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不是設計製造出來的,而是人類的日常行為所帶來的數據?
當大家都認為「數據是收集來的」時候,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數據是生活中參與沉澱出來的」。 「個人化」絕對不是區隔精細到每一個人(not segment of one),製造商不可能為每一個人做區隔,以個人做區隔的產品是沒有利潤的。 我認為,個人化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參與所沉澱的數據。我們買 iPhone 手機時,買的是標準化的產品,但是參與使用一分鐘,就成了個人化的產品。過去,我可以借你的諾基亞手機用,現在,我向你借智慧手機,你借嗎?你多半不會借給我,因為裡頭記錄著太多私人的祕密了。 當你掌握愈多個人化的數據,你就愈能提供個人化的服務。而這些資料,不是廠商向客戶收集來的,而是客戶參與來的,是客戶在日常生活中「沉澱」出來的,因為「沉澱」的數據太多,所以需要大數據。 過去標準化與客製化的資訊靠的是資訊科技(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未來個人化與沉澱的數據, 需要的是數據科技(DT, Data Technology)。客製化的觀點,在於分析與設計需求。個人化的概念,則在於讓個人參與,沉澱出需求。 有一次大陸的企業請我去南寧演講,我地理不好,於是上了百度搜尋了「南寧」的地理與歷史,結果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我就在我的臉書上,收到南寧旅遊廣告的貼文。原來,我的一個搜尋行為,留下了我的數位足跡,而這個數位足跡,透過了RTB(Real Time Bidding)的廣告交換競標平台,推播了我個人化的臉書貼文廣告。 還有一次的經驗是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只是在Gmail中談到此事,接著我就收到許多波士頓地區教育相關的廣告,原來當初我所同意Google 的隱私權宣告中指出,Gmail內容不會被人看到,只會被機器閱讀,以提供給我更好的服務,這也是我的數位足跡。因為有了數位足跡,就有了個人化的服務。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