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很努力了...」面對現代社會的憂鬱浪潮,人人都能是彼此的心靈捕手
編按:近幾個月,大學校園頻頻傳出學生輕生消息,讓民眾開始關注孩子的憂慮,即便校方增加輔導時段,卻還是難以照亮到每一個憂鬱的角落,若是將防線推到第一線,加強人們對心理衛生知識的了解,或許更能察覺周遭親朋好友的負面情緒,阻止憾事發生? 以下為《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作者嚴長壽的見解: 看到近來許多精英大學的學生,陸陸續續傳來自殘的消息,實在讓人非常心痛。過去幾年,我們積極推動「傾聽者計畫」,目的便在於防治青少年的憂鬱症。 一般來說,輔導學生有三個不同層次,第一個是家長、導師的層次;第二是學校輔導室老師的協助;第三是求助於醫院的專業醫師。孩子若遭遇到身心狀況時,第一線的家長、老師往往訓練不足,只能寄望學校的輔導老師。 但是,實際上,中學和大學輔導人力皆嚴重不足。台大雖然已經有好幾十個輔導員,但是輔導時間一公布出來,幾乎都是「秒殺」,目前恐怕補充再多的輔導員仍然緩不濟急,而且需要幫助的學生,好不容易排到時段,通常也只有五十分鐘,仍然無法排遣內心厚重的鬱結,最後仍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 然而,往往在這漫長的煎熬過程中,可能發生無法挽救的憾事。 當然孩子罹患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壓力挫折、同儕因素、感情問題……,而輔導室老師要照顧的學生太多,很難一對一深入關懷,問題不只是增加輔導室的人力,我們必須把防線往前推到第一線,也就是每天跟孩子接觸的家長、導師或同儕。 曾有大學教授建議,將導師經費挪給心輔中心,但能拉住站上死亡線者,通常不是心輔人員,而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同學及信任的師長。 愈是把輔導工作變成冗長複雜的專業訓練過程,學習門檻就變成更困難,也無法達到普及的效果,因此,我們認為應該讓師生都成為有能力接住危險心靈的安全網,學習如何第一時間「覺察」,不強做建議或評斷的「傾聽」、真誠耐心的「分擔」,著手補強全民的心理衛生知識,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即時的「心靈捕手」,堅定不移的傳達出「我在你身旁」的訊息,才是最重要的良方。 【書籍資訊】 出版日期:2020.01.01
圖片來源:Pexels
《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