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對話自戀症」嗎?
在對話中都要講到自己的傾向,社會學家查爾斯.戴伯(Charles Derber)稱為「對話自戀症」,指的是很想主導對話,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過程常常細微而不自覺。 戴伯寫道,「對話自戀症是美國時下主流心態的具體表現,也就是想成為焦點。不管是跟朋友、家人, 還是同事,平常的對話就會有這種現象。現在有許多書籍討論如何傾聽,如何應對滔滔不絕的人,就是對話自戀症在生活無所不在的證明。」 戴伯認為對話分為轉換反應與輔助反應。前者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後者輔助對方的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瑪麗:我超忙的。 瑪麗:我超忙的。 再舉一個例子: 凱倫:我想要買新鞋子。 凱倫:我想要買新鞋子。 轉換反應是對話自戀症的一個特徵,這樣就能常常把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反觀輔助反應能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讓對方知道你在聆聽,想知道更多。 經常有人用拋接球比喻對話。理想的對話中,焦點持續在兩人之間轉換,呈現流動狀態,一下子講你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如果用跟得上時代的比喻來形容,就是拿著手機在自拍與人物模式轉換,一下子我,一下子對方。拋接球的比喻,果然很貼切。 玩拋接球的時候,兩個人必須輪流。但換成對話,我們卻常常想辦法不把焦點還給對方。有時還會以退為進,不著痕跡地搶回發言權。 根據戴伯的研究舉個例子: 喬許:我昨天晚上去看了那部新片! 丹恩回答得意興闌珊,一直到喬許把焦點放在他身上,問他問題,他才活了過來。丹恩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其實在逼喬許交出對話的主控權。對很多人來說,掌控對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對話的焦點落在誰身上,未必容易察覺。我們有時想搶回焦點,但掩飾得很有技巧,可能先講一句順應對方的話,再補上一句講自己。比方說,有朋友分享最近升職的好消息,我們可能回說:「太好了,恭喜恭喜!我也要跟我老闆說說看,希望我也能升職。」 這樣的回應並沒有不好,但要記得把焦點轉回對方。如果一再聚焦在自己身 上,兩人的對話就不平衡了。一直發球的結果,對方可能只想躲球,逃之夭夭。
圖片來源:unsplash對話自戀症
轉換反應
提姆:我也是,工作好多。 輔助反應
提姆:為什麼?你手上有什麼工作?轉換反應
馬克:我也是,我的鞋子快穿爛了。 輔助反應
馬克:是嗎?妳想買哪一種樣式的?
丹恩:喔……
喬許:很好看,我真的很喜歡。
丹恩:那很好啊。
喬許:你看過了嗎?
丹恩:我看了,但不是很喜歡,演得有點假……(開始長篇大論剖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