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秀《解讀者》書評:那些孩子沒說出口的事,都在我們的理所當然裡嗎?
文 / 顏安秀,資深教師 是不是每個爸媽都這樣想:「世上最瞭解自家孩子的,應該就是我跟另一半吧!」 但是,我們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各種認識、判斷跟解讀,都是最正確的嗎?我們看待身邊的所有事,心裡的定義定位,也都是對的嗎? 最近讀到一句話,頗有感觸: 「解讀不是把世界解釋成自己的理所當然」 這句話出自於閱讀素養倡議先鋒黃國珍老師新書《解讀者》。 黃老師寫這本書,試圖要用更宏觀的角度,更上位的引導,讓讀者具備/積累「解讀」的能力,也讓素養在真實世界裡可派上用場。 這不是一本教養書、其實也不是一本閱讀指導/策略書,它比較像是建構一種思維模式的書,用許多實例、名人,帶出解讀一篇文章、一個事件、一項專案的歷程,和背後的意義。 ----- 我們常談到國際學生能力評測PISA的閱讀素養三個重要歷程: 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 《解讀者》一書就以這三大階段,來扣緊解讀的三種層次。 第一:對外在客觀條件有充分掌握,再以事實為基礎進行判斷。 但這一階段的難關是自己,因為最難說服的往往是自己,我們常會基於各種理由,選擇或逃避不接受已經擺在面前的事實。 解讀的第二個層次是:可以透過歸納和演繹的思考模式,探究出事物背後的原因,解釋出問題的癥結。 到第三個層次,就是能在解讀的過程中,同時檢視自身原有的認知,並進行必要的更新,構築出新的心智思維,對自己而言產生了學習跟改變。 轉換到生活場景,孩子的成長中與同儕相處、學習態度、學習成效等結果,我們身為爸媽的「解讀」,是流於表面只看到粗淺的樣子,還是能找出孩子沒說出口的話裡所隱藏的困難,甚至能跳脫出父母師長原本的框架,以新的眼光和不同的系統思考,去看一個孩子的挫敗或缺乏呢? ----- 怎麼定義問題,將決定怎麼找尋策略,也將注定結果通往的方向。 所以,父母師長所選擇的「觀點」,就會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看待孩子只有一個觀點,以及認定孩子背後的種種問題只肇因於某一個錯誤,那我們就會忽略其他的可能性,而把這件事解釋成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結果。 舉例來說,孩子沉迷於手遊不可自拔。若父母解讀此一行為,僅限於孩子交到壞朋友,而怪罪孩子的同儕或試圖要隔離孩子跟朋友的相處,就會忽略了其實再深層的一塊是,在更早時孩子得不到我們最專心的陪伴。 當「解讀」錯誤時,「解決策略」就不會正確,那個我們想處理的困難,就不會獲得好的結果。 我們的慣性解讀事件的方式,就像是個有色鏡片,會決定所看見的顏色和接觸的內容。 如果我們沒有留意到自身本來的限制,或有心擴展我們的侷限,那我們從解讀到解決,都會變得窄化。 ----- 本書利用許多例子跟圖表,更詳細的帶入一個好的解讀者,該走過怎樣的歷程。 書裡有幾條金句我很喜歡,甚至本身就是小標: 這是一本知識含量很高的書,有精彩的例子,也有黃老師自己的故事,值得慢慢閱讀,細細思考自己跟孩子的互動,也靜靜的想自己怎麼解讀這個世界跟話語.....。 未來的某個片刻,也可以再拿起複習或確認。然後或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更新了一輪。那表示,我們已經進階成為更熟練的解讀者了。 也會是,更能「正確解讀」孩子的父母了,不管那些我們該聽的話,孩子有沒有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