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書單】尚瑞君《解讀者》推薦:解讀孩子拋出的訊息,用善意回應
文 / 尚瑞君,暢銷作家 世界常常向我們拋出訊息,只是我們無暇聽見,一如孩子的行為也顯示出訊息,只是我們可能沒有細膩分辨。 當高二的長子從樓上下來,準備穿鞋襪出門上學時,我問:「哥哥,你最近好像比較慢,有什麼事卡住嗎?」 他說:「沒有啊!我已經很快了!這麼早起床,很累啊!不然還要怎樣?」他有些不耐煩的口氣,把防禦的話語變成是要展開攻擊似的。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不容易,是因為他們比你高大的身軀,在態勢上已經站了上風,這時候如果你還急著想用權勢壓場,其實是自討苦吃。 最近在讀黃國珍老師的《解讀者》一書,書中提到能夠洞察先機的人,不但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也可以創造更多價值。 我掃描著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解讀著孩子的肢體和言語反應,我知道自己只是要表達關心,當然不能讓孩子以為我是要批評他,我改。 我用緩慢而溫和的口吻說:「媽媽沒有要批評你,只是關心你,因為爸爸說你最近比較晚要我問一下,如果媽媽問話的語氣讓你誤會,媽媽跟你道歉,我沒有要讓你有不舒服的感覺唷!」 他接收到我平和的態度和話語,也用溫和的口氣說:「因為天氣冷,身體比較僵硬,動作又不能太急或太快,這樣比較會受傷啊!」 我說:「你的考量是對的,保護與照顧自己,是很重要的。要開心上學,注意安全唷!爸爸已經在樓下等你了!」 他穿好鞋子說:「好!謝謝媽媽,媽媽再見!」 解讀孩子拋出的訊息,其實比急著給什麼重要。 黃國珍老師的《解讀者》,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分享—答案在玻璃的另一面。如果你常常覺得明明看見了問題,也很努力的在解決問題,但是問題卻一直存在,還能怎麼辦呢?來看《解讀者》吧! 我每天大概花半個小時練氣功,氣功裡有很多的動作都是在畫圈,有往上的圈、往下的圈、往左往右的圈,以及往前往後的圈等。在畫不同的圈中,大多都要靠緩慢移動來完成。 只是這些看似緩慢而優雅的畫圈動作,半個小時連動下來,其實會出一身大汗,很神奇,不是嗎?身體在這些優雅卻緩慢的動作中,不但甦醒也活絡起來,很是舒服。 親子關係也像是在畫圈,我們透過觀察來解讀孩子,透過聊天來傾聽孩子,孩子透過我們的給予而輸出反饋,這是一個劃定而封閉的迴圈。 你在親子迴圈中投入什麼,往往也回收著什麼,《解讀者》這本書也印證了我的經驗。父母是不是應該更要注意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投入呢?是吧? 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希望打破既有的親子迴圈,你能接受嗎?當孩子主動在親子迴圈中投入訊息,你也要用善意回意唷! 解讀是區分差異,也能辨識共通之處。想要有洞察先機的能力,父母在親職教育的先備知識,不能不超前部署。 用善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回報給你善意。即便彼此偶爾誤解善意,卻是讓大腦智慧升級的契機,如果你抓住契機,你也會有大躍進,別害怕孩子拋出預期外的問題給你挑戰,因為你還可以學習,優化自己。 在數位世界攻陷我們生活的現代,大數據的資料抓住我們每一次的數位足跡,用來判斷潛在的消費者。至於你接受與不接受廣告的推播,你擁有選擇的權利。珍惜自己的選擇權,在教養的這條路上,父母是大人,擁有比孩子更多的人生經驗與經濟能量,是要用來幫助孩子發展、解讀他自己,而不是控制或傷害,你心愛的孩子。 珍惜跟孩子相處有限的機會,把孩子教養成日後可以獨立生活的完善個體,永遠是教養的本質。作為孩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解讀者,透過閱讀《解讀者》一書,給了我更宏觀的視野與氣度,推薦給您!
圖片來源:photoAC如果你常常覺得明明看見了問題,也很努力的在解決問題,但是問題卻一直存在,我們該怎麼辦呢?其實有時候答案就在玻璃的另一面......解讀你所看到的問題,其實比匆匆忙忙解決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