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到面對死亡時,才深切體悟生命的美好
面對死亡能讓人看清楚人生甚麼是最重要的以及釐清事物的真相,打開本書很難停下,因為原文與譯者的流暢譯文,將身為醫師的作者經歷瀕死邊緣的心路歷程描寫得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並且在每一個段落有很多自省的人生哲思,發人深省。 作者雷娜.歐迪許(Rana Awdish)是美國某大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主治醫師,他在懷孕七個月時,突然感到身體劇痛,被送入自己執業的醫院,踏上了瀕死之路,因為醫院的標準作業流程,讓當下無力參與討論的她,眼睜睜的看著醫護人員用各種方式測試他的病況,甚至出錯。 她也看到在標準流程下,病人的痛苦只是症狀,而不是一個人撕心裂肺的痛,她的發病經歷了三種休克,整個人血液幾乎流光,失去呼吸的能力。 在這過程中他體察到醫病之間有一道真空,而能夠填補這真空的是真正的同理心,但是醫事人員因為法律責任等等,不得不進行很多SOP的標準作業流程,在標準程序的保護下,病人的感覺被忽視,病人成為一個疾病名稱的代理人。 作者透過觀察與自我反思,在書中不僅對醫護人員提出批判建議,並且生動描述他面對康復困難時的各種掙扎心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病痛的機會,這本書建議了如何進行良好的醫病溝通,以及面對重大疾病時,如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 書中有一段描述痛苦的文字如下: 「我學會凝視痛苦,我拒絕張開眼睛好好看著它時,它就會如同我兒時在臥室裡看到的陰影,我的痛苦似乎能感受到恐懼,它就像燃料,會在我的體內燃燒,了解痛苦,誠實面對它……….痛苦是痛苦,我是我,痛苦是一種感覺,我要比痛苦來的強大,我能承受痛苦,痛苦殺不死我的,我會活下去….」作者為了怕被鴉片止痛劑操控,他把這類藥丸沖進馬桶。慢慢開始與痛苦共存。 這本書總共12章,由第一章的惡寒發病,一直到第十一章復發,高潮迭起,是一本用生命寫的好書,醫護人員必讀,但也是適合一般讀者自省人生的好書,以作者的話來結語:「令人心碎的結果也能轉變我們的人生,成為我們存在的理由。」。不只在醫病關係裡,我們除了必須學會表達我們的感覺之外,更要以愛與同理共感他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