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也改變世界的三種心態:固執的樂觀、 無窮的豐饒、根本的再生
如果要共同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有三種心態就是根本。為求聳動,我們分別把這些心態稱為固執的樂觀、 無窮的豐饒,以及根本的再生。 真正讓我們熬過漫漫長夜與多年努力、終於建立起《巴黎協定》的關鍵,並不只是一般的樂觀,而是在面對最艱巨任務時所必須的特殊類型:一種固執的樂觀。 新的零和模型,將是以「合作」而非「競爭」為前提,要用合作做為必要的引擎,推動生物圈的再生,並創造出一片豐饒。 伊甸園已不復存在。人類現在必須創造出一個「意念園」,也就是要創造出:一個刻意進行「恢復再生」的人類世。 這些心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歷史上已經有許多出色的人物可為標竿,但如果要打造出我們理想的未來,就需要讓這些心態普及到民眾之間。這些心態其實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無論對個人或集體而言),是我們能在日常行事當中喚醒、培養與發展的價值觀。 我們說要在意識和態度上有所轉變,可能會讓某些人覺得講得太浮誇,但也有另外某些人覺得這種程度還不夠。可是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代,正是愈來愈意識到自己內外世界的連結。 正如作家喬安娜.梅西(Joanna Macy)所言:「在過去,會認為『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是兩件不同的事,而且彷彿只能兩者擇一。但情況已經不同了。」種種科學知識與心靈見解正逐漸達到共識,發現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就是有著相互的連結。 這三種心態不僅自身就能帶來改變的力量,也會因為它們所指出的方向而促成改變。我們常常依戀各種形式的生活現狀(人際關係、工作、家庭等),於是欺騙了自己,以為這些現狀就是永恆不變。 但事實上,萬物皆非永恆;不論我們多想維持不變、緊抓著那些流逝的瞬間,事事物物仍然繼續改變。而如果想要得到所希望的變化,就永遠需要抓住自己想要的方向。 我們所刻意選定的新方向,必須能讓我們從失敗主義走向樂觀主義、從榨取資源走向再生資源、從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從個人利益走向共同利益,並且從短期思維轉向長期思維與行動。 培養這三種心態,我們的生活與世界就能擁有更清晰、更強大的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礎,讓我們共同打造出那個我們所希望的世界。
圖片來源:Unsplash固執的樂觀
無窮的豐饒
根本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