」字的發音。除少數這幾個畫家我們仍保有他們的名字,大多數的畫家都不知其名。
用繪畫記錄科學
蓪草所以用來做為植物描繪的材料,顯然因為蓪草紙的質料會使顏色顯得特別鮮豔,並產生立體的視覺效果。不只在描繪花卉,其他包括服裝、人物等,都有如此效果。
在沒有攝影機的年代,當時西方植物科學,為了記錄的需要,繪圖是科學紀錄時不可或缺的印證。因為植物的研究,包括環境生態、土壤氣候和繁殖,這些研究都需要用非常準確的紀錄去顯示出來,所以發展出藉由繪畫來記錄的情況。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是專家,你可以用文字來描述這個植物,但文字紀錄對普羅大眾來說,還是抽象了些。所以,假若植物學研究者可以找到繪圖家來描繪植物,透過視覺畫面,便會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許許多多的資料,都是我四處尋索出來的。如:迪奧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在希臘羅馬時期的《藥物論》,書中圖像比文字還要精彩。當時,這本書已經注意到草藥外貌本身,書裡所繪的植物果實、葉子,尤其是的根部,都相當精細;差不多同期,就有一本《Codes Vindobonensis》的藥典,也是描述植物;後來到了第四世紀,又有另外一本講草本治療的草藥誌,也將他們所需要的植物,用繪畫的方式描繪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植物描述都帶有很多神話的意義在裡面,並非十分寫實;十二世紀後的拜占庭文化,非常喜愛華麗的描述,甚至有點華而不實的程度;直到十四、十五世紀,德國才出現寫實主義的植物描繪,其中一位非常有名的德國植物學家,叫做布朗菲斯(Otto Blunfels),他雇用了名為魏迪兹(Hans Weiditz)的木刻版畫家──魏迪兹一生繪製三大本書,風格非常寫實,從圖中可以看出,他描繪的紫蘭,連樹葉的精緻細節都不放過。
經過十個世紀,植物的描繪才能從非寫實走到非常寫實,這其實跟印刷技術很有關係。當初從木刻板畫發展出銅版畫、蝕刻版畫、銅版的蝕刻畫,到了最後的石版畫,經過這些過程,才產生出這麼清晰的描繪。有點像建築的素描,無論如何都要用非常寫實的手法描述出結構,甚至攝影都沒有辦法代替。
超越國界的植物繪圖
如果圖畫與音樂是一種國際語言,文字反而並非國際語言。每一國文字是一國文化的代表,在語意學裡面,我們暫時翻成符號學(Semiotics)。
符號學,說的是語言本身只是一個符號,並沒有代表它的意義;符號對應到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是不一樣的結果。所以,每個國家的文字裏,都會有不同文化表徵。然而繪圖不會這樣,所以當初產生出的所謂植物繪圖,等於超越國界,而產生國際性的影響。
到了十六世紀,繪圖產生更大的影響,從歐洲文化復興到啟蒙運動,如: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既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同時也是非常好的繪圖家,他對植物的素描跟他人大不相同,他注意到所謂人跟自然的關係。
這就是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差異,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自然神論」(Deism)。自然神論不否定神造了宇宙,但認為神造了宇宙以後,神的工作就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讓人去發現宇宙的奧祕,人到最後會把他不知道的東西變成知道。因此,人的意義除了尋求知識以外,也同時在尋求生命的奧祕,以及找出上帝創造出宇宙的意義。
到了啟蒙運動的時候,繪圖已是青出於藍,如:德國的杜勒 (Albecht Dürer);當時寫實主義已經到了頂峰之境,杜勒就說:「藝術家本身要努力學習自然、追隨自然,不要自以為是。」這個想法就像我所引用宋朝的山水畫,尤其是范寬所說的:「師於人者,師於物者,到最後師諸於心。」
杜勒最有名的畫作是〈大草地〉,這幅畫以植物繪圖聞名,裡面有許多車前草,上面是被吹散的蒲公英,而後是野草,描繪得非常細膩。
十五世紀的德國,產生許多典範,如:德國的福克斯(Leonhart Fuchs),他利用很多畫家的畫作來組合不同花朵的描述。
摘自《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
閰雲(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
北醫大邀請六位文學藝術大師,分享畢生研究精華,透過文學藝術與醫學的奇妙相遇與結合,讓北醫大校園綻放出無比燦爛繽紛的藝文色彩與氛圍。北醫大不藏私,願意將它結集成冊,與大家分享,終讓這本《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得以誕生。
感謝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卓越堅強的編輯團隊,臺北醫學大學精心的安排與設計,整理這六位大師的臨場影音,讓這本《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能完美呈現在大家眼前。透過大師的心血結晶,每位讀者都能浸淫、遨遊在人文藝術的壯闊天地。這本好書的問世,可讓喜愛人文藝術的讀者朋友深入寶山後,不會空手而回,分享大師文學藝術心靈饗宴。在此感謝所有參與者的努力,特為之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