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活得更有智慧
圖片來源:unsplash 多年前,新聞報導有位「五十」老翁去爬山,當時我才三十幾歲,對「五十」老翁並沒有什麼感覺。昨天又看到類似報導,才驚覺自己已經到了以往覺得很老的年紀。 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不過重要的不是年齡本身,而是在時間流逝的過程裡,你領悟到什麼智慧?人都希望在生命的增長中有些覺悟,讓自己活得較為充實愉快。但如何才算是有智慧?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脫離我們特定的時空條件。 隨著二十一世紀來臨,出現了被稱為「後現代社會」的困境,它有三點特色:第一,價值歸零;第二,生活拼湊;第三,看到就算。 後現代社會的第一個特色就是價值歸零,對於事物價值的判斷回到了原點,從零出發。政論節目中的來賓立場不同,卻都言之鑿鑿,可是聽完後只會陷於茫然。這種價值歸零的情況,其實是人成長過程中必要的痛苦。有人問我,哲學系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高深的智慧,是不是很幸福? 但是根據我的觀察,事實並非如此。他們早上可能聽到肯定上帝存在的論證,下午聽到主張上帝不存在的說法;上午聽到人性是善的,下午聽到人性是惡的...。久而久之,不免陷入深深的困惑中。 任何一種說法都有豐富的資料可以佐證,學生不知道要相信誰,又該相信什麼。任何情況都可能出現,任何人都可能做出奇怪的事情,這時只好換個眼光看世界,一切從零出發。 過去我們的生活有比較完整的系統,知道自己大致的歸屬,所以在食衣住行的選擇與做人處事的態度上,會顯示出某些原則。但現在的生活變成拼湊式的。 舉例來說,飲食方面,早上吃麥當勞,中午吃日本料理,晚上吃中國菜;在服裝方面,憑藉許多名牌來凸顯自己。很多人對於自我的定位十分困惑,為了證明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轉而依賴商品,讓自己處於「買什麼就是什麼」的狀態,生活由時尚流行的商品來操縱,忽略了內在的自我。 只要推出限量版的商品,便成功吸引人潮,而人與人的交往僅仰賴共同的商品來互動。 這種現象會產生後遺症,使人愈來愈注意外在的花樣,因而忽略內在的世界。生活拼湊的結果,讓人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一旦脫離這些外在事物,反倒不知道自己是誰。 在後現代社會裡,一方面講求自我實現,可以開發個性;另一方面我們的挑戰與壓力也很大。如何讓自己活得更有智慧?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題材。「智慧」是哲學家不能推卸的責任,因為哲學是「愛好」智慧,但要注意並非「擁有」智慧。 古希臘時代認為神才擁有智慧,人有身體,必須透過感官去接觸外在世界,人的感官功能大同小異,但都有扭曲與受騙的可能,因此,人只能追求智慧,而不能得到智慧。柏拉圖說哲學是「練習死亡」,並不是教人自殺,而是要人盡量擺脫身體的局限與欲望的控制,讓心靈逐漸接近智慧的領域。 【書籍資訊】變動拼湊的新社會形態
一、價值歸零
二、拼湊的生活
三、親眼看到才算數
《品味人生1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