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讓孩子親自感受「負責任」背後的意義,比規定更有效!
我們是合作夥伴,不是敵人 爸媽總覺得自己想得比青少年周到,但自我主張鮮明的青少年卻不領情,怎麼辦? 一個媽媽氣噗噗問我,為什麼規定孩子作業,回到家一看,孩子總是很難主動完成?最後都得威脅逼迫,好累啊!「你家青少年有這麼被動嗎?」她反問我。 我家青少年其實一點也不完美,不會因為我寫親子書,就少了人類普遍的劣根性,一樣會偷懶,有時也對該擔的責任不痛不癢。我也好幾次像上述媽媽一樣氣噗噗的責問孩子,但我發現他們常常用一種不以為然的口吻質(頂)問(嘴): 「媽,這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喔!」 「為什麼要我做這個?我沒有說我願意啊!」 「這是我的事情,不需要你規定!」 「我會自己處理,你可以不用管那麼多!」 什麼家裡三個青少年都這樣說話?我不能只是生氣,還得進一步了解。於是,我常常把自己化為一名在「特殊部落」裡的觀察員,分析他們的「族群特性」與「語言特性」。終於,我發覺,他們一句比一句令人氣結的語句,「長相」雖不同,但「成分」卻差不多: .這是我的事,應該由我來決定。 .如果不是我的決定,我就不願意配合。 .如果要我執行,那要用我願意的方式。 因此,我問前述那位媽媽:「請問你規定兒子做什麼呢?」 「我規定我下班回來時,他要完成五頁數學習作。」 「為什麼是五頁?是他自己說的嗎?」 「不是。但這就是規定,是規定就得做到!」 問題就出在這兒了,自我主張鮮明的青少年一聽到「規定」二字就倒足了胃口,因為「規定」代表了「不論我願不願意,都得服從」。但他們開始會想,既然是我「自己」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自己」規定「自己」,而要別人來「規定」呢? 爸媽這個「古老部落」當然也有著根深柢固的「老特質」: 「因為他們根本不會主動自我負責啊!」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啊!」 「因為他們自己也想不清楚怎麼做比較好啊!」 「因為我們爸媽總是想得比他們周到啊!」 發現了嗎?這一個比一個更焦慮的想法也都差不多,那就是爸媽多認為: .青少年不可能體認到「自己」要負責。 .爸媽不相信青少年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爸媽絕對比他們想得周到,所以聽從爸媽規定很合理。 看來,青少年和爸媽這兩個部落,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我們來想想,怎麼把兩方自各表述的「成分」融合在一起: .尊重青少年「自己」做決定:親子雙方都清楚事情是孩子「自己」的,要認同、尊重「由他自己來做決定」這個前提。 .爸媽從旁引導:「想法更周到」的爸媽可以引導「見識有限的孩子」去想想,不同選擇會有什麼不同的後果,問問他們:「這樣做的話,結果會怎樣呢?如果換一個方式,結果又會怎樣?」 此時,他們的大腦很自然的就會顯出不同畫面供他們參酌比較,腦袋產生了畫面,就順勢問問他們:「你喜歡哪一種結果?你自己決定。」這一句「你自己決定」頗具神力,能完全滿足青少年族群伸張主權的強烈需求,但其實他們的自我決定,根本是「經過大人引導之後」的「自我決定」。大人不就能放下疑慮,孩子也能微笑接受。 .讓孩子自己願意負責:既然孩子自己決定了該怎麼做,就會很清楚沒有做到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比如數學作業沒寫完,那麼到學校就會被老師盯得滿頭包,誰也無法代替他承受。 當然,有多少爸媽能那麼瀟灑?好吧,如果爸媽就是做不到大膽放手,那就別忘了進一步「約定」:萬一做不到,該怎麼辦?同樣的,別只是爸媽單方面的去「規定」,而是要把「規定」有技巧的化成雙方都點頭的「約定」。 問問他們:「如果你做不到該怎麼辦?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你約束自己?」讓孩子「自己」去想想,想不出來,爸媽可以試著給孩子兩三個方案:「好,如果當天沒寫完數學作業,那就寫完了才能睡覺」,還是「隔天到學校補寫完,才能回家」?最後依然用這句「你自己決定」做漂亮的收尾。 讓孩子自己體驗什麼是好的決定,也親身體驗做不到約定的苦果,他們必能學會為自己負責,而且是心甘情願的為自己負責,不是為爸媽負責。 【書籍資訊】 出版日期:2019.01.30
圖片來源:unsplash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